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產資料社會占有”歷史之謎解答

王學平

摘 要:隨著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生產資料的邊界也在相應地隨之拓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局限于土地、森林、河流、礦藏等,自然、資本、科學技術已成為生產資料的主要內容。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就是自然、資本、科學技術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屬于全社會,不應該成為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工具,但究竟由誰經營、如何經營應該遵守效率與公平原則,誰能使效率最大化、誰能使公平最大化,就應該由誰來經營;什么辦法能使效率最大化、公平最大化,就用什么辦法來經營,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社會占有;重建個人所有制

習近平在《領導干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重申了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論述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1]232,特別強調“要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澄清一些人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錯誤觀點”[1]239。“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就是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全面論述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之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雖然是恩格斯所著,但馬克思為其作序,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2]689。但是,教條式理解和錯誤附加卻將生產資料社會占有變成了歷史之謎,以致改革開放后每當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向前推進一步的時候,有些所謂的“理論家”“政治家”就拿大帽子嚇唬人[3]375,對改革開放說三道四、橫加阻攔。現在是破除對生產資料社會占有教條式理解、澄清一些人附加在生產資料社會占有上錯誤觀點的時候了。

一、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新論

馬克思主義是探索運用社會發展規律謀求人的解放的科學。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就是從21世紀的實際出發,探索運用社會發展規律、謀求人的解放的科學。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新挑戰、新機遇層出不窮,特別是自然環境惡化、一體化方興未艾、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往,我國理論界對“生產資料”的理解,基本是基于《<資本論>辭典》的解釋:生產資料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包括自然物和經過勞動加工的產品,如土地、森林、河流、礦藏……是構成生產力的物的要素,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工具”[4]551。隨著生產力突飛猛進地發展,生產資料的邊界也在相應地隨之拓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局限于土地、森林、河流、礦藏等。

(一)自然是生產資料

自然與自然物不完全相同,自然物指自然中的某些特定部分,如土地、森林、河流、礦藏等。這里強調的“自然”將陽光、降水、空氣等被傳統生產資料理論忽視或者說“遺忘”的要素,也納入生產資料范圍之內。

“任何科學理論的孕育、創立和發展都有其特定的‘對象域’。”[5]83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為研究對象,說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一般可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沒有任何錯誤或者不當。但是,當我們離開具體的資本主義,研究一般意義上的生產資料的時候,仍然將生產資料主要局限于“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工具、原料等等”就有可能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除了土地外,還有種子、空氣、陽光、降水及農用工具等等。農用工具與工用工具,雖然都是工具,但顯然實際使用范圍與功能有異。將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時經常提到的工業生產資料,囫圇吞棗地歸為一般意義上的生產資料,教條主義就輕而易舉地發生了。

自然是生產資料,要義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理論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廣泛研究,形成了諸多流派,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其中最突出的兩大派別。馬克思恩格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立場。

首先,人與自然關系的出發點是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人類不僅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而且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明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人離不開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起源上看,先有自然界,后有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界就存在。人類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自然界可以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卻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生存。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是人對自然界的依存關系。

其次,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人類通過生產勞動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創造了一個“人化的自然界”。人類在運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也不斷改變和推動人與自然的關系狀況。人的一些活動優化了自然,同時也惡化了自然。人類與自然之間通過物質能量的轉化,表現為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6]177, “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6]121。

再次,人與自然關系實現形式的社會性。人與自然關系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立足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去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應從調整、改善人與人的關系著手;必須對人類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人類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內不可能科學地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對立,只有變革社會制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解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

21世紀馬克思主義將整個自然界視為人類的生產資料,科學性不容置疑,實踐性意義巨大。第一,自然是生產資料的本源。一切生產資料,不論是現在自然物還是人工物,都最終來自于自然,至少部分來自于自然。第二,人類與自然規律的關系,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之”指自然規律,“昌”和“亡”都是人類爭取或者不得不面對的結果。人類的活動順應自然規律,最終的結果是人類自己興旺昌盛;如果逆自然規律而動,最終遭殃的還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不是并列關系,自然是社會的基礎,社會生成與發展在自然之上。馬克思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不同,關注、研究、遵從自然規律的目的,仍然是為了社會健康發展,最終有利于人的解放。第三,保護自然,就是保護生產資料。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只有保護自然,生產資料才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21世紀“資本”新論

21世紀的“資本”,需要破除對馬克思《資本論》及“資本”的教條式28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否定與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資本”本身。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7]8“資本”在《資本論》及馬克思那里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8]585這種“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的物質部分,在資本主義社會就表現為“資本”。換言之,“資本”就是截至“今天”的已有剩余價值,資本就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完成式。廣而言之,資本也可以包括人類精神文明成果在內。但是,我們這里討論的“資本”,僅從狹義而言,只包括物質,不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精神。

馬克思的《資本論》以剩余價值貫穿全書。第一卷7篇25章,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第二卷3篇21章,研究剩余價值在流通中的實現;第三卷7篇52章,闡述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分配;第四卷剩余價值學說史、剩余價值理論,系統地批判17世紀中葉以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派學說,詳述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建立過程。《資本論》的德文標題是“DasKapitaL, kritikderpolitischenkonomie”,翻譯界通常將這部巨著的標題譯為正、副標題,即將正標題譯為“資本論”,副標題譯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但是,從這部巨著的正副標題的內在關聯上看,這部巨著本身是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雙重批判: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的“現實的歷史”的批判,以及對這個“現實的歷史”的意識形態即“政治經濟學”的批判[9]1~14。

市場經濟與資本密不可分。“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3]373同樣,資本也不是區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資本主義可以利用,社會主義也可以利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不能沒有資本。沒有“資本”的社會,唯有一窮二白,再什么也沒有。原始社會是人類唯一的無“資本”社會,祖先沒有為后代留下任何剩余價值,今天的自己不能為明天的發展進步積累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資本”本來是個好東西,問題出在人剝削人的制度上。前提性是“資本”的重要特點:“資本”,要么是前人創造,要么是當代人辛勤積累的結果。總之,人類發展到今天的“資本”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成果,非少數人或少數國家獨自創造,只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國家的貢獻大小不同而已:包括中國在內的古文明大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為后世的人類文明積累了大量的“資本”;近現代以來300年,歐美一些國家在“資本”的積聚方面,獨領風騷。后者的“資本”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包括眾多科學大家在內的人民創造,二是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對全世界人民的掠奪。中華民族上下5000多年,財富的積累、文明的創造,非哪家哪族從始而終。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現在都無發明人載入史冊,說明這些本來就是許多人的集體創造;蔡倫造紙和畢昇膠泥活字印刷術,不用說,也是集眾多前人經驗而大成;陶瓷是中華民族的一張靚麗名片,僅從現在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東北雪原、黃河長江源頭、江南秀美古鎮,到處都有千年之前著名窯口的蛛絲馬跡;中華民族人口世界第一,中醫的呵護作用不可小覷,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沒有哪兩個人是同宗同姓。

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奇珍異寶,絕大多數沒有留下創作者的姓名。不勞專家學者考證,創造這些奇珍異寶的人,絕不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其他的王公大臣,而是當時社會地位極其卑微的普通勞動者。即使有名有姓的書畫名作,絕大多數的現代持有者基本都與作者沒有任何血緣上的關系。只有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屬于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們。

一句話,“資本”是人類文明共同成果,本應該像唐詩宋詞一樣屬于每一個熱愛它的人。但是,資本主義及其之前的剝削社會卻將它們歸少數人壟斷和獨占,用來剝削絕大多數人,而這絕大多數人恰恰可能就是歷史上為“資本”的積累作出較大貢獻的后人們。馬克思畢其一生寫下300多萬字的《資本論》,目的是終結少數人用“資本”剝削多數人的制度,而不是“資本”本身。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繼承者、發展者、繁榮者,不是終結者。如何從資產階級手里接過“資本”,運用好“資本”,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財富,造福全人類,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不但不應該抑制“資本”,相反,比資本主義更加需要“資本”,因為資本主義壟斷的“資本”只能使少數人富裕,社會主義卻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缺乏作為重要生產資料要素的資本,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就無法實現。改革開放后,圍繞資本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教條主義者數次興風作浪,他們將引進外資視為發展資本主義,實際上是將“資本”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結果與將形而上和形而上學混為一談一樣,既無知,又可笑。與將“資本”等同于資本主義的教條主義相比,引進“資本”更接近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引進“資本”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制度下退而求其次的方式,雖然讓“資本”的壟斷者們獲得了相應甚至巨額的好處,但社會主義總算用和平的手段和方式利用了“資本”,發展了自己,積累了相應的新“資本”。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資本”發展生產力,不是偏離了社會主義,而是真正地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將資本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教條式假馬克思主義,應該過時了!

資本的運作與經營是科學。社會主義需要大批高素質的運作資本、經營資本的“資本家”。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運作、經營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剝削和壓迫勞動者不同,社會主義的“資本家”同其他科學家一樣,運作、經營的目的是為全社會創造更多更好的財富,造福全體社會成員。資本是經濟基礎的重要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同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一樣,社會主義要將資本及其資本家關進社會主義制度的籠子,取其利,避其害。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利和權力。作為經濟基礎的資本權利,對上層建筑的社會公共權力具有決定作用。進一步完善關資本和“資本家”的籠子,最大化地取資本及其“資本家”之利,最大化地避資本及其“資本家”之弊,是習近平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科學技術是生產資料

馬克思說:“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0]211“一種不費資本分文的生產力,是科學力量。”[11]411~417“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順理成章的結論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資料,因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三要素之一。在生產力的三要素生產者、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資料最為切題。同樣是一塊土地的耕作,耕作者使用畜力和使用機械的效率大不相同;手工機床與數控機床甚至3D打印的精度與附加值不能同日而語。科學技術在生產資料中的價值與功能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科學技術不但能極大地提高生產資料的效用,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現在一般認為,科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一項追求知識的社會活動事業,具有認識的、文化的、哲學的價值。技術是根據科學原理和實踐經驗發展起來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體系,目的在于利用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增加人類的物質財富。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促進了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和技術與科學整體化的發展。規律具有無限性,一方面規律的廣度具有無限性,一方面規律的深度也具有無限性,人類永遠只能認識和探索規律,無法窮盡規律。這就決定了科學技術的取之不盡。科學技術與一般實體物質財富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用之不竭性:一般實體物質財富都具損耗性,一只蘋果,一個人享用,其他人就無法享用;科學技術可以重復利用而毫發無損。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同樣的科學特別是技術生產出的產品越來越多,價格和利潤越來越低,無法使少數人從中獲得暴利的問題,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在馬克思主義那里,這不僅不是問題,反而正是人類應該奮斗的正確方向: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財富的極大豐富,剝削現象的消失。毋庸置疑,這一切都最終有待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

科學技術的出現離不開人類社會,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呈正相關。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牽引機”,人類社會又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實驗田”和“加速場”。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技術得以產生應用的根本原因。離開了社會的需要,科學技術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使科學技術向縱深發展有了廣闊的前景。離開了社會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科學技術在社會文明進步中的作用日漸重要,社會“科學化”和科學“社會化”趨勢方興未艾。

科學技術,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靠任何神靈的啟示,它們來源于科技勞動者長期艱辛的摸索與提煉。探索是科學技術生產的必然途徑,創新是科學技術生產的靈魂,實驗是科學技術生產重要的實踐手段,理論思維是科學技術生產取得成果的關鍵性因素。將科學技術的生產者排除在勞動者之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誤解,或者說是最大傷害。改革開放前,中國部分科技勞動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政治上被劃入小資產階級甚至“資產階級”之列,給黨、國家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知識分子本人,都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幸甚至災難。理論上的教條主義是“鑄錯”的重要原因。

自然是現時的生產資料,毫無疑問應該由社會所共有;“資本”是歷史上人類文明成果的凝結,理應為全社會共同享有,當然,共享的方式應該多樣,而且可以多樣;科學技術必將創造未來更多的生產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保護自然生產資料、共享歷史生產資料、創造更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科學技術生產資料,人類的未來就一定能更加美好。這就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生產資料觀。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觀為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前景,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哥德巴赫猜想”的實踐解答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重建個人所有制”。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重建個人所有制何以可能”“個人所有制到底‘姓資’還是‘姓社’”等問題,認識不統一,不少人甚至對“重建個人所有制”本身感到費解。就這樣,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哥德巴赫猜想”。①

2017年3月上旬,在中國知網以“重建個人所有制”為主題,檢索可得近900篇文獻(3月6日16時35分為857篇)。2008—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衛興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成稼,先后在《經濟學動態》《當代經濟研究》《經濟縱橫》《河北經貿大學學報》《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等刊物,對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到底是要重建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還是重建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衛興華教授持重建個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觀點,王成稼研究員持重建個人消費資料的觀點。早在2007年9月25日,衛興華教授的《正確理解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觀點》,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的理論研究成果在《光明日報》發表。衛興華與王成稼的爭論,就學說甚至文本與翻譯對錯的糾纏多,實踐觀照少。盧云峰、徐祥軍等人雖然聯系到了實際,但最終只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陽光”照射在股份制、股票等個別問題上,可謂大材小用。不論是衛興華、王成稼等前輩,還是盧云峰、徐祥軍等“后生”,都主要囿于馬克思恩格斯個人學說層面的“你來我往”,沒有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層面,立足發展的實踐,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上對恢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貢獻,也沒有在馬克思主義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的指導下為未來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提出更多有價值的新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個人的思想和觀點是學說,馬克思主義是經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學說中的正確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個人思想和觀點中出現個別“矛盾”甚至不正確的地方,既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不影響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與科學性。人類的文明進步史不存在某個人的思想和觀點全是科學的“奇跡”,更不能因為某個偉大的科學家的哪句話不正確,而推翻他其他全部正確的東西。要求馬克思、恩格斯的每句話都正確和科學的做法,本身就不正確、不科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全面系統地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觀點中的正確部分,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局面。在馬克思、恩格斯個人思想觀點的“雞蛋”中挑“骨頭”,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度與方法,極易走向反馬克思主義的邪路。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清楚地表明共產黨人對所有制的態度:“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8]286這就是說:第一,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一切建立在非階級對立、不主張和鼓勵一些人對另一些人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所有制,都不能稱其為私有制;第二,共產黨人只要求廢除建立在階級對立、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資產階級私有制,并不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私有制外的其他一般所有制;第三,馬克思要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就是沒有階級對立、沒有人剝削人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所有制度。沒有階級對立、沒有人剝削人的個人所有制,“姓社”不“姓資”。

個人所有制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重要實現形式。分工與協作是社會的重要特征。個人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就是社會。非剝削與壓迫的個體所有制,就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一種形式。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實現形式應該而且可以多樣,甚至可以說具有無限性,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具有無限性。股票是資本與資本的協作。股份合作制是生產資料與生產資料的協作。

民營經濟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一種實現形式,前提是沒有建立在階級對立之上,社會制度及其政權不刻意保護資本的擁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對勞動者的剝削。剝削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者應該在剝削問題上,特別重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弱勢群體(被剝削者)的認知與感受,二是社會制度與政權是否刻意維護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剝削。當勞動者不承認自己被資本方剝削的時候,挑撥離間勞動者與資本方關系的人,不是合格的馬克思主義者;當被剝削的勞動者有反抗之心,卻無反抗之力和無反抗之法的時候,無動于衷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條件下,因歷史或者不當政策導致的分配不公等,與剝削無關。當然,除了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深化改革,不遺余力地追求公平正義外,社會主義再別無選擇。否則,社會主義的性質就面臨被改變的危險。

改革開放以來,教條主義者數次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給個體經濟、民營經濟戴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帽子,顛倒馬克思主義的是非,阻礙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的順利推進。現在是摘下這些人馬克思主義者甚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帽子的時候了!“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禮物,不應該誰想送給誰,就送給誰。一個人到底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要看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為馬克思主義添了彩,還是為馬克思主義抹了黑。馬克思主義不是既賣矛又賣盾的“雜貨鋪”。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把反對鄧小平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思想和觀點的人,也說成是馬克思主義者,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和鄧小平的極大褻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的偉大成功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30多年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成就舉世公認。社會主義本質的最終實現,在中國可能也需要三步走:第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第二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第三步,實現共同富裕。重建個人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步的過程中功不可沒。與此相關的兩個是非,現在應該撥亂反正:一是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不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而是真正地回歸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絲毫地偏離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而是真正地實踐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字,最初針對蘇聯模式而言,實踐已經證明,蘇聯模式不是教條主義原來所推崇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正宗”。今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好堅持與實踐。這就是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底氣。

三、生產資料國家(集體)占有與社會占有關系論

教條主義有個毛病,這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個人論斷中的正確部分,往往不怎么堅持。“生產力歸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但是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2]753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的這句話,是理解生產資料社會占有以及生產力歸國家所有與社會主義之間關系的重要線索。但是,教條主義者幾乎都絕口不提。

首先,不是國有經濟能夠決定社會主義的制度,而是社會主義應該決定國有經濟的性質。國有即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即國有的教條,來源于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恩格斯早在“生產力歸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但是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之前的兩個自然段中的一個長注,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和辛辣的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終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2]752恩格斯在“不得不”的后面加了一個注。注的內容較長,這里詳引如下:“我說‘不得不’,因為只有在生產資料或交通手段真正發展到不適于由股份公司來管理,因而國有化在經濟上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國有化——即使是由目前的國家實行的——才意味著經濟上的進步,才意味著達到了一個新的為社會本身占有一切生產力作準備的階段。但是最近,自從俾斯麥致力于國有化以來,出現了一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墮落為某些奴才氣,無條件地把任何一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社會主義的。顯然,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的,那么拿破侖和梅特涅也應該算入社會主義創始人之列了。比利時國家出于純粹日常的政治和財政方面的考慮而自己修建國家鐵路干線,俾斯麥并非考慮經濟上的必要性,而只是為了使鐵路能夠更好地適用于戰時,只是為了把鐵路官員訓練成政府的投票家畜,主要是為了取得一種不依賴于議會決定的新的收入來源而把普魯士的鐵路干線收歸國有,這無論如何不是社會主義的步驟,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間接的,既不是自覺的,也不是不自覺的。否則,皇家海外貿易公司、皇家陶瓷廠,甚至陸軍被服廠,以致在30年代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時期由一個聰明人一本正經地建議過的妓院國營,也都是社會主義的設施了。”[2]752

不但資本主義有國有經濟,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也有大量的國有經濟。1999年,《當代經濟研究》第9期刊登的《求是》雜志社編審鄭宗漢的《中國歷史上的國有經濟》(署名“宗寒”),已經提供了詳盡的歷史資料,這里不再贅述。當然,因為資本主義可以有國有經濟,中國歷史上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國民政府都以“國有”的形式搜刮了民脂民膏,社會主義就不能或者說沒有必要再搞國有經濟的想法,也是教條主義。這種錯誤觀點的另一個“有力”論據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堅持國家的最終消亡。“國家消亡”與國有經濟是悖論,持有這種錯誤觀點的人,這樣據“理”以爭。正確的答案仍然在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闡述和實踐之中。“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后一個獨立行動。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在各個領域中將先后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2]755

這就是說,國家的消亡主要指“對人的統治”,即一個階級剝削另一個階級職能的消亡;也可以說,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代替對人的統治,就是政治國家消亡。政治國家消亡,社會形態的國家仍然可以存在。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就是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應該同樣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一種具體實現形式。現在的問題是,國有經濟如何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性質,更好地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

其次,農村土地承包制不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退卻,而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實現。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實際上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一種具體實現形式。承包沒有改變土地屬于社會(集體)的性質,只是生產單元落實到家庭這個社會的最低層次,這是由當時農村普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一些“理論家”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中國農村所有制狀況,視為公有制的退卻,耿耿于懷,寢食難安,擔心“小資產階級”的汪洋大海會遲早淹沒或者侵蝕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事實剛好相反,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制,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的又一具體中國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因是承包制不但沒有建立在階級對立基礎之上,沒有出現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糧食生產能力,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立下了頭功。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共中央2017年一號文件鼓勵農村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為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奠定了政策與制度基礎,這是生產資料社會占有中國方案或者說中國智慧的再升華。中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實現形式的重大實踐貢獻。

總之,生產資料不但應該而且能夠被社會占有,沒有任何輸理的地方。原有的將生產資料社會占有與國有經濟完全等同起來的“已有公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理解和錯誤附加,應該過時了。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既是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基礎,又是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目的,國有經濟應該是不斷探索生產資料進一步社會占有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典范。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就是自然、資本、科學技術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屬于全社會,不應該成為一部分人剝削另一部分人的工具,但究竟由誰經營、如何經營應該遵守效率與公平原則。誰能效率最大化、誰能公平最大化,就應該由誰來經營,什么辦法能使效率最大化、公平最大化,就用什么辦法來經營,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12]323。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校十九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宋濤.《資本論》辭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5]劉冠軍.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孫正聿.《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J].學習與探索,2014(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 Muncy, James A. Measuring Perceived Brand Parity [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6(23).

[12]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原載于《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①《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與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研究》,徐祥軍,2012年河南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思想再研究——破解所稱經濟學的“哥德巴赫猜想”》,盧云峰,2007年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嘉义市| 渑池县| 蛟河市| 琼海市| 错那县| 望都县| 桃园县| 宜兰市| 平乡县| 长子县| 桦川县| 沁源县| 依安县| 镇赉县| 阿图什市| 吉安市| 项城市| 肥城市| 柘荣县| 怀远县| 南皮县| 女性| 镇远县| 丰都县| 万年县| 汉沽区| 怀集县| 微山县| 托里县| 理塘县| 瓮安县| 虎林市| 恩施市| 焉耆| 木里| 竹溪县| 耿马| 襄汾县| 确山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