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敢于宣戰的朝廷無奈難以為繼的帝國
- 為什么是中國
- 金一南
- 5110字
- 2021-04-09 11:11:14
【第一章 散沙——山河破碎時的世道人心】
近代社會土崩瓦解,中華民族趨于崩潰邊緣。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一敗再敗;自晚清到民國,國已不國。國力衰弱,風氣敗壞,士氣低迷,人心渙散,中國淪落為一盤散沙。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睆?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時達到鼎盛,史稱“康乾盛世”。按照西方統計,當時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令當時列為世界頭等強國者如大英帝國也一直無法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雖然持續百年以上的好景并不短暫,但災難來得十分突然。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英帝國憑借28艘軍艦、15,000人的軍隊入侵中國,最后迫使大清王朝簽訂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銀元。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18,000人、法軍7,200人長驅直入中國首都,將圓明園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后又被迫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戰敗,一紙《馬關條約》使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賠款白銀兩億兩。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國家雖然不少,拼湊的兵力卻不足兩萬人,10天令北京陷落,此次中國賠款數額更是達到空前的4.5億兩白銀。
一個被西方描述為GDP占世界1/3的東方大國,面對堅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擊,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為什么會這樣?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舊中國統治者昏庸腐朽、奴才透頂,不敢說“不”,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鴉片戰爭以來,清廷先后發布過四份宣戰詔書:
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道光皇帝對英國宣戰。
1860年9月12日(咸豐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咸豐皇帝對英法宣戰。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光緒皇帝對日本宣戰。
1900年6月21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對諸國宣戰。最后這次宣戰的“諸國”,包括英、俄、德、法、美、奧、意、日、荷、比、西,共十一國。
如果以簡單的敢不敢說“不”來詮釋歷史,該怎么解釋呢?
先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大聲說“不”的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上臺后,看到朝風頹敗,民風頹敗,力圖重整朝綱。他當時規定“宮中歲入,不得超過二十萬”,他節約開支,就是要支援前方的禁煙,要備戰,要和英國人打一仗。
1840年的鴉片戰爭,大多數人以為敢對洋鬼子說“不”的只有林則徐,事實并非如此。在1838年那場由28名督撫大員參加的禁煙大討論中,有20名大員反對嚴禁,主張弛禁。但道光皇帝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嚴禁,支持并起用林則徐。如果少數服從多數,禁煙之事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兩年就泡湯了。身在虎門的林則徐看到道光皇帝的朱批時,當場感動得涕淚橫流,道光皇帝寫道:“若能合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不但卿等能膺懋賞,即垂諸史冊,朕之光輝,豈淺顯哉!而生民之福,政治之善,又非淺顯。諒卿等亦不煩諄諄告誡也。勉之,勉之!朕拭目待之!”
對林則徐采取的種種禁煙措施,道光皇帝不但給予有力支持,甚至比林則徐走得更遠。清軍與英國人在海上交火后,道光皇帝頒旨,命令與英國停止貿易,對所有英國船只,盡行驅逐出口。林則徐認為不妥,復奏道光皇帝,主張區別對待,不要一律驅逐。但道光皇帝不同意,堅決斷絕與英國的全部貿易。
1841年1月27日,道光皇帝正式下詔對英宣戰,要求“官民人等,人思敵愾,志切同仇,迅贊膚功,懋膺上賞”。
然而,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大聲說“不”始,卻以屈辱稱“是”結束。1841年1月27日的激昂宣戰詔書,演變成了1842年8月29日無奈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五口通商,賠款2,100萬銀元。從此,開近代中國割地賠款之先河。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也是歷史的殘酷性之所在:歷史不記過程,只記結果。穿帶補丁褲子的道光皇帝勤儉節約、勵精圖治,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是他簽的,中國近代史恥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
但道光皇帝的失敗并沒有阻止后來者說“不”。最突出的是他的第四子,即繼承其皇位的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登基時剛剛20歲,血氣方剛,立志為父報仇,給父親雪恥。他上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道光年間的主和派全部撤職,重新起用主戰派,林則徐等人全部被重新起用,但是后來林則徐由于身體不好,病死在赴任途中。
咸豐皇帝上臺以后也是學他父親的做法,勵精圖治,希望重整朝綱,樹直言進諫的倭仁為官場榜樣,把太仆寺少卿徐繼畬上疏中的“防三漸”作為座右銘:第一“防土木之漸”,即防止大興土木,揮霍無數;第二“防宴安之漸”,即防止歌舞升平,吃喝無度;第三“防壅蔽之漸”。即防止言論堵塞,上情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達。
一時間,朝野人心大快,“人人頌禱圣德英武,邁古騰今”。
咸豐皇帝不但敢撤投降派的職,而且敢向洋人開炮。1859年6月25日,英法艦隊向大沽口炮臺進攻,清軍還擊,激戰一晝夜。13艘英法軍艦中,4沉6傷,官兵傷亡500余人,艦隊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斷,聯軍豎白旗狼狽而退。
敢向洋人開炮的咸豐皇帝,還敢扣押洋特使。1860年9月9日,巴夏禮代表英法聯軍在通州與清政府談判。咸豐皇帝恨透了巴夏禮,認為一切壞事皆由其策劃,遂下令將巴夏禮扣留在通州,傳諭各??谝宦砷]關,斷絕貿易,準備決戰。
1860年9月12日,清廷對英法宣戰,聲稱“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對天下”,要求“整頓師旅,調集各路馬步諸軍,與之決戰”。
咸豐皇帝在北京一直堅持到英法聯軍即將兵臨城下,然而堅持不住時跑起來又比誰都快,眼見“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便不顧臣下的勸阻,天不亮就從圓明園倉皇出逃了。
在大沽口出過一口惡氣的咸豐,一年零四個月后不得不吞下“惡果”——簽訂了《北京條約》,落到比他父親更加狼狽的境地,不但導致了更大面積的割地和更多的賠款,而且英法聯軍將150年間用無數能工巧匠的辛苦血汗建造起來的圓明園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龜縮于熱河的咸豐皇帝在那里連發數道諭旨調兵遣將,只為保衛他的身家性命。待英法聯軍簽約退兵后,他大大松了一口氣,說:“從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無猜疑?!?
那個當年大聲說“不”,又是扣人又是宣戰的皇帝,已經無蹤無影,最終命喪熱河。
之后,光緒皇帝的宣戰詔書,同樣演變成了后來的《馬關條約》,更是空前地割地賠款: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而庚子年間向十一國宣戰的慈禧太后,前后反差更是驚人之大。起初為了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她以通敵為罪名,殺掉了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這五位反對宣戰的大臣,且都是“斬立決”;后來為了與“諸國”和好,她又毫不手軟地令主張宣戰的莊親王載勛自盡,大學士剛毅(已身故)追奪原官,山西巡撫毓賢即行正法,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均定斬監候。先前“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的豪言,變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媚語。
最后,最為慷慨激昂的宣戰詔書變成了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天津海口至北京中樞的通道全被外人控制,國家防御名存實亡。
一次比一次敗得慘,一次比一次損失大,一次比一次割地賠款規模大!
許多研究近代史的學者講,“大清無昏君,大清無奸臣”,某種程度上是在說清朝敗亡是非常特殊的,它跟中國過去歷朝歷代不一樣。過去都是皇帝太昏庸腐朽了,房子都被白蟻蛀空,最后大廈轟然倒塌;清朝不是這樣,從道光、咸豐、同治到光緒,沒有一個皇帝不想勵精圖治,保住大清江山;清朝的那些朝廷重臣,不管是主和也好,主戰也好,也基本都是從維護朝廷利益出發,沒有里通外國、跟敵人串通一氣的。
現在很多人說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道光皇帝昏庸,把林則徐撤職了,用了一幫投降派。其實這是歷史對一個人的成全。道光皇帝把林則徐撤職了,從歷史上成全了他,林則徐保住了他的英名。不撤林則徐,我們就能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嗎?這是中國歷史最復雜、最痛苦的一部分,我們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幾個替罪羊,說我們近代本來不錯,就是幾個壞蛋把國家民族給出賣了,要不然斷不致如此。于是,整個民族就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脫。這種尋找替罪羊的觀念,使得我們長期也沒能深刻地認識到歷史的教訓。
清朝到底為什么會敗亡?說到底,是因為在新生的資本主義體制面前,封建體制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史籍記載,嘉慶、道光年間,朝風日壞。當時財政開支有一重要項目,即治河。但每年治河之費真正用于工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皆被揮霍。官吏飲食衣服、車馬玩好,無不斗奇逞巧,一次宴請常常三晝夜而不能畢。自元旦至除夕,各廳道衙門機關無日不演劇?!靶逻M翰林攜朝臣一紙拜見河督,萬金即有;舉人拔貢攜京員一紙拜見道庫,千金立至”。
道光皇帝繼位后,盡管拼命節約,勵精圖治,但這對整個大清局勢來說都無濟于事。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消息傳到北京,道光皇帝很難受。清史記載:“上退朝后,負手于便殿階上,一日夜未嘗暫息。侍者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上忽頓足長嘆。”
《北京條約》簽訂后,那個終日流淚不已的咸豐皇帝在向熱河逃跑時,卻不忘記喝鹿血,非要帶上自己養的一百多只鹿,經大臣苦勸,他才勉強作罷。
至于慈禧的若干歷史細節,更能說明問題。
不可否認,不論慈禧太后還是同治、光緒,都意識到了海防對維護統治的意義越來越重要。慈禧曾稱:“惟念海軍關系重大,固非尋常庶政可比?!鼻逋⒓热蝗绱酥匾暫\?,后來為什么又挪用海軍經費去修建頤和園了呢?豈非咄咄怪事?
對慈禧而言,這一切并不矛盾,危機時用鐵甲艦來維護統治,承平時用頤和園來享受統治,一切都是天經地義。所以她既主張大辦海軍,多購艦船,又對阻止她修園的大臣“喝滾出”,予以痛斥。清末政治舞臺上,利益決定立場就是這樣富于戲劇性。
再說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醇親王奕譞。他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主持海軍衙門時,正值慈禧應撤簾歸政、光緒親政在即的關鍵時期。奕譞深知慈禧好專權,擔心兒子光緒永遠只能做個“兒皇帝”,也擔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禍患,所以對慈禧謙卑謹慎,小心翼翼,甚至阿諛獻媚。在這種心態下,海軍衙門就成了他保全自己、成全兒子、刻意逢迎的平臺。這就是奕譞出任總理海軍事務大臣時的精神狀態。其最大心愿并非海軍建設,而是如何使光緒皇帝平安掌權。于是,這個在同治皇帝時期堅決反對修建頤和園的人,在經過反復權衡之后,還是挪用了海軍軍費來修建頤和園。
深陷官場利害的不僅有奕譞,還有李鴻章。李鴻章也曾堅決反對修建頤和園,甚至婉拒過奕譞的提款要求,但他最終還是加入了挪用海軍經費的行列,應奕譞要求,先從德國銀行借款500萬馬克,約合白銀90余萬兩;1888年,李鴻章又以海軍名義從各地籌款260萬兩,支持頤和園的萬壽山工程。李鴻章之所以加入挪款的行列,有對形勢的錯誤估計,更有獲得官場庇護的政治算計。
到底有多少海軍經費被挪用,一直是筆糊涂賬。傳說有3,000萬兩,顯然夸大了。較為接近的數字有兩種:1,200萬至1,400萬兩、600萬至1,000萬兩。與其說這些經費是慈禧挪用的,還不如說是奕譞、李鴻章等海軍主持者拱手相讓出去的。當初籌建海軍最力的人,后來騰挪海軍經費最力;當初反對修園最力的人,后來別出心裁暫借、直撥、挪用、吃息籌資修園最力。
清末政治中這種極為矛盾復雜的現象,同樣也出現在“帝師”翁同龢身上。
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師傅,甲午戰爭期間著名的主戰派,也是李鴻章的激烈反對派。在修建頤和園這件事上,他暗諷慈禧是“以昆明(湖)易渤?!保馑际钦f,寧要休閑娛樂的頤和園,而不顧海防建設的生力軍,其觀點不可謂不尖銳。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位激烈的主戰派,作為戶部尚書,也在挪用海軍經費,他不設法節減宮廷開支,反而將海軍裝備購置費停支了兩年,用這些錢來緩解緊張的朝廷財政。翁同龢如此行事,既因多年與李鴻章深結宿怨的官場現實,更因滿族中央權貴排斥漢族封疆大吏的朝廷背景。在“帝師”翁同龢及一批滿族中央權貴的眼中,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削弱李鴻章,就要削弱這支艦隊?!爸鲬稹迸c“主和”的爭斗,不過是由承平延伸到戰時的官僚傾軋。
斗來斗去,吃虧的只能是夾在中間的海軍。在內外利害縱橫交織的形勢下,誰也不會將主要精力投入海軍建設。一個政權將如此多的精力、財力用于內耗,怎么能有效迎接外敵的強悍挑戰呢?
在從安寧迅速轉向災難的過程中,不僅僅侵略成性、掠奪成性、喋血成性的帝國主義是推手,我們長期沉湎于安逸穩定而對風險與變局一片茫然的精神狀態、對對手缺點分析詳盡而對對手優點一無所知的思維習性、以眼前享樂和手中權勢為主要追求而不管明天血雨腥風的利益格局,同樣是災難的來源。如“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描述的:“一切政事皆系茍安目前,敷弄了局……大臣偷安旦夕,持祿養交;小臣斗巧鉆營,便私阿上。辦事認真者,以為固執而不圓通;上書直言者,以為浮躁而不鎮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