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因為災難,眼光日漸清醒

【第二章 變局——歧路惶恐間的掙扎與徘徊】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不僅指中國,亦指世界。強者入局,弱者出局。雖有仁人志士前仆后繼,中國依舊風雨飄搖,難改積貧積弱之現狀。中華民族以災難為土壤,等待著一顆光明的種子。

從1840年到1949年,從林則徐的鴉片禁煙,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曾、左、李的洋務自強,康、梁的戊戌維新,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所有先進的中國人就為這三個字——救中國,挽救民族命運于危亡。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是李鴻章的名言。近代以來,中國人的世界眼光就是在不盡的屈辱與災難、不盡的沖突與戰爭中熬煉成的。

1806年10月,普魯士軍隊在耶拿大戰中兵敗如山倒。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評論說:“這不只是一個風格過時的例子,而且是墨守成規導致的極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

作為普軍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克勞塞維茨在這場戰爭中屈辱地被俘了。這位后來成為西方軍事戰略鼻祖的將領,刻骨銘心地把普魯士軍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三條:

一、中高層軍官很少認識到戰爭特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二、軍官們更關心自己的軍銜和社會地位,而非訓練與作戰;

三、士兵缺少愛國心和軍人精神。

克勞塞維茨的結論是:“所有在1806年以前和1806年內關注普魯士情況而不懷偏見的人,都會評論說,它已徒具其表,實際上已經沒落了。……人們聽到機器還在軋軋作響,也就沒有人問,它是否還在工作。”

后來為世人所稱道的普魯士軍事變革就此開始,以總參謀長沙恩霍斯特為首領,克勞塞維茨任其辦公室主任。普魯士軍事變革帶來的巨大成效,使其最終成為歐洲軍事變革的典范。

1840年,這場災難侵襲了中國。

1842年8月,大清王朝軍隊在兵敗如山倒中結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史學家蔣廷黻評論說:“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20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面目。”

為什么那場改革晚了20年?

蔣廷黻找出了三條原因:

第一,中國人守舊性太重,承認有改革的必要極不容易;

第二,實行新政,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地位搖動,他們反對;

第三,中國知識階級和官僚階級最缺乏獨立的大無畏精神。

最終結局通過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讓世界驚詫,如一家澳門報紙評論:“中國之裝備,普天之下,為至軟弱的極不中用之武備,其所行為之事,亦如紙上說謊而已。國中之兵,說有七十萬之眾,未必有一千人合用。”

從耶拿戰役普魯士王朝的潰敗,到鴉片戰爭大清王朝的潰敗,可知變革之艱難,中外概莫能外。變革就是揚棄,就要創新,而揚棄和創新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自己消滅自己。誰又愿意消滅自己呢?但不變革不創新,就會被他人消滅。

后來為世人所詬病的大清軍事變革,從八旗到綠營,從綠營到湘淮軍,從湘淮軍到小站新軍,軍制轉換頻繁,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但沒有一次是戰前轉制,皆因時機錯過戰敗而被迫轉制,結果仍然無法避免下一場失敗。就如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所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于現狀,由于被強力排斥于世界聯系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天國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

回望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清朝是一個從安寧、安逸急劇過渡到動蕩、動亂的朝代。在這個朝代,經濟曾經持續發展,社會曾經繁榮,不但將延續近兩千年的封建政治體制經營到了十分完備的地步,還將以茶葉、蠶絲等農產品和大量手工藝品為代表的農業文明發展到了十分精致的地步。這些成就營造的繁榮與安寧,其副產品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是不思變革,安于現狀。縱然當時內部不穩定因素已經日益凸顯,也被認為不難控制、無礙大局;縱然外部的挑戰已經日益明顯,也被認為天朝大國以剛柔并濟對付那些“蕞爾之邦”,不難羈縻。在如此氛圍中,即使統治階層有志向遠大、目光銳利者,其思維視野也不得不受到極大局限。

林則徐,被稱為“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站在我們民族最前沿的人,他囑托魏源編寫了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海國圖志》。可惜的是,這部書在中國并沒有引起太大反響,傳到日本后卻引起強烈的震動。

作為這樣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在南方實施禁煙時,林則徐最初同樣對面臨的危險估計不足,認為戰勝對手不難。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初四,鴉片戰爭馬上就要打起來,英國人已經出兵了。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個奏折,他認為沒問題,英國人來了,我們能打勝他。奏折中寫道:“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以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發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于誤殺。”這是林則徐當時的看法:英國人腿不能打彎,只會在船上開炮,上岸一推就會摔倒,一摔倒就成了廢物,隨便一個人都能殺死他們。今天我們會認為這是個笑話,可這是當時我們民族最先進的、站在最前線的人對世界的認知。

如果林則徐對英國人的認識是個“笑話”,那么楊芳對英國人的認識簡直就可以用“荒誕”來形容。

楊芳,時任湖南提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屢立戰功,平定過張格爾叛亂,是一員宿將。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正式下詔對英宣戰,后派御前大臣、靖逆大將軍奕山去指揮作戰。奕山又以楊芳為前鋒主將。

因為楊芳名氣很大,英軍戰前還緊張了一把。可楊芳是怎么抵抗英軍的呢?他認為,英艦能于風浪之中操炮射擊,定有邪術。而他的應敵之策之一是用邪物。他命令收集婦女的溺器,裝載到木筏上,敵炮一響,就把載有馬桶的筏子整齊排列,對準英艦,驅趕震懾其操炮邪術。

一代名將上演了一出國際笑話,現在看來簡直愚蠢透頂。對比楊芳,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擁有穿透危機的眼光的可貴。

年代稍晚的胡林翼,是晚清中興名臣,晚年任湖北巡撫。一次,他去安慶和曾國藩會商,返回武昌,路過長江,正好見湘軍水師浩浩蕩蕩逆流上行,鼓著風帆,乘風破浪。胡林翼很高興,他感覺耀武揚威,非常氣壯。這時,突然開來一艘英國的火輪船,也是逆流而過,迅速超越了湘軍水師,激起的波浪掀翻了湘軍水師的一條船,有人落水,旁邊船上的士兵紛紛跳下去救人。胡林翼當時大驚失色,幾乎從馬上栽倒,回到武昌后一病不起。周圍人問怎么了,胡林翼第一句話就是“天要變了”。

跟胡林翼同時看見火輪船的人很多,但他們覺得這只是個奇事,沒有人察覺到變革將至。但胡林翼不同,雖然他不知道蒸汽機,但他看到人類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異己力量——那條船不靠風帆,不靠槳櫓,像個怪物,吐著黑煙,速度飛快。于是他感覺到“天要變了”,這是當時先進者對危機的認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义县| 沙湾县| 绵阳市| 泸定县| 松潘县| 恩施市| 莱西市| 拜城县| 普宁市| 衡山县| 肃北| 太康县| SHOW| 普格县| 乐安县| 武邑县| 佛坪县| 北海市| 庆安县| 乌鲁木齐市| 肥乡县| 晴隆县| 九龙县| 多伦县| 营山县| 朝阳市| 西乡县| 磴口县| 盐亭县| 嘉黎县| 池州市| 绥江县| 西宁市| 孟村| 崇左市| 通州市| 安多县| 郁南县| 南涧| 宁津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