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全國統一的完成

明朝建國之初,中原、江南和閩廣等地雖已歸屬明朝政府管轄,但四川仍由夏(明昇)政權統治著;云南還為元宗室梁王所控制;秦、晉、關、隴地區還有一批地主武裝存在著;元順帝已從大都退到上都,但還保存著完整的政府機構和一定的軍事力量;東北地區還有元丞相納哈出率領二十萬元軍屯駐在金山一帶。面對著這種割據形勢,朱元璋建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繼續完成全國的統一事業。

一、山西、陜西等地的平定

徐達自攻下元大都后,就率師西征秦晉。元順帝北走上都時,命當時在山西的擴廓帖木兒“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河北涿鹿縣)經居庸關以攻北平”(1)。徐達得到這一情報后,并不回救北平,卻乘擴廓率師遠出的機會,“乘其不備,直抵太原”。擴廓進軍到保安州,聽到明軍去進攻他的老巢,就還軍救太原,半路上遭到徐達所率明軍的夜襲,擴廓大敗,僅以十八騎逃到大同,后轉到甘肅。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派副將軍常遇春、馮勝渡河趨陜西。三月,徐達親率軍進占奉元路,明廷改奉元為西安府。元將張思道、孔興、脫列伯逃去。接著,常遇春、馮勝等率師自西安進取鳳翔,李思齊率所部十余萬人西奔臨洮,馮勝跟蹤追擊,李思齊降,立臨洮衛。徐達也率軍進抵鞏昌(今甘肅隴西),至此,秦晉的重要地區大部平定,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年四月置陜西、山西兩行省,以中書參政汪廣洋為陜西參政,御史中丞楊憲為山西參政。(2)

二、對蒙古的用兵

明朝在進軍秦晉的同時,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另派常遇春等攻克了開平(即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原來,常遇春也隨徐達在秦晉前線。四月間,朱元璋命常遇春從鳳翔回北平,與李文忠率步兵八萬、騎兵一萬,自北平往取開平。常遇春所率部隊,經三河,過惠州,敗元將江文靖兵于錦川。次全寧,敗元丞相也速,進攻大興州,大破元兵,擒其丞相脫火赤,遂率兵取新開嶺進攻開平。元順帝北奔,明軍俘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斬之,凡得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3)

元順帝從大都敗逃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常郁郁不樂,作歌曰:‘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失我上都兮,夏無以逭暑。惟予狂惑兮,招此大侮。墮壞先業兮,獲罪二祖。死而加我惡謚兮,予妥歡帖睦爾奚辭以拒。’歌聲甚哀,繼之以泣,至今蒙兀人尚能按之”(4)。這首歌詞,并不一定是元順帝所作,但它確實反映了當時以元順帝為代表的蒙古貴族不甘失去一切但又無可奈何的頹喪情緒。

明朝政府為了進一步統一蒙古地區,在洪武時期多次出兵,其中使用兵力較多,規模較大的有以下幾次。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鄧愈為左副將軍,馮勝、湯和為右副將軍,統領大軍,往征沙漠。兵分東西兩路:西路由徐達率軍,“自潼關出西安,搗定西,以取王保保”。東路由李文忠率軍,“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5)。四月,徐達軍出安定,于沈兒峪口大敗王保保,擒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閻思孝、平章韓扎兒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余人,獲馬萬四千八百余匹。王保保僅與妻子從寧夏奔和林。李文忠所率東路軍,出野狐嶺,至開平,破應昌,這時元順帝已死,獲元主孫買的里八剌并后、妃、宮人、諸王、省院韃官、士卒等,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奔和林舊都(6)。朱元璋這一次對蒙古的用兵,取得了較大的勝利,迫使元朝殘余勢力從應昌、定西一線北撤。從此,明朝北邊的防御比較穩定,使明朝政府能抽出力量來對四川、云南等地用兵。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又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各率五萬騎,三路出兵“清沙漠”(當時明朝統治者把對蒙古用兵,稱為“清沙漠”或“肅清沙漠”)。二月,徐達率領中路軍出雁門,至野馬川敗蒙古軍隊。五月,至嶺北,擴廓帖木兒與賀宗哲合兵來戰,明中路軍戰敗,死亡數萬人,徐達“斂兵守塞”(7)。馮勝率領西路軍于五月至甘肅進至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守將卜顏帖木兒以全城降,又進軍至瓜、沙州而還(8)。李文忠所率東路軍,出應昌,于六月至口溫,進至哈剌莽,臚朐河,“人持二十日糧,兼程而進,至土剌河”,“復進至阿魯渾河”,直到稱海(今蒙古國西南部)而還(9)。這次戰役,東西兩路雖然獲得了一些勝利,迫使蒙古軍后退,但并沒有太多的繳獲,而明軍方面卻遭到了不小的損失。李文忠的東路軍,“宣寧侯曹良臣、驍騎左衛指揮使周顯、振武衛指揮同知常榮、神策衛指揮張耀俱戰沒”(10),死傷很多。尤其是作為主力部隊徐達所率的中路軍遭到了失敗,死數萬人。所以明朝政府當三路軍班師回朝時,“賞罰俱不行”。(11)

這一次戰役以后,朱元璋感到蒙古軍事力量一時難以全部平定,就改變為以防御為主的戰略。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等往山西、北平練兵備邊,臨行時告誡他們說:山西、北平緊鄰蒙古,“無事之時,正宜往彼練習軍士,修葺城池,嚴為守備”。“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斯為上策。若專務窮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12)。洪武八年,元將王保保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蒙古南犯的勢力也漸趨衰弱。所以,從明朝第二次大規模對蒙古用兵以后,在北方邊境,明朝中央政府與蒙古地方割據勢力雖仍有戰爭,但規模都不大。

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藍玉、傅友德平定了盤踞在金山的納哈出后,當年九月,朱元璋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唐勝宗和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兵“肅清沙漠”。第二年四月,藍玉率師自大寧至慶州(今內蒙古林西),直至捕魚兒海(今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西南即今貝爾湖)殺元太尉以下數千人,元主脫古思帖木兒逃跑(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于洪武十一年死,弟脫古思帖木兒繼立,此據《蒙古源流》,《明史》卷327《韃靼傳》稱子),獲其次子地保奴、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平章八蘭,將相官校三千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余口,馬四萬七千余匹,牛羊十萬頭。這是一次大勝利,從此以后,蒙古勢力益趨衰微。脫古思帖木兒自捕魚兒海遭明朝藍玉所率軍隊的襲擊后,往依丞相咬住于和林,行至土剌河,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從此,蒙古內部混亂,互相爭權奪利,“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弒,不復知帝號”。有鬼力赤者,殺坤帖木兒自立,“稱可汗,去(元朝)國號,遂稱韃靼”。(13)

朱元璋在對蒙古用兵時,竭力爭取蒙古各部的歸附,對蒙古族的上層人物也根據不同情況予以任用。朱元璋于吳元年(1367年)“北伐檄文”中已申明了這一政策。以后又一再申述:“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體擢用。”(14)元朝崩潰時,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居在中原廣大地區;即使蒙古軍隊,當元順帝北走時,也絕大部分留下來了。如《蒙古源流》載:“方大亂時,各處轉戰蒙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于敵。”(15)也就是留在內地了。一般蒙古人,也有“避亂自北而南者,多聚于京師”(16)。這些蒙古軍民,有的安排在南京附近,有的安排到荊州、黃州、常德、岳州、沅州、蘄州、武昌等地(17)。其中編籍為民的蒙古族人,和當地的漢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從事耕種,互通婚姻。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把蒙古軍人“簡其壯勇者為駕前先鋒”,或“分補侍衛”(18)。也有的授為“蒙古衛所百戶、鎮撫”等官。(19)

朱元璋對蒙古族的上層人士,更是竭力爭取,任用他們為各級官吏。如洪武六年,任答祿輿權為秦王府紀善,后調任中央監察御史(20)。洪武九年,“以火你赤為翰林蒙古編修,更其姓名曰霍莊”(21)。后來,任乃兒不花、阿魯帖木兒等為指揮使(22)。明朝政府采用這些政策,對招撫和分化蒙古勢力起了不小作用。如當脫古思帖木兒為其下也速迭兒縊殺時,其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就投向明朝。又如馮勝、藍玉等征金山時,派遣原所俘獲的元將乃剌吾前往勸降,說服了全國公觀童來降。而納哈出的二十萬之眾,也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就投降了明朝,這也與明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有關。

三、平定四川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政府對蒙古用兵取得了勝利,穩定了北方形勢,就著手消滅四川的夏政權。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部署南北兩路大軍向四川進軍。南路軍由湯和、周德興、廖永忠“率京衛,荊、湘舟師,由瞿塘趨重慶”。北路軍由傅友德、顧時、何文輝“率河南、陜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23)。并叫鄧愈往襄陽訓練軍馬、運糧餉以給征蜀軍士。

四川夏政權的創建者是明玉珍,他原籍隨州(治隨縣,今屬湖北),“家世務農”(24),蘄黃紅巾起義,明玉珍“與里中父老團結千余人,屯青山”(25)。后來參加了徐壽輝的起義軍,“授元帥,隸倪文俊麾下,鎮沔陽”(26),經常駕船掠糧川峽間。后乘元兵空虛,襲據重慶,徐壽輝就授明玉珍為隴蜀行省右丞。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明玉珍很不滿意,說:“與友諒俱臣徐氏,顧悖逆如此。”并“以兵塞瞿塘,絕不與通”,“自立為隴蜀王”。又過了二年,明玉珍稱帝,即位于重慶,國號夏,建元天統。天統五年(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嗣立。

明朝的兩路大軍開向四川之后,夏君臣面對強敵壓境,有的主戰,有的主降。原先,左丞戴壽就對明昇說:“以王保保、李思齊之強,猶莫能與明抗,況吾蜀乎!一旦有驚,計安出?”太尉吳友仁認為:“不然,吾蜀襟山帶江,非中原比,莫若外交好而內修備。”(27)明昇聽信了吳友仁的意見,一方面和朱元璋通使修好,另一方面又派平章莫仁壽以鐵索橫斷瞿塘峽口。到明軍臨境時,明昇又增派戴壽、吳友仁、鄒興等率兵到瞿塘峽扼守。湯和所率領的南路軍于閏三月抵夔之大溪口,進攻瞿塘,“俱被夏兵扼阻,戰不利,退還歸州”(28)。這時傅友德率領的北路軍卻進展順利。四月,連破階州(治福津,今甘肅武都)、文州(治曲水,今甘肅文縣),從文州迅速向蜀中進軍,下江油、彰明二縣及綿州(治綿陽,今屬四川)。接著就向漢州(治雒縣,今四川廣漢)進發。為了鼓勵南路軍和瓦解夏人斗志,明軍用“木牌數千,書克階、文、綿州日月”,投于江水,“順流而下,重慶守者見之,為解體”(29)。此前,夏人把重兵調往瞿塘扼守,這時聽到階、文州被明軍攻克,夏將戴壽、吳友仁就由瞿塘率兵前來救援,但都被明軍所敗。六月,漢州被明軍攻克。湯和所率的南路軍,在大溪口屯兵三月,不得前進,想等到長江水落時再進軍。朱元璋得到北路軍的捷報,就下詔切責湯和,督促其配合北路軍加速進軍。舟師廖永忠選精兵數百,抬著小舟逾山度關,到達夏軍上游,再乘船順流而下,上下夾擊,大敗夏軍,攻入夔州,突破了瞿塘天險。于是湯和率騎兵,廖永忠率舟師,約會于重慶。六月十八日,廖永忠舟師抵銅鑼峽。明昇大懼,右丞劉仁勸明昇奔成都,明昇之母彭氏說:“事勢如此,縱往成都,不過延旦夕命,何益”(30),不如早降。二十二日,湯和至重慶,受明昇降。七月初十日,傅友德圍成都,城中守將戴壽聞明昇已降,遂無斗志,“乃籍府庫倉廩”,“率其屬降”(31)。接著湯和、傅友德兩路明軍又攻克了其他州縣,平定了四川。

四、平定云南

統一四川,為平定云南創造了條件。這時,云南是在元梁王的統治之下。元順帝退出大都以后,世代盤踞云南的元朝宗室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奉元朝正朔,仍然服從退據在蒙古沙漠地區元朝殘余勢力的命令,不斷派人前往聯絡。梁王的統治中心在昆明一帶。除此以外,當時在云南還有“土酋”段氏控制著大理一帶地區。原來,當元世祖忽必烈進軍云南時,滅了少數族段氏所建的大理政權,“設大理都元帥府,仍錄段氏子姓,世守其土”(32)。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時,已由“十一代總管信苴段明”襲職。大理地區雖也直屬元朝政府管轄,設路府州縣,但卻處于半獨立狀態,與梁王之間不時發生戰爭。

朱元璋本想采用和平方式解決云南問題。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他派遣翰林院待制王祎去云南,“諭以奉版圖,歸職方”(33),要梁王歸附明朝,梁王不聽,并拘殺了王祎。洪武八年九月,朱元璋又命湖廣行省參政吳云使云南,與被徐達所俘獲的梁王派往漠北聯絡的鐵知院等二十余人同行,走到云南沙塘口,吳云也被鐵知院等所殺。于是,朱元璋就決心用武力平定云南。洪武十四年九月,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帥師征云南。朱元璋對進兵云南早已有所準備,他仔細觀察云南地圖,并經常詢問熟悉云南情況的人們。因此,他對云南山川形勢了解得比較清楚,親自制訂了進軍云南的戰略部署,對傅友德等說:“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云南之襟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兵向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搗云南。彼此牽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使招諭,不煩兵而下也。”(34)

傅友德等受命后,即率兵至湖廣,根據朱元璋的戰略部署,從東、北兩方面進攻云南。一路從四川南下,分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等帥師五萬由永寧(今四川敘永)趨烏撒(今云南鎮雄)(35)。這里是四川、云南、貴州三省交界處,為當時的一個軍事據點。一路從湖廣西進,傅友德“與藍玉、沐英由辰、沅趨貴州,進攻普定、普安”(36)。梁王聽到明軍已攻下普定,就“遣司徒平章達里麻將精兵十萬屯曲靖”(37),希圖阻扼明軍。十二月,傅友德師至曲靖,大敗達里麻兵于白石江,生擒達里麻。曲靖為云南東部門戶,此處水陸交通四達。明軍占領曲靖后,扼住了云南的襟喉。于是明軍就分為兩路:由藍玉、沐英率軍直趨云南;傅友德率軍向烏撒接援郭英、胡海洋。梁王聞明軍逼近,遂逃入羅佐山,又逃到普寧州忽納寨,于草舍中自經死(38)。同月,藍玉、沐英軍進入云南(昆明)。傅友德所率明軍也攻下烏撒,“于是東川(今云南會澤)、烏蒙(今云南昭通)、芒部(今云南鎮雄),諸部震詟,皆望風降附”(39)。昆明既下,明軍就向大理進軍,洪武十五年閏二月,攻下大理,“擒段明,分兵取鶴慶,略麗江,破石門關,下金齒,由是車里平緬等咸降,諸夷悉平”(40)。從傅友德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在京師受命出征,到十二月攻下昆明,僅百余日,到十五年閏二月攻下大理,也才剛過半年。至此,平定了云南全境。

明朝政府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了云南都指揮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軍政事務。并于軍事沖要地區設置衛所,屯兵守御。但是當地的土司和少數族人民不時起來反抗,正像朱元璋給傅友德他們的信里所說的那樣,“卿等南征諸夷,兵臨普定,如風行草上,風去草仰”(41)。洪武十五年四月,“烏撒諸蠻復叛”,六月間,“沐英自大理還軍滇池,會傅友德進擊烏撒”,才平定叛亂。同年九月,“云南諸夷復叛”,“糾眾二十萬來攻”,沐英等從烏撒調來騎兵平定了這次叛亂(42)。明朝政府為了加強對烏撒、烏蒙、芒部的管轄,于洪武十六年三月,把這三府劃歸四川(43)。同時為了防備云南少數族人民的反抗,讓傅友德、藍玉等征滇大軍留在云南,到洪武十七年三月,才班師回朝,而沐英則一直統兵鎮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云南達二百六十余年,直到明朝滅亡(44)

五、對東北地區的統一

元朝在東北地區設立了遼陽行中書省(簡稱遼陽行省)進行管轄,當時在行省之下設有遼陽、沈陽、廣寧、大寧、東寧、開元、水達達等七路。其中水達達路和開元路管轄地區在黑龍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的部隊攻下太平,俘獲了元萬戶納哈出,后放其北歸,仍仕于元。朱元璋攻下大都,元順帝北走后,納哈出聚兵金山(今遼寧開原),畜牧蕃盛(45),仍奉元朝正朔,和元順帝、擴廓帖木兒等形成東中西三條戰線,向剛占領北平的明朝軍隊反攻。

朱元璋在攻占了北平以后,就派人到遼陽行省去招撫,洪武四年(1371年)“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以遼東州郡地圖并籍其錢糧兵馬之數”投向明朝(46)。明朝即置立遼東衛指揮使司,以劉益為指揮同知。同年七月,“置定遼都指揮使司,馬云、葉旺為都指揮使,總遼東諸衛兵”(47)。洪武八年改稱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下設定遼等二十五衛(48)。遼東都司建立以后,元朝派駐在當地的官吏紛紛投向明朝。洪武十五年二月,“故元鯨海千戶速哥帖木兒,木答哈千戶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戶皂化,自女真來歸”(49)。第二年三月,“故元海西右丞阿魯灰,遣人至遼東,愿內附”(50),但盤踞在金山地區的納哈出卻不斷引兵進攻遼陽、遼東等地。等到四川、云南先后平定,明朝政府就著手解決東北問題。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北伐納哈出。三月,馮勝等師出松亭關,筑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之北)四城,馮勝留兵五萬守大寧,自率大軍直趨金山(今內蒙古哲里木盟東境,西遼河南岸),到六月,明軍主力自金山西面深入到金山東北,包圍了納哈出。納哈出孤軍無援,計無所出,投降了明朝。納哈出部二十余萬人,陸續降明,牛羊馬駝輜重亙百余里(51)。從此,元朝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消滅,明朝政府初步統一了東北。永樂時,朱棣就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對其實行經營與管理。


(1) 《明史紀事本末》卷9《略定秦晉》

(2) 《明太祖實錄》卷40。

(3) 《明太祖實錄》卷42。

(4) 屠寄:《蒙兀兒史記》卷17《妥歡帖睦爾本紀》。

(5) 《明太祖實錄》卷48;《明史紀事本末》卷10《故元遺兵》。

(6) 《明太祖實錄》卷51、52;《明史紀事本末》卷10《故元遺兵》。

(7) 《明太祖實錄》卷73;《國榷》卷5;《明史》卷125《徐達傳》。

(8) 《明太祖實錄》卷74。

(9) 《明太祖實錄》卷74。

(10) 《明太祖實錄》卷74。

(11) 《國榷》卷5;《明史紀事本末》卷10《故元遺兵》。

(12) 《明史紀事本末》卷10《故元遺兵》;《明太祖實錄》卷78。

(13) 《明史》卷327《韃靼傳》。

(14) 《明太祖實錄》卷51。

(15) 《蒙古源流》卷5。

(16) 《明太祖實錄》卷128。

(17) 《明太祖實錄》卷84、128、195。

(18) 《明太祖實錄》卷80。

(19) 《明太祖實錄》卷110。

(20) 《明太祖實錄》卷79、80。

(21) 《明太祖實錄》卷105。

(22) 《明太祖實錄》卷201。

(23) 《明史紀事本末》卷11《太祖平夏》。

(24) 黃標:《平夏錄》。

(25) 《明史》卷123《明玉珍傳》。

(26) 《明史紀事本末》卷11《太祖平夏》。

(27) 《明史》卷123《明玉珍傳》。

(28) 《明太祖實錄》卷63。

(29) 《國初群雄事略》卷5。

(30) 《國初群雄事略》卷5。

(31) 《國初群雄事略》卷5。

(32) 楊慎:《滇載記》。

(33) 《明史紀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

(34) 《明史紀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

(35) 《明太祖實錄》卷139。

(36) 《國榷》卷7。

(37) 《明史紀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

(38) 《明太祖實錄》卷140。

(39) 《明史紀事本末》卷12《太祖平滇》。

(40) 《國榷》卷7。

(41) 《國榷》卷7。

(42) 《國榷》卷7。

(43) 《國榷》卷7。

(44) 《明史》卷126《沐英傳》。

(45) 《明史》卷129《納哈出傳》。

(46) 《明太祖實錄》卷61。

(47) 《國榷》卷4。

(48) 《遼東志》卷1《疆域》。

(49) 《明太祖實錄》卷142。

(50) 《明太祖實錄》卷153。

(51) 《明史》卷129《馮勝傳》;《明太祖實錄》卷1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江| 杭锦后旗| 南昌县| 忻州市| 南乐县| 平利县| 甘南县| 安溪县| 大田县| 南阳市| 宜城市| 上蔡县| 来安县| 宁河县| 炉霍县| 建始县| 壶关县| 渭源县| 新龙县| 铜山县| 海原县| 连州市| 东光县| 资阳市| 巴林左旗| 毕节市| 葫芦岛市| 雷山县| 北海市| 沁源县| 上杭县| 营山县| 定兴县| 沂南县| 岳阳县| 雷山县| 莎车县| 泊头市| 杨浦区| 唐河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