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爾街之狼:金融之王卡爾·伊坎傳(修訂版)
- (美)馬克·史蒂文斯
- 1499字
- 2021-04-20 11:43:19
譯者序 關于卡爾·伊坎其人
1987年美國電影《華爾街》里的主角哥頓·蓋柯說過一句話:“我的使命不是創造,而是占有。”這反映了華爾街世界聞名背后的實質只是資本再次分配的一個場所。在那個時代中,活躍了大批當時乃至現在都十分有名的投資銀行家和金融大鱷,比如布恩·皮肯斯、詹姆斯·戈德史密斯、索爾·斯坦伯格、邁克爾·米爾肯,當然也包括卡爾·伊坎,這些人還有另外一個名稱——“企業掠奪者”(corporate raider)。這個時代以20世紀90年代米爾肯的墜落和為這些掠奪者們提供資金安排的投資銀行德崇證券的關張開始而終結了“咆哮的80年代”,直到今天,只有卡爾·伊坎一人仍然活躍在資本收購和兼并市場上。
所謂“企業掠奪者”,他們之所以被這么稱呼而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收購者,在于他們通常只是把收購作為獲利的手段,而對企業經營本身并無太大興趣(他們也不同于被動投資者,即持有一定股份而不介入經營),正因為此,他們也更容易被人認為是“空手套白狼”。他們在確定目標企業的時候往往帶有價值投資者的眼光,一旦開始收購,他們會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迫使被收購企業做出回應以獲利。這些回應包括但不限于:以高價收購之前被掠奪者們以較低市場價格吸納的股份,以阻止收購;尋求“白衣騎士”施以援助;收購其他“壞”資產以降低掠奪者的收購胃口;法律訴訟;等等。有些時候,即便企業把該做的都做了,依然無法抵御掠奪者的進攻。掠奪者在獲取企業以后,通過分拆企業的優良資產高價出售也可以獲利而脫身。我們可以看到,成為掠奪者目標的企業最終不是正常經營被攪亂,就是企業資產支離破碎甚至最后消失。可見掠奪者似乎是個市場的破壞者,可是掠奪者仍然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這是由于掠奪者有個十分響亮的口號,即“為投資者說話和為投資者爭取利益”。這又是為什么呢?
在美國企業治理機制上,“委托代理”一直是個問題,企業所有者依賴管理者的經驗來為自己的財富增值,但企業的管理層很多時候卻并不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出發,而是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尤其是當企業所有者是分散的投資者的時候,所有者對管理者的干預能力是相對薄弱的,畢竟所有者和管理者對企業的信息獲取是不對稱的。于是,分散的股東相對一個強大的內部人的管理者而言是乏力的,甚至是無能為力的。這個時候,掠奪者的出現恰恰符合了所有者的這一需要,掠奪者可以通過市場收購客觀上抬高企業的股價;一旦收購成功可以更換整個管理層,精簡企業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掠奪者的存在可以隨時提醒企業管理層,一旦企業經營不善,缺乏效率,就很可能成為掠奪者的下一個目標!最后這點可以說是有一定意義的,因為這是以一個市場行為來約束和規范另一個市場行為,是值得監管者注意的。
當然,中國和美國的法律基礎不同,企業的運行機制也有差異,投資者的監管也存在差異,但是從普遍意義上看,20世紀80年代美國所發生的收購風暴在現在的中國也存在發生的土壤,這是因為:(1)中國經歷了十年的高速發展,社會財富急速增加,形成富余資本,這些富余資本為收購家提供了資金的保障;(2)中國存在一定數量的沒有國家背景的上市企業,這些企業在運行中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容易成為收購方的目標;(3)涉及敵意收購(hostite takeover,又稱惡意收購)的法律和執行實際案例不多,這就給如何解釋和判定造成了不確定。
不可否認,在敵意收購中往往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欺詐行為,這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副產品,因此對于政府或者監管者來說,如何對這樣的收購加以鑒別,以鼓勵真正的可以改善投資者地位的收購行為,限制打著“改善地位”的幌子而其實損害企業正常經營的收購行為,是個難題。平衡的監管可以促進長期的資本市場繁榮,吸引更多投資者,盤活資金;反之,則會破壞穩定的市場和企業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