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智突圍
  • Windy Liu
  • 7963字
  • 2021-04-14 15:33:14

02 自我設限, 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 
如何打破限制性心智模式?

問你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失去了雙腿,你會怎么辦?

有人會想,沒有腿,該怎么走路?不能走路,該怎么去工作?沒有工作,該怎么維持生活?生活不能自理,那我也就完了吧?

太多的人,不去思考如何發揮自己的潛能來解決問題,而是被困在自設的牢籠里。他們的邏輯是——想要好好生活,就必須工作,要去工作,就必須依靠腿來走路,沒有腿,就什么都做不了。

出生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尼克·胡哲,是一位著名的勵志演講家。他天生沒有四肢,但卻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學會了寫字、游泳甚至是打高爾夫球。尼克在19歲的時候打電話給學校,推銷自己的演講。在被拒絕了52次之后,他獲得了一個5分鐘的演講機會和50美元的報酬,開始了演講生涯。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尼克在世界各地發表了數千場演講,用他的生命書寫了無數的奇跡。

不具備完美身體的尼克·胡哲,沒有因為自身的缺陷而給自己設限,反而主動地解鎖了命運中各種艱難的關卡。

人生不設限的人,往往都有一套有益于自身發展、能夠融入社會環境的心智模式。反觀我們大部分人,心智折射出來的行為習慣往往是限制個人發展的。

自我設限的三種心智模式

家養的鸚鵡,如果不放在籠子里,一般都會有一根鐵鏈拴著它的腳,防止它飛走。但墨西哥的鸚鵡并不需要一根真實的鐵鏈,因為一根隱形的鐵鏈已經占據了它的心智,牢牢拴住了它的腳。

當墨西哥鸚鵡剛出生沒多久就會被放置在一根棍子上,然后訓練它的人會突然一下把棍子抽走,它就摔下來,然后又讓它站在棍子上,又抽走,再讓它摔下來。為了避免從棍子上摔下來,它會牢牢地抓住那根棍子,直到你再怎么抽棍子,它都不會掉下來。這個時候,它對于不抓緊這根棍子有一種強烈的恐懼感,所以它的整個心智空間都被這種恐懼填滿了。

當它長大之后,羽翼豐滿可以飛翔了,但因為它的整個心智空間早已被這種恐懼意識、風險意識所填滿,所以它不敢嘗試飛翔,只愿意牢牢抓住那根棍子,因而主人根本不用拿鐵鏈拴著它。

盡管眼前是一片廣闊無邊的空間,但是它內心的空間格局卻已經小到只能容納下那根棍子。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早就被恐懼、擔心、焦慮以及各種垃圾信息所填滿,所以心智空間非常擁堵,自帶一種狹隘的心智模式,不愿意去發現新的事物、做新的嘗試,所以我們的世界也局限于眼下,作繭自縛。

自我設限很容易造成一個人沒有格局,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不確定性、不可能性。

由于這種對外在風險和困難的恐懼意識,他的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都會明顯變弱,只敢固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牢牢抓住那些確定的東西。

所以,很多人喜歡為自己的人生提出各種條件——“只有擁有了這個,才能實現那個……”“等我們怎么怎么樣了,才能怎么怎么樣……”

事實上,自我設限源自那些掩藏于恐懼之下的限制性的心智模式:

模式一:沒有希望

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目標都不可能實現,就像有的人因為遭受過太多的挫折,面對生活就會有一種“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個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里,一搖鈴鐺,就施加電擊,反復多次之后,再把籠門打開,結果大多數狗聽到鈴鐺響,并沒有逃跑,反而是躺倒在地,等著被電。

這種本來可以規避傷害,卻選擇絕望地等待痛苦降臨的心態,就是習得性無助。

生活中一旦有過幾次難堪的遭遇,人就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頹喪狀態。于是這種沒有希望的限制性心智模式,會讓很多人在心底給自己暗示——“我總是做不好,我命中注定就是這么倒霉。”

模式二:無能為力

雖然你認為目標有可能實現,但卻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結果。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羨慕插畫師的工作,但是他總是認為自己缺少專業學習,沒有專業素質,對自己成為插畫師感到力不從心。

這種限制性的心智模式背后的潛臺詞是——“別人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卻不是我。我不夠好,我不夠有學識,不夠有能力來達成目標。”

很多抱持這種信念的人會自發地給自己設置門檻,因為自己不是專業出身,就放棄了原來的夢想;因為自己不夠漂亮,所以就自慚形穢,自認找不到理想的戀人;因為自己沒有積累足夠的財富,所以就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模式三:沒有價值

很多人的自我認同感低,喜歡把自身的缺點無限放大,而這種無價值感會讓你雖然相信目標有可能實現,甚至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但卻會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它。在社會上,有些人明明很有才華,卻總是不敢去嘗試新事物,不愿主動去爭取機會,結果屢遭敗績,而這又進一步增強了他的無價值感。

這種沒有價值的心智模式,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自我妨礙情結。心理學家馬斯洛就專門研究過這種心理現象。他發現很多人并不會拼盡全力去追求最好的結果,而是越靠近成功,就越容易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干擾自己的表現,比如刻意的疏忽、拖延等。

這種無價值感,會讓我們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故意去設置很多障礙,以便讓自己在失敗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

無價值感,其實是內心缺乏安全感,背后傳達出來的信息是: 我什么都不是,我這個人有太多問題,我不配獲得幸福和健康。

沒有希望、無能為力、沒有價值這些限制性的心智模式,在我們的內心架起了一堵高墻,讓我們無意識地給自己的人生強加許多枷鎖。

識別自我設限的一個關鍵問題

“沒有希望”和“無能為力”這兩類限制性心智模式,往往都是沒有回答“如果 / 怎樣”式問題的結果,它們直接讓我們無意識地相信一些假設和前提,從而給自己的人生設置障礙。

回答“如果 / 怎樣”式問題,就是在識別心智模式背后的意圖和前提假設,進而發現限制性信念,對它進行更新或者替換,最終讓思考和行動都不再受限。

如果你想要去旅行,但你卻覺得去旅行就必須有很多錢。這時候,你就需要問問自己——如果沒有很多錢,我能怎樣去旅行呢?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即使沒有很多錢,你依然可以去旅行。你可以選擇在居住的城市完成徒步計劃,參觀從來沒去過的博物館,去到從來不曾踏足的大街小巷。

誰又規定了旅行就一定要去日本、歐洲、東南亞呢?那不過是流行的消費主義強加給我們的觀念罷了。即使是在自家的后花園,你依然能夠看到一個新奇的世界。

其實自我設限中的大部分假設和前提都只是紙老虎,在經過思考之后就會變得不堪一擊。而當我們回答“如果 / 怎樣”式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開啟了人生的探索之旅。

由內而外地打破自我設限

在人生的探索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自我探索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讓自己能夠持續收獲成就感和愉悅感,進而從根本上打破“沒有價值”的心智模式。

在《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來闡述產品體驗,這個體系從外到內由五個層次組成: 感知層、角色框架層、資源結構層、能力圈范圍層、戰略存在層。

如果我們借用這個框架來分析,則可以把人分成3個層次來看,層次越深也就越接近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

第一層:角色感知層

在這一層中,一個人的高矮胖瘦、言行舉止會給人留下直接的整體感覺,讓你在跟他人接觸的過程中留下一個基本印象。

另外,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比如你遇到一個銀行職員或者一名教師,你在和他打交道的時候,能夠明顯感知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跡。

他跟你講的話、做出的行動,都被他扮演的角色所控制,而每一個角色,都有著相應的行為準則和處事態度。

就像你去銀行取錢,銀行柜員跟你交流的是和業務辦理相關的內容,他會快速地按照規章流程讓你填單子、清算鈔票,而不會像鄰居大媽那樣跟你家長里短,這就是一個人角色化的表現。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有一個標準化的角色,其行為就可以被預期。一旦了解你扮演的角色,我就可以大致知道你會如何行事,我也知道該如何和你交流,協作就會變得更加高效,社會就會變得更有秩序和效率。

角色給我們帶來了規則和效率,同時也帶來了邊界和束縛,因為外界角色很容易把自己框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之內,彼此交流的內容和深度都會局限在角色這個范疇里。

所以,表面的感知和角色化的接觸都只是比較淺層的認識。

第二層:資源能力層

資源包括你的知識技能、財富資源、社交資源、精神資源等,而能力則是一個人在運用知識技能以及各種資源完成目標和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比如,溝通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資源是外在因素,可以后天習得,這是一個人的顯性價值所在;而相較于知識技能等資源,能力更為隱形,但它會直接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效率和成果。

以各種資源為基礎,需要結合刻意練習才能夠實現知識技能向能力的轉化。水零度會結冰,這是知識;你擁有很多純凈水,這是物質資源;而你在什么時候把什么味道的水變成什么味道的冰棍,最后賣給誰,這是一種能力。

我們每個人剛開始的角色都是學生,畢業之后,大家未來能去哪里,成為什么角色,是由你的能力和資源結構所決定的。每個人的知識技能不同,家庭環境不同,能力水平不同,這些因素支撐你成為不同的角色。

資源能力層可以不斷積累和擴張,如果你的資源結構和能力圈都沒有發生變化,那即便你主動地更換自己的角色,往往也只是在同一個層次上折騰,甚至可能越混越差。

只有看清了自己的資源結構和能力邊界,我們才能夠超越淺顯的角色層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在更深的層次拓展自身。

第三層:價值存在層

在自然界里,所有動物都會為了生存而全力以赴,這是由動物本能的生存需求所驅動的。

動物有本能的生存需求,而人和動物一樣,也會本能地追求存在感。

而價值存在層反映的正是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會塑造我們內心的價值觀,觸發情緒和行動的開關,讓我們努力實現自己。

有的人能夠在家庭關系中找到存在感,家人對自己有足夠的認可和愛意,他就會很滿足。

有的人無法只通過一段關系滿足自己的存在感,他還需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在社會上獲得認可來明確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人則希望幫助別人,為他人創造出價值,甚至希望從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收獲存在感。

每個人追求存在感的方式千差萬別。

而這種對于存在感的追尋,會驅動我們去擴充自己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讓我們日思夜想、廢寢忘食地去做那些真正讓自己滿足、能夠確認自己存在感的事情。

換句話說,你內心渴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存在,塑造了你內心的價值觀,它會直接影響你的性格特質和動機——于你而言,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重要的;相較于別人,你的獨特優勢在哪里,你能夠做好什么,能夠做成什么。

“價值存在層”就是一個人的內核,它就像完全隱藏于水面之下的那部分冰山,很難被我們所覺察。

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于生活在外界給我們定義的各種角色中,習慣于從“角色感知層”來定位自己,關注的常常是外界給我們的評價,結果就會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束縛。

因為自我設限,你其實并沒有人生的自主權,也從未關注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拿找個好工作來說吧,大多數人眼里的好工作就是賺錢多,供得起大房子,付得起國外旅游的費用。

這種從外而內地認識自己的方式,是一種被動的人生探索,結果是我們常常會被困在“角色感知層”,無法從“資源能力層”拓展自身,更不要說觸及自己的內核層了。

只有從自己內核的“價值存在層”出發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發掘核心優勢,讓自己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都朝著一個符合自身渴求的方向擴張。

如此,我們才能突破角色層的邊界限制,主動給自己定義新的角色,為自己設定新的處世原則,這才是一種我們應該倡導的主動的人生探索,而它最終會打破我們內心“沒有價值”的心智模式。

構建個人價值的護城河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無論如何也打不垮的卓越企業都擁有真正的護城河保護,就像一座美麗的城堡,周圍是一圈又深又險的護城河,仿佛強大的威懾,使得敵人不敢進攻。一家企業需要構建護城河才能夠持續卓越,而對于個人來說也一樣,只有打造出自己的護城河,才能夠打破自我設限,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里占據一席之地。

構建個人價值的護城河,則需要我們一步步地主動進行自我探索。

第一步:發掘自身優勢

總有很多人在成長的路上高喊著努力堅持的口號。

假設你的初始價值是1,如果你堅持每天比別人多努力1%,那一年下來的價值就會有30多倍的增長:

1.01365 = 37.8

這個算術看起來很簡單,卻很震撼,但問題是,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都很努力,你要在哪個方面比別人多努力1%呢?還有,你怎么保持每天都比別人多努力1%呢?況且要做到每天都比別人多努力1%,你又該如何堅持下來呢?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依靠你的意志力硬扛,需要你不停地暗示自己“努力堅持”,它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因為需要你費勁地堅持,本身就說明你不大愿意做這件事情。如果是一件你喜歡做、擅長做的事情,你大腦里根本就不會出現“努力堅持”這四個字,因為你每天都會樂此不疲地做這件事情。愛打游戲的人每天都能準點上線,甚至不惜熬夜,你不讓他這么努力堅持,他還不樂意了。所以,這里要努力堅持的,是你內心真正擅長、真正有優勢的東西,它可以是你的某項知識技能,也可以是你的個性或者價值觀特質。

德魯克曾說:“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在由內而外的自我探索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站在“價值存在層”來思考和試錯,不斷明晰和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和內在動機,從而發掘出自己的優勢。

研究咨詢機構蓋洛普通過一系列大型研究項目發現,在收到對個人優勢的反饋,以及對如何在本職崗位上更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的指導后,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會有所提升。

當我們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生活中發揮自身長處的時候,我們也就更容易提高積極性和表現力,感受到別人的肯定、理解和尊重。而此時我們對自己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都會提升,也就更能夠感受到自身價值。

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來識別自己的優勢。

做一些科學的性格、優勢測試

這里提及的測試,指的是一些專業機構提供的測試,比如九型人格自測、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測試等,千萬不要去做一些科學根據不明的星座類測試。

通過較為科學的測試,你對自己會有更多的了解,也會得到比較客觀的自我認知。

但這只是認識自己的一個快捷方法,并不能代替你自己對優勢的感知,所以,我們還需要結合其他方法來了解自己。

向值得信賴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尋求反饋

我們對自己總有一些主觀的美化,所以,為了更客觀地認識自己,你還可以向周圍值得信賴的人尋求反饋。

你可以讓他們列舉出他們欣賞你、覺得你充滿熱情的事例,問問他們從中看到了你的哪些閃光的優點。

尋找你的高光時刻

回顧過往,找出你最好的時光,也就是你生命中的高光時刻。

比如,你可以回憶事業攀上高峰時,自己是如何做到的,你采取了什么態度,做了什么事情,為什么你能把事情做得這樣好。深層次地分析成功案例能幫你找到自身潛藏的優勢。

回饋分析法

要發現自己的長處,管理大師德魯克提供了一個途徑,叫作“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 9~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只要持之以恒地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你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現自己的長處。

在采用這種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哪些事情會讓你的長處發揮出來,同時,你也將看到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還不是特別強。

一個朋友曾經在職業規劃上迷茫了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是該轉行去做產品經理,還是該繼續做研發。后來實踐了半年多“回饋分析法”,他發現自己的職場優勢其實是全局性地設計項目流程、制訂項目計劃、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頻繁地跟各種客戶聊需求、看數據、收集信息。而且他性格穩重緘默,理性思維比較強,所以相比起做產品經理,在研發方面他能夠做得更好。

所謂的優勢,并不僅僅指我們常常提到的知識技能,比如會畫畫、記憶力好,其實還包括那些源于個人價值觀和性格的特質,比如為人謙遜、善于融入組織、有同理心等。

明確了自身的優勢,我們就知道自己能夠做好、做成什么,從而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精力、資源都投入到自己擅長做的事情上。

第二步:重新定義你的角色身份

找到了優勢,你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時就容易收獲成就感,但如果你的優勢僅僅對你個人而言有價值,對于他人來說毫無價值,那么你收獲的價值感并不會很高。

從人生的角度看,最好的個人定位,其實就是自身優勢、個人目標、他人需求三者的統一。

面對自身優勢,你需要思考:

怎樣利用這個優勢來創造價值?

如何憑借這個優勢來滿足某個社會需求?

如何將它與市場以及未來的趨勢聯系起來?

這些問題幫你從內部的自我探索轉向重新定義外部角色、打破外界限制,也就是從“價值存在層”進入“角色感知層”。

這時候,你要主動給自己設定一個角色、確立一個身份,去思考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比如,你擅長畫畫,將來想成為一個畫家;你喜歡唱歌,將來想成為一名歌手。

確立了角色身份之后,你還需要結合他人和社會的需求,給自己未來的愿景目標賦予使命。

所謂使命,就是這件事能讓你獲得價值感和意義感,比如你能從中感受到愉悅和滿足、生活的充實、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或者獲得經濟效益、參與感、他人的價值認可和人脈資源等。

就像前面那位在職業上迷茫的朋友,在了解了自身優勢之后,他就會去鉆研未來軟件發展的趨勢,以及各種軟件開發職位的招聘需求。 最后他發現,“軟件架構師”這個角色和他的優勢很匹配,相比起一般寫代碼編程的程序員,這個職位需要有豐富的研發經驗,懂得把控全局。

更進一步地思考,他發現自己更愿意去做教育方面的“軟件架構師”,因為他希望通過便捷化的應用程序來減少大城市和小鄉鎮之間的教育水平差異,為打破這個社會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出一份力。而且眼下教育行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當他把教育領域的“軟件架構師”作為自己的愿景目標的時候,他的自身優勢、個人目標、社會需求三者之間的夾角就變得很小,接近于一個理想的職業了。

只有將自身優勢和他人需求相結合,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愿景目標,找到構建個人價值的落腳點。所以,明確了自己的優勢,你還可以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角色重構:借由我的優勢,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賦予使命:我可以從哪個方面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利于他人和社會,收獲價值感和意義感?

第三步:拓展能力資源層

找到了構建個人價值的落腳點,我們就有了明確的目標。

接下來,你就需要圍繞這個定位好的愿景目標積累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資源,從而構建核心能力,拓展“能力資源層”。

朋友設定了教育領域的“軟件架構師”這個目標,那他首先得要列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所有知識和技能。

你可以從各大公司對這個職位的招聘要求入手,也可以跟自己的同行,或者業內大牛聊一聊,并最終確定一個知識和技能清單。

有了這樣一個學習清單,剩下的就是積累經驗。你需要去學習新知識,回顧過往的經驗,投入精力和資源,將學到的東西運用于實踐,從而培養自己的能力。

而關于如何學習、如何實踐,我們會在第二章里詳細地闡述。

構建個人價值的護城河,就是一個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過程。我們從“價值存在層”出發,找到自身優勢,重新定義“角色感知層”,進而拓展“能力資源層”,最終提升個人價值,打破自我設限。

而整個探索自己的過程,就是在重構人生。

打破限制,才能成就自己

打破自我設限,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長體驗。

成長是什么樣子呢?

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有一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

人生中總是會有很多人、很多事與我們的認知和內心發生沖突,這時候,你要勇敢地打破自我設限。

主動讓你不熟悉的東西和令你難受的東西擊碎你的認知、觀念、習慣,然后你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用一雙看不見的手,把那些被重新組合起來的新東西摞起來,裝進你的身體里,重建你的認知、思維和心智模式,最終成就一個全新的你。

當這世界上沒有你害怕的事情、沒有你害怕的人、沒有你害怕的后果的時候,你就突破了自我的限制。

而敢于打破自我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裂痕。

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裂痕,恰恰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江安县| 旌德县| 栖霞市| 邛崃市| 策勒县| 黄浦区| 阳朔县| 德钦县| 科尔| 敖汉旗| 利川市| 宁陕县| 平顺县| 大关县| 武隆县| 工布江达县| 东宁县| 澄迈县| 凤冈县| 大邑县| 高平市| 潮州市| 秭归县| 蛟河市| 本溪| 安远县| 玉环县| 桂东县| 江安县| 铁岭县| 白水县| 荔浦县| 曲阳县| 慈利县| 南和县| 黔西县| 河曲县| 云林县| 钟山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