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你隨時隨地都能見到志愿者的身影。做義工已成為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做義工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同時可以證明一個人的耐心和愛心。做義工已成為一種文化共識。
美國義工
人們通常把做義工的人叫志愿者。美國人熱衷于做義工,志愿者活動非常普遍。當你漫步街頭,遲疑張望時,就會有人上前探問:“您需要什么幫助嗎?”在周末,公園里有人手里拿著垃圾袋撿垃圾;在教堂,志愿者忙碌著為貧困者免費供應晚餐;在旅途中,如果你的車拋了錨,總會有過路的車輛主動停下幫助;在公共場合,殘疾人特別得到尊重和照顧……
初到美國,我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志愿者幫助解決的。我的駕照是國內的,在美國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具有所在學校權威機構的英文翻譯。我把中國駕照交給了學生服務中心,這個中心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的一個組織,由學生志愿者組成。中心的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一周之后,我收到郵件,讓我到中心取回駕照翻譯。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經常參加志愿者組織的各種活動,如外出旅游、購物、野餐、參觀農場等,他們會免費提供交通工具,而且服務很周到。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有一位叫Doris的女士,她很熱心,深受中國留學生的歡迎,她經常組織學生外出爬山、滑雪、野餐等。
許多美國人認為,社會責任感始于個人而不是政府。通過做義工,學生可樹立為社會和他人服務的意識,經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形成一種個人習慣、一種道德準則、一種社會風尚。
美國中學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義工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去醫院、社區服務機構、紅十字會、圖書館以及博物館等做義工。學校把為社區服務納入學生必修課程,還為學生介紹做義工的機會。因此,假期成了學生做義工的最佳時間,在醫院、殘疾人康復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幼兒園、加油站、快餐店、超市等,隨處可見學生忙碌的身影。
小學生也要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幫助父母擦汽車、為鄰居修剪草坪、在社區內送報紙、為朋友照看寵物等。小學生每周做義工的時間要達到10小時。
每年的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在美國的街頭、地鐵等公共場所,經常看到有人在寒風中搖著小銅鈴,旁邊放著一個紅色架子,架子上掛著一個紅色小桶。這是救世軍的義工在為無家可歸者募捐。這樣的畫面,已經成為美國圣誕節和新年一道不變的風景線。
義工文化
義工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名稱,既不受個人利益的驅使,也非法律的強制規定。義工是基于某種道義、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責任感,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人或人群。義工的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計報酬。
在美國,志愿者遍布每個角落,美國人把志愿服務看作生活的一部分,把回報社會看作是其最主要的信念之一,美國社會有不成文的約定,志愿服務時間長、表現突出的人,在升學、就業等方面被看重或被優先考慮。美國人做義工往往是從小開始,一直做到老。2000年,美國13歲以上人口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務4小時,按非農業工人每小時的平均報酬17.25美元計算,這些志愿者的服務價值接近24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家庭住宅建設的支出總額。2002年1月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講話,號召每個公民一生貢獻4000小時當志愿者,以回報社會。今天,美國志愿者不僅活躍在美國,而且走向世界,用志愿服務的精神感染著全世界。【1】
美國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義工活動獨樹一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打破了羅馬教會和封建君主的精神枷鎖,個人意志和自由得到空前強調和重視,從而奠定了西方義工精神的基礎。西方民主和法制保護了公民個人自由和合法行為,為義工良好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裕,閑暇時間增多,從而保證了義工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許多不牟利的組織,例如醫院、慈善機構等,都要靠義工來幫助其維持運轉。美國的義工主要在公益性機構中開展活動,如老年活動中心、醫院、圖書館和紅十字會等。
許多美國人退休以后不是以休閑、旅游、娛樂等活動打發時光,而是選擇做義工。無黨派智庫城市研究所一項研究顯示,55歲以上的美國人,在退休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有半數美國人平均每年花在做義工上的時間大約有100小時,相當于在美國有1.5億人每3~4天做1小時的義工。美國退休者協會的調查顯示:有1/4年齡在65歲以上的美國人每周平均做4小時的義工。做義工的退休人員一般有以下特點: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有技術專長、身體好、有固定收入來源。【2】
義工與社會道德
做義工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社會實踐鍛煉;有利于退休老人發揮余熱,安度晚年;有利于為新移民排憂解難。總之,做義工能夠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利于社會穩定。
義工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基于人類的道德和良知,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奉獻精神。義工對個人而言,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一種具有高尚人格的社會角色。對社會而言,它不僅是文明、愛心的播種者,更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是一個城市精神風貌的產物。因此,時代需要志愿服務精神。有研究結果顯示,從事義工活動的公民會生活得更快樂、更充實。
美國人做義工不分年齡、種族和貧富,只要有時間,人們就很樂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義工精神已深深根植于美國人的價值觀念之中,美國人以當義工為榮為樂,樂于無償奉獻已變成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是一個多元化國家,存在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能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產生這樣一致的結果,與美國社會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標準有著密切關系。美國是一個既重能又重德的國家,有污點的人難以被重用。他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從小就樹立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觀念。一個人不僅要有文化知識,還要擁有一顆愛心,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在重新調整,正在建設的社會保障系統一時難以覆蓋到每個角落。在這種情況下,要充分發揮義工的作用。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福利普及、綠化面積擴大、政府辦事高效、市民安居樂業……這些都是測評文明城市的標準。另外,城市文明更應該反映在居民的道德觀念上,因而義工及其活動的多少也是測評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標。
義工與和諧社會構建
做義工有助于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有助于和諧社會構建。
做義工是美國的優良傳統之一。幾乎每個美國人都做過志愿者。志愿者組織不僅在功能上可以和政府互補,還能解決許多社會問題,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并建立一種相對和諧的社會秩序。
志愿者工作的開展是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若把美國比喻成一輛車子,支撐起車子的四個輪子分別是政府、企業、家庭和義工組織(非營利性機構)。據了解,美國的義工活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義工服務已與美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據介紹,年齡在14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半數的人參加過各種義工活動。在美國,各種義工團體有5000多個,包括全國性、地方性和民間志愿者組織,它們的經費多為教會、慈善機構和個人捐款,極少數來自政府。
美國絕大多數人參加宗教組織,他們信奉上帝,認為上帝是生命和愛的源頭,幫助別人是感恩和愛的自然流露;同時,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言行上帝看得很清楚,所以,要盡量多做善事,以祈求上帝的保佑。做義工能使社會充滿愛心,使更多的人得到急需的幫助。
義工與美國社會
為何美國人愿意無償付出?許多美國人投身義工工作,有的是為了找工作,有的是為了取得經驗,有的是為了申請學校,有的是靠社會救濟金為生的殘障人士為了回報社會,有的完全是為了幫助別人。無論做義工的目的如何,做義工對志愿者本身和受幫助的人都是一件好事,應該受到鼓勵和肯定。
美國政府及社會都倡導和鼓勵個人做義工,并對做得好的給予獎勵。1990年,美國頒布了《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鼓勵青少年學生義務服務社會,增強青少年義工力量。該法案規定,對做滿1400小時的青年義工,美國政府每年劃撥4725美元作為其獎學金。這筆錢可抵作上大學的學費,也可用于職業培訓或償還大學貸款。以義務方式開展再就業培訓的教員,可以記上信譽分,信譽分可以在當事人輕度違法,如駕車闖紅燈、忘記交罰金、違反禁酒令等時,用來抵免執法部門的處罰等【3】。但多少信譽分可以抵免某種處罰,各州的規定不盡相同。當事者只要出示信譽分的記錄,由執行部門扣除相應的分點,就可以免受懲罰。另外,信譽分對找工作也有幫助,信譽分高的找工作相對容易。
2002年1月,布什在國情咨文中號召全體國民踴躍參加義工活動,要求每個美國人在一生中至少要為社會服務兩年。據統計,2003年美國有90%的青年參加過義工活動。對開展義工活動的非營利性機構進行捐助的個人或公司,美國政府會給予一定的免稅或退稅獎勵。眾所周知,美國的稅收很重,免稅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政府財政補貼。
美國企業也要求員工成為一名合格的義工。美國第一大長途電話電報公司規定,凡是公司員工,每年可請一天事假,以便參加各類義工活動。
4月15日至21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全國義工周”。該項活動始于1974年,時任總統的尼克松發表演講,并簽署了行政命令,確立了每年一度的義工周,成為美國社會的優良傳統。每逢義工周,總統都要親自發表講話,號召人們做義工。2002年布什總統發表全國講話,號召每個公民一生貢獻4000小時做志愿者,以回報社會。因此,美國有一支億萬人的義工大軍為國家和民眾效力。美國人從事義工活動不接受任何報酬,無黨派智庫城市研究所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年義工的無償勞動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約為2000億美元。【4】
2015年1月19日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美國民眾以各種方式紀念馬丁·路德·金。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參加了社區服務,以紀念這位民權領袖。奧巴馬和夫人米歇爾前往華盛頓的小童群益會做義工。奧巴馬政府的其他官員則分赴全美各地參加教育、扶貧、環保和藝術項目的工作。在9·11恐怖襲擊八周年紀念日前夕,美國總統奧巴馬呼吁全美民眾在這一天積極做義工。
中小學義工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規定學生必須參加義工活動,否則不能畢業,而且難以進入著名高等學府。
義工納入了美國中小學校德育課程。在小學,老師引導學生多做好事、善事,經常帶領他們到敬老院幫老人做事,陪老人聊天。在中學德育課程中,學生必須做義工,否則不能畢業。在報考著名大學時,學校往往優先錄取參加義工活動多的學生。以美國哈佛、耶魯、伯克利、斯坦福等著名大學為例,據說高分學生不到30%,更多的是有很好義工記錄的學生。
美國中小學經常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參加各種各樣的義工活動。學生做義工,學校會算學分,每做20小時可以算1個學分,而且學校還給學生提供做義工的機會。中小學校都有義工必修課。許多學校規定高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為社會服務75小時,才能獲得義工學分。表面上看做義工掙學分似乎有點功利,其實不然。它表明了美國社會的一種價值取向。有些美國私立大學規定要取得學士學位,必須參加160小時的義工活動,獲得6個學分。
美國學校和兒童組織,通過指導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從小培養他們的義工精神。有的中學生去“食品銀行”做義工,在每天店鋪關門之前,把當地熟食店、糕餅店當天沒有賣完的食品分頭送給無家可歸的窮人。還有的中學生到兒童博物館去做義工,周末幫忙看小孩。另一項活動就是到施粥站做義工,那里是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免費晚餐的地方。
美國社會有很多組織為中小學生提供做義工的機會,例如各大醫院、醫學院實驗室、社區服務機構、紅十字會等。在醫院急診室里,學生可以幫助護士把病人送到放射科等各個輔助檢查科室,或化療室、理療室等治療科室。一些學生到紅十字會的救助中心,向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在一些十字路口,做義工的學生們提著塑料桶,為殘疾人募捐。美國還有一種叫“善終服務”的機構,患有不治之癥的晚期病人在那里等待往生。學生們可以去和他們聊天,給他們讀報。學生們做義工后會得到一份證明,說明他們做義工的方式和時間。
義工與上大學
在美國,大學根據學生的GPA成績(平時學習成績)、SAT成績(類似中國高考成績)和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活動決定是否錄取。美國大學很重視學生在高中期間所參加的活動,如與做義工相關的“青少年擴展服務項目”(Youths Expanding Service,縮寫為YES)等。每所高中都有對YES的具體要求,如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做125小時的義工。如果學生沒有義工活動經歷,就很難申請到好大學,更難以進入名校。因此,學生僅學習成績好是不能被美國大學錄取的。
美國大學希望申請者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要有與他人相處的社會經驗。做義工代表了一個人的愛心、耐心,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除了做義工外,大學還喜歡有實習經驗或創辦社團經驗的人。這些能夠代表他們的組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美國醫科大學招生時,特別注重高中生做義工的經歷。如果申請者沒有在醫院或養老機構做過一定時數的義工(至少100小時),無論成績多好,都不會被錄取。學校認為學醫的人首先要有奉獻和服務他人的精神。
美國大學招生特別看重考生是否有為他人提供無償服務的經歷,品學兼優、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最受青睞。有一個小孩被耶魯大學錄取了,據她父親介紹,自進入中學以來,她母親領著她到一所醫院做了300多小時義工。
有一個女孩家庭很富裕,但學習成績一般,因為她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于做義工了。暑期她每天去Dunkin's Donuts打工,把賺到的錢全部捐給了拉丁美洲的兩個窮苦孩子,資助他們上學。她以1300多分的SAT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了,當年滿分為1600分。
義工內容
美國義工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向有需要的人奉獻愛心,為保護環境而無償勞動。
前者主要面向家庭,幫助生活和學習上有困難的人,幫助病人、殘疾人、弱智者、無生活能力者和孤寡老人。如為貧困家庭的人檢查身體,并教給他們防治疾病的簡單方法;教育照料小孩,如教貧困兒童識字,為他們補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教新移民英語;為心理障礙者提供輔導;為想購物、參觀或聽音樂會而缺車輛的人提供接送服務;幫助酗酒者和吸毒者戒除酒癮、毒癮等。
志愿者送學生到學校學畫,幫助其準備展出作品,到托兒所幫助照顧孩子;在公共圖書館幫忙整理書籍,擔任博物館講解員;在醫院或療養院照顧老人,陪老人聊天等;定期到醫院為病人裝飾病房,探訪艾滋病人;到劇院、展覽館、體育場館幫忙收票、發放資料、做向導等,到兒童俱樂部主持比賽;為丟失的寵物提供安全保障;幫助移民適應新環境;參加環保活動等。
在美國,很多公共場所如圖書館、科技館、公園、兒童活動中心等,其工作人員都是義工。這種經營方式既節省了政府開支,又培養了公民的品德。做義工為學生提供了社會鍛煉的機會,使退休老人的生活更加充實。
目前,美國有六種義工是退休人員最喜歡的:一是家教,許多留美人士的英語都是義工老師輔導的,這些老師幾乎都是退休人員。二是在公共場所提供服務,如在醫院承擔送水工作等。三是參與公益事業籌款集資活動。四是參加社團組織,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五是做一般性的辦公室文秘工作,幫助收發信件。六是幫助接送孩子、病人等。
除了在美國國內做義工,有條件的人還會自籌資金,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做義工。例如,有很多美國青年人志愿到非洲等條件艱苦地區從事教育或艾滋病防治工作。
義工活動資金
義工活動資金主要來自個人的捐助,其中90%左右的資金用于經常性的慈善福利活動。除此之外,官方統計資料中還有公司基金和科學文化福利基金兩種來源。
比爾·蓋茨夫婦建立的慈善基金會擁有資產250多億美元、雇員200多名。1998年,蓋茨夫婦捐贈1億美元,用于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們接種牛痘疫苗。2001年6月,給新成立的艾滋病全球基金會捐贈1億美元。到目前為止,該基金會捐資約43億美元。另一位美國富豪麥克·戴爾也向慈善組織捐贈,為其企業所在城市捐資50萬美元,建立計算機中心。
大多數美國家庭的捐款占家庭收入的2%~2.2%。有關統計資料顯示,1991年全美72.2%的家庭有過捐助,1993年為73.4%,1995年為68.5%,1995年的捐助家庭數量雖然有所下降,但大額捐款的家庭數上升了,特別是捐款上千美元的家庭,1993年這類家庭只占12.8%,1995年上升到15.2%。20世紀八九十年代,志愿者運動的慈善福利基金持續增加,1980年為486億美元,1990年為1115億美元,1995年達1507億美元,1998年增加到1750億美元,創美國歷史紀錄。其中用于環境保護、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的捐贈增長率在20%以上,而對文化藝術方面的捐贈則有所減少。【5】
19世紀初,美國工商業公司開始向慈善活動捐款,但數額不大。之后,工商業界人士從這些資助活動中受到啟發,認為公司向慈善活動捐款可以擴大影響,吸引客戶,有助于公司的經營和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公司雇員的素質。到了19世紀20年代,大多數公司形成了捐助慈善活動的預算撥款機制。到了19世紀下半葉,隨著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慈善活動范圍的擴大,義工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注釋:
【1】黨國英。美國公共生活中的志愿者[J].中國國情國力,2002(9).
【2】曾慧燕。美國義工遍地開花[EB/OL].2009-09-16.
【3】學習美國義工[EB/OL].2007-04-02.
【4】老任。美國人做義工面面觀[EB/OL].2012-06-26.
【5】楊恕,續建宜.美國志愿者運動述評[J].國際論壇,2002(1):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