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中國美學史
- 小書蟲讀經典工作室編著
- 1602字
- 2021-04-21 15:13:49
回歸老莊,因“氣”而美
王充,字仲任,東漢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的祖上十分顯達,王充曾做官,后來罷官在家從事著述,歷時三十年,寫成《論衡》一書(圖21)。
王充的哲學思想最主要的是“元氣自然論”。這一理論雖是一種哲學思想,但對后來的美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上出現了回歸老莊的傾向,注重氣韻,就是受到了“元氣自然論”的影響。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中包含著“氣”,“氣”分為“陰”和“陽”兩種,相互作用、融合,產生萬物。《管子》四篇中的“精氣說”對老子所說的“氣”進行了更細致的分析。“精氣說”認為“氣”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精”是精細的“氣”。“精”“氣”“道”是同一物質。人也是由“氣”構成的,“精氣”影響著人的生命、精神和智慧,人應該保持“虛靜”,以使“精氣”積聚。王充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的概念。
【圖21】《論衡》書影
王充認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元氣”是天地間最為原始的物質,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的厚薄精粗不同,使世界萬物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形態。關于人,王充的思想與《管子》四篇“精氣說”的相關說法十分類似,認為“元氣”的厚薄多少導致了人性善惡賢愚的不同。“精氣”是“元氣”中最微小精致的部分,人是由“精氣”構成的,因此人具有智慧。
王充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是一種物質,這屬于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利用它可以對唯心主義性質的神秘的哲學理論進行批判。師曠是春秋時著名的樂師,據說他生來就沒有眼睛,但是精通音樂,擅長彈琴,藝術造詣很高,民間流傳著很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傳說他曾經為晉平公彈奏清徵曲,引來了玄鶴,玄鶴一邊伸著脖子鳴叫,一邊排著整齊的隊列展翅起舞。然后師曠又為晉平公彈奏清角曲,彈奏的時候,西方的天空聚集了烏云,接著刮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狂風掀翻了宮廷的屋瓦,撕碎了室內的帷幔,各種祭祀的器皿被震破,聽音樂的臣子們都嚇得逃散了,晉平公也嚇得躲在廊室之中。后來晉國三年大旱,晉平公也一病不起。可以看出,關于師曠彈奏音樂的這個小故事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和神秘色彩。王充對此進行了批判。
他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元氣”組成的,自然的風雨也是“氣”的運動,是沒有知覺,不受人所控制的。風雨不可能受到音樂的影響,因此王充認為師曠彈奏音樂可以引來狂風暴雨是不可信的。
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具有唯物主義的精神,在科學并不發達,很多現象都不容易被理解的古代是難能可貴的。另外,關于“氣”的討論對魏晉南北朝美學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被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體系,在被漢武帝確立獨尊地位以后,其中從陰陽五行學說中吸收來的“天人感應”思想和五德終始循環的學說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造成了神學迷信思想泛濫的局面。也就是在這個神學迷信甚囂塵上的時代,出現了一位勇敢宣傳唯物主義思想的斗士,他就是東漢杰出的思想家王充。而王充與神學迷信斗爭的強有力的武器就是他的“奇書”《論衡》。
《論衡》現存文章85篇,內容非常豐富,集中批判當時社會上種種“虛妄”的迷信邪說,鮮明地提出了作者的唯物主義觀點。王充在此書中表達出了非常強烈的批判精神,甚至對儒家的圣人孔子、孟子也都不放過,其中《問孔》和《刺孟》兩篇文章大膽地揭露了孔子、孟子言行的自相矛盾之處,這在當時是挑戰學術權威的行為,是不被社會所容的。這也反映了王充堅持真理而無所畏懼的精神。
王充在《論衡》中提出天地是客觀的自然物質,“天人感應”是無稽之談;人的精神是依附肉體而存在的,人死后,精神失去存在的載體自然也就消失了,人世間沒有所謂的神靈,迷信神鬼是沒有道理的。《論衡》集中反映了王充徹底的無神論思想,他以事實為依據,運用明晰的邏輯和銳利的語言,不遺余力地對當時的神學迷信思想進行激烈的抨擊,對我國古代無神論等科學思想的傳播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