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風光
美國的自然生態很好,天很藍,云很白,空氣清新。潔凈寬敞的公路、美麗的鄉村風景、城市化的家居環境,是美國鄉村生活的寫照。美國相當一部分人早已從喧囂的城市生活中脫離出去,搬遷到郊外或更遠的鄉下居住,享受著鄉村寧靜的田園生活。特別是一些白領人士,很少留居城市,只要有好的工作,能掙到錢,就到鄉間購房居住。在美國,越是富有的人家,越要在鄉村建造家園。
美國鄉村的生活條件與城市一樣,而且空氣、環境等比城市更適合居住。雖然大多數人在距離城市較遠的鄉村生活,但公路交通發達,家家有汽車,上下班非常方便。
在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鎮,春天到來時,小草野花從沉睡中慢慢蘇醒,冬季枯黃蕭瑟的草坪開始變綠。再過一個多月,遠坡近嶺,到處鮮花競放,姹紫嫣紅,讓人怡然自得。這里的春夏季節不是很分明,不知什么時候進入了夏季,草坪變得青翠、生機盎然。
秋天,布魯明頓鎮很漂亮!街道兩邊的樹上掛滿了紅果子,遠遠望去,就像冬天的臘梅,特別好看!一些樹木的葉子變成了黃色、紫色……在學生宿舍Eveman后面有橄欖球場、棒球場、跑馬場,那里不僅有綠色的草坪,還有各種樹木。到了深秋季節,紅色的楓葉,黃色的楊樹葉……遠遠望去,就像一幅山水畫,很美。
冬天,雪花飛揚,一片茫茫。呼吸著透心涼的空氣,踩著厚厚的積雪,一個人高一腳低一腳地行走在茫茫雪地上……
和諧的自然生態
美國的自然生態很和諧,野生動物很多。在布魯明頓的大學城里,松鼠和野兔很多。到了秋天,各色各樣的果子掛在果樹上,有野蘋果、酸果子、柿子等,吸引來很多動物,最多的是鹿,大鹿領著小鹿,吃樹上的果子。草坪上長出了很多野生的蘑菇,是松鼠和兔子愛吃的食物。
初到布魯明頓鎮,我與其他兩位訪問學者租住在同一套公寓里。因為那個小區有人造噴泉,所以叫Fountain Park。雖然是個小區,但四周沒有柵欄和圍墻,全是大樹和草坪。小區面積很大,房屋都是木制的二層樓房。每兩套樓房是一個單元,而且是拼在一起的,每棟公寓都是上下兩層。棟與棟之間的距離很寬。門前的空地大多是馬路、停車位、草坪,還有一排大槐樹,松鼠就藏在花草中。
在布魯明頓鎮,圍繞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建起了成片像Fountain Park這樣的公寓,供學生租住,因為美國大學校園內是不提供住宿的。
在Fountain Park小區附近有一條火車道,旁邊是一條水泥小道,路兩邊有各種樹木,主要是松樹、桑葚樹、柳樹、樺木等。7月,小道的有些地方落滿了桑葚,我散步時經常撿很多,帶回家吃。
我經常早晚去那里鍛煉。一開始,一個人走在小道上,陰森森的,感到很害怕。小道兩邊的樹木長得很高,樹冠遮住了小道,再加上路邊鐵絲網上攀滿了花草,而且長得很茂盛,所以光線暗淡,形成了一個天然走廊。早晨,這條路上有很多老人領著寵物散步。時間長了,漸漸認識了很多人,散步時邊走邊聊天,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位老人89歲了,但精神矍鑠,也很熱心,他是位軍人,見面時經常給我講他在歐洲戰場的親身經歷。二戰時,他曾在歐洲戰場打過仗,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當時的生活很艱苦,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慢慢地我熟悉了那里的環境,有時,傍晚一個人也敢在這條小道上散步。有時我也會遇到年輕人牽著寵物狗散步、跑步。他們白天上班忙,只好下班后和寵物一起出來放風。夜幕降臨時,小道上飛著很多螢火蟲,有一種小鳥視力很好,就在這個時候等著吃螢火蟲。
保持原生態
在美國,建筑物通常都是依地勢而建,人們不對地面進行平整,以保持原自然生態。除了高速公路和街道外,一些小道都是依地形修建,彎彎曲曲,尤其是鄉間小道,有的拐彎很急,有的坡度很大。
房屋一般都依地形建在小山丘或地勢較高的地方。很多高樓有好幾個門,從一個門進入,可能是一樓;從另一個門進入,可能是二樓或四樓。以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的學生宿舍Eveman為例,它是三幢樓連在一起,如同從一個原點輻射出三條射線,從北門進入是一樓,從西門進入是三樓,從東門進入是二樓,其中一樓就有六個入口。宿舍面向東是一條道路,為了學生乘公交車方便,按照地形的高低,修建了三個入口。在美國,民宅沒有任何防護欄,單位也沒有圍墻和防盜欄。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利用寒暑假走訪了許多地方,每到一處都留心當地民宅的建筑樣式,但看不到相同風格的建筑。我后來才知道,美國政府有規定:相鄰的房屋樣式不能相同。這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提倡張揚個性,民宅的建筑風格正是不同個性的反映。
美國民宅都是一層或二層木制小樓,沿馬路而建,前院與街道相通。社區規定,臨街的民宅必須種植草坪和花卉,而且必須定期修剪,以保持環境的美觀。
民宅后面有花園和車庫,車子從車庫可以直接開到街上,出行非常方便。
后院一般比前院大,有低矮的木柵欄或鐵柵欄作為院墻。后院是主人的主要活動場所,能夠體現主人的個性、喜好和品位。后院除了有供歇息休閑的圓桌、椅子或沙發、遮陽傘、燒烤箱外,還根據主人的需要和愛好精心布置,如有的有滑梯、秋千等,有的有體育設施,有的有游泳池……
在美國鄉村,鄰居相互隔得很遠,環境很幽靜。
雖然美國民宅都是一層或二層木制小樓,但房屋樣式極具個性。在民宅整體風格和基本色調上,不同小區有各自的特點,有的小區以灰黑色作為基本色調,有的是土黃色,有的是白色……外部裝飾也各具特色,有的是仿磚貼面,有的仿造成粗糙的條石,表面凹凸不平,仿佛回到古樸的原始狀態……
在美國,雖然私人住宅建筑風格不同,但公共建筑幾乎是相同的。如Walmart、Kroger、Outlet等在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連鎖店,但各州的建筑風格幾乎雷同,不僅外部建筑風格相同,甚至商店里面的貨物擺放位置都是相同的。
美國民宅一般都是用木頭建造的,木屋具有節能環保、綠色健康,抗震抗風、持久耐用,防火防潮、隔絕噪音,建造靈活、衛生清潔等優點,能夠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我初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看見校園里學生來來往往,但松鼠旁若無人地忽而跳到大樹下尋找堅果,忽而跑到路中央,撿吃一些學生無意間掉下的食物殘渣,碩大的尾巴隨著身軀的跳躍不斷晃動。在美國,松鼠隨處可見,許多時候它們近在咫尺,也不怕行人,所以和它們拍照的機會很多,只是它們太好動了,人們很難捕捉到滿意的畫面。在公園里觀看游客給可愛的小松鼠喂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美國自然環境優美,人們的環保意識很強,不會傷害野生動物。美國有具體的環境保護法律,如釣魚必須有釣魚證,長度不夠的必須放生。在布魯明頓鎮,一個釣魚證一年大約是20美元,在超市里就可以辦理。狩獵也有很多規定,如鹿不能超過2只。
美國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野生動物也很多。在去美國東部、南部和西部的途中,我經常看見高速公路兩旁跑著野生的鹿群、火雞群……在去美國南部亞特蘭大的途中,我有幸在著名旅游景點大霧山看到了狗熊,有十幾位游客停下車,在離狗熊十幾米遠的地方近距離觀看狗熊。在另一處景點,有很多旅游車停在路邊,人們觀看一棵大樹上的狗熊。樹底下的游客忙著拍照,道路塞車,等了好長時間。
在華盛頓的公園里,有很多松鼠、鴿子、小鳥與人為伴,它們不怕行人,有時還會跟著游客,向他們要吃的,孩子們很高興,不時給它們喂吃的。在紐約市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鴿子、翠鳥、小松鼠等動物。紐約州距海岸數百公里,但在此依然可以見到海鷗結群而飛,不怕行人。
愛護自然環境
在美國,人們非常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植被養護得很好。即使有人要砍自家的樹木,也必須到砍伐期才可以,并且要得到林業部門的批準,而且還要種幾棵樹之后才能砍伐。盡管美國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但木材仍然大量進口。
2012年8月4日,我們去了亞特蘭大。亞特蘭大屬于熱帶雨林氣候,路上不時遇到傾盆大雨,有時車只能停在路邊,打開雙閃燈。當我們行駛在一條四車道的州級高速公路上時,突然天降暴雨,雨水濺起的水霧包圍了我們,光線很暗,只能模糊看見咫尺范圍,車輛行駛得很慢。最后,整個路上的車輛都停下了,我們一直等了兩個多小時,后來才得知雨太大,前面出了車禍。
暴雨過后,我們都坐在車上不耐煩地等著,透過玻璃窗戶,我看見右前方有一個司機下車,打開后備箱,取出一件東西,東西好像被雨水浸泡了。那位司機急忙取出餐巾紙擦水,擦完后隨手將廢紙團扔到地上。這時,后面走過來一個人,不知對那位司機說了些什么,他馬上撿起了地上的廢紙,將其裝入一個塑料袋,放進自己轎車的后備箱。
美國人認為,公共事務關系到個人利益,因而損壞公共利益,就等于損壞了個人利益。社會是一個共同體,大家協商制定有關公共秩序的法律或規則,每個人都必須遵守,這樣才能維護社會秩序。同樣,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如果有人損害公共環境,社區的任何一個人看見,都有權利和義務去制止,以維護這個社區的生活環境,因為社區的環境與自家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回歸自然
在美國文化界,有很多作家、畫家追尋自然美。
美國哈德遜河畫派創始人之一科爾反對傳統畫家只限于在畫室中作畫的做法,提出了“以大自然為畫布”的宣言。其代表作《人生旅程》,分別以春、夏、秋、冬代表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寓意深刻。
美國詩人惠特曼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以自傳體的形式回憶往事。從其散文集中可以看到,他以自然的心態認真觀察自然、思索自然;他與自然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把自然中的陽光樹影、藍天白云、小草野花、鳥兒的歌聲都揉進自己的生命和書籍之中。
美國作家梭羅強調:“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他在《秋色》中寫道:“在墓地平靜地安息之前,它們曾有過多少次的飄動!它們曾經飛得那么高,如今重歸泥土又是那么滿足,躺在下面,安詳地在樹根下腐朽,給新一代的樹葉提供養料,讓它們也高高地飛起!它們教我們如何死亡。”他認為,人在走完了生命歷程后,應回報大地、陽光的養育之恩,在完成一生的絕唱之后,應像樹葉一樣優雅地走向死亡。
藍天白云,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樹木,清新的空氣……人們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守護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云。人們應該做自然之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