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說“帝”。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今之王,古之帝也。”《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群臣的擁戴下,“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裴骃集解引述蔡邕的話說:“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其次稱王。秦承三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為號。漢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

可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最早稱“皇”,其次稱“帝”,最后稱“王”。古籍中的記載也符合這三個稱謂的變遷:最早的“三皇”,其說不一,但無非是指伏羲、神農、燧人、女媧、祝融或黃帝之類傳說中的始祖;其次是“五帝”,其說也不一,大致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唐堯、虞舜;最后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秦始皇之后,即一變而為“皇帝”之稱。

不過奇怪的是,甲骨文中迄今并未發現“皇”這個字,金文中才開始大量出現,這說明“皇”是后起字,比“帝”、“王”的稱謂都要晚,此不贅言。

很多讀者朋友可能都不知道,雖然秦始皇將“皇帝”命名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但其實“皇”、“帝”合稱卻并非從秦始皇開始。《尚書·呂刑》中兩次出現這一稱謂:“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其中的“皇帝”是對前代已故帝王的尊稱。這兩句話都出自周穆王之口,意思是:“前代帝王堯哀傷憐憫眾多被刑戮的人遭受不當刑罰。”“帝堯詳細地詢問百姓的疾苦,很清楚鰥寡之人對三苗之君的怨恨。”

金文中所稱的“皇帝”則與此不同,古文字學家趙誠先生總結道:“皇帝當即皇天,指偉大的上帝或偉大的上天,說的是天帝而非人間之帝。這是西周銅器的皇帝,是形容詞修飾名詞構成的詞組或短語。”

皇帝、上帝,這是今天的人們理解的“帝”的含義。那么,“帝”為什么既可以用來表示人間至高無上的帝王,又可以用來表示宇宙間的神呢?我們來看看“帝”這個字是怎么造出來的。

“帝”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漢字,同時也引發了古今中外無數學者們的爭議。“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一(圖39),這是一個象形字,中間是三根木柴,攔腰的一長橫兩短豎表示將木柴捆扎起來,最上面的一橫代表天。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說:“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為天帝之帝及商王稱號。”

圖39 甲骨文[帝]

這個字形是古人祭天的形象寫照,即所謂“禘祭”,在郊外燔柴祭天。《儀禮·覲禮》中規定:“祭天,燔柴。”“燔(fán)”是焚燒的意思。《禮記·郊特牲》中的規定略有不同:“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日神為所有的天神之主,因此祭日即祭天。《周禮》中也有“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的記載,“實柴”指“實牛柴上”,將用作祭牲的牛架到點燃的木柴上。這些都是祭天的儀式。

《爾雅·釋天》中也說:“祭天曰燔柴。”郭璞解釋說:“既祭,積薪燒之。”邢昺解釋得更加詳細:“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將木柴堆積起來,焚燒用作祭牲的動物的軀體和玉器、絲織品,使煙氣和香氣上達于天,以此祭天,取悅諸神。

南宋學者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中認為“帝,像華蒂之形”,“華蒂”即“花蒂”。清末學者吳大澄進一步發揮道:“蒂落而成果,即草木之所由生,枝葉之所由發,生物之始。”意大利漢學家阿馬薩里在《中國古代文明》一書中也持此說:“可以看出是由‘蒂’字,即花的梗和根莖和‘木’字組成,而字的上部‘一’則表示天。”“帝”由此而引申為萬物之祖。有的學者更由此進一步認為“帝”像女性生殖器之形,因此而成為萬物之始。但是這些解釋跟“帝”的字形差距太大。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圖40),字形更規整,最上面用兩橫代表天。白川靜先生在《常用字解》中認為這是祭桌之形:“祭桌上擺放供神的酒食。一般的祭桌為‘示’,祭祀天帝的大型祭桌桌腳交叉,抓地穩定。擺放大型祭桌進行祭祀,謂‘帝’,亦指天神。‘帝’指自然神,最高神為‘天帝’。據金文可知,祖先之靈升至上天,奉侍天帝。祀‘帝’之祭典稱‘禘’。”這個解釋不符合“禘祭”的祭祀方式,“禘祭”是“燔柴”而祭,不是將祭牲和玉帛擺放在大型祭桌上而祭。

圖40 甲骨文[帝]

“帝”的甲骨文字形之三(圖41),中間攔腰的捆扎之形變成了長方的口形。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中就是根據這個字形認為中間的長方口形“像日之光芒四射狀”,并引《易經》“帝出乎震”,解釋說“震謂東方,帝即日也”,又說:“其后人群有統治者出,初民即擬之于日,故以帝稱之。”這個解釋忽略了“帝”字形中的木柴之形,那些交叉的木柴難道是太陽發出的光芒?顯然不像。而且也無法解釋最上面的一橫。

圖41 甲骨文[帝]

“帝”的金文字形(圖42),字形變得極其美觀,但同時也開始變形,幾乎跟小篆字形和我們今天使用的字形一模一樣,但是卻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圖42 金文[帝]

《說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細察之意,許慎的意思是說明察秋毫方能王天下,故以為號。這個解釋不符合“帝”燔柴祭天的本義,只不過是其引申義而已。

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總結說:“禘祭初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這一解釋最富有說服力。據《周禮》記載,周代有小宗伯一職,職責之一是“兆五帝于四郊”,五帝指蒼帝、赤帝、炎帝、黃帝、黑帝,“兆”是“為壇之營域”,在四郊設置的祭壇。小宗伯負責在郊外設置祭壇,燔柴祭祀五帝,這正是祭祀自然神以及四方、五方之祭的真實寫照,后來才引申為商王的專用稱號,并進一步成為人間帝王的稱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英吉沙县| 江川县| 阆中市| 安新县| 上犹县| 当阳市| 渝北区| 桑植县| 龙门县| 涿鹿县| 郧西县| 惠州市| 疏附县| 长汀县| 临潭县| 萍乡市| 武胜县| 沙湾县| 常熟市| 隆安县| 蕲春县| 青川县| 唐海县| 鹤峰县| 淳化县| 岳普湖县| 台安县| 宜都市| 邵东县| 临沧市| 华坪县| 南川市| 台江县| 辽中县| 广宗县| 丰顺县| 南城县| 阳朔县| 亚东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