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個被“淘汰”的人體器官
- (日)坂井建雄
- 2440字
- 2022-09-09 16:15:47
3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達爾文結節
除了人類以外,哺乳動物中的肉食動物,例如貓、狗等,它們的耳朵大多是尖尖的三角形。靈長類動物如新世界猴等的耳朵,雖然是與人類類似的圓形,但邊緣也有一個略尖的凸起。而人類在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過程中,耳朵逐漸進化成了近似于橢圓形。
那么,人類的耳朵為什么進化成了橢圓形呢?這其中其實隱藏著一個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原因。
動物的耳朵,從頭部向外突出的部分,正確的名稱其實應該是耳郭。
人類的耳郭外緣有細小柔軟的褶皺,由外緣向內側卷曲的部分被稱為耳輪。耳輪上方邊緣有一處平緩的凸起,這一凸起被稱為“達爾文結節”,又名“耳郭結節”。
這是哺乳類動物向內側卷曲的耳尖經過進化后殘留下來的痕跡器官,人類每四人中就有一人保留了達爾文結節。
達爾文結節是以進化論學者查爾斯·達爾文的名字命名的,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淘汰的一個部位。
我們先來看一看耳郭的功能。耳郭上的褶皺作為一個收音器,能將收集到的聲音經外耳道反射、共鳴后傳導至更深處的鼓膜。研究發現,若耳郭上的褶皺受損,耳郭將很難收集聲音。
耳郭的形狀是由軟骨決定的,耳郭下方則是脂肪組織(打耳洞時選取的耳垂部位,這一部位沒有軟骨)。
其次,我們從“聽覺”的角度,來看一看耳郭是如何進化的。
2003年,在印度尼西亞弗洛里斯島發現了距今10萬~6萬年前的小型人屬動物弗洛里斯人的骨骼化石。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大腦的發達程度。對弗洛里斯人的頭骨進行研究后發現,他們處于由猿人向智人轉化的階段,除前額葉外,顳葉也已初步發達。前額葉掌管智力、人格、語言、四肢動作等,顳葉則與記憶及聽覺有關。
生物的各種感覺之中,若聽覺發達,則視覺將會退化,存在著某一個感覺更為突出的傾向。只有猿人及人類的這兩個感覺均較為發達。
人類的傾聽目標,由捕獲獵物或察覺危險時發出的聲音,逐漸轉變為群居生活中在群體內部進行交流時的話語。
因此,人類逐漸不需要從遠處收集聲音,不再需要大大的、能夠自由伸縮的耳郭,而是需要聽清細微的語氣變化并且分析語意,因此聽覺及大腦系統逐漸發達起來。

對比人類與其他靈長類(猴類)的聽覺能力,我們發現,對于頻率在2~6kHz的聲音,新世界猴、舊世界猴、黑猩猩的感受程度相對較低。這一頻段屬于語音頻率范圍內,由此可見,人類相較于猴類,穩定聽取聲音的能力更強,聽覺進化程度更高。對于低音,人類與黑猩猩及日本猴相比感受度更強;而對于高音,人類的感受度則低于猴類。
從這一結果來看,人類聽覺能力的進化是從人類能以平靜的聲音進行近距離交流信息開始的,隨著語音的頻率及強度逐漸進化,聽覺也向著與之相匹配的方向發展。
至此,人類不再需要凸起的耳郭,耳朵逐漸進化成為現在的橢圓形,其中的原因就十分明了了。
動物的耳郭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數動物的耳郭上并不存在一個凸起物,也就是人類達爾文結節的原型。爬蟲類及兩棲類中的很多動物外耳道較短,可以直接從外部看到鼓膜。鳥類也沒有耳郭。
哺乳動物也是一樣。大象的耳郭雖然很大,但上面沒有凸起,耳郭除了收音的作用以外,在炎熱的環境下還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相反,在嚴寒地區生活的恒溫動物為了減少散熱,會減小身體上向外突出部位的表面積,如耳朵。此外,原始的單孔類動物、在水中生活的海獅類動物以及在地下生活的鼴鼠類動物,本身就是沒有耳郭的,這是由于它們的日常活動對于聲音沒有依賴性。
哺乳動物中擁有耳郭的,是那些被肉食動物或雜食動物等當作捕獵目標的動物,即需要耳郭發揮強大收音功能的物種。
靈長類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耳郭的形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猴類的耳郭邊緣沒有卷曲,但有一個耳尖,而人類耳郭上與之相應的部分已經退化成為達爾文結節,由肌肉控制耳朵向前后左右自由聳動的能力,也已被頭部向水平方向轉動的能力所取代。
而人類耳朵的形狀,也是因人而異。在犯罪調查領域,甄別喬裝改扮或易容的犯罪嫌疑人,有一種方法就是比對其耳朵與原來相貌中耳朵的形狀,甚至在最近的研究中,識別比對耳朵的形狀已經與比對指紋、虹膜一樣,成為個體面容識別領域的一項應用技術。
盡管如此,普通人并不會熱衷于觀察每個人耳郭的形狀差異,也根本不會留意到別人的耳朵上有沒有達爾文結節。
因此,達爾文結節是一個基本上不為人所知的部位。
實際上,在解剖學領域,達爾文結節被認為是一個小小的畸形。乍一聽,很多人會感到驚詫,其實這里所說的畸形只是解剖學上用于分類的一個名稱而已,人類約25%的個體的耳朵上殘留有達爾文結節,但它對日常生活沒有絲毫影響,因此不必介懷。
若達爾文結節向內側翻卷形成凹口,則被稱為達爾文凹痕,也屬于耳郭上的一個小畸形。但它與達爾文結節一樣,對于耳郭的功能優劣沒有任何影響,因此也不必在意。
在柔道或摔跤等競技格斗選手當中,有些人的耳郭由于反復受到內出血的影響,以至于整體腫脹甚至出現了變形的情況,常被稱為摔跤耳。摔跤耳被視為戰績的象征,能令對手望而生畏,然而摔跤手必須常要接受治療去除瘀血,其中也多有辛酸。
當然,耳郭變形并不會影響其功能,日常生活中至多也只是戴不上市面上銷售的普通耳機而已,大多數人不會過于在意摔跤耳的外觀變化。
從這一角度而言,達爾文結節是人類在進化的洪流中經歷了種種斗爭的佐證。因此,達爾文結節或許不應該被視為畸形,而應該被看作一個值得炫耀的器官。
人類順應生活環境的變化,進化出了與之相匹配的耳郭,因此就人類現有生活環境而言,想必未來人類的達爾文結節不會,也不需要重新進化為尖尖的形狀。
前面提到了達爾文結節被歸類為一個小小的畸形。如果達爾文結節的形狀像猴類中獼猴的耳郭一樣,是凸起的貝殼狀,這樣的耳朵被稱為猿耳,也屬于一種耳部小畸形。
近年來,針對此類耳部畸形的整形技術逐漸興起。在英國出現了一種新的整形治療方法,即將親屬或其他健康人的耳朵通過3D掃描技術獲取數據后,制作樹脂模型用于整形。此外,從脂肪中分離干細胞生成軟骨等方法也正處于研究當中。
可以說,達爾文結節是在進化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器官,而現代醫學又使得耳郭的形狀在此前進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適應了人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