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跑世界的古代黑科技(套裝共2冊)
- 戴念祖 周嘉華
- 1367字
- 2021-04-14 15:31:57
二、從銅奔馬說到重心的應用
重心也就是物體的重量中心,物體的全部重量都可以看作集中在這一點上。通過物體重心的垂線或垂面若與該物體的支撐面垂直,則該物體處于穩定平衡狀態。1969年在甘肅武威發現的東漢銅奔馬,長45厘米,寬約13.1厘米,高34.5厘米。它造型生動,三足騰空,一足落地,宛如在奔跑一般(見圖1-13)。但因其重心垂面剛好與其落地的一足支撐面垂直,即使支撐面很小,表面看來容易傾倒,事實上卻是穩定平衡的。它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對重心與平衡的知識的運用。在我國的大量文物中,類似情形不乏其例。

圖1-13 東漢銅奔馬
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一具朱雀銅燈(見圖1-14),朱雀展翅,口銜燈盤,雙足立于底座邊側。其重心垂面顯然不與其雙足重合,而是通過其底座的中心。在文物展覽中,我們經常看到先秦的三足銅爵或三足斝等器物(見圖1-15),其三足一般都往外斜張,使其重心面垂直地落在以三足點作圓的圓心附近。

圖1-14 朱雀銅燈

圖1-15 商代銅斝(左)、銅爵(右)
古代人對重心在理論上也有一定認識。公元前2世紀成書的《淮南子·說山訓》寫道:
末不可以強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唐代已有的不倒翁和“酒胡子”,確實與“下輕上重”有關。不倒翁(見圖1-16之①)的重心偏下,“酒胡子”(見圖1-16之②)的重心偏上。因此,不倒翁不易倒下;而撥動“酒胡子”之后,它搖擺幾次就倒下了。這些兒童玩具或勸酒器的制作,說明古代人具有一定的重心知識。

圖1-16 不倒翁(①)和“酒胡子”(②)
戰國時期的《荀子·宥坐篇》曾記周廟藏有一種稱為“欹器”的水罐。孔子曾帶領其學生進該廟觀賞,并做了注水表演實驗。結果發現,這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以此告誡其學生要保持謙遜的態度。明刻本《孔圣家語圖》中還繪有孔子觀周廟欹器圖(見圖1-17)。所謂欹器,實際上也是一種利用重心特點的器物。當它空時,器身傾斜;當注入一半水時,由于重心下降到器身下半部位,或在支點以下,因此,器身自動正立;當注滿水時,又由于重心上升,器即傾覆。

圖1-17 孔子觀周廟欹器圖
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遺址中,有一種腹大、口小的尖底陶罐(見圖1-18)。有一種意見認為,它是半坡人利用了重心原理制造的汲水罐。它的兩個系繩用雙環耳在其腹部中央偏下處。由于罐的重量分布不均,其雙耳稍低于罐的重心。因此,懸吊于空中的空罐呈傾斜狀態;裝半罐水時,罐身呈垂立狀態;而裝半罐以上水時,罐即傾覆。周廟欹器有可能是這種陶罐的發展。無獨有偶,在約公元前13世紀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底比斯墓壁畫中,有桔槔汲水澆灌田園圖,桔槔上的繩子系著一個類似半坡尖底罐的容器(見圖1-19)。可見,尖底罐在上古時代的東、西方都曾出現過。但是,另一種意見不認為半坡尖底罐是汲水用的,而是一種不了解重心法則的陶器廢品。看來,這種意見值得商榷,因為半坡尖底陶罐不只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現,而是分布在黃河中上游的大片地區,不可能處處都在造廢品。曾在山西垣曲屬仰韶文化早期的遺存中,不僅發現了類似半坡的汲水罐,而且發現了類似后來稱為鬲的三足型罐(見圖1-20)。雖然,這里的汲水罐并非尖底,而是細小的平底,但其系罐的雙耳仍然在其重心偏低的位置。三足型罐也表明了四五千年前,人們確實具有利用重心與平衡關系的實踐經驗。

圖1-18 半坡尖底陶罐

圖1-19 公元前14世紀古埃及墓壁畫

圖1-20 山西垣曲仰韶文化早期遺址的小平底罐和三足型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