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固原是關中平原的北面關隘——談固原古代的軍事地位

佘貴孝①

摘 要:自商周始,固原一直為中原統(tǒng)治集團的北部邊陲。本文從筑長城防御匈奴,設蕭關為防御門戶,置安定郡為邊防重鎮(zhèn),設“三軍一州”防御西夏,建明代固原城防等方面闡述了固原的軍事地位,即清朝以前,固原是“據(jù)八郡之肩背,綰三鎮(zhèn)之要膂”的咽喉沖要。

關鍵詞:固原 關中平原 關隘

秦漢以來,固原一直以軍事要塞聞名于世。歷代王朝或政權,為防御漠北游牧民族南下,都十分重視對清水河谷要道的控制,始設戰(zhàn)國秦長城,再設蕭關,繼設安定郡,作為一道又一道防線,駐以重兵,層層防守。有的設堡筑寨,屯兵扼守;有的選將命帥,坐鎮(zhèn)邊關;有的派遣重臣督察巡視,甚至由朝廷重臣親統(tǒng)大軍鎮(zhèn)守。

一、軍事地位

商周起,固原就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相互碰撞、融會的一個重要地區(qū)。固原扼守著清水河河谷通道,成為北方游牧民族入襲內地的必爭要隘。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14萬騎入朝那蕭關,在一場場惡戰(zhàn)中,北地郡都尉孫卬以身殉職,匈奴擄掠人口畜產甚多。隋唐時期,突厥、吐蕃多次循此古道奔襲內地,吐蕃也曾占據(jù)固原。宋代,固原更成為防御西夏的第一門戶。這種軍事地位一直延續(xù)到明代,韃靼也曾多次入侵固原,明王朝不得不把固原納入九邊之一,陜西三邊總制駐節(jié)固原。故《讀史方輿紀要》稱固原是“左控五原,右?guī)m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jù)八郡之肩背,綰三鎮(zhèn)之要膂”的咽喉沖要。明嘉靖《固原州志》說得更清楚:“固原者,陜西西北大城鎮(zhèn)也,后累置文武重臣守備,故又設固原州。而總制大臣居此以鎮(zhèn),凡榆、夏、甘肅諸鎮(zhèn),皆聽命焉?!薄肮淘L壕大塹,連山峻極,四塞之接而襟帶之固也。固原居中而執(zhí)其樞,左顧則赴援綏、靈,右顧則迎應甘、涼。擊長山之蛇,以合左右之節(jié),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勢,固原實有焉?!泵鞒矒狁R文升也說:“平、鞏為關陜藩籬,而固原為平、鞏屏蔽。平、鞏有警,則關陜震驚,而固原一帶,尤不可無備?!薄痘拭骶胚吙肌酚涊d明人的言論:“固原在寧夏之南,實番胡要害之地。”“東向可以顧榆林,西向可以顧甘肅,總督、游擊、守備官皆駐扎于此,猶家室之有堂奧也?!边@些都說明了固原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二、筑長城防御匈奴

諸戎,是指活動在今隴山和涇水、洛水上游一帶的戎族。從商王武丁時起,就成為商王朝西北方的主要邊患。據(jù)《左傳》《史記》等史籍記載,大大小小的部族有30多個,“蓋戎無定名,居何地者,即以何地之名施之”。到西周、春秋時,居住或毗鄰今固原地區(qū)者就有犬戎、義渠戎、烏氏戎、空同戎、大原戎等。

《后漢書·西羌傳》載:“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克之?!毙∮鄱︺懳妮d,周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年),鬼方和周人發(fā)生過一次規(guī)模很大的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中,周人大敗鬼方,俘獲鬼方13000多人、酋長三人,還俘獲車、馬和很多牛羊。武丁死后,王業(yè)漸衰,戎狄勢熾,西北邊患進一步嚴重。

商朝末期,有烏氏戎、義渠戎等。在這些分散、不相統(tǒng)屬的小方國中,舉族皆兵,其部落武裝各有首領,居住在清水河兩岸和六盤山水甘草豐、適宜游牧的地區(qū)。其中義渠戎發(fā)展較快,成為商周王朝西部的主要邊患。義渠戎部落武裝經(jīng)常與周人發(fā)生戰(zhàn)爭。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后,西北諸戎小國對周時順時叛,周王朝對其進行了攻伐。周文王時,曾征伐犬戎。周穆王十七年,六師西征犬戎,俘戎王五個兒子,強令他們率領所部退回大原(今寧夏固原市)一帶居住。周夷王七年,命虢公率六師之眾伐大原獫狁(戎族一支), “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大勝而歸。周穆王時遷于大原的戎族(獫狁),至周夷王時,又進擾周畿鎬京(今陜西長安縣)、涇陽(今陜西涇陽縣)等地。

周宣王時,獫狁逼近西周腹地。宣王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曾經(jīng)三次派兵攻打大原之戎,兵鋒所至,抵達固原一帶。《竹書紀年》載宣王命秦仲伐西戎,秦仲敗死。這些戰(zhàn)爭使西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連年用兵,精疲力竭,為了補充兵源和財政收入,“乃料民于大原”。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就進行過人口調查工作。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繼位不久,又被犬戎殺死在驪山下,西周終于被其西方的諸戎方國所滅。諸戎進而“居于涇、渭之間,侵暴中國”,成為秦在西方的勁敵。

幽王被西戎殺害后,周室被迫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寺東),西戎乘機東進,秦與西戎矛盾日漸尖銳。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以兵伐戎,戎敗走”,西戎退回涇、隴一帶。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乘戎王不理政事之機出兵,一舉攻破西戎12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許多小方國被秦所滅,但義渠戎、烏氏戎仍筑城自守。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于甘泉宮,并出兵滅了義渠。自此以后,義渠戎作為一個古代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歷史上消失了?!坝谑?,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時,修筑長城,史稱戰(zhàn)國秦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極其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戰(zhàn)國秦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定西地區(qū)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jīng)固原市西吉縣、原州區(qū)、彭陽縣的12個鄉(xiāng)(鎮(zhèn)),39個行政村,固原境內長兩百余千米。

秦始皇自建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王朝后,全國性戰(zhàn)爭基本平息。匈奴卻再度南下,成為秦王朝的一大隱患。而固原是秦朝北部邊地,在防御匈奴族南攻時處于重要地位。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蒙恬率軍30萬主力從咸陽出發(fā),沿黃河北進。一路“覆軍殺將系虜單于”,攻擊匈奴主力,迫使匈奴部落紛紛降服,很快占領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及陜西榆林市一帶)。匈奴單于見秦軍銳進,倉皇北逃。蒙恬率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卻匈奴七百余里”,奪取黃河南岸全部地區(qū),史稱河南地。蒙恬收復河南地后,指揮軍民在沿邊一帶的重要地區(qū),“城河上為塞”,構筑三道防御工事,修筑了一系列城障。在此基礎上,蒙恬動用大量兵力,將長城沿漫長的邊境向東、西擴展,連接、整修了原秦長城、燕長城和趙長城,并沿秦朝更廣大的邊境線重新擴建,形成歷史上著名的萬里長城。直至今日,秦長城遺址在固原境內依然存在,并在清水河谷通道的西、北兩面構筑兩道城墻,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別,形成兩道防線,既拱衛(wèi)著固原城,又不讓匈奴南下侵入關中平原。

三、設蕭關為防御門戶

秦漢蕭關,來源于“塞”。古代的“塞”,實際上是一種防御屏障。蕭關的前身就是焉氏塞?!吨袊鴼v史地名辭典·焉氏塞》曰:“焉氏塞,戰(zhàn)國屬秦,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秴问洗呵铩ぎ斮p篇》:秦公子連從焉氏塞入秦,即位稱秦獻公。”是說秦公子連從魏國入秦國,即取道焉氏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認為,焉氏塞在漢代安定郡烏氏縣。我們認為烏氏縣在固原縣(今寧夏固原原州區(qū))南,通常指瓦亭至三關口一線。

由焉氏塞到蕭關,有一個演化過程。高誘在《戰(zhàn)國策·秦策》注中引徐廣言,稱“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的四關之中稱為“關中”,說明這四個關隘就是拱衛(wèi)關中的四個門戶?!稇?zhàn)國策》還記載范雎曾對秦昭襄王說:“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四塞”就是指關中外圍的“四關”。而雄踞“四塞”之北的蕭關,成為秦漢時期最北端、最早、最重要的關隘。

秦末漢初、楚漢相爭時,秦王朝徙邊戍守者紛紛離去,邊防松弛,匈奴冒頓單于指揮30萬騎兵乘機進攻,將其領地擴展到河南地。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曾親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為匈奴所敗。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以拒絕和親為由,率14萬騎兵,破長城大舉南下,攻入蕭關。在惡戰(zhàn)中,漢北地郡都尉孫卬陣亡,匈奴遂趁勢挺進彭陽(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單于派兵燒毀回中宮,其侯騎進到東距長安僅300里的甘泉宮附近。漢文帝急忙調騎卒10萬人屯駐長安周圍,以備匈奴進一步進犯;又以魏遨為北地將軍,增強北地郡的防守;另派張相如為大將軍,大舉反擊。匈奴搶掠月余后,見漢調軍反擊,于是自動退走。司馬遷在《史記》里多次提到“北地都尉卬”,并將孫卬的獨特業(yè)績當作重大歷史事件的象征載入史籍。孫卬是漢朝第一個敢于奮起抗擊匈奴的邊郡將領,在漢朝的邊郡鎮(zhèn)守史上,開了頭功。孫卬力戰(zhàn)而獻身于朝那蕭關之役,不但為漢朝組織反擊匈奴贏得了時間,而且為漢朝的邊郡將士樹立了榜樣。漢文帝執(zhí)行有功必賞的原則,封孫卬子孫單為瓶侯。在文帝封侯的28家中,瓶侯是唯一以當代軍功受封的功臣之子。西漢末年,歷史學家、文學家班彪北游安定,專程憑吊了在蕭關殉職的孫卬?!侗闭髻x》中亦有“吊尉卬于朝那”的賦文。

四、置安定郡為邊防重鎮(zhèn)

因孫卬在蕭關敗于匈奴,蕭關從此在史籍中消失。漢朝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立安定郡,郡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原州區(qū)),作為防御外來侵略的永久性工事。

西漢末至東漢,安定郡長期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新莽、東漢交替之時,各地貴族豪強蠢蠢欲動,割地稱王。隗囂勢力曾一度占據(jù)高平,引發(fā)了漢光武帝御駕親征高平。

魏晉南北朝時期,樹機能民族起義軍攻占高平,爆發(fā)高平起義。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在高平爭戰(zhàn)。赫連勃勃在高平創(chuàng)建大夏政權。北魏宇文泰進軍原州后,原州隸屬于北周、西魏版圖。

隋唐時期,原州人民為反對突厥的侵略和吐蕃的統(tǒng)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封建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有新的發(fā)展,尤其是吐蕃占據(jù)原州后,唐德宗于建中四年(783年)一月,派隴右節(jié)度使張鎰和吐蕃相尚結贊在清水縣正式簽訂了盟約。這個盟約將原州正式劃給了吐蕃。盟約規(guī)定:“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鎮(zhèn)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東至成州,抵劍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蕃界。”又規(guī)定:“盟文有所不載者,蕃有兵馬處蕃守,漢有兵馬處漢守,并依見守,不得侵越?!钡@對吐蕃只是一紙空文。貞元二年(786年),吐蕃越界分別擾掠涇、隴、邠、寧等州,唐將領不得不奮起反擊。十月,鳳翔節(jié)度使李晟派蕃落使野詩良輔、王必等領步騎5000人攻襲吐蕃于摧沙堡(今寧夏固原原州區(qū)張易鎮(zhèn)境內),大破之,焚其儲積,斬其酋長扈屈律設贊等七人,傳首京師。此后吐蕃又數(shù)次派遣使者,請求重新締結盟約。貞元三年(787年)五月,唐以侍中渾瑊為會盟使,兵部尚書崔漢衡為副使。閏五月,渾瑊等與尚結贊會盟于平?jīng)?。吐蕃竟違反盟壇附近不得布列重兵的協(xié)議,列精騎數(shù)萬于盟壇之西,并起兵突然襲擊會所,唐會盟副使崔漢衡以下六十余名官員被吐蕃擒獲,渾瑊狼狽逃遁,唐軍死傷者數(shù)以千計。吐蕃相尚結贊等還至原州。

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內亂,日漸衰弱。一月,吐蕃宰相論恐熱殺其東道節(jié)度使,致使內亂加劇,原州和石門、木峽等七關的軍民乘機起義,吐蕃迫于內外形勢,愿將原州、秦州、安樂州及石門、木峽、六盤、制勝、驛藏、木靖、石峽等七關歸還唐朝。六月,涇源節(jié)度使康季榮接管原州和七關,得人、畜數(shù)萬。

五、設“三軍一州”防御西夏

北宋政府為防御西夏,先后改原州為鎮(zhèn)戎軍(軍政合一的軍事行政機構),籠竿城為德順軍(今寧夏隆徳縣),新筑平夏城為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原州區(qū)黃鐸堡),新筑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西安鄉(xiāng)),并在宋夏沿邊地帶修筑堡寨三十余座,駐以重兵,防御西夏。即使如此,也發(fā)生了好水川、三川寨、定川寨三次較大的宋夏戰(zhàn)爭,鎮(zhèn)戎軍城和懷德軍城險些被西夏李元昊的軍隊攻破。

南宋愛國將領劉锜、吳璘、吳玠為不使六盤山地區(qū)落于金政權,曾與金守將戰(zhàn)于德順州(今寧夏隆德縣城)、瓦亭一帶,后因投降派、議和派取勝,“兩國講和”,宋、金在固原地區(qū)的戰(zhàn)事減少。到天會九年(1131年),固原地區(qū)全部被金政權占據(jù)。金于大定二十二年(1183年)升鎮(zhèn)戎軍為鎮(zhèn)戎州,德順軍為德順州。但是南宋的一些愛國將領積極尋找戰(zhàn)機,企圖收復失土。

1227年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固原又在蒙古汗國和元朝的版圖內。

六、建明代固原城防

明代的固原,作為軍事重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始終處于對抗北方韃靼勢力的第一線,戰(zhàn)事十分頻繁。韃靼首領,如正統(tǒng)時的阿渠,成化時的孛來、毛里孩,弘治時的小王子、火篩,嘉靖時的卜菟等,經(jīng)常渡過黃河,南下直入固原,危及關中安全。

明代永樂年間,蒙古韃靼、瓦剌各部強盛起來,經(jīng)常南下攻掠,對明朝北方邊境構成嚴重威脅。為抵御蒙古的侵擾,明修筑和加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并在沿長城一線先后建立起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后遷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鎮(zhèn),稱為九邊。各邊鎮(zhèn)設總兵官把守。成化十年(1474年)春始設陜西三邊總制(后改總督),開府于固原州城,尋建為重鎮(zhèn)。三邊總制的職責主要是節(jié)制延綏、甘肅、寧夏、固原四大軍鎮(zhèn),總兵、巡撫均受節(jié)制??傊疲偠剑┯沙⑦x派兵部尚書侍郎等文職京官出任,意在以文馭武,聯(lián)結各鎮(zhèn)。

《明史·韃靼傳》載:“韃靼地東至兀良哈,西至瓦剌。當洪、永、宣世,國家全世,頗為戎索,然叛服亦靡常。正統(tǒng)后,邊備廢弛,聲靈不振,諸部長多以雄杰姿,恃其強暴,迭出與寧夏抗,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泵晒刨F族對明軍的襲擾,在西北固原首當其沖。

蒙古部從漠北進攻固原,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為東線,由鹽池、靈武一帶突破邊墻,經(jīng)同心韋州、豫旺直抵固原;一條為西線,由賀蘭山赤木口推進,沿中衛(wèi)、中寧一線過黃河,沿清水河南下至固原。蒙古韃靼貴族常于每年秋季突破河東邊墻防線,攻掠寧夏、固原等地。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部經(jīng)西安州(今寧夏海原縣西安鄉(xiāng))、海剌都(今寧夏海原縣城)進犯開成縣(今寧夏固原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開城村),擄掠人畜,軍民驚散。八月,重修開成縣城。

游牧河套的孛來、毛里孩諸部數(shù)度寇抄固原等地。天順六年(1462年)一月,明兵部侍郎白圭、右副都御史王竑等巡邊經(jīng)固原,適韃靼孛來部入侵,白圭等領兵擊退。

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韃靼毛里孩部由花馬池侵入,攻破開成縣城,殺死知縣于達、教諭湯敏、大使汪士讓等人,掠去居民10多戶、廣寧苑牧馬1600多匹。固原千戶所守備哈昭戰(zhàn)死。明廷聞報大為震動,遂徙開成縣治于墻堅池深的固原城。

弘治十四年(1501年),韃靼小王子、火篩部由韋州進犯固原。七月,都指揮楊宏所部680多人與火篩部相遇于孔壩溝,全軍覆沒。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二月,韃靼小王子部由葫蘆峽口(今寧夏海原李旺鎮(zhèn))進入,圍攻鎮(zhèn)戍守御千戶所及黑城、雙井等堡,殺掠20多日。

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虜十萬余騎,從花馬池入固原,聯(lián)營而行,長七十余里,肆行搶殺,城堡為空”。此戰(zhàn),關中驚恐,朝廷震動。總兵官潘浩等被追究責任后,“戴罪殺賊”。

嘉靖元年(1522年),蒙古殘余勢力再度起兵南下,攻入固原,在固原東岳山巔布列營帳,伺機攻取固原州城,只因城內兵民防守甚嚴,蒙古殘余勢力無計可施,九日后退去,但也將東岳山“蹂躪之跡廣矣,荒臺頹廡,蓋摧毀無遺”,只剩一片瓦礫,成為廢墟。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韃靼吉囊部分道攻掠寧夏、花馬池、平虜城、固原等地,當其北返時,被總兵官王效、副總兵任杰等擊之,吉囊遠遁。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韃靼吉囊部兩萬余騎入固原,總兵周尚文御之于黑水苑(今寧夏海原黑城鎮(zhèn))擊斃吉囊之子滿罕(小五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韃靼俺答部自定邊營入境攻固原。總兵郭江、千總李大舉等戰(zhàn)死,陜西副總兵時鑾領兵至瓦楂梁御之,幾乎全軍覆沒。

針對蒙古軍隊的頻繁攻掠,明廷采取措施,加強邊防戰(zhàn)備。在沿邊地帶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駐重兵,稱為“九邊”,固原為西北三邊重鎮(zhèn)之一。成化十年(1474年),首任王越為陜西三邊總制,開府固原,統(tǒng)一指揮各路兵馬,調整官軍部署,整修邊墻,變消極防守為主動出擊。隆慶五年(1571年)后,明與韃靼、瓦剌結束對立,改善了民族關系,固原沿邊出現(xiàn)和平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原县| 沙河市| 庆安县| 云和县| 景泰县| 宝兴县| 涿鹿县| 木里| 塘沽区| 抚顺县| 西盟| 碌曲县| 阿城市| 儋州市| 噶尔县| 乡城县| 建昌县| 徐闻县| 东安县| 扎兰屯市| 施甸县| 秦安县| 岑巩县| 德阳市| 共和县| 巴楚县| 元谋县| 恩施市| 嘉善县| 高陵县| 通州市| 城步| 株洲市| 巨鹿县| 武威市| 承德县| 新宾| 永吉县| 东海县| 临泉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