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社會與紡織科技
- 廖大偉 楊小明 周德紅主編
- 14201字
- 2021-04-21 10:34:59
張謇實業教育之特色及課程設計評析
吳木崑(1)
張謇為了達成富民、啟智與強國之實業教育目標,乃借由經營實業之所得,在南通創辦了一系列的實業學校。張謇之實業教育活動除了是一種訓練謀生技能的生計教育之外,更重要的目的乃在于培養實業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落實以教育改良實業之思想。就實際辦學之特色而言,張謇除了辦理農、工、商等各項實業教育之外,他對于女子實業教育、盲啞教育、戲劇教育和收容教育的重視與辦理,則別具意義與價值。
張謇的實業教育特色之一,是農、工、商等各項實業辦學目標明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由于西方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強行侵略和剝削,當時的中國社會處處呈現出貧窮與落后的景象,概括言之就是弱、貧與愚三種現象。張謇的救國藥方來自他對當時國家社會局勢的診斷。張謇認為要救弱與貧,唯有致力于發展經濟一途,一方面以經濟實力作為政治改革進步的后盾,一方面以經濟成果達成脫貧的目的,所以張謇一再強調“救窮之法惟實業,致富之法亦惟實業”(2);而要救愚,則唯有普及教育一途,所以張謇才會說,要開通人民智慧,使其明了公理,除教育之外,別無他途可循。“天下將淪,惟實業、教育有可救亡圖存之理。”(3)這是張謇堅定的信念,也是他進行社會改造工程的具體實踐。
張謇之實業辦學目標明確。就個人而言,在于使個人具備自謀其生的技藝與能力;就社會國家而言,在于提升生產力,促進社會國家之經濟發展與繁榮。同時,張謇在推動實業教育時,必定緊密貼近社會的需求,也就是說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學校教育就培育什么人才,學校所教的也就是社會所需要的;學生的所學與所用是一致的,學生之畢業與就業兩者沒有落差。此點可從張謇所創實業學校之設立宗旨看出端倪,現將各實業學校之宗旨整理如下表,以明其梗概:
表1 張謇所創實業學校宗旨一覽表

本表整理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輯上下冊;肖正德主編:《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南通張謇研究中心2000年)以及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編:《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績》(南通張謇研究中心2003年)。
從上表中可知,張謇在創辦各個不同實業學校時,皆有學校創立之宗旨,由其內容可以看出幾個現象:第一,是實業教育為個人發展服務。張謇將教育的目的從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藩籬中跳脫出來,轉而變成學以致用的謀生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中具有突破性與開創性的前瞻作法。傳統之教育以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為鵠的,學生沉埋于時文制藝,一切徒托空言,教育之內容與社會實際應用脫節,無益于社會國家之經濟民生。張謇力矯其弊,崇尚實際致用之學,主張實業教育必要以為個人謀生、個人發展為依歸。從表中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張謇實業教育的目標,在于養成個人謀生所必須具備的技藝和能力,個人在具備謀生的技藝之后,才能夠以此為基礎,繼續追求更高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第二,是實業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張謇實業教育在為經濟發展服務之辦學目標,具體實現在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專門人才上面。張謇早在甲午戰敗之后來年(1895年),在其所撰擬的《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就曾深刻地指出立國由于人才,人才出自立學的論點。張謇不但主張興學以培養立國之人才,更加強調的是有計劃地培養人才,他批評說:“國家糜無數經費,教育累年,待學成返國,又更未嘗與以出身,收其實用,聽其去就,實為可惜。”造成國家經費的浪費以及人才無法適當運用的原因,張謇認為這是因為人才培養缺乏計劃所致,他主張:“蓋培之于先,必思所以用之于后。如能預定章程,則人心鼓舞,必有人才出于其中矣。”(4)在張謇近三十年時間興辦各項實業的歷程里,他所遭遇到的困難除了龐大的資金籌措問題以外,他最感棘手與困擾的麻煩的,就是專門技術人才的缺乏。由上文實業學校概覽之敘述可知,張謇在南通創辦農業學校、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銀行專修科、甲乙種商業學校和醫學專門學校等,都是為了培養促進經濟發展和推進導淮治水工程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張謇之實業教育使學生畢業于學校而就業于社會,在校所學即出社會之所用,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無縫接軌。
張謇實業教育特色之二,是強調技能學習之女子實業教育。中國之女子教育受傳統重男輕女、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文化之影響,向來將女子界定在家庭范圍內“賢妻良母”的角色,縱有對女子所施的教育,也是著重于賢妻良母角色功能的認知與學習。梁啟超指出:“自鴉片戰爭而后,國人漸知國之不競由于無學,乃漸言變法自強;及甲午而后,此種思想乃大倡。但謀國者從不言及女子應負何種責任,更不曾言及女子教育。”(5)清末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在其1898年所著的《勸學篇》外篇中論及教育,其中論設學、學制以及農、工、商、兵、礦等學,皆有專篇詳述,獨缺女學。女子教育不受重視,完全是受中國傳統數千年來父系社會,男尊女卑文化框架之影響。
近代女學之提倡,始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梁啟超之《論女學》。在《論女學》中,梁氏直言:“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他列舉四個理由以論證非興女學不可,其一是女子分利之害:女子無業,則必然待養于他人,“今中國之無人不憂者,則以一人須養數人也,所以釀成此一人養數人之世界者,其根原非一端,而婦人無業,實為最初之起點”。其二是婦人無才即是德乃婦人之累:梁啟超認為天下女子不識一字、不讀一書,而稱其為賢淑典范,實乃天下之禍端,女學“內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計,一舉而獲數善,未見其于婦德之能為害也”。其三是著重于母教的功能,強調婦女對蒙養稚子教育的重要。其四是“胎教”,倡論婦女健身保種之義。(6)同年,梁啟超再著《倡設女學堂啟》,文中聲言男女平權,強調女學之功,而極力倡設女學堂。(7)綜而觀之,梁啟超之論女學與倡設女學堂,其女子教育的重點,在論女子分利之害以及婦人無才即是德乃婦人之累方面,乃是著重于女子“賢妻”角色的扮演,主要的目的都在于使婦女成為生利之人,不待養于人及累于丈夫;在重視母教和胎教方面,則是強調“良母”角色功能的發揮,是故,梁啟超女子教育的精神和重點還是在于“賢妻良母”的意義上面。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張百熙所奏之“欽定學堂章程”,詳訂了各級學堂之章程,但是,卻無只字提及女子教育。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張之洞、容慶和張百熙等人所奏之“奏定學堂章程”,也沒有女子教育的章程出現。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1907年3月8日),學部以“開辦女學,在時政為必要之圖,在古制亦有吻合之處”,奏擬女子師范學堂章程三十六條,女子小學堂章程二十六條,請頒全國各省遵照辦理。(8)至此,女學在正式學制系統中,才算有了一席之地。
從以上女學之發展來看,雖有思想提倡與制度擬訂,但卻較缺乏實際的辦理。張謇以私人集資方式,致力于女子實業教育之辦理,就是女學的具體行動。張謇與梁啟超等人之為文宣傳女學不同,他之女子實業教育,是使女子不待養于人、使其成為生利之人的具體實踐。1905年,張謇與其夫人、兄長張詧等共同捐資興辦了中國最早的私立女子師范學校,為兒童普及教育奠立師資基礎。1914年,由張謇、張詧兩人私資捐辦的女紅傳習所,是我國培養女子刺繡工藝人才最早的一所專門學校。1920年,張謇開辦女子蠶桑講習所于狼山。1922年,張謇在南通軍山奧子圩創設了發網傳習班。不論是1905年開辦的女子師范學校、1914年開辦的女紅傳習所、1920年的女子蠶桑講習所,還是1922年的發網傳習班,均是張謇具體的女學行動。張謇之女子實業教育除了具體的女學行動之外,也在讓婦女習得一技之長,除廣其生計之外,也對社會經濟發展盡了一分力量和責任。
張謇實業教育第三個特色,是以教育代替照養之盲啞教育。盲啞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環,自中國近代以來,一向由西方傳教士或教會團體辦理。1870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莫偉良先生(Pastor Willian Moore)在北京城內干雨胡同基督教會內附設瞽目書院,專收盲童,教以讀書、算術、音樂等科,此為我國第一所盲童學府。至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該校董事英人官華德牧師,在北京阜城門外海甸南八里莊,購地八十畝,重建校舍,改名“啟明瞽目院”,于同年八月遷移新校址,并擴充職業設備,設置紡織科,規模相當可觀。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美人梅耐德夫人(Annettd Thopson Mills 1853—1929)在中國山東登州府首創“啟瘖學校”一所,專教育聾啞兒童,是中國最初的聾啞學校。至公元1898年遷移煙臺,改名“煙臺啟瘖學校”,后來又改稱為“梅氏紀念學校”(C.R.Mills Memorial School)。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美國傳教士(姓名已不可考)在廣州茅村創立明心學校,招收盲童。最初僅有盲生六名,使用英文點字教學,翌年又招收成年基督教徒盲人,專門授以宗教課程。其后各地教會及慈善團體,陸續開辦盲啞學校。至民國五年張謇創設盲啞學校時止,全國已有十二校,至此我國的特殊教育才算有了一點薄薄的基礎。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教育當局因鑒于歐美各國對盲啞教育的努力與發展,便在首都南京創辦市立盲聾學校,完全比照普通學校辦理,此為我國公立盲啞學校之始。(9)張謇在創辦狼山盲啞學校之前,曾于清宣統三年閏六月十六日(1911年8月10日)之日記上寫:“早至煙臺,德潤與劭直登岸觀看盲啞學校。”(10)張謇登岸所參觀的盲啞學校,應該就是前述梅耐德夫人于1898年,在山東煙臺所創辦的“煙臺啟瘖學校”,該校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外國人辦理、專門教育和訓練聾啞兒童的學校。
就上述近代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而言,在張謇之前,中國境內之盲啞教育完全是由歐美國家之教會團體和人士辦理,張謇之后才有政府公辦的盲啞教育機構。張謇于民國五年(1916)所開辦的私立南通狼山盲啞學校,則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國人集資自辦、國人自己任教、自己擔任校長的特殊教育學校。狼山盲啞學校是張謇地方自治當中有關特殊教育重要的一環。在狼山盲啞學校開幕會上,張謇明確地表達了他對盲啞兒童教育的期望,他期待能夠以有用的心思和手足,彌補盲啞兒童目與口之殘缺。起初他們需要別人的教育與協助,但最終的目標是要他們能夠獨立,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張謇深刻地認識到,盲啞學童向來是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唯有教育他們習得一技之長以獨力更生,才是根本之道。歸納言之,張謇盲啞教育的推動,具體落實了使人人有業、使人人不待人而自養的實業辦學目標,盲啞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盲啞學生,使其具有獨立謀生的能力。
以服務社會代替取悅之戲劇教育,是張謇實業教育的第四個特色。中國傳統社會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價值觀念的影響,對于從事戲曲工作人員評價極低。“伶”之一字的意思,就中文大辭典的解釋,一是弄臣,《說文》上,“伶,弄也”;二是供役使的人。無論是弄臣或是供役使的人,都是指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專事取悅別人,任由別人決定自我價值的人。有關伶人的負面評價,尚有“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下九流”等,閩南方言更有俗諺“愛扮戲的,不會讀書”之批評,他們與淪落紅塵之女子一般,同處于社會最底層,同是社會主流價值以外的存在。
然而,職業戲曲演員(唱戲的)在張謇的眼里,卻有極不同的評價。1918年,張謇在《致梅浣華函》中指出:“世界文明相見之幕方開,不自度量,欲廣我國于世界,而以一縣為之嚆矢。至改良社會文字,不及戲曲之捷,提倡美術工藝,不及戲曲之便。”(11)又張謇復在1919年之《致梅浣華函》中表示:“我國之社會不良極矣,社會茍不良,實業不昌,教育寡效,無可言者,而改良社會措手之處,以戲劇為近。”(12)由此觀之,張謇將戲劇視為改良社會、移風易俗之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張謇之創立伶工學社其主要的著眼點之一,就是基于其社會教育之功能。張謇曾指出:“伶工學社,為助通俗教育,兼為寒苦子弟生計而設。”(13)張謇一方面想要借助戲曲的通俗教育功能以倡導善良風俗;一方面也為貧苦子弟開辟一條謀生之路,將戲曲教育實施與生計謀求結合在一起。張蘭馨指出,張謇認為戲曲是社會教育快速收效的可行途徑。無論識字或不識字的人都能得到教育,雅俗共賞,寓教育于娛樂之中。歐陽予倩(1889—1962)(14)曾在開學時宣布:伶社是“為社會效力之藝術團體,不是私家歌僮養習所”,“要造就改革戲劇的演員,不是科班”。這一切說明了伶校是以培養新型戲劇人才為辦學宗旨的。(15)張謇于1919年,籌措經費所創辦的伶工學社,是中國第一所以學校形式來培養戲劇人才的新型戲曲藝術學校。
為了徹底改變傳統戲劇演員被視為不入流的刻板印象,提升戲劇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張謇非常重視伶工學社的課程配置。伶工學社的學生分古劇與新劇兩班,有戲劇專業課程,也有文化課程。文化課程有倫理學、國文、英文、珠算、筆算、歷史、地理、音樂、體操、舞蹈、美術等課程;戲劇課程以京劇為主,昆曲為輔;還有音樂課,學習西洋音樂,能演奏交響樂。主任歐陽予倩親自給學生講授戲劇理論,介紹外國戲劇作品,并給學生以舞臺實踐的機會,除隔日在校演習一次外,每日晚間前往更俗劇場實地演習,還帶領學生到外地演出。學生畢業后,多活躍于京滬各劇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1894—1961)曾于1919年至1922年四年中,三次來南通演出,演出過程中,伶工學社曾選出學生12名配合飾演。梅蘭芳贊譽說,在當時的南方,伶工學社是開風氣之先,唯一的訓練戲劇人才的學校。(16)張謇認為戲曲是改良社會文字、提倡美術工藝最為快捷的措手之處,透過戲曲藝術教育的實施,最能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傳統社會里,“戲子”原本都是家世清白的人,只因為家里貧窮,而被賣去唱戲,以致遭人戲弄謾罵,張謇創辦伶工學社,即是為此寒苦子弟之生計而設。伶工學社之主任歐陽予倩,在學社開學時所宣稱的,伶工學社是一個為社會服務的藝術團體,而不是私家的歌僮養成訓練所,著意也在提升戲曲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張謇創辦伶工學社,除了帶動南通地區的藝術文化風氣之外,著有扭轉社會價值取向的用意,更有寓教于樂、改善社會之教育理想的實踐。
以技藝學習代替慈善救助之收容教育,是張謇實業教育另一個重要的特色。張謇之社會公益實業教育活動,涵蓋面廣,包括以提供貧民手工藝學習機會進而獨立謀生的貧民工場、收容與照顧無依婦女和娼妓并給予教育的南通濟良所以及收養哀憐無依之乞丐的南通棲留所等。早期的南通地處江北一隅,人民生活困苦,喪失教育機會的兒童四處流竄;缺乏養護照顧、無家可歸的人成為流落街頭的游民,這兩者均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張謇透過貧民工場的設置,兼采收容與教育的方式來提升貧民的生活水平。
1914年8月,張謇在南通縣城西門外大碼頭創辦貧民工場,具備收容與教育合一的性質。場內還附設有“惡童感化院”及“游民習藝所”。貧民工場開辦所需經費,由兩淮鹽商捐款,大部分由鹽務局及地方籌劃。此外,亦有場內自己產品的收入,例如工徒所制的各項產品收入、場內還有一段養魚河的養魚收入、園圃所種蔬菜除場內食堂自己消耗外,余者提供市場的收入。貧民工場內所學之工藝,種類分木工、漆工、藤竹工、革工和縫紉工等五種,每種工藝均聘請老師傅傳授,根據工徒性質所近而專授一種工藝。工徒所學的技藝工種,達到能單獨操作、制成產品又不需老師傅加以修飾加工的水平,經場長察驗核實后,即發給畢業證書。工徒畢業后,得在工場義務工作一年,方可外出就業。(17)貧民工場設置的目的在于教授無所依靠的貧民子弟各種手工工藝,一方面使其具有一技之長,俾能獨力謀生;一方面亦得以保存與傳承傳統工藝,使其不至于失傳。
1914年,南通警務長楊懋榮發起籌辦濟良所,其規劃則以娼妓入所為原則,而婢女之被虐,及無宗可歸、無親可依之婦女,亦得入所留養擇配。經過縣署的批準,將通州城內南街原有的稅務署舊址,并收購部分民宅,改建為“南通濟良所”。1915年5月落成,這是一個為不良婦女和娼妓而設的收容機構,雇男司事一人,專司二門以外之事務。又門役一人、雜役一人,并請女董事一人,女檢察一人,專司二門以內之事務。又女仆一人,司侍應、購買、膳食、灑掃各事。守衛、巡警,則由警察事務所撥警充之。除履行一般的收容職責外,還對入所女子施以教育,學習科目不僅有國文、算學等基礎知識,并有研究人生行為之價值、指示人類處世之方法的倫理學,以及縫紉、手工、洗濯、烹飪等工藝技術課,為出所后治家之預備。學制六個月,每期24人。常年經費除由募捐等收入外,張謇、張詧亦有所補助。濟良所在改良社會風氣、保障婦女身心健康等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18)
1916年5月,張詧、張謇在南通城西門外,將清時的養濟院改建成“南通棲留所”,收養哀憐無依之乞丐。棲留所占地2畝許,改建工程自1916年5月動工,將原有房屋屋檐升高以通氣透光,辟浴室以改善衛生條件,置工作室使能有習藝的場所,歷5月而落成。棲留所內訂有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食、息、起、居都有定時。凡被收養者“日作粗工”,“并習有小藝”,使其能有做工謀生、自食其力的能力,然后分送各處令其做工自立。常年經費除由募捐所得外,不足之數由張詧、張謇捐助。(19)張謇以技藝教育代替慈善救助之收容教育,不僅對社會上的弱勢族群提供了完善的收容與照顧,更重要的是他不忘教育他們,培養他們獨立養活自己的能力,因為張謇深刻地認識到,他們需要的不是悲憫施舍,而是教育。
由以上之敘述,可以得知張謇所創辦的實業學校皆具備有明確的辦學宗旨和教育目標,而要實現這些辦學宗旨和教育目標,則必須通過適當的課程設計來加以落實。第一,是強調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之課程設計。張謇通過學校課程的配置來具體實現其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之目標。今以張謇所創辦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兩所學校之課程配置為例加以說明。首先,就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之課程配置而論,從張謇在1914年時所擬定的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章程中所列的課目表,當可明其梗概:
表2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甲(正科)之課目時間、所占比例分配表

本表摘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90—691頁。表中之“所占比例(%)”乃是由筆者計算后增列。
表2中,“水力學”一科所占時間只有10分鐘,這應該是誤植。因為將全部課目的授課時間加總起來并不是表中所列的4 965分鐘,而是4 895分鐘,兩者相差了70分鐘。而從表3中發現“水力學”一科所占時間是35分鐘,因此可以確定甲(正科)“水力學”一科所占時間應該不是只有10分鐘。本文在計算所有科目所占時間分配時,即將授課總時數所相差的70分鐘加回到“水力學”一科(筆者將之修改為80分),以4 965分鐘之總時間做為母數來計算各科之所占比例。從這個課目時間分配表中,可以看出其特色如下:(1)道德教育單獨設科。道德教育以“修身”之單獨設科方式實施,其單科時間所占比例為2.82%,在總課目數31科中排序第12,足見張謇對學生品德教育之重視。(2)透過體育活動鍛煉學生體魄。體操及游戲這一單科所占的時間分配比率為7.05%,在全部課目中僅次于“工用靜力學”(所占比率10.88%)一科,由此可見張謇強調透過體育活動以強健學生體魄之用心。張謇所辦的學校都有運動場,并且在南通每年都要舉辦運動會,他總是要親自到場發表演說。(20)(3)重視基礎科目。除了眾多的專業課目之外,張謇十分重視基礎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學、地質學、用物學、經濟學)的學習,合并這些課目其所占的時間比例計有28.19%。(4)強調專業科目。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專業課目(簡器畫、電機學、工用質料學、木石結構……農用水工、海港等)之學習,合并這些課目其所占的時間比例計有61.94%。
表3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乙(特科)之課目與時間表

本表摘錄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91頁。
從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的課程設計來看,道德教育所占授課時數之比例為2.82%;體操及游戲這一單科所占的時間分配比率為7.05%;基礎科目所占的時間比例為28.19%;專業科目所占的授課時間比例為61.94%。這是一個兼顧道德教育、基礎課目、專業課目和體育教育活動的課程配置,如此的課程設計其精神基本上是一個講求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的教育計劃。
其次,就紡織專門學校之課程配置而言,以紡織專門學校四年課程設置之第一學年的學科課程表來作為說明:
表4 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第一學年學科課程表

本表摘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75頁。
從以上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第一學年之學科課程表中可以看出:張謇以“倫理”這一個課目來代替“修身”這一門課的道德教育功能,其以“人倫道德之要旨”為課程之內容,這也是張謇一貫的“首重道德”之理念的發揮;其次,在整個課程的配置上,張謇對基礎課目、專業課目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基礎課目中包含了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和化學等科目,在專業課程中,張謇則兼及了紡、織、染三方面的教育訓練,同時每周還安排了5個小時的紡織實習課程(占每周授課時數的12.82%),通過實習課程的實施,來印證學校所學和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最后,張謇在紡織專門學校課程里安排了每周2小時的體操課,通過器械游戲及兵式訓練來進行學生體魄以及精神意志的鍛煉。
由此可見,張謇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的課程設計乃是一份注重讓學生在德(倫理課)、智(基礎課目和專業課目)、體(體操課)等方面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計劃。王觀龍等認為,張謇采用這種課程設計,既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陶冶,又注重學生智力、體育的發展;既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同時也兼顧學生能力的訓練;既為學生成才提供寬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又為學生創業謀生提供具體實用的專業技能。(21)張謇之實業教育盡管具有由低到高、多層次、多科性之性質,然而每個不同性質的學校皆具有具體明確之創校宗旨及教育目標,其精心策劃的德智體三育并舉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是達成實業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第二,是落實實習教學之課程設計。為達成學生畢業后能夠實地應用之教學目標,張謇在他的專門教育里具體落實實習教學之課程設計。張謇透過各個實業學校課程的配置,將實習教學納入正式的課程當中,以確保實習教學之實施。為了實習教學能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的目的,南通農、紡、醫等學校都將實習納入學校的章程(簡章)、學則之中,以規章制度來保證其實施。(22)在張謇所創辦的農業學校與紡織專門學校之章程與學則中,皆有相關之規定。首先,就農業學校之章程與學則而論,依據《南通農業學校學則》第四章第十三條“學科課程及每周時數分表”之內容可知:第一,在“乙種農業科課程時間表”里,乙種農業科三個學年里每一個學期的學科名單里都明列了實習一科,每周時間分配則載明“無定時”。第二,在“甲種農業科課程時間表”,甲種農業科三個學年里每一個學期的學科名單里同樣明列了實習一科,其每周時間分配亦載明是“無定時”。(23)在“乙種農業科課程時間表”和“甲種農業科課程時間表”里都有“實習時間臨時增訂”的字眼,很顯然農業學校的實習時間乃視課程的狀況及需要而做彈性的調整,但不論如何,學生都要上實習課,因為它是正式課程的一部分。
其次,就紡織專門學校之章程與學則而論。紡織專門學校有關實習之課程規定,依據《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學則》之規定,從其第四章,“學科課程表”和第十章“實習”兩方面來加以說明:(1)以“學科課程表”中有關實習課之時數分配來看,依據《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學則》第四章所載之學科課程表得知,紡織專門學校之修業年限四年,第一學年上、下學期的實習科目是“機織”,其內容是手織實習、人字紋斜織及各色小花紋(實),每周實習時數是5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12.82%;第二學年上、下學期的實習科目分別是物理、化學、機織和雕花紋法、化學、機織,每周實習時數是8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20.51%;第三學年上、下學期的實習科目分別是織物組合、雕花紋法、棉紡學和機織、雕花紋法、棉紡學、染色學,上學期每周實習時數是10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25.64%,下學期每周實習時數是12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30.77%;第四學年上、下學期的實習科目分別是雕花紋法、織物整理、棉紡學、鐵工實習和雕花紋法、織物整理、棉紡學、染色學、鐵工實習,上學期每周實習時數是21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53.85%,下學期每周實習時數是25小時,每周總時數是39小時,所以實習科目所占的時數比是64.10%。(24)
從以上實習課之時數分配所占的百分比率來看,它是逐年增加的。從第四學年上學期開始,每周實習時數所占的百分比率就超過百分之五十,到了下學期甚至超過六成四。數字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是,隨著越接近畢業時刻的到來,實習的重要性也隨著陡升起來,畢業的意義就是接著要就業,張謇為了要讓學生一旦畢業馬上就能與就業完全銜接起來,所以不斷加重實習的時數。(2)以第十章“實習”(25)之相關規定來看,第十章“實習”之相關規定總計從學則之第三十九條至七十八條共四十條的內容,觀其條文之相關規定可說是巨細靡遺,擇其要者加以敘述。在教員指導方面,第三十九條特別說明:“紡織實習所各設助教一人,輔佐教員之進行,擔任職務如下:甲、機器之保管及修理,乙、非實習時間內工作之鑒察,丙、進出貨之合算與報告,丁、報告每屆實習所添配零件及一切應用對象,戊、隨時解答實習生之詢問。”實習前學生必須分組,第六十三條之規定:“本校機織既非一種,所有實習學生即由教員按照人數分為幾組,派在各機工作。組有組長,由教員指派或由學生公舉。”在學生管理方面,如第四十條之規定:“實習學生應著工作服,限藍色斜紋布。”第五十六條:“學生除在實習時間內,非得特別之許可,不得任意開拆機器。”其他如維持清潔、器具歸還原位、所有實習項目學生必須自己動手做等,也都有詳細的規定。實習時與實習后也有規定,第六十四條之說明:“實習時各部學生應有記載。織成之后,組長應收集記載編輯完備,送請教員鑒核,開會評議。”其他細節之規定尚多。張謇極度嚴謹地監督紡織專門學校實習教學課程之進行,因此紡織專門學校達到了一定的教育成效。
在張謇所規劃的實習教學課程里,另外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那就是張謇非常重視的“修學旅行”。在《南通農業學校學則》之第四章“學科課程”第十四條以及《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學則》第七章中均有詳細說明“修學旅行”之相關規定。從農校與紡校的修學旅行之相關規定內容來看,張謇所主張的教學實習,其實習場所并不限定于校內,外出旅行參觀也是一種實習。在出發旅行前,教師提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住參觀的重點,返校時請學生一一回答,借以檢核學生參觀之所得。現代教育中戶外教學所強調的學習單應用,與張謇所規劃之修學旅行課程實施,可說是如出一轍。
第三,是注重英文學習之課程設計。注重英文學習是張謇實業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特色之一。張謇之所以重視英文學習,主要是基于他溝通中西的思想以及辦理南通地方自治事業的實際需要。張謇將英文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之中,通過課程實施來落實英文學習,而且在語文的學習上,英文授課時數所占的比重往往高于本國語文甚多。一個世紀多以前,正逢西方大潮洶涌竄入中國之際,當傳統之守舊者尚持拘泥與排外之見時,張謇就能夠體認擷取彼人之長的重要而強調英文學習,這不能不說是張謇的遠見。
首先,不通英語,實為南通自治之羞。張謇認為英文是向西方學習、溝通中西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就溝通中西之思想而言,最明顯的當是體現在張謇的醫學教育方面,因為張謇為醫學專門學校所提寫的校訓便是“祈通中西,以宏慈善”。要與西方溝通或者是向西方學習,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1919年,張謇在《交通警察養成所開學演說》一文中強調:“諸生此次來學,于鍛煉精神以外,須極端注意英語一科,因所辦交通警察,強半為外人來通參觀而設。英語在世界上最為普及,若不通英語,設西人有所詢問,警察瞠然不知所對,實為南通自治之羞。”(26)張謇要求交通警察養成所的學員必須會講英語。張謇的這種做法與現在各個國家或者世界上之重要都市要求其境內的出租車司機必須熟練基本的英語對話,以利于外賓接待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謇以私人集資興辦實業、文化教育與慈善活動,在南通進行地方自治事業,吸引了眾多外國人的注意,他們紛紛來到南通參觀。這種情形可由鄺富灼所著《現代之勝利者》看出,他說:“筆者曾經同英美法日各國的外賓,到過南通,訪晤先生(按:指張謇),參觀地方事業。”(27)張孝若也指出:“我父在南通創辦事業,各國人都很注意,來參觀的人,每月都有。”(28)為了接待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張謇特別開辦了交通警察養成所,又因為要接待的是外國人,所以會講英語便成為交通警察必備的條件之一。張謇認為如果外國人有事詢問交通警察,而他們卻因為不懂英語而瞠目結舌,那對南通的地方自治而言無疑是一種羞恥。不過,張謇要求交通警察要學會英語而對于日語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至日語可不必學,日人須通英語。我以英語向日人說,而日人不知,是日人之羞,非我之羞也。”(29)張謇認為英語是世界上最為普及的語言,只要學會說英語就可以了,從有效運用資源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講求教育投資報酬的一種觀點。
其次,實業教育課程中強調英文學習。張謇為了落實英語學習而將之列入正式課程實施,這樣的課程設計分布在張謇所創辦的學校當中。今以甲種農業科、紡織專門學校和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為例,將國文與英文在課程中所占的授課時數比重整理如下表,以便比較及說明。
表5 英文與國文所占授課時數比重表

本表整理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75—677頁、第690—691頁,第三輯下冊,第211頁。
礙于數據不足,其他學校諸如商業學校、醫學校等皆有英文課程的配置,但卻無法看出其所占授課時數之比重。但從上表可以看出:除了甲種農業科國文與英文之授課時數比重相同以外,其余如紡織專門學校在前兩年上下學期的英文授課時數比重皆是國文科的3倍;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甲正科與乙正科的英文授課比重也都遠高過于國文科;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甲正科英文科的時間比重占總體課程比重的7.05%,超過國文科的4.23%甚多,由此可見張謇對于英文學習之注重。(30)另外,從此表中所列的學校來看,英文授課時數比重遠高于國文的學校幾乎都是工業實業學校,中國向來就比較欠缺工業方面的知識與專門人才,所以需要大量的借鏡于西方,因而需要在工業教育的課程上特別加強英文的學習。
歸納而言,張謇辦理實業教育之目的在于實踐其“沒有飯吃的人,要他有飯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夠逐漸提高”以及“使無業的人有業”之教育理想。
為了實現使人人有業之理想,張謇務求實業辦學之目標明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張謇之實業教育不僅著眼于高層次專業技術之學習及專業人才之培養,也有屬于中低層次謀生技藝的職業教育活動,更有兼及社會上弱勢族群的短期職業訓練。為此,張謇辦理了以技能學習為主之女子實業教育、以教育代替照養之盲啞教育、以服務社會代替取悅之戲劇教育以及以技藝學習代替慈善救助之收容教育。張謇對于社會底層或者處于社會邊緣之相對劣勢的人們,所采取的對待方式不是給予他們同情、施舍和救濟,而是安排適當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具備獨立謀生的能力,自己養活自己,而不至于造成家庭或社會的負擔。張謇所辦的實業教育,范圍幾乎涵蓋了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職業需求,它既是一種普羅大眾式的謀生教育,更是一種攸關國家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培養教育。
實業教育理想的實現必須通過實際的實業教育課程之設計和實施來完成。強調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落實實習教學和注重英文學習三方面是張謇實業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之重點。在強調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方面,張謇著重德育(單獨設科)、智育(基礎科目和專業科目)以及體育(體操與游戲)之課程配置。通過如此課程配置以實現德、智、體三育并舉之教育目標,培養具備良好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之健全國民;在落實實習教學方面,張謇通過學校的章程、學則之規定,在各個實業學校課程的配置上,制度化地將實習教學納入正式課程當中,以確保實習教學之實施;在注重英文學習方面,基于溝通中西和地方自治事業的需要,張謇在語文學習課程上,拉高英文學習所占的課程比重。雖然現代教育強調的是五育(德、智、體、群、美)均衡的教育,但那是奠立在德、智、體三育之基礎上的;落實實習教學的教育策略在現今職業教育的課程里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過實習教學所延伸而出的產學合作尤其是銜接畢業與就業的重要橋梁;而張謇在一個世紀前之注重英文學習與現代教育之講求國際化是不謀而合,國際化教育強調的是“走出去”的能力,而這個走出去的能力最直接的條件就是國際語言,也就是英語的學習。張謇強調德、智、體三育協同發展,落實實習教學和注重英文學習等課程配置,皆是符合現代教育思潮的課程設計。
(1) 吳木崑,中國臺灣學者。
(2) 張怡祖編:《張季子(謇)九錄》,臺灣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2頁。
(3) 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8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576頁。
(4) 《張謇全集》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頁。
(5)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頁。
(6)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2頁。
(7) 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頁。
(8)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編年》第十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頁。
(9) 張遐齡:《我國盲啞教育簡史》,《教育與文化》1958年第158期。
(10) 《張謇全集》第8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724頁。
(11) 張怡祖編:《張季子(謇)九錄》,臺灣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4頁。
(12) 張怡祖編:《張季子(謇)九錄》,臺灣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6頁。
(13) 《張謇全集》第5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頁。
(14) 伶工學社創立時,張謇任董事長,張謇之子張孝若任社長,中國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任名譽社長,歐陽予倩任主任實主其事(肖正德主編:《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第283頁)。
(15) 張蘭馨:《張謇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頁。
(16) 肖正德:《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第283—284頁。
(17) 整理自肖正德主編《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第322—323頁。以及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重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績》,第158—159頁。
(18) 整理自肖正德主編《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第324頁。以及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博物苑《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績》,第159頁。
(19) 肖正德:《張謇所創企事業概覽》,第326頁。
(20) 張廷棲:《張謇工科教育的辦學實踐和思想》,載于馬斌主編《張謇職教思想研究文集》,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頁。
(21) 王觀龍、張廷棲:《張謇素質教育思想探析》,載于馬斌主編《張謇職教思想研究文集》,第86頁。
(22) 孫模:《專門教育,以實踐為主要》,載于馬斌主編《張謇職教思想研究文集》,第125頁。
(23)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下冊,第208—213頁。
(24) 有關《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學則》第四章所載之學科課程表,詳見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75—677頁。文中百分比乃筆者為敘述方便所算出。
(25)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80—683頁。
(26) 《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440頁。
(27) 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版,第404—405頁。
(28) 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第405頁。
(29) 《張謇全集》第4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440頁。
(30)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甲(正科)之課目時間表中,所有課目之總時間為4 965分鐘,國文科之時間為210分鐘,占總時間之4.23%(210/4 965);英文科之時間為350分鐘,占總時間之7.05%(350/4 965)(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第690—691頁)。資料中并無百分比率,所列是筆者計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