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智突圍
  • Windy Liu
  • 5441字
  • 2021-04-14 15:33:14

01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優秀比成功更重要 
重塑心智模式,做命運的創造者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這是一個成功者盛行的時代。我們聽說過張愛玲的“成名要趁早”,也看過了太多網紅和偶像的迅速崛起,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成功就是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標。

大部分人眼里的成功,往往是一個人的社會認可度,落到實處,就是“名利”二字。

美國主持人大衛·萊特曼在新節目《我的下位來賓鼎鼎大名》(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 With David Letterman)中采訪了退休后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

節目快結束時,奧巴馬忍不住問萊特曼:“有一件事,總是讓我很意外,那就是我看到一些取得成功的人,無論是在商業、娛樂,還是政治領域,都以為成功是因為他們聰明。我總是說,我既努力,我也有一些天賦,但還有很多人既有天賦又勤奮,其中也有一些機遇的因素,一些機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而萊特曼的回答也是如此,他說:“總統先生,我目前的掙扎正是因為這個,我唯一有的就是運氣,我只是幸運而已,一直幸運到今晚。”

大衛·萊特曼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脫口秀主持人,在他做深夜節目的最初20年里,獲得了67次艾美獎提名,并最終獲獎12次。

現在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喜歡說自己加倍的努力和過人的天分,卻很少提到自己的好運氣。

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成功故事,都有既定的套路:

聚焦于已經成功的企業和個人;

搜尋企業和個人在認知、選擇、決策上的關鍵點;

通過一個有邏輯的故事線,把各個關鍵點串聯起來,然后得出一個自洽的解釋,進行簡單歸因。

這種套路,看似合理,其實都是在追求成功的必然性,但卻忽視了其中也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達爾文在19世紀寫出了《物種起源》這部顛覆性的巨著,成了進化論的奠基人。但他的成功背后其實有非常多的偶然因素,這和他的人生際遇息息相關。

達爾文出生在英國一個富足的家庭,從小生活無憂,因此他才有機會去探尋大自然,并在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接觸博物學和生物學。在達爾文所處的時代,地質學家對地層的研究已經有100多年,科學家已經開始懷疑生物自古不變的認知,而且在大航海時代之后,歐洲很多國家已經開始進行海外考察。就在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之后,劍橋大學的著名教授享斯洛受邀作為博物學家參與英國的一次遠航考察。但恰巧教授有事在身,所以就推薦了達爾文,而這一次遠航考察對于達爾文理解生物進化規律至關重要。其實在達爾文之前,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物種間的起源關系,比如那個時代的古爾德、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馬爾薩斯等,達爾文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果實,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進化論。

優渥的出身環境,大航海的經歷,時代的發展趨勢,前人的科考背景等,這些無疑都是達爾文成功的機緣,即使沒有達爾文,也會有另外一個人出現,發表物種起源學說。

許多事情之間并沒有簡單的因果關系,都是隨機性使然。把一個人的成功簡單地歸咎于天賦和努力,這終究是一種歸因偏差。

成功往往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邁克爾·莫布森在《實力、運氣與成功》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成功的公式:

成功 = 運氣 + 實力

我們所經歷的大部分事情都是運氣和實力的組合,有些事情更偏重于運氣,而有些事情則更偏重于實力。

如果你跟李世石下圍棋,跟斯蒂芬·庫里打籃球,那么他們輕易地就能贏過你,此刻的成功往往更偏重于實力和技能;但如果你和他們比賽扔骰子,或者用石頭剪刀布來一決勝負,這時候就得看誰的運氣更好,輸贏往往更依賴于運氣。

社會上的成功,比如,創業公司的上市,產品的熱賣,個人的爆紅,這些往往都是實力和運氣的組合,只是兩者的占比不盡相同罷了。

面對一件事情的成功,我們常常會低估運氣的重要性,總是認為成功源自自己的強大,這就是大部分人的“認知歸因偏差”——以為只要深究成功人士的邏輯,發掘其中隱秘的關聯性,最終就可以和他們一樣成功。

成功是一個單一的結果,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卻可能有很多。而那些成功的故事,無一例外地會讓人陷入到歸因偏差里,因為成功者往往會更愿意從各種紛繁復雜的理由中,找到一個最簡單、最能證明自己厲害、把自己推向神壇的原因,而聽眾也往往會選擇那個自己最容易接納、最容易做到,以及與自己的認知和經驗最匹配的理由。

大公雞以為天是它叫亮的,因為每次它叫完天就亮了。

而這就是成功學的不靠譜之處。

優秀>成功

人一生的運氣,總是有好有壞,就像坐飛機,在一段時間內,飛機能非常順利地平穩飛行,而在某個時刻會遇到氣流,產生較為劇烈的顛簸。

把成功當作人生的第一目標去追求,常常就會欲速則不達,甚至感覺非常痛苦,因為成功往往和許多外部因素相關,比如環境、人緣、機遇等,其中的緣由錯綜復雜,背后有著許多琢磨不透的運氣使然,而這些是很難把控的,特別是在我們還不夠有實力時。

與其把無法掌控的成功當作畢生追求,不如先選擇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所謂優秀,是指擁有自由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和強大的實力,其中就涵蓋了邁克爾·莫布森的成功公式里的實力這個部分。

優秀 = 自由的頭腦 + 豐富的心靈 + 強大的實力

自由的頭腦,就是能夠正確地認知這個世界,不被世事的無常所裹挾;

豐富的心靈,就是能夠敏銳地感知這個世界,與周圍的人、事、物構建和諧的關系;

強大的實力,就是能夠耐心積累,知行合一,能夠通過持續的實踐來達成設定的目標。

成功不完全是我們所能支配的,但是,認知、智慧和實力卻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把握的東西。如果你把第一目標設定為優秀,你就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

這時候你的心態會非常好,你會更關注那些不那么依賴于運氣的事情,專注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提升個人價值,而不會想要通過投機來成功。

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里,你也許會因為一時的好運平步青云,獲得高于你個人價值的外在成功,也許會因為一時的厄運而跌落谷底,在別人看來一文不值。但是在一個人漫長的人生里,這些動蕩的外在估值都是虛幻的,實際上它總會錨定在你真實的個人價值上。

沒有個人真實價值的提升,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外界市場的估值一定上不去,甚至更可能會被嚴重低估。

經濟學最基礎的供給和需求理論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獲得某樣東西,就需要提供同等價值的東西作為交換。

用查理·芒格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你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在不斷自我成長過程中,你越優秀,個人價值也就越高,能夠與這個世界交換獲得的資源、人脈、機會也就越多。

社會上很多人追求的所謂人脈,殊不知對于個人而言,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所擁有的價值。任何人和人之間的有效社交,都建立在雙方對于各自價值的認可上。當你足夠優秀,擁有強大的實力,你自然可以吸引認可你價值并且也能給你提供價值的人,然后在交往的過程中碰撞出火花,相互成全。

其實,優秀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第一目標,而成功,則往往是優秀的副產品。

在成功的公式里,當實力的占比越來越高,運氣的占比越來越低,這時候的成功才更可能是我們實實在在可以把握的。

荀子曰:“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這就是說,我們只需要盡己所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至于優秀之后的收獲,以及是否能夠獲得成功,順其自然就好了。這種心態上的心平氣和,反而會為我們增添許多意想不到的好運。

生活的本質就是交換,要與這個世界進行價值交換,優秀才是我們手里最大的籌碼。

所以,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你要問自己以下兩個問題:

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帶來價值的提升嗎?

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帶來長期的價值提升嗎?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件事情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長期的成長,能不能讓我們變得優秀,而不是它是否能夠成功。

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世界中,機會也越來越多,任何優秀的人,他的個人價值都會受到關注,而讓自己優秀,就是一條個體價值崛起之路。而你因為優秀而獲得的成功,一定會是自己內心真正認可的成功,也往往是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的有機統一,因而一定能夠更長久也更有意義。

優秀是一種習慣性的心智模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每個人都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鑄造,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一個人能不能變得優秀,關鍵在于這個人有沒有好的習慣。

習慣就是我們在生活中一再重復的思考和行動模式,我們被這些習慣所左右,不假思索地按照習慣的模式去看問題、做事情,就像物體順著自己的慣性運動一樣。

其實,習慣的背后就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是一個人對人、事、物慣有的態度和看法,它打著家庭、教育和閱歷的烙印,是你身體里看不見的操控者。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部手機,那么心智模式就像在手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每個人的大腦在手機上安裝的應用程序千差萬別,因而在處理外界的各種數據和信息之后呈現出來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我們可以通過下圖來了解心智模式的IPO模型。

Input是輸入,我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取的信息數據會進入大腦意識中;大腦就會依據某種習慣性的心智模式來處理(Process)信息數據,進一步分析信息,解碼信息;最后經過處理而形成的想法或者思考結果,會作為Output輸出,讓你做出選擇,采取行動。

心智模式是不易覺察的,它有一種“框架效應”,讓我們不自覺地選取一種取景框,根據自己的感知偏好,選擇性地接納事實,選擇性地看到我們心智模式里認可的東西。就像我們在拍照片的時候,總是會選取特定的角度一樣。這個框架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在看待世界、表達想法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去啟動那些潛在的心智模式,從而引發框架效應。

松下幸之助在招聘時必定會問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嗎?”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聘用這個人。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就會把這種對不幸的感知帶入組織中和生活中,通過他的言行舉止不斷地尋找自己不幸運的證據。而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很幸運,他往往習慣于在工作生活中搜尋證明自己幸運的事情。

我們都在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過濾掉不符合自己心智模式框架的東西,只留存那些我們認同的部分。每個人眼里的世界,并不是這個客觀的真實世界,而是經過心智模式處理之后呈現出來的符合自己內心設想的主觀世界,所以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如果你準備下周出發去北京,你就會發現網上到處都是與北京相關的信息,事實上,與北京相關的信息一直都是這么多,只不過當你在“心智框架”里添加了“北京”這個關鍵詞之后,你就有了一種主動感知北京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會像雷達一樣,自發地尋找有關北京的訊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面對同一個事實,幸運或者不幸就取決于我們所選擇的那個心智框架。

當你選擇了“自己是幸運的”這樣一種心智框架,你的意識自然就會去搜尋那些與幸運相關的事實,并且自動忽略那些讓人沮喪悲觀的不幸。

這時候的你被一種幸運的心智框架所占據,你的思維和行動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會強化你的這種心智模式,讓你在無意識中去做好那些與幸運有關的事情。

科學地說,幸運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但是,如果你選擇相信自己是幸運的,你的為人處世、所付出的努力、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比起沒有這種信念的人,就會有很大不同,而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高于不相信自己幸運的人。我們可以不去刻意地追求捉摸不定的運氣,但是我們卻可以重構自己感知幸運的心智模式,讓意識雷達始終開啟——留意前沿趨勢、琢磨前人的經驗、捕捉更優的方式,利用這種新的心智框架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物,從而與周圍的環境構建和諧的關系。

命運,潛藏在你的心智模式里

心智模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決定我們看問題的視角、為人處世的方式。它將使個人與周圍環境產生或正面或負面的互動,進而勾勒出一個人跌宕起伏的命運曲線。

吳軍老師在他的專欄《硅谷來信》中提過這樣一個例子。

試想你人畜無害地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過來扇了你一個耳光,你作何反應?

有的人,抱持著自卑消極的心智模式,就會直接認?,捂著臉跑開。

有的人,因為自身沖動的個性,抱持著絕不吃虧的心智模式,所以他會急著把耳光扇回去。

還有一種人,他秉持理性思考的心智模式,先冷靜分析一下,找到被人扇耳光的真正原因,進而正面地處理問題。也許對方是個瘋子,那就當自己運氣不好,不再糾纏此事,如果是自己的問題,那就接受教訓總結經驗,以防下次被扇。

在職場中,同樣是不受領導待見,抱持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命運也會不同。

悲觀認?的人在工作中得過且過,漸漸失去對職業的興趣,成為職場老油條。

急著把耳光扇回去的人,因為跟老板對著干,肯定也落不到什么好處,關系反而更緊張,更加不受重視。

而那些善于主動思考的人,則會在明確領導的偏心和不公之后,換一個更合適的部門發揮優勢,最終通過自己的能力取得跟之前領導平等對話的權利。

一個人的命運,在挨巴掌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那個巴掌只是命運發送給你的一個信號,它會觸發你習慣性的心智模式,讓你直接做出下意識的反應。結果,認?的人一輩子都在認?,無法跳脫自設的牢籠;而扇回去的人一輩子都在扇別人巴掌,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往往就會自取其辱。 

面對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感知世界和解讀世界的心智模式,它會塑造你看問題的角度、做事情的方式,會引導你對世界的變化做出反應,而世界又會針對你的反應予以反饋,對你施加影響。

優秀的人往往都有一整套更加正面、積極的心智模式。

他們總會有多元的思維模式,面對困難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看待事物會有深入的思考,對同樣的事情會采取完全不同的行動。更重要的是,他們總是在不斷地進化,調整自身的心智模式,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和做事情的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世界的變化。

而當我們追求優秀的時候,我們就是去定位一套更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心智模式,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同仁县| 资中县| 昌乐县| 高邮市| 隆子县| 曲靖市| 阜康市| 阳朔县| 望奎县| 安福县| 原阳县| 北川| 武鸣县| 延津县| 江城| 唐河县| 隆林| 南阳市| 和政县| 台前县| 博爱县| 遵化市| 瑞昌市| 于田县| 从化市| 于田县| 镇沅| 辰溪县| 汝南县| 伊吾县| 炎陵县| 来凤县| 都安| 连云港市| 永丰县| 汪清县| 临沭县| 庆云县| 乌拉特中旗|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