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張謇經濟思想和經營理念述略

顧紀瑞(1)

從1895年到1921年,張謇在江蘇的南通、崇明(啟東)、海門三地,克服重重困難,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創辦了擁有大生一紡、大生二紡、大生三紡三家紡織公司的新式紡織工業集團,取得了為世人所矚目的業績,影響深遠。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堅定執著?他的經濟思想和經營理念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晚清這段歷史,從唯物史觀角度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戰勝了落后的封建主義。張謇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他受到極大刺激。當時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列強入侵,割地賠款,朝廷腐朽,民不聊生。張謇決心走實業救國之路,以新科狀元、翰林院修撰的身份,毅然放棄仕途,回鄉振興實業。

從1985年開始,歷經千辛萬苦,不到十年張謇成為當時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杰出代表,成為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性人物。他最初辦廠目的是“塞漏卮”“保利權”“興商務”。隨著不斷接受西方先進的經濟思想,1903年他到日本考察受到啟發,創辦大生紗廠有實踐體會,擔任農商總長身份轉換,視野進一步擴大,制訂頒布了一批有利經濟發展的法規條例;又融合了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傳統思想,如以民為本、變革進取、因地制宜、講求誠信、取財有道、勤儉務實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經濟思想和經營理念。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十個方面。

一、提倡“棉鐵主義”

張謇1910年于南洋勸業會時,即發表中國現時實業須用棉鐵政策之說。1913年擔任農商總長后,他明確提出“謇對于實業上抱持一種主義,謂為棉鐵主義”。(2)棉指棉花、棉田、棉紡織業,他在這方面業績卓著。鐵指鋼鐵業,包括采礦、冶煉、機械制造。他在農商總長任內,建立礦務機構,力主大型鐵礦應由國家經營而不能商辦,農商部聘請了外國地礦專家,張謇還籌劃過全國鋼鐵廠建設計劃。在南通也辦了資生鐵冶公司,終因技術水平低成本過高而閉歇。“棉鐵主義”對外抵制列強的經濟入侵,對內指明調整傳統經濟結構的方向,是符合國情的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經濟主張。

二、發展民營經濟

張謇主張發展民族工業,是為了救亡圖存,提倡國貨,挽回利權。由于“官督商辦”已為廣大商民所摒棄,當大生籌資不足需要領取官方紡機時,張謇提出的“紳領商辦”,既擺脫了官方控制,又匯聚了民間資本,保持了民營企業的自主權。一舉經營成功之后,再籌集資本比較順利。張謇就任農商總長時,主張整頓官辦企業,擴張民營企業。至于擴張民業之方針,“不外余向所主張之提倡、保護、獎勵、補助,以生其利;監督制限,以防其害而已”。(3)認為應該“扶植之、防維之、涵濡而發育之”。辦法是乞靈于法律,求助于金融,注意于稅則,致力于獎勵。他在任二年,頒布了20多項法規條例,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張謇也成為民營企業家的楷模。

三、推行股份制

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我國最早發行股票的股份制企業之一。他在南通興辦的59家民營企業,絕大多數采取股份制形式。企業之間產權劃分清楚,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自負盈虧。在推行股份制中有兩大改進:一是在股東大會上討論通過了對官股和大股投票權加以限制的制度,維護了中小商股的股東權益。二是公司初創時實行當時流行的“官利”制度(不論當年盈虧先固定支付年息8%),有利于吸引民間資本,但公司利息負擔很重。1923年張謇建議依《公司法》廢除“官利”和“正息”之名,“開除一切用度外,實贏若干,即按股份分給若干,名曰余利,多寡無定也”。(4)此議于1924年1月的大生一二三廠董事聯席會議通過,并實施于1923年的財務決算,從此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四、農工商一體化思想和建立地區產業鏈、生態化產業鏈

張謇早年就認識到農工商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立國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與農,而農為尤要,蓋農不生則工無所作,工不作則商無所鬻”。(5)后又進一步認為“農工商必兼計而后能相救”,(6)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思想。張謇在南通圍繞棉紡織工業,創辦墾牧公司建立棉花生產基地;以農產品為原料辦了面粉廠、釀酒廠、榨油廠、皂廠等;為修造機器興辦鐵廠、冶廠;為儲運物資興建了碼頭、倉庫堆棧、輪船公司;創辦新型服務業銀行、交易所、電話公司、房地產公司、印書局、旅館等。在建立的地區產業鏈中,還包含著資源再利用的生態化產業鏈,如利用棉花的產業鏈:紗廠、布廠、油脂廠、皂廠;再到造紙廠、印書局等。

五、經濟立法思想

張謇經濟立法旨在保護民營農工商業,并為其發展提供保護。其主張必須有法律制約外方的經濟利權,使我國農工商業與外國處于同等地位。張謇在南通創辦和運營農工商業十幾年,深切體會到經濟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就任農商總長時發表的《實業政見宣言書》,(7)提出了4條措施,將經濟立法列為第1條。他認為,“法律之作用以積極言,則有誘掖指導之功;以消極言,則有糾正制裁之力”。“故無《公司法》,則無以集厚資,而巨業為之不舉;無《破產法》,則無以維信用,而私權于以重危。”因此他把立法作為農林工商部的第一計劃。為了加快進度,張謇建議改由農商部代替法制局制定經濟法規。一些重要法規的修改制訂過程中,曾派員出國考察,吸取西方國家的長處。許多法規曾向各方征求意見。他在任期間主持制定了二十余種法律、法規、條例。這些經濟法規由政府公布后,獲得工商界的擁護,改善了民初發展經濟的環境。

六、利用外資思想

1898年冬,大生紗廠廠房基本竣工,機器安裝十分之八,開工資金卻無著落,國內告貸無門,張謇遂與美國人丹科、福開森商談借款,以機器抵借25萬兩,借期10年,年息6厘。后屢次催問,未有回訊。(8)這是張謇利用外資的開端。1908年4月,張謇曾參與籌建中法勸業銀行活動,擬議外資入股500萬法郎(在法國外交部保存有合同),此事雖未能實現,說明張謇對引進外資有很大的積極性。(9)

利用外資振興實業的想法在張謇心中醞釀已久,至擔任農商總長后,于1913年年底他向大總統提交了《籌畫利用外資振興實業辦法呈》,(10)在呈文中,張謇提出了“合資”“借款”“代辦”三種利用外資的形式,并對適用范圍和利弊分別作了說明。又規定合資或代辦公司必須“遵守中國法律”“呈驗資本”,違反這兩條,即予以“取締”。張謇還主張外債可借,“但借時即須為還計,用于生利可,用于分利不可,而用之何事,用者何人,用以何法,尤不可不計”。(11)張謇主張的利用外資的原則和辦法,是他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結合了原則性和靈活性,是順應社會發展的經濟思想。

七、重視和運用現代金融制度

張謇認為“欲求實業之發達,民生之利賴,地方之進化,端自銀行始”。(12)他在創辦企業的實踐中,從依靠銀錢業轉向依靠銀行,到自己創辦銀行,逐步加深了對現代金融制度的理解。在籌資招股、資本運作、吸收儲蓄、匯兌業務、資金結算、利息支付等方面他有了系統的認識。張謇在辛亥革命后對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上海儲蓄銀行增加了投資。在1921年之前大生紡織集團投資回報率很高,信用上升,金融業許多銀行爭相向大生放貸,利息較低,張謇利用抵押貸款擴大紡織集團規模,產業鏈的許多企業也得到迅速擴展。但也因投資面過寬,借貸過度,基礎脆弱而埋下了隱患。

八、以實業支持教育和其他社會事業

張謇認為“實業教育,富強之大本也”。(13)即大辦實業,大興教育是強國富民之路。他提出“師范為教育之母”,對“父教育母實業”這句名言作過解釋,認為“教育必資于經費,經費惟取諸實業,所謂實業為教育之母是也”。(14)這闡明了教育需要實業支持,教育又為實業培養人才的相互關系。他帶頭捐贈巨額薪金和紅利,在南通一縣就興辦了從幼稚園到中小學、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各類學校,形成了完整體系,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所創辦的師范學校,紡織、農業、醫科、銀行高等學校培養了大批中高級專業人才,除為當地服務外,還支持外地。張謇還引進外國人才,在工廠、水利工程、學校、醫院直接以高薪聘請了一批外國專家。

此外他還興辦了圖書館、博物館、公園、醫院、養老院、育嬰堂等社會事業。

九、企業管理中重視制度建設和人性化管理

張謇對三家紡織公司的企業管理抓得很緊很嚴。他親自制訂規章制度,從崗位、權限到責任,全面周密,達到了當時國內最高水平。他十分重視建立財會制度,在1899年制訂的《大生紗廠章程》中,“銀錢總賬房章程”被列于首位,簡明扼要共9條。到1904年為大生二紡制訂制度時,改稱“銀錢所”,條文增加為21條,使之更符合實際,更加細化。

張謇在領導企業過程中,創設了聯席會議制度。1909年起是“正廠分廠(即一紡二紡)聯席會議”,三紡投產后,1923年起為“一二三廠董事聯席會議”。1929年至1935年建立“一二三廠董監事聯席會議”。此后不斷開會,統一議事,決定資本、人事、分配、經營等大事,提高了效率,增強了集團凝聚力。但實行中權力過大,有些大事本應該由股東會審定的,聯席會議就決定并實施了。

張謇很注重人性化管理。在唐家閘工業區建了許多職工宿舍又稱工房,有東工房、西工房、南工房和老工房。還為工人休閑建造了公園,為工人辦子弟學校,為在職工人辦夜校,為職工辦職工醫院等。這在當年很是突出,體現了他以人為本的精神。

十、原料采購和市場銷售策略

張謇認為,“紗廠獲利之多寡,樞紐在進花出紗”。(15)大生的經營重心就是抓好原料采購和棉紗營銷兩件大事。為確保收購到足夠的質優價廉的原棉,大生自設收花機構,聘用了一批棉花行老行家掌管棉花的收購,每年根據收成的豐歉、市價走勢和調度的資金,確定收購總量。在與外商和外地紗廠采購的競爭中,采取“人取我舍”和“人舍我取”的策略,有時“放價收購”,有時“勒價少進”,在通海原棉市場上處于優勢地位。

棉紗的銷售以“地產地銷”為主。20世紀前二十年,產品以12支紗為大宗,主要供當地織戶織成土布。紗廠批發給“四大關莊”,布莊向農戶發放機紗回購土布,再由布莊銷往東北。紗廠銷售棉紗,通過主動減價讓利,擴大產品銷路,對一些老紗號在多派貨、早出貨、遲繳款上給予優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過去運銷關東的粗布斷了銷路,“地產地銷”優勢全失。為適應市場變化,大生被迫調整產品結構,減少粗紗粗布,增加16支、20支紗和細布的比重,銷售地也改為外埠為主。

張謇經濟思想和經營理念很豐富,不只是以上十個方面。

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張謇在運營經濟中也有不少失誤,僅以三家紡織公司而言,明顯存在以下問題:只顧擴大企業規模,不重視技術改造;盈利的大部分分給股東,積累很少;以企業的財力舉辦許多社會事業,負擔過重;派不出懂技術有能力的新經理,以至二紡長期缺專職經理等,而最大的問題出在資本運作上。大生一紡對本業之外的分散投資和放款過多,向銀行抵押借貸更多,進入1922年當紡織行業因棉貴紗賤、銀根吃緊、外商傾銷、面臨全行業蕭條時,大生紡織集團突然陷入資金鏈斷裂,借貸無門,再無資產可抵押的嚴重困境。而金融業為保護自身利益,不施援手,反而提高利率,追討貸款。最后上海銀團接管了大生三個紡織公司,結果一紡得到恢復發展,二紡被清算拍賣,三紡得以維持運行。


(1) 顧紀瑞,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2) 張謇:《實業政見宣言書(1913)》,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259頁。

(3) 張謇:《宣布就部任時之政策(1913)》,《張謇全集》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

(4) 張謇:《大生紗廠股東會建議書(1923)》,《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571—572頁。

(5) 張謇:《請興農會奏(1897)》,《張謇全集》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頁。

(6) 張謇:《復北京國民外交協會函(1919)》,《張謇全集》第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717頁。

(7) 張謇:《宣布就部任時之政策(1913)》,《張謇全集》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7頁。

(8) 張謇:《致劉坤一函(1899)》,《張謇全集》第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頁。

(9) 章開沅:《張謇傳》,中華工商聯合會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219頁。

(10) 張謇:《籌畫利用外資振興實業辦法呈(1913)》,《張謇全集》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72頁。

(11) 張謇:《擬發展鹽墾借款成立后宣言(1924)》,《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597頁。

(12) 張謇:《擬組織江蘇銀行說(1906)》,《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頁。

(13) 張謇:《致端方函(1904)》,《張謇全集》第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頁。

(14) 張謇:《歡迎日本青年會來通參觀演說(1924)》,《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579頁。

(15) 張謇:《通州大生紗廠第七屆說略(1905)》,《大生企業系統檔案選編·紡織編Ⅰ》,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江陵县| 巫溪县| 台湾省| 荥经县| 临沭县| 翁牛特旗| 兴业县| 琼结县| 大港区| 红河县| 榕江县| 柞水县| 乐东| 青川县| 肥城市| 于田县| 靖远县| 奉节县| 衢州市| 定安县| 汝城县| 泸溪县| 镇康县| 庆阳市| 达日县| 成安县| 垫江县| 聊城市| 沛县| 湛江市| 灵山县| 凉城县| 集贤县| 建平县| 黄山市| 九江市| 镇康县| 松滋市| 涿鹿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