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原作者之爭論
——對《紅樓夢》原作者研究和考證的歷史
作者之姓名(遍考各書,未見曹雪芹其名),與作書之年月,其為讀此書者所當知,似比主人公為尤要。故無一人為之考證者,此則大不可解者也。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
如果做一項社會調查:在一百個成年人中,統計一下有多少人知道《紅樓夢》里的故事?調查的結果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可能是百分之百,這個數字會遠遠高于其他著作。
的確,《紅樓夢》是大家熟知的一部言情小說,從清朝乾隆晚期到現在,各種版本層出不窮,據一粟的《紅樓夢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著錄,目前已達一百二十余種。
《紅樓夢》的研究機構,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喜愛《紅樓夢》的讀者眾多,更有不少“紅迷”“紅學家”;評彈、大鼓、評書、京劇、越劇,昆曲等,凡說唱、戲曲以及繪畫,大都有這部書所改編的故事;電影、電視連續劇更是陸續拍過好幾次,可謂“紅樓”盛況空前,久讀、久演、久播不衰。
如果有人要問:《紅樓夢》這部書的原作者是誰?人們可能會笑話這位“提問者”孤陋寡聞,怎么會提出這么個稀奇古怪的問題呢?
難怪大家笑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是中國的四大名著,大家耳熟能詳,如果連這四大名著的原作者都不知道,那書豈不是白讀了。無論問到誰,大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這還用問嗎?《紅樓夢》的原作者是曹雪芹。
可是,如果繼續追問:誰能證明和肯定《紅樓夢》的原作者就是曹雪芹呢?大家可能會嘲諷地說:你不是要證明嗎?從清朝乾隆晚期到現在,所有版本的《紅樓夢》的封面上就是這么印的,一些“紅學家”研究考證和介紹《紅樓夢》的著作都是這樣寫的,電影和電視劇也都是這么拍這么演的,那還有錯!
如果再繼續追問:《紅樓夢》一書的封面上,曹雪芹的名字是誰首先印上去的呢?當時把曹雪芹作為原作者印上去有什么可靠的證據呢?
問到這里,筆者估計,當今的讀者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來的。因為,《紅樓夢》的最早木刻活字印本,是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即程甲本;第二次木刻活字印本,是在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即程乙本。這兩次印刷已經年代久遠,距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了。因此,人們對《紅樓夢》最初的印刷出版情況都不甚了解,大家所看到的、讀到的,大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紅樓夢》版本。
另外,一些“紅學家”撰文著書,座談講課,都言之鑿鑿地說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原作者。如果有人懷疑曹雪芹不是《紅樓夢》的原作者,那就會遭到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氣勢洶洶地質問你對《紅樓夢》的原作者曹雪芹大有不敬,質疑你肆意散布歪理邪說,誣蔑和貶低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因此,近些年來人們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雖然有所懷疑,但大都不敢直面提及,生怕因此惹上什么是非或麻煩。
人們對誰是《紅樓夢》原作者的問題,不敢問,不敢說,不敢碰,不敢深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據筆者分析:
一方面,因為《紅樓夢》是曹雪芹撰寫的這個結論,是胡適先生等一些“紅學家”的定論,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性。
另一方面,隨著《紅樓夢》在全世界的傳播,該書的作者曹雪芹已經國際化,成了世界名人,不能再更改。
其實,這種擔心和憂慮是不必要的,因為曹雪芹對《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篡成目錄,分出章回”的事實擺在那里,他對《紅樓夢》的貢獻和功績人所共知,是誰也抹殺不了的。而且,對誰是《紅樓夢》原作者的問題,從清朝乾隆晚期到現在,一直存在著爭議,這確實也是客觀存在,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人們苦苦地研究和追尋《紅樓夢》的原作者是誰,是在研究和尋找《紅樓夢》這段歷史的真實,是在研究和尋找《紅樓夢》原作者的真實,是在研究和尋找《紅樓夢》所寫的內容是不是隱含著清王朝爭奪皇位斗爭的真實,這絲毫不會損害和貶低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權威,更不會埋沒曹雪芹對《紅樓夢》的貢獻和功績。
讀《紅樓夢》,首先遇到的就是這個爭議已久的問題:《紅樓夢》的原作者究竟是誰?他為什么要撰寫這部《紅樓夢》?筆者相信,這是每一個讀者都繞不開的問題,也是時至今日還沒有人弄明白的問題。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紅樓夢》原作者之爭的這段漫長的歷史,看一看從清朝晚期以來,有關對《紅樓夢》原作者的研究和考證以及爭論的情況。
據記載,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之后,《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手抄本”悄然在京城廟市上熱售,每一部售價數十金。
所謂《紅樓夢》“手抄本”,就是用毛筆抄寫成的書,不是雕版或活字排版印刷而成的印刷品。當時的書名叫《石頭記》,書的封面上只有書名,沒有作者署名。這時的“手抄本”《石頭記》只有前八十回,后面還有多少回說法不一,遺憾的是這部分已經“迷失”。
書商程偉元想出全部的《紅樓夢》,費盡心思四處尋找,用了幾年的時間,終于湊齊了《石頭記》八十回后面的部分。這八十回后面的部分是誰寫的弄不清楚,雖然故事情節基本能與前八十回對上榫兒,可是這部分文字漶漫不堪,需要文字高手加以整理。于是,程偉元便邀請了高鶚整理續編出后四十回,把《石頭記》的書名改為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并且第一次在《紅樓夢》的封面上印上了作者曹雪芹和高鶚的姓名。
誰知,程偉元這一印卻印出了爭議。當時清朝的一些文人對作者曹雪芹提出了質疑,他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證并提出曹雪芹不是《紅樓夢》的原作者,還列出了許多新的原作者人選,比如明代著名戲劇理論家李漁、創作《桃花扇》的著名劇作家孔尚任、創作《長生殿》的著名劇作家洪昇,明末清初的江南大才子冒辟疆等知名人物。
1904年,王國維先生在撰寫《紅樓夢評論》時,曾經感嘆道:
作者之姓名(遍考各書,未見曹雪芹其名)與作書之年月,其為讀此書者所當知,似比主人公為尤要。故無一人為之考證者,此則大不可解者也。
為此,王國維先生呼吁:
作者之姓名,與其書之年月,固當為唯一考證之題目。
幾年后,王國維先生的呼吁終于有了積極響應。
1916年,王夢阮、沈瓶庵先生撰寫了《紅樓夢索隱》,指出《紅樓夢》中寶黛的愛情故事,來源于清世祖和董鄂妃的情天恨海,撰寫這樣愛情故事的作者應當是明末清初的人。曹雪芹出生在清中期,這些事發生時他還沒有出生,所以依據曹雪芹的年齡和經歷判斷,他是寫不出明末清初這樣纏綿悱惻的美妙愛情故事的。
1917年9月,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出版了《石頭記索隱》,指出《紅樓夢》的主題有“反清復明”的重要內容,并認定此書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大才子冒辟疆。
1919年9月,鄧狂言先生所著《紅樓夢釋真》出版,也列出一系列研究和考證的結論,否定《紅樓夢》的原作者是曹雪芹。
在短短的三四年內,陸續出版了三四部有分量的著作,都質疑曹雪芹是《紅樓夢》的原作者。一時間,否定《紅樓夢》的原作者是曹雪芹的考證和結論,開始在學術界成為主流。考證《紅樓夢》原作者的結論更是五花八門,有人考證原作者是曹寅,有人考證原作者是曹顏,有人考證原作者是曹頫,更有人考證鄭成功的后代鄭天爽才是真正的原作者。據統計,這個時期考證出的《紅樓夢》原作者竟有數十人之多。
1921年,胡適先生完成了《紅樓夢考證》一書,對“索隱派”否定作者是曹雪芹的觀點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依據他的考證,認定曹雪芹就是《紅樓夢》的原作者。這樣一來,使已經沉寂多年的《紅樓夢》原作者之爭再次掀起波瀾。
首先,蔡元培先生發表署名文章,用一連串實例嚴厲駁斥胡適先生對他的批評。由此,一批接一批的“紅迷”根據各自的見解選邊兒站隊,出現了以“索隱派”和“自傳派”為標志的兩大派別,形成了“否曹”與“挺曹”尖銳對立的兩大陣營。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引之下,《紅樓夢》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1964年,毛澤東同志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在北戴河座談《紅樓夢》。這次談話,涉及了關于《紅樓夢》原作者的爭論。毛澤東同志遺憾地說:
《紅樓夢》寫出200多年了,研究紅學的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可見問題之難。俞平伯、王昆侖都是專家,何其芳也寫了個序,又出了個吳世昌,這是新紅學,老的不算。蔡元培對《紅樓夢》的觀點是不對的,胡適的看法比較對一點。
但是,毛澤東同志并沒有直接說明《紅樓夢》的原作者到底是誰。
自1957年“反右”之后,似乎“索隱派”退出了爭論,這場《紅樓夢》的原作者之爭偃旗息鼓了。近些年來,“自傳派”占了上風,但兩派誰都沒有再拿出新的可靠的證據。
1982年3月,全新版本的《紅樓夢》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紅樓夢》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不僅進入了千家萬戶,也被推向了世界舞臺。一時間,延續了二百多年的《紅樓夢》原作者之爭似乎塵埃落定。
《紅樓夢》的原作者究竟是誰,二百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考證和辯論清楚,也沒有最后的結論;《紅樓夢》的原作者究竟為什么要寫這部書,眾說紛紜,也存在著嚴重分歧。有人說《紅樓夢》寫的是曹雪芹的家事,也有人說《紅樓夢》寫的是冒辟疆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更有人說《紅樓夢》寫的是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間的皇位之爭。“紅學家”們各有自己的考證,各有自己的論述,各說各的話,各認各的理。
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弄清了《紅樓夢》(原書名《石頭記》)的原作者“石頭”為什么要撰寫這部《紅樓夢》,那原作者“石頭”究竟是誰的問題就可能會大白于天下,因為《紅樓夢》的真實內容隱藏著原作者“石頭”的一生慚恨。
在《石頭記》的“凡例”、《紅樓夢》的“引子”和《紅樓夢》的第一回中,原作者“石頭”已經分五種撰寫原因,回答了這個大家所關切的問題。
撰寫原因之一,《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在“凡例”中寫道:
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須眉,誠不若彼一干裙釵,實愧則有余,悔則無益,雖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并使其泯滅也。因此,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之耳目哉。
這個撰寫理由不能成立。因為《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要撰寫“一干裙釵”的事兒,為何怕寫出“朝代年紀”來呢?
撰寫原因之二,《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在“凡例”中寫道:
當此時,則自欲將已往所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紈绔之時,飫甘饜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至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
這個撰寫理由也不能成立。因為《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要撰寫自己的“半生潦倒之罪”,為何用“滿紙荒唐言”來寫呢?
撰寫原因之三,《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在“凡例”中寫道:
我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愿他們當那醉余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
這個撰寫理由更不能成立。顯然這不是《紅樓夢》原作者“石頭”的心里話。如果撰寫《紅樓夢》只是讓世人當作閑書把此一玩,就違背了作者“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的初衷。
這樣解釋撰寫《紅樓夢》的原因,讀者還是不明其詳。人們不禁要問:《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這“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的悲慘境況是怎么造成的呢?于是,原作者寫下了《紅樓夢》引子。
撰寫原因之四,《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在《紅樓夢》引子中,開門見山地說: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這個撰寫理由有些道理。《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自己明確地回答,造成這“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請注意:是半生潦倒之罪,不是一生潦倒之罪——筆者注)的原因,就是因為在“誰為情種”這件事兒上,真相被滿天混沌的迷霧所籠罩,人們情況不明,事實不清,都被假象蒙蔽了。
為了辨明誰是“情種”,《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可見,原作者“石頭”撰寫《紅樓夢》的初衷,就是要驅散漫天混沌的迷霧,讓世人清楚地知道,究竟誰是“情種”?
可是,這樣解釋“情種”有問題。問題在于:
其一,原作者“石頭”是在跟誰爭奪“情種”這一美稱呢?翻遍了《紅樓夢》,始終沒發現有什么人與書中的主人公賈寶玉爭奪“情種”這一美稱呀!
再者說,賈寶玉在榮國府里已經夠“多情”的了,還爭奪“情種”這個美稱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其二,如果要想辯明誰是“情種”,費那么大勁兒干嗎呀,光是賈府的大姑娘、小媳婦,以及丫鬟們聚在一起討論討論,舉手表決一下就可以圓滿地解決了,這點小事兒還值得去“開辟鴻蒙”嗎?無疑,這樣解釋是說不通的。
仔細一想明白了。《紅樓夢》引子中的這個“情”字與“清”字是諧音字,“情種”應該是“清種”。
什么是“清種”呢?按照清朝的皇位繼承制度和規定,“清種”即大清王朝的真正皇位繼承者。就是說,作者撰寫《紅樓夢》的初衷,就是要驅散這滿天的混沌迷霧,揭穿這掩人耳目的彌天大謊,讓世人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誰以陰謀手段篡奪了大清的皇位,究竟誰才真正是大清王朝的皇位繼承者!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可真是件天大的事兒呀,幾句話怎么能夠說得清楚呢,難怪這位癡作者“石頭”要“開辟鴻蒙”,費盡千辛萬苦撰寫這部《紅樓夢》。
撰寫原因之五,《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有一首詩,也說明了原作者“石頭”撰寫《紅樓夢》的原因。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誰記去作奇傳?
這個撰寫理由也有些道理。這首詩是《紅樓夢》的原作者“石頭”在說,《紅樓夢》中所寫的是自己“無材補天”失敗之后,無可奈何“幻形入世”的“身前身后事”。
這詩句中的所謂“補”,就是彌補和繼承的意思;這“蒼天”,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天”“皇天”,這里隱指的就是皇帝和皇位,“補蒼天”就是繼承皇位。
這一部為記錄“無材補天”失敗,也就是沒能繼承皇位而撰寫的《紅樓夢》,正驗證和支持了撰寫《紅樓夢》原因之四的說法,即《紅樓夢》里所撰寫的誰為“清種”和“補天”的大事兒,就應該是究竟誰是皇帝的接班人,應該由誰來繼承清朝的皇位。
因此,《紅樓夢》不同于一般世俗的言情小說,它承載著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的一段歷史,一段“離合悲歡、興衰際遇”的真實故事。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寫道:書里的故事,是“我半世親睹親聞的”“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這就是說,它不是“胡牽亂扯,忽離忽遇,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等通共熟套之舊稿”的世俗小說。
據清朝裕瑞所撰《棗窗閑筆》記載,大約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5),《紅樓夢》開始出現于京城廟市,最初全是一水兒的手抄本,當時書名叫《石頭記》,封面上沒有作者姓名。
《石頭記》中寫得明白,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化名“石頭”的人。所謂《石頭記》,就是化名“石頭”之人的所寫、所記。這個化名“石頭”的人是不是曹雪芹呢?如果是,那曹雪芹肯定就是《石頭記》的原作者無疑;如果不是,那就會有另一個原作者的存疑,即原作者究竟是誰?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有明確交代,這《紅樓夢》里所寫的事兒,是一個化名“石頭”的人,所“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真故事。書中寫道:
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諳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
在這里,作者首先講述了一個“女媧氏補天”的神話故事。女媧氏為什么要補天呢?在《淮南子·王文訓》中,這個神話故事是這樣記載的:“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大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是一個神話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水神共工與顓頊為爭奪帝位,進行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廝殺,直打得日月無光,風云變色,天昏地暗。這場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打到最后,共工失敗。共工盛怒之下,頭撞不周山,轟隆一聲,把不周山的一根擎天巨柱撞斷了,天便傾斜于西北,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動;系地的繩子也被扯斷了,地塌陷于東南,所以大水和塵土都向東南奔流。天塌地陷,災難降世,萬物毀滅。女媧氏看到了這場毀滅性的災難,于是決定趕緊把天補上。怎么補天呢?煉石補天。書中有交代: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之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后來,不知又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
空空道人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有些趣味,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并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
這段空空道人與“石頭”對話的文字清楚地說明,空空道人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大石上看到的時候,《石頭記》原稿就已經是“字跡分明,編述歷歷”了。
書中寫道,空空道人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有些趣味,編寫在此。”因此,這《石頭記》的原作者應該是自譬“石頭”的“石兄”。書中說:“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這說明《石頭記》的初稿是“石頭”撰寫的,“空空道人”從青埂峰的大石上抄錄回來,是受“石頭”之托,為了這《石頭記》“問世傳奇”才交到了曹雪芹手里的。“后因曹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篡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這段文字中的“后因”是一個時間限制詞,說明這部書的初稿是由“石頭”撰寫而成,是由“空空道人”抄錄回來,“情僧”(空空道人)、“吳玉峰”、“東魯孔梅溪”閱讀后都起了自己喜歡的書名,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曹雪芹“披閱增刪”之前。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反正是在這之后(即后因),曹雪芹才接手了這部書的初稿,開始對這部書的初稿進行了長達十年的五次增刪修改。
這就是說,此書的原作者、抄錄者與增刪修改者分明是三個人,從時間順序排列上分析,這三個人分別是原作者“石頭”,抄錄者“空空道人”即“情僧”,增刪修改者曹雪芹。因此,《石頭記》文中的“作者自云”那些自己懺悔的話語,應該是原作者“石頭”的心聲,而不應該是增刪修改者曹雪芹悲傷的感嘆。
這樣說來,正像書中所肯定的,“石頭”應該是《石頭記》“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的原作者,而曹雪芹則應該是《石頭記》“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修改者,即第二作者。證明《石頭記》初稿是“石頭”所撰寫的證據,書中還有多處,這里再舉兩例:
例一,《石頭記》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作者開宗明義地寫道:
作者自云:因曾經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回目中這句“甄士隱夢幻識通靈”是什么意思呢?細分析,“甄士隱”是諧音字,即“真事隱”,就是將真事隱藏起來;“夢幻”就是《石頭記》的原作者“石頭”夢幻般的經歷;“識”讀音“志”,就是記錄的意思;“通靈”就是“玉”“石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者“石頭”將自己所經歷過的夢幻般的真事兒,用“滿紙荒唐言”的筆法將真事兒隱藏起來,記錄在“通靈”(石頭)上,即寫在《石頭記》里。因為隱藏在此書中的是“石頭”經歷過的真事兒,又是化名“石頭”的人所記、所錄,所以書名叫《石頭記》。
例二,《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隱詳說太虛情,賈雨村歸結紅樓夢”中寫道:
這一天空空道人又從青埂峰前經過,見那補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的字跡依然如舊,又從頭地細細看了一遍,見后面偈文又歷敘了多少收緣結果的話頭,便點頭嘆道:“我從前見石兄這段奇文,原說可以問世傳奇,所以曾經抄錄,但未見返本還原。不知何時,復有此段佳話?方知石兄下凡一次,磨出光陰,修成圓覺,也可謂無復遺憾了。只怕年深日久,字跡模糊,反有舛錯,不如我再抄錄一番,尋個世上清閑無事的人,托他傳遍,知道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或者塵夢勞人,聊倩鳥呼歸去,山靈好客,更從石化飛來,亦未可知。”想畢,便又抄了,仍袖至那繁華昌盛地方遍尋了一番,不是建功立業之人,即系糊口謀衣之輩,那有閑情去和石頭繞舌?直尋到急流津覺迷渡口,草庵中睡著一個人,因想他必是閑人,便要將這抄錄的《石頭記》給他看看。哪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復又使勁拉他,才慢慢地開眼坐起,便接來草草一看,仍舊擲下道:“這事我早已親見盡知,你這抄錄的尚無舛錯。我只指與你一個人,托他傳去,便可歸結這段新鮮公案了。”
空空道人忙問何人,那人道:“你須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到一個悼紅軒中,有個曹雪芹先生,只說賈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說畢,仍舊睡下了。
那空空道人牢牢記著此言,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果然有個悼紅軒,見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閱歷來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將賈雨村言了,方把這《石頭記》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賈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問:“先生何以認得此人,便肯替他傳述?”那雪芹先生笑道:“說你空空,原來肚里果然空空。既是賈雨村言,但無魯魚亥豕以及背謬矛盾之處,樂得與二三同志,酒余飯飽,雨夕燈窗,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題傳世。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那空空道人聽了,仰天大笑,擲下抄本,飄然而去。一面走著,口中說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閱者也不知。不過游戲筆墨,陶情適性而已!”
這段文字說得更明白,《紅樓夢》的原作者是“石頭”,抄錄者是“空空道人”,增刪修改者是曹雪芹。如果根據這樣一個順序推斷的話,那再一次說明,“石頭”應該是《紅樓夢》的原作者,曹雪芹應該是《紅樓夢》的第二作者。
人們從歷史走來,從清朝晚期到現在,只要一提起《紅樓夢》,大家的頭腦里總是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樓紅夢》的原作者究竟是何人?因此,我們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回避,而要澄清這個問題,就必須繼續加以考證和探討。
要考證和探討誰是《紅樓夢》的原作者,就必須讀懂書,知脈絡,重史料,多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不能憑著感情用事,更不能輕信別人作出的那些經不起推敲的臆斷,應該用證據證明,用事實說話。
《紅樓夢》從清朝乾隆年間成書到現在,當時成書的情況已經隨著歷史煙云散盡,更何況當時寫書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知道的人很少,沒有留下什么可參考的歷史資料。而且,該書被皇家定為淫書,多次被嚴格查禁和銷毀。因此,當時《紅樓夢》撰寫和編輯的整個過程,以及原作者的基本狀況,文獻記載紛雜,有關史料缺失,現在我們只能根據鳳毛麟角的歷史碎片加以研究和考證,這就決定了研究和考證的艱巨。
結論:研究和考證《紅樓夢》原作者,必須從“石頭”開始,要重歷史,重證據,必須用事實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