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耘與收獲: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2019年公開發表論文匯編
- 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
- 3字
- 2021-12-22 18:03:29
經濟學
西部落后地區鄉村振興中“人”的因素的調查報告?
吳素芳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強化人才支撐,西部落后地區關鍵在“人”。偏僻落后的寧夏鄉村,農村人口外流嚴重;農民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年輕人不愿務農;農業專業人才奇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嚴重斷檔;新型經營主體不能滿足發展需要等一系列問題突出。因此,落后地區鄉村振興先要振興“人”,只有因地制宜,作出切合實際的正確決策進而推動工作,避免走彎路,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關鍵詞:落后地區;鄉村振興;人的因素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指出要“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縱觀寧夏實際,經濟不夠發達、農業效益較低,就業渠道少、收入水平低,人口外流現象十分嚴重,青壯年勞動力依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的趨勢短期不可逆轉。盡管鄉村振興發展需要解決體制機制、資金、政策、土地、產業等一系列問題,但落后地區只有推動“以人為中心”的鄉村振興,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一、西部落后地區制約鄉村振興“人”的因素
(一)農村弊端凸顯,人口外流嚴重
一是農業基礎條件差,農業效益低,導致人口外流。調研了解到,寧夏尤其是南部山區,從事農業生產收益太低,外出務工的收入遠高于農業生產。以山區農民種地膜玉米為例,種一畝地膜玉米,純收入500~700元,種10畝有5000~7000元收入;外出務工以每月收入2000元計算,一年收入2.4萬元。因此,農民寧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種地。二是務農辛苦,農村年輕人極少。務農不僅辛苦而且收入太低,多數年輕人攀比心理嚴重,認為當農民沒有面子,導致年輕人寧可打工,也不愿務農。三是不符合實際的移民搬遷導致人口外流。在脫貧工程實施過程中,有些地區的上級部門不太了解基層具體情況,政策實行“一刀切”,出現不符合實際的移民。四是農村教育資源不平衡,導致人口外流。在許多農村尤其山區,農村教育資源嚴重短缺,有條件的農戶都搬到縣城讓娃娃念書,學校老師比學生多的現象十分普遍,部分有條件的農村老人也搬到醫療資源優越的城市,出現大量“空殼村”。
(二)務農農民文化程度低、年齡大
為能更好地了解務農人員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基本情況,我們在寧夏新型職業農業培訓班發放了近500份問卷,培訓班類型有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機械等,分布在川區、山區和移民地區,旨在為破解鄉村振興,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提供數據支撐。一是務農農民文化程度低。從調查問卷統計情況看,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居多,初中文化占到總人數60.1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總人數11.22%,有個別女性為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總人數28.6%,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15.9%;中專大專文化程度占12.7%,只有2名本科畢業生。由此看出,農民文化程度低。二是從業年齡偏大。從調研統計數據看,從業者男性遠高于女性,30歲以下從業者占22%;40~50歲從業者占53%;50歲上從業者占25%。總體看,40歲以上從業者高達78%,年齡結構明顯偏大,不符合現代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
(三)農村專業人才奇缺,大學生不愿回鄉務農
一是缺乏農村電子商務人才。調研了解到,學校培養的人才,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不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盡管政府提供了許多培訓機會,但是培訓內容更多涉及理論,電商平臺需要的PS技術、EXCEL軟件操作、產品的包裝設計、推廣銷售等具體實操都無法實施。二是大學生不愿回鄉務農。農活太臟、太累、太苦,待遇太低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普遍認同。在農村,一個月工資收入在2000~3000元,沒有“三險一金”等保障,根本不能吸引大學生。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相比,城市條件優越,工資水平高,生活有尊嚴,通過念書走出大山的大學生,幾乎都不愿回到家鄉務農。
(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老齡化嚴重,人才奇缺
一是老齡化嚴重。基層調研發現,在職農技人員平均年齡為45歲左右,由于年齡大,接受新知識能力差,難以擔當發展現代農業的農技推廣重任。二是人才奇缺。農業推廣部門普遍存在人才能進不能出的情況,大量非專業人才占據農技推廣崗位,大中專畢業生不能及時補充,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才全部集中在縣城里,鄉鎮幾乎沒有一人。基層職稱評定條件苛刻,基層農業技術工作者不愿在基層工作,尤其是年輕人,再加上人才待遇偏低,積極性難以發揮。
(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形式主義
一是有些部門不了解實際,閉門造車。有些上級主管部門對基層農村實際調研不夠,了解農業農村生產需求不深入,制訂的培訓方案、下達的指標,目的主要在于完成任務。二是培訓評估內容煩瑣。培訓機構反映每次培訓要做完整的培訓方案、映像資料、課程安排表、師資庫師資審核表、教師資質情況證明(職稱證、畢業證等)、培訓臺賬、學員簽到冊、培訓對象申報表及身份證復印件、教材、教師教案、培訓學員滿意度調查表、考試卷等,只為應對檢查,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使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六)有些基層農村干部擔當不夠
一是不愿擔責。基層反映,地方政府出臺的有些政策不具有長期性,造成老百姓不信任,基層干部不愿擔責。二是干部任用機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干部工作兩至三年就頻繁調動,導致發展思路目標無法實現。還有些干部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干到退休也不輪崗,消磨了年輕干部的銳氣和斗志。
二、加強西部落后地區人才建設的對策建議
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西部落后地區與東部地區鄉村振興在發展階段、發展措施、工作方法上不盡相同,因此,要立足地方實際情況,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探索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使各路人才和各類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以實現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的雙向流動,改變鄉村落后狀態。
(一)多措并施,吸引鄉村人口“回流”
一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資源投入,完善西部落后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繼續改善鄉村生產生活環境。二是加大農業補貼。盡管現在農業補貼非常多,但還不足以吸引人才回鄉務農。建議政府給予落后地區更大農業補貼力度,縮小務農收入與打工收入間的差距。三是出臺相關政策。建議寧夏黨委、政府出臺《寧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2019—2021年三年行動計劃》,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專業人才、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政策,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二)因人制宜,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
一是創新培訓思路提升培訓效果。目前培訓重點是新型職業農民,落后地區需要“帶頭人”和“領路人”,建議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管理者的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開闊眼界,轉變思維,打開腦洞,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此外,要加強生產一線的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二是創新培訓形式。積極探索田間課堂、網絡教室等培訓方式。從培訓效果看,基層農民文化低,外出觀摩培訓因具有直觀認知、實際操作性強的特點,效果較好,培訓要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三)完善放活政策措施,調動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一是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招聘錄用。目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斷層”。有些山區農業部門平均年齡為50歲,10年后將全部退休。建議政府調整事業編制,及時補充人員短缺的問題。二是改進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針對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反映強烈的職稱評定問題,堅持德才兼備原則,不唯學歷、資歷和身份,結合各個專業技術職務系列的專業特點,改進評聘方式,調動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大學生回鄉務農的熱情
一是出臺吸引大學生回鄉務農政策。通過政策出臺,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提高工資待遇,縮小收入差距,減少落差感;加大創業政策支持,從技術、資金上提供優惠;提供重點培養項目和培養方案,吸引農業高等院校和職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參與鄉村振興的建設。二是加大特色產業發展。農業效益低、收入低,大學生不能體面生活。因此,通過“事業留人”為他們提供干事創業的平臺,重點打造好寧夏枸杞、鹽池灘羊、賀蘭山東麓葡萄及葡萄酒、馬鈴薯、靈武長紅棗、中衛硒砂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培育產品品牌,實現產業發展,吸引人才回流。
(五)造就一支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的“新農人”隊伍
一是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機制,充分發揮“土專家”作用。要加大對“土專家”的定向農業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經營水平;建立政府津貼制度,對長期在基層、有貢獻的在崗農技人員給予補貼。二是積極探索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成立調研組,認真研究,建立一整套支持專家學者、技能人才、企業家等下鄉服務機制,通過搭平臺、給政策、給優惠、給榮譽發揮作用。三是積極探索“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研究具體政策,開展試點示范,摸索經驗,建立回鄉創新創業政策。
(六)加快培養一支敢于擔當的農業干部隊伍
一是優選好“三農”干部。建立農業干部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任用制度,把勇于擔當、敢于擔當、樂于擔當,有擔當能力、有擔當水平、有擔當氣度,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干部選拔任用到合適的崗位上來,創造優秀干部脫穎而出、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環境。二是加大對農業干部的培訓力度。把“三農”干部培訓納入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中。三是加強基層鄉鎮干部隊伍建設。通過制度建設破解西部落后地區基層技術人員缺乏和斷層問題,加大政策的傾斜力度,從待遇、各項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崔洪月.中央一號文件視角下的云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J].安徽農業科學,2017(8).
[2]劉合光.鄉村振興的戰略關鍵點及其路徑[J].中國國情國力, 2017(12).
[3]侯嫣.鄉村振興關鍵在人[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7(12).
[4]杜石.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客觀規律,探尋復興之路——淺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把握好的三個關鍵問題[J].甘肅農業,2018(3).
(原載于《農業經濟》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