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人原來是這樣吃飯的!作者名: 許暉本章字數: 1136字更新時間: 2021-04-22 18:28:47
來

圖12?甲骨文[來]

圖13?甲骨文[來]

圖14?金文[來]

圖15?小篆[來]
先說“來”。
“來”的繁體字是“來”,甲骨文字形之一(圖12),很明顯這是一個象形字,像一株小麥的形狀,中間是直立的麥稈,上面是左右對生的麥葉,下面是麥根。“來”的甲骨文字形之二(圖13),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麥穗。“來”的金文字形(圖14),誤將下垂的麥穗之形勻整化為一橫,而且表示麥莖的一豎還穿透了這一橫,這就為字形的訛變埋下了伏筆。“來”的小篆字形(圖15),跟金文字形和今天使用的繁體字形“來”幾乎沒有區別,麥子的形狀還保留了一點遺意,但簡化后的“來”字麥形盡失。
《說文解字》:“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
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一書中認為“一來二縫”應為“一來二鋒”,即一麥二穗,“乃麥之嘉種,故許云瑞麥也”。不過許慎所說的“象芒朿之形”則是錯誤的,從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得非常清楚,上面不是麥子的芒刺,而是對生的兩片麥葉。那么細微的芒刺怎么可能看得清楚呢!
現在明白了吧?“來”的本義竟然是麥子!
許慎所引的詩句出自《詩經·周頌·思文》,這是一首周人歌頌祖先的詩篇,只有短短八句:“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烝(zhēng)民,民眾,百姓。臺灣學者馬持盈先生的白話譯文為:“有文德的后稷,可以與天相配。我們眾民所以得能粒食,沒有不是由于你的大恩大德而來。你既遺我們以小麥,又給我們以大麥。上帝命令你以此普遍地養育下民,不分什么疆界地區。又使你宣傳農業之道于中國,以為社會民生之本。”
何謂“來牟”?三國時期的學者張揖在《廣雅》中解釋說:“大麥,麰也;小麥,麳也。”“麰”即“牟”,大麥;“麳”即“來”,小麥。《思文》一詩贊美先祖后稷為周人帶來了小麥和大麥,命周人廣泛種植,從而為周人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周所受瑞麥來麰”,并神化為“天所來也”,上天所賜。
其實,麥子并非上天所賜。麥子原產于西亞,大約四五千年前自西向東傳入中國的西北地區,周人稱“貽我來牟”,正是麥子乃外來物種的形象寫照,引申之,則正如許慎所說“故為行來之來”,你來我往,來來去去,“來”字今天就只有這一個義項了。
不過,張舜徽先生則認為:“西土民食,以黍為主。而來與麥又屢見于殷墟卜辭,則中原之地,原自有麥。周之祖先,蓋始得麥種于此,教民播殖。”此言僅指對周人而言麥種乃外來,并沒有關聯中原地區麥種的來源。因此,張舜徽先生得出結論:“來為小麥之名,而用為行來之來者,蓋古人就周土而言,此麥種得自外來,與黍稷之為西土所固有者不同,而行來之義出焉。”
綜上所述,“來”的本義是外來的小麥,引申為行來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