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原來是這樣吃飯的!
- 許暉
- 1307字
- 2021-04-22 18:28:48
祭肉
祭祀完畢之后,祭祀所用的肉可不能扔掉,而是要賜給大臣們享用。祭祀社稷(土地神和谷神)所用的生肉稱作“脤(shèn)”,因為盛在以蜃貝為飾的蜃器中,故稱“脤”;祭祀宗廟(天子和諸侯祭祀祖先的廟宇)所用的熟肉稱作“膰(fán)”,“膰”本來寫作“燔”,即燒烤之意。
在為《周禮》所作的注中,鄭玄解釋說:“脤膰,社稷宗廟之肉,以賜同姓之國,同福祿也。”可見祭肉是要吃掉的。
《史記·孔子世家》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孔子五十六歲的時候,代行魯國國相一職。相鄰的齊國聽到這一消息后非常恐懼,擔心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國勢強盛,最終會吞并本國,“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送給魯定公八十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有文采的駿馬(一駟為四匹馬),八十位美女人人都穿著有紋飾的漂亮衣服,跳著名為《康樂》的舞曲,取悅魯定公。
“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當齊國贈送的女樂和文馬安置于魯國城南的高門之外時,執政的大夫季桓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微服前往觀看;魯國準備接受這些饋贈之后,季桓子又以請魯定公巡視周邊道路的名義,終日流連于此,以至于國家政事都懶得處理了。看到這種情況,孔子的學生子路對老師說:“夫子您可以離開魯國了。”
“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郊”指在郊外祭祀天地的祭禮,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祭之后,按照禮儀,要把祭肉分賜給大夫。孔子的意思是說,魯國舉行完郊祭,如果還把祭祀所用的熟肉分賜給大夫,就說明國禮未廢,自己還可以留在魯國有所作為。
最終的結果卻讓孔子大失所望:“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季桓子接受齊國女樂的饋贈之后,三天不聽政事;郊祭完畢之后,又不把祭肉分賜給大夫。孔子終于徹底死心,離開了魯國。
孔子一行晚上住宿在魯國南部的屯這個地方,有一位名叫師己的樂師前來送行,對孔子說:“這不是您的過錯。”孔子長嘆一聲,唱了這樣一首歌:“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那些婦人之口,可以將君子趕走;出自那些婦人之口的請求,可以使人敗事身死。我還是優哉游哉,終此一生吧!
從這個故事可知,不管是祭祀所用的生肉(脤)還是熟肉(膰),祭祀完成之后都要分賜給大臣們吃掉;而且甚至已經上升到了國之禮儀的高度,不分賜的后果很嚴重,嚴重到孔子竟然置自己國家的政事于不顧,去國遠行。
《論語·鄉黨》篇中還記載過分吃祭肉的時限規定:“祭于公,不宿肉。”這講的是參加國君祭祀時的情形。祭祀所用的犧牲一定要在祭祀的當天清晨宰殺,以保證敬獻給神靈和祖先的肉是新鮮的。不過,天子和諸侯的祭祀要進行兩天,第一天稱“正祭”,第二天稱“繹祭”,“繹”是連續的意思,比喻接續第一天的祭祀。也就是說,“繹祭”完畢之后才能將祭肉分賜大臣,那么,祭肉已經放了兩天,因此“不宿肉”,不能再讓祭肉過夜,要立刻吃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這講的是家祭的情形,即在家中對祖先的祭祀。家祭完畢之后,祭肉一定要在三天內分賜吃掉,過了三天祭肉就會變質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