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與文化

安西王與安西王相府

薛正昌①

摘 要:成吉思汗在六盤山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他不僅是在六盤山避暑,而且謀劃并制定了攻金統一南宋的戰略。他的繼承者窩闊臺、蒙哥、忽必烈都在這個大戰略背景下向前推進。安西王分封與安西王府的設立,實際上都是這個大戰略的延續。元朝建立、統一南宋后,安西王府有過撤罷,安西王也參與過元朝皇權的爭奪。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分封忙哥剌為安西王,設立王相府,負責統一南宋的戰事,包括北征海都。安西王府為皇學建筑群,建筑模式源于元大都(今北京市)。元人姚燧的延釐寺碑碑文記載了安西王府的堂皇與華麗。安西王府衰落,原因一是第一代安西王忙哥剌之死,二是第二代安西王阿難答參與皇權之爭失敗,三是大德十年(1306年)開城大地震,四是末代安西王謀逆。

關鍵詞:安西王 安西王府 延釐寺碑碑文 王府衰落

成吉思汗在六盤山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他不僅在六盤山避暑,而且謀劃并制定了攻金統一南宋的戰略。他的繼承者窩闊臺、蒙哥、忽必烈都在這個大戰略背景下向前推進。安西王分封與安西王府的設立,實際上都是這個大戰略的延續。元朝建立、統一南宋后,安西王府有過撤罷,安西王也參與過元朝皇權的爭奪。王府的衰落,緣于天災人禍。

一、安西王忙哥剌

寧夏固原城南15千米處的開城鎮,在元代初年頗為重要。忽必烈曾封皇子于此,建立王相府,其地位和當時的上都相等。安西王府的地位,是在成吉思汗時期奠定的。1227年閏五月,成吉思汗在攻西夏的前夜避暑六盤山。

成吉思汗之后,太宗窩闊臺、憲宗蒙哥、太祖忽必烈都先后駐蹕六盤山。忽必烈時期,六盤山已成為當時政治、軍事的中樞,不少重大事件都是在六盤山行宮議定的。1253年秋七月,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后,六盤山行宮就成為其活動的中心。迎請藏傳佛教高僧的佛事,是在六盤山進行的;八思巴與忽必烈第一次相見,也是在六盤山行宮;忽必烈以皇太弟身份受封京兆后,奉詔再出征云南前,仍駐軍六盤山;賀仁杰之父賀賁曾往六盤山拜謁忽必烈并呈送金幣;劉秉忠向忽必烈推薦奇才王恂等也是在六盤山行宮進行的,直到忙哥剌受封安西王。

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生三子,長子早死,次子真金立為太子,三子為忙哥剌(? —1278)。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冬,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京兆封地,授螭紐金?。ǘ扔。v兵六盤山下,在開城設立王相府。至元十年(1273年)“,詔安西王益封秦王,別賜金?。ǐF紐金印,一等?。?,其府在長安者曰安西,在六盤者曰開城,皆聽為宮邸”?!对贰ぺw炳傳》載“:王府冬居京兆,夏居六盤山,歲以為常。”所以是“一藩二印,兩府并開”,地位至尊。奉元路(今陜西西安市)元代為上路。中統四年(1263年)出現了京兆路的記載,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后,改京兆路為安西路。安西王阿難答角逐皇位失敗被殺后,再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可見其影響力。

元代“凡守親王分地者,一子當備宿衛”①,忙哥剌的西安、開城兩地,郝家須向其派遣子弟充任侍從。郝天澤于至元九年(1272年)入侍安西王府。時安西王“教令之加,于隴于涼,于蜀于羌,諸侯王、郡牧、蕃酋星羅棋錯于是間者,靡不輿金篚帛,效馬獻琛,輻輳庭下,勃蹊竭蹙,如恐或后”②,權力之大,地域之廣,實為罕見。在分治秦蜀大地的同時,帥統一南宋之責。忽必烈亦曾言于臣下:“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雹刍实?、太子與安西王之間似乎有了權力的競爭,造成了實際上的矛盾。

二、安西王相府

忙哥剌受封后,安西王府應運而生,并立王相府,以商挺為王相。安西王府的設置,是當時特殊背景下的產物。此后,安西王忙哥剌的地位及王府的格局也不斷發生變化。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七月,改“京兆府為安西府”④, “在長安者曰安西路,在六盤者曰開成路”⑤,一王二府,直轄二路。安西王相府實際上是一個小朝廷,王府左、右相及相關官員配置齊全,有一套全方位運轉的官署班子。至元九年安西王受封的同時,設立王相府,商挺出任王相,管轄西北、西南大片區域,顯示了安西王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權力。同時,怯憐口民匠總管府,于至元九年改由“具受安西王令旨”,隸屬于安西王府管轄;陜西轉運司也隸屬于安西王和王相府。安西王駐節六盤山,目的在于“分治秦、蜀”。因為安西王忙哥剌受封六個月后,陜西、四川行省就被廢止。“犍河之外,秦固內地。教令之加,于隴于涼,于蜀于羌……其大如軍旅之振治,爵賞之予奪,威刑之寬猛,承制行之。自余商賈之征,農畝之賦,山澤之產,鹽鐵之利,不入王府,悉邸自有?!雹偻跸喔〈兾?、四川而獲得“承制”治軍、命官、司法、征稅等廣泛的權力。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即安西王忙哥剌死后第二年,陜西、四川行省才得以恢復。安西王有自己的王相府,有自己任命的官員,擁有自己的軍隊,“凡河東、河南、山之南與陜西食解池鹽地,皆置吏督其賦入,悉輸王府”②。同時,“凡官關中者,職與不職,聽其承制遷黜”③。

至元九年到至元十七年,安西王封藩、王相府設立、陜西和四川行省廢罷,這一系重大決策顯示的是安西王的地位與權力。同時,經濟方面也有特殊的待遇。遵照忽必烈的旨意,“解州課鹽”給“王府經費”,由王府全權支配。至元十六年(1279年),趙炳任安西王相,解州鹽引大增,由之前的15000引增加至64000引。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過世后,安西王阿難答與武宗海山兄弟爭奪皇位失敗被殺,解州鹽引收回中書省。

安西王府選址不是憑空而來的,緣于成吉思汗時期在六盤山下避暑的行宮。蒙古人習慣于游牧生活,不耐夏季的暑熱。由元朝大都、中都、上都的修建即可看出元朝統治者春夏移住的習俗。安西王府的修建,正體現了這種遷徙移住的習俗。忙哥剌受封后,在西安和六盤山下的開城同時建有王府,其習俗與性質同于元上都、元大都。

此外,習慣于游牧生活的蒙古人離不開草場。安西王府所在的開城周圍,是大片水草豐美的地方。即使現在的開城,也是半陰濕之地,水源豐富,綠草茵茵。發源于六盤山東麓的清水河繞王府而過,身后是碧綠黛色的六盤山。這里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是安西王府選址的緣由之一。

安西王府的一部分草場圈自民田。在安西王領地內,農田被占作牧場的土地竟達30萬頃之多。①大量的耕地變成了牧場,多年后政府派人清理才退回,這與元朝政府逐漸重視農業生產有關。

(一)兩川樞密院

從攻取南宋的戰局來看,特殊時期的忙哥剌統轄四川東、西兩川樞密院;從時間上看,東、西兩川樞密院的設置與安西王相府設置大致相當,印證了陜西、四川行省的撤罷。此時,元朝的中樞仍在北方,六盤山行宮所在的開城安西王府是控制四川戰局的中樞所在,安西王相親往坐鎮成都指揮。安西王相還兼任西川樞密院事,戰況由安西王府奏報朝廷。至元十一年后,元大都的營建工程告一階段,元朝政治中心由元上都開平府東移至元大都。此前,元上都與四川連接,安西王府所在的六盤山居中調度,統一指揮,實為中央派出的秦蜀地區最高行政和軍事首腦。同時,還具特權,一是安西王有權派遣官吏巡視和督察,二是特殊情況可發布特殊指令,稱之為“教”②,以別于天子的“敕”,具有圣旨一樣的權威③。日本學者在《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8冊),發現了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創建開平府祭告濟瀆記》碑文,是皇太弟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為了紀念開平府(后來的元上都)的建立而立的。碑文里忽必烈說的話“乃下教曰”,也是“教”④。安西王說話的分量,與當年乃父是一樣的。三是安西王傅銅印改為銀?、?,也是特殊時期王府地位提升的一種體現。

當時,元朝中央政府與南宋間的戰爭正處在膠著狀態,安西王府以及王相府所在的六盤山還發揮著重要的軍事作用。1273年至1279年的六年時間最為關鍵。這期間,六盤山安西王府直接控制著統一南宋過程中的四川戰局,在統一南宋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二)安西王北征

忽必烈即大汗位建立元朝后,漠北并不安定,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管理。安西王轄地曾出現叛軍。安西王屬下的軍隊一度出征漠北。

海都(1235—1301),是元代初年西北諸王領袖。他是窩闊臺之孫,蒙哥即位后,窩闊臺系宗王失勢,海都被遷轉置于海押立(今哈薩克斯坦)。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海都支持阿里不哥。有了這個背景與積怨,海都成為窩闊臺系諸王的首領,與忽必烈形成長期的軍事對抗。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的帝位始告穩定,但在內部各種矛盾和斗爭時有發生,包括武裝叛亂一類的事。至元十四年(1277年)冬,開城安西王忙哥剌的駐夏地六盤山地區發生叛亂。至元十三年(1276年)秋,脫脫木兒等共推蒙哥之子昔里吉為帝,昔里吉等向嶺北進犯,占領吉利吉思等地。次年春,昔里吉等分道東進,叛軍主力越過杭海嶺(今愛杭山),進入土兀拉河(今土拉河)一帶。忽必烈命大軍北上堵截,昔里吉倉促應戰,被元軍擊潰。安西王忙哥剌奉詔出征昔里吉后,六盤山地區由南平王禿魯主管。禿魯之父諸王禾魯在沙州叛亂,失敗后奔海都。負責六盤山地區的禿魯趁安西王忙哥剌率兵北上平息叛軍關內空虛之際,聯合諸王拜答寒、伯顏起兵,安西王相商挺、趙炳率兵平叛。至元十九年(1282年),昔里吉被忽必烈流放海南島。

元成宗執政時期,阿難答就是新疆至寧夏一帶元軍的軍事統帥,其部十余萬軍隊是防御海都的重要力量,一度參與過漠北的戰爭。海都于1269年在中亞建立了一個獨立而且強大的反忽必烈聯盟。海都與忽必烈之間的軍事斗爭一直持續到忽必烈去世(1294年)。

三、皇家建筑格局

(一)王城夏宮

元代實行兩都巡幸制。從忽必烈開始,一般是每年二月或三月從大都北上,前往上都駐夏;八月或九月從上都南還至大都。安西王府的修建,也體現著這種制度。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冬,封皇子忙哥剌為安西王,賜京兆封地,駐兵六盤山下,在開城設立王相府。

安西王府是元代在固原開城設置的具有皇權性質的政權建制。安西王府的建筑體現著皇家氣魄,建筑規模大,規格層級高?!对贰の逍兄尽酚涊d,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固原曾發生過一次較強的地震,“開城地震,壞王宮及官民廬舍,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從地震傷亡的人數可看出王府建筑規模之宏大。考古探測安西王府遺址面積兩平方千米,①自南向北布局,是一處元代大型遺址。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西安安西王府進行過勘探,《考古》雜志專門做過報道。②21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對六盤山下的安西王府進行勘探。安西王府王城筑東、南、西三城門,城中央筑有規模宏大的夯土臺基,為宮殿遺址,建筑構件材料皆為黃釉琉璃瓦、黃釉龍紋瓦當、三角形龍紋滴水等,套獸與鴟吻造是王府建筑重要的飾件,石質構件臺沿螭首亦非常典型。王府建筑由主城和甕城兩部分構成,主城墻四周還配有角臺,增強了城墻的雄闊感和防御功能。甕城是圍繞在南城門外的小城,以護衛主城南門,增強防御力量。

甕城東、南、西三面城墻的形制和輪廓尚存,占地面積約2318平方米。③甕城門址位于甕城南墻中部,大體處在甕城的中軸線上。①甕城、南城門與城內宮殿建筑大致處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王府建筑的格局。此外,窯址、城址、宮殿、御苑及普通居址和墓葬區等,皆有序布局。忽必烈修建的開平府城宮殿也建在臺基上,“城內又建第二宮,距前宮約一箭之遙”,苑囿在城外。②這種王城建筑形制,與安西王府宮殿建筑形制大致是一樣的。

2009年,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對元上都穆清閣進行了考古發掘。穆清閣是元上都重要的大內宮殿,出土的建筑構件中有琉璃瓦當、琉璃滴水、琉璃鴟吻等,多施以藍色、黃色、綠色等釉。此外,還有白玉螭首(開城為青石質)、花紋石構件等。③這些建筑材料、建筑構件的樣式和造型,與開城安西王府出土的近似。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城夏宮皇家建筑的格局。

養漁池是安西王府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萬歷固原州志·古跡》記載:“養漁池,在舊開城西三里。元安西王養魚處,又名蓮花池。”元代姚燧在延釐寺碑碑文里有“求即六盤興隆池園為寺”的記載,即在安西王府“興隆池園”擇地建延釐寺。養漁池即興隆池園里的一處觀賞景觀。這里地形呈半封閉狀,北依緩坡,腳下有河水穿過。養漁池正在緩坡下的臺地上,多處泉水匯而為池,至今遺跡清晰。當地村落仍以“漁池村”冠名。從地理環境來看,這里是安西王府的花園區,應該是一處集殿閣、樓榭、亭臺等為一體的建筑群落。

(二)延釐寺碑碑文與王府建筑

安西王忙哥剌死后,其子阿難答嗣位。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阿難答“請于帝,求即六盤山興隆池園為寺,用資兩圣冥福,以永帝之億萬惟年”?;实弁饬税参魍醯恼埱?,在六盤山下開城安西王府興隆池建寺。建寺費用,朝廷賜“黃金二百五十兩,錢幣五萬貫,糧米一千四百五十石”。建寺規制,“以都城敕建諸寺為師而小之”①。工程始于元貞丙申年(1296年),落成于大德癸卯年(1303年),這就是安西王阿難答奏請皇帝準允修建的延釐寺。姚燧筆下的延釐寺碑碑文,記載了安西王府的格局與華麗。

姚燧(1238—1313)是元代著名學者,號牧庵。他的伯父姚樞,忽必烈早期已邀入藩邸,提出過許多“救時之法”。忽必烈征大理時,他立主不妄殺人。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宣撫使、司農使,是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姚燧曾拜學于伯父姚樞,撰延釐寺碑碑文時,他正在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任上。

延釐寺碑碑文記載了延釐寺的緣起及碑文撰寫的前后經過。延釐寺,雖名為寺院建筑,但仍是安西王府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延釐寺的修建,是安西王阿難答為紀念忽必烈和皇后,于元貞二年(1296年)報請成宗皇帝準允動工修建的。前后經過八年時間的修建,始告竣工。姚燧為新落成的寺院題名并撰寫延釐寺碑碑文。

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秋,姚燧遷官于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的副長官)。十月,安西王相塔齊遣開成路總管府判官常謙帶上安西王阿難答給姚燧的信函,由開城千里迢迢前往江西?!皵登Ю矬A,致安西王教于燧”,姚燧深為感動。阿難答在信中陳述了修建延釐寺的原因、耗資、建筑規模和過程:安西王感恩于世祖忽必烈和皇后,要修建一座寄托他恩情的寺院,選址就在六盤興隆池園,這里是一處環境優美的地方。建寺耗資黃金兩百五十兩,錢幣五萬貫,食用糧食一千四百五十石。建筑樣式和規制,“以都城敕建諸寺為師而小之”,與元大都皇家敕建寺院建筑樣式一樣,只是規模較小而已。修建的過程由安西王府王相來主持,“始于元貞丙申者,成于大德癸卯”。在阿難答看來,修建如此大的寺院,不“托于金石”便無以傳世。其大致意圖,一是請姚燧題寫寺名,二是撰寫碑文。然后,由集賢院的集賢學士劉愻孫書丹,請征士(舊時經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職的隱士)蕭篆刻。

姚燧描述了長安安西王府建筑的華麗,“名王雄藩,無有若是吾君之子威儀盛者”。特殊時期的安西王府,“其時犍河之外,秦固內地。教令之加,于隴于涼,于蜀于羌,諸侯王、郡牧、番酋,星羅棋錯于是間者”,管轄隴東、甘涼、蜀地、羌地等,西部地區大多皆在轄境之內;軍事、賞罰、刑威、商賈、賦稅、鹽鐵等皆隸屬于王府,包括河東(今山西運城市)食鹽的管理、官員的升遷等。尤其是詔益封秦王后,綰兩枚金印,一藩二印。府邸在長安者為安西,在六盤者為開城,皆聽為府邸。費用不足時取之于朝廷。自至元九年(1272年)置王相府,到安西王忙哥剌去世,前后七年時間。姚燧說“歲七年而棄其國”,時間當在至元十五年,與他撰寫的《李德輝行狀》載安西王死于至元十五年十一月是一致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阿難答繼任安西王。安西王忙哥剌死后第三年,朝廷罷王相府,安西王府的地位受到了影響。姚燧追述了安西王府最興盛的時期。

在姚燧看來,自己諳于儒學而未嘗研究佛教,但如果佛教亦視“忠勤”“孝恭”者為“善”為“?!钡脑?,那么,佛教與儒學在教化方面可謂殊途同歸。緣此,在寺院的命名上,他將宗教與山脈連在一起思考:按傳統禮數,諸侯只祭祀封地內的山川。在安西王封地內,華山為西岳之尊,為安西王封地內至尊之山。“揭而宣釐,則表寺之名,莫延釐寺為宜也?!薄搬崱弊秩绻xxi,是福的意思,通“禧”,是取福、禧之意,即以華山作為標志,寺門取華山之祠門,延及六盤山,便有了延釐寺的名字。姚燧將安西王府的兩處府邸,用華山和六盤山將它們連在一起,蘊意高妙深遠。

姚燧曾為翰林學士承旨,為文有西漢風格,史噪一時。翻看他的《牧庵集》,會發現他的作品多為當時名臣勛戚碑傳之類。可見,為安西王府新建寺院命名與撰寫碑文,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他曾在安西王府供過職,有世事經歷;二是他是當時著名學者,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需要他的思想和文筆。

延釐寺碑碑文不長,但描寫極盡姚燧之才華?!啊聊局?,雕楹繪墉。朱塵綺疏,匹帝之宮。金莖一氣,頡頏上下……”整個建筑格局,顯示出的是皇家氣派。從延釐寺前的大柱子到樓舍的修建,從天花板的裝飾到窗戶的鏤空雕刻,再現的是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鍍金鎏銀的建筑樣式,可與元大都的建筑相比。碑文里同樣寫到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帝開其先,面勢略畔”的經營過程,這里不光指延釐寺建筑,實際上包括對整個六盤山安西王府的修建:依山(六盤山)面水(清水河)。安西王府建筑群在姚燧筆下是“八稔成績,巋然都城”?!鞍孙彪m指延釐寺修建所花的時間,但“巋然都城”卻是從安西王府的建筑群意義來說的,如同都城一般。

六盤山,元代也稱“略畔山”, ①取其諧音。安西王府位于六盤山下,在攻取南宋的過程中,安西王忙哥剌也曾“受詔征漠北”。南宋降將王立事件牽扯到安西王府王相李德輝,安西王忙哥剌自軍中“下教長安”②?!敖獭憋@示了安西王的皇權地位與影響力。

延釐寺碑碑文:

于昭列圣,事佛盡敬,爰質之書,古無有并。土木之工,雕楹繪墉,朱塵綺疏,匹帝之宮。金莖一氣,頡頏上下。靜供之修,乘輿必駕。佛游悠久,其言斯存。孰為其言,百世梵孫。帝度其孫,而教善治。無間邇遠,京師必治。匪徒致之,曰時予師。坐而袵連,出轡并馳。有如今王,于親則懿。制地千里,規為時寺。頤指其相,展若易然。矧錫金粟,帝開其先。面勢略畔,八稔成績。巋然都城,敕建遺則。帝師京師,時寺門楣。以長以雄,匪弟子誰?鼓鐘之音,梵唄之力。釐帝之余,必王見及。帝憶萬年,王年斯千。為磐石宗,以固以綿。燧作是詩,刻時樂石。尚憑佛乘,垂示無極。

四、王府的衰落

(一)忙哥剌之死

忙哥剌在安西王任上七年時間,去世時還不到30歲。這期間,他與朝廷的關系、與其父的關系如何,后人不得而知。忽必烈曾說過:“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雹倏梢钥闯鏊麄兏缸又g有不和諧之處。忙哥剌的死因,目前仍是一個謎案。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一,是統一南宋后安西王忙哥剌之死?!对贰ぞ硎弧な雷姘恕份d,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月,“安西王薨”。姚嬘的《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載:“是年,王薨。”②“是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忙哥剌“薨”。前后時間有誤。姚嬘是經歷者,所載忙哥剌死于至元十五年是確切的?!对贰ぞ硎弧ば?庇浳濉份d,據《趙炳傳》及《元文類·卷四九·李德輝行狀》,安西王死于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至十七年始罷王相府。③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二,是安西王相府被罷。《元史·卷十一·世祖八》載:“王薨,罷其王相府?!雹軐参魍趺Ω缲莸乃琅c罷王相府放在同一個時空,顯然是有問題的?!吨袝筘├钪倚袪睢份d:“十七年……王相府罷?!闭f得很清楚,這個時間是確切的。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三,是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開城大地震。開成路地震劇烈,王府建筑受到嚴重損毀,王宮及官民廬舍皆壞,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①。富麗堂皇的安西王府成為殘垣斷壁。地震后,朝廷“以鈔萬三千六百余錠,糧四萬四千一百余石賑之”②。

忙哥剌出任安西王七年,盛年突然故去,是病死,還是謀位,抑或其他原因,正史里沒有記載,姚嬘的《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也避而不談,只記載“王薨,公(李德輝,作者注)感其受知深,而悼夫棄國之蚤(早,作者注)也,哭之幾不能生?!雹墼跄纤文┤肃嵥夹ぴ谒摹缎氖贰ご罅x略敘》中寫道“:……嘗謀篡父,事泄為父殺?!雹茉蚴侵\位篡權而被殺身。這應該是最早涉及安西王忙哥剌早逝原因的說法。有學者在《心史·大義略敘》相關記載的基礎上,破解忙哥剌的死因之謎,認為他的死與汗位之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鄭思肖的記載是可信的。⑤確否?尚待印證。

(二)阿難答皇權之爭

1.平息海都的漠北之戰

海都,太宗窩闊臺之孫,合失宗王之子。以海都為首的西北諸王是由窩闊臺系、察合臺系、術赤系諸后以及成吉思汗其他后裔結成的政治軍事集團。海都認為自己是窩闊臺嫡系,以沒有繼承汗位為憾事,久有叛意。忽必烈與海都為首的西北諸王之間進行了長達26年的軍事斗爭,若從海都參與阿里不哥叛亂算起,則長達34年之久。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再次派遣大軍前往漠北圍剿西北諸王之首海都,安西王阿難答奉命率部北征。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再次勾結篤哇及窩闊臺、察合臺兩系諸王向元朝發動軍事進攻,安西王阿難答率部再度北征,因北征有戰功,元成宗賞賜阿難答等參戰將軍。元室在對抗海都的三十余年中,軍事前線呈后收縮狀。阿難答的軍隊是當時防御海都七支部隊中的一支,而且實力雄厚,駐防地一度在河西走廊以西吐魯番一帶,包括甘肅和寧夏的西夏故地。據拉施德丁說,元成宗(1295—1307)初年,駐防吐魯番及河西走廊的阿難答統帥的軍隊有15萬人。①這與元人姚燧所記載的人數相近,他說1281年“西北邊”共有軍士10萬人。②這一時期,阿難答的軍隊戍邊發揮過重大作用,是有功于朝廷的。

海都死后,篤哇成了西北諸王之首,但他深知無力與大汗對抗,遂于大德七年(1303年)遣使至漠北請和。實際上,篤哇是向駐守和林邊境的宗王阿難答派出使者,通過他向元成宗表示臣服?;实勖参魍醢㈦y答“慎飭軍士,安置驛傳以俟來者”③,說明當時駐防漠北諸王中確以安西王阿難答為首。④這一時期,朝廷增加了寧夏軍民屯墾,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為漠北軍事防御提供了盡可能多的糧食和軍需。

至元十五年(1278年)安西王忙哥剌死,至元十七年忙哥剌之子阿難答(?—1307)繼任安西王。此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統一南宋的戰爭結束,已轉入戍守和屯田時期,六盤山地區的軍屯規模不斷擴大。王相府撤罷,秦王印收回,原先由王府管理的廣大地域、包括收取各種稅金的特權,全部被朝廷收回,王室原有的優厚待遇也在逐漸削減。元成宗雖然再次準允設立王相府,但“賦稅軍站,皆朝廷所司”,權力已今非昔比,更不能影響陜西行省的設置與權限。雖時過境遷,但元成宗還是追念忽必烈時期安西王的作用和貢獻,把忽必烈時期給予忙哥剌的那支軍隊(據稱為15萬人)及原屬于他的唐兀惕地區同樣賜給了阿難答。

2.皇權之爭

由于安西王政治地位的變化,物質上的供給亦隨之發生變化。據史料記載,阿難答時期,糧餉常常不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后,經常申報朝廷賑濟。元成宗即位后,亦先后多次賜安西王鈔錠與糧米,但阿難答仍以貧困為由不斷向朝廷陳述王府的現狀,希望得到朝廷的關心。同時,由于政治待遇的變化,阿難答內心逐漸不平且產生怨氣。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五月,安西王阿難答又“遣使來告貧乏”,要求賑濟和賞賜。成宗以訓斥的口吻說:“若言貧乏,豈獨汝也?去歲賜鈔二十萬錠,又給以糧。今與,則諸王以為不均;不與,則汝言人多餓死。其給糧萬石,擇貧者賑之?!卑参魍鯇傧虏皇堑搅藳]有飯吃的程度,這實質上反映了朝廷與諸王之間的矛盾。實際上,阿難答雖然能夠統轄軍隊,但此前完整的軍政權力不復存在,他的一部分所需由陜西行省供給。在安西王鎮戍區內,“合罕的大臣禾筆阇赤主管稅關,但大部分稅收都被用于他(阿難答,作者注)的軍隊”①。

元成宗后期,“政出中宮”②。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鐵穆耳病逝,皇太子德壽早于大德九年夭折。鐵穆耳去世時沒有明確的繼承者,貴族和大臣分成了兩派,每派支持一個繼任者。成宗病危時爆發了皇位之爭?;屎蟛肤敽辟H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于懷州,同時,與中書左丞相阿忽臺等合謀,皇后卜魯罕臨朝稱制,扶持安西王阿難答繼承皇位,但受到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等人的反對,他們希望答剌麻八剌的兒子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繼承皇位。阿難答作為長輩,在帝位繼承中占據有利地位。

成宗駕崩時海山為懷寧王,總兵北邊,卜魯罕皇后“恐其歸,必報前怨,后乃命取安西王阿難答失里來京師,謀立之”③。安西王阿難答與諸王明里鐵木兒于正月先行到達京師,被貶往懷州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后,以為有機可乘,遂以奔喪為名于1307年二月到達京師,雙方都在伺機而動。阿難答一方的支持者主要是左丞相阿忽臺、平章八都馬辛、前中書平章伯顏、中政院使怯烈道興等。愛育黎拔力八達一方的主要支持者是右丞相哈剌哈孫。愛育黎拔力八達擔心“俟懷寧王至,恐亂生不測,不若先事而發”①,與右丞相密謀先行發動了一場宮中政變。三月,哈剌哈孫一派突然發難,逮捕阿難答,處死阿魯忽如等人,將阿難答黨一網打盡,皇權落入愛育黎拔力八達之手。取得政權之后,他“奉御璽,北迎武宗”②,遠在朔方的懷寧王海山成了新皇帝。

阿難答鎮守西北地區,手中握有一支軍隊,北征期間在與海都和篤哇的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但皇權之爭失敗了。一是他的實力在遙遠的邊地,京城沒有支持他奪取帝位的軍隊;二是阿難答是個虔誠的穆斯林,而元皇室中佛教徒居多。這兩點使阿難答明顯處于不利的地位。③阿難答最終被押解至上都處死,新皇帝海山依照蒙古皇族葬俗,并參之以伊斯蘭教葬俗,將其葬于上都東南的白城子察罕腦兒行宮。2000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沽源縣境內考古發掘并經專家證實,印證了阿難答的喪葬地與葬俗。阿難答賜死,成為安西王府由盛而衰的一個轉折點。

安西王阿難答死后,王府財產被詹事院沒收,其子月魯帖(鐵)木兒失去繼承權。直到泰定帝繼位,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下詔恢復安西王位,以“諸王月魯鐵木兒襲封安西王”④。同年十二月,又“坐與鐵赤等謀逆”而再度流放于云南。后雖被放回,但早已是江河日下。

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一·大元宗室世襲》載,安西王忙哥剌生有兩子,安西王阿難答和秦王按檀不花。阿難答生子月魯帖木兒。

(三)開成路地震

元大德十年(1306)八月,開成路大地震,王宮及官民廬舍皆震壞,地震造成的損失很大,僅王府“壓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朝廷救災“以鈔萬三千六百余錠,糧四萬四千一百余石賑之”(《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紀四》)。開成路地震給安西王府建筑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四)月魯帖木兒謀逆

泰定帝繼位后,于至治三年(1323)九月下詔恢復安西王位,以阿難答之子月魯帖木兒為安西王(《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紀一》)。此時,開成路已降為開城州,原封地及人匠總管府劃歸陜西行省管轄,王府地位一落千丈。同年十二月,又“坐與鐵赤等謀逆”而再度流放于云南。后雖被放回,但早已是江河日下。至此安西王與安西王府沒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白山市| 兴山县| 济宁市| 磐安县| 祁连县| 勃利县| 西华县| 延庆县| 台中市| 霞浦县| 双流县| 定日县| 大荔县| 大宁县| 平阳县| 中江县| 榕江县| 镶黄旗| 阿拉善右旗| 通山县| 孝感市| 垫江县| 新田县| 介休市| 方正县| 鄂托克前旗| 大田县| 阜南县| 翁牛特旗| 石河子市| 绥宁县| 阿勒泰市| 内江市| 阳泉市| 镇坪县| 射阳县| 潼关县| 禹州市| 宝丰县| 西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