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客觀、系統地記述了紅堿淖濕地的變化和保護開發歷程,傳承了紅堿淖區域的歷史文化,為保護資源環境、推進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歷史智慧和現實借鑒。
二、本志參照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地方志書質量規定》要求,堅持志體,創新篇目設置,文約事豐,執簡馭繁,合理、準確地記述了紅堿淖區域內自然環境、經濟生活、人文歷史和社會風俗的歷史與現狀,突出紅堿淖的特色與內涵,以達到易于查證閱讀、利于科普宣傳之目的。
三、本志上限盡量追溯至事物發端,下限斷至2018年年底。
四、本志記述地域范圍重點為紅堿淖自然保護區,適當記述紅堿淖湖泊流域鄉鎮的相關內容,但以神木市的爾林兔鎮、中雞鎮為主。
五、本志力求資料性、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統一,記事堅持秉筆直書、述而不作,寓觀點于記述之中。
六、本志橫排門類,縱述史實。綜合運用述、記、志、傳、圖、表、錄等各種體裁,以志體為主。采用類目體,設類目、分目、條目三個層次。統一使用規范漢字及現代語體文記述體。行文力求樸實、嚴謹、簡潔、流暢。
七、志中隨文配圖,圖下設文字說明,力求圖文并茂。表格統一編排序號。
八、首次出現的地名,一般冠以省(自治區)、市、縣(市、區、旗)、鎮名,紅堿淖區域多次出現的神木市所轄現行地名,一般不再冠以鎮名。
九、對在紅堿淖區域生態保護、開發利用、文化傳承等方面有較大影響的人物,以傳略、簡介、名錄的形式載錄。
十、數據一般采用政府統計部門數據,無政府統計部門數據時,選用主管部門正式提供的數據。除引文照錄當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外,均采用現行法定計量單位。
十一、中華民國以前的紀年,先書歷史紀年,其后括注公元紀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紀年,均使用公元紀年。
十二、本志歷史資料主要源于《神木縣志(清道光版)》《神木縣志(1990版)》《榆林地區志》《陜西省水利志》等地方志書,以及紅堿淖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劃及專業文獻。部分地情資料采用神木市相關部門及爾林兔鎮、中雞鎮政府提供的資料,鳥類資料主要由多年觀察研究紅堿淖遺鷗的專家提供。其余資料取于報刊、網絡、專著,以及口碑資料和查訪所得。一般資料不注明出處。
陜西省紅堿淖國家自然保護區影像圖
制圖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塞上明珠——紅堿淖
春之湖心小島
夏之珍禽遺鷗
秋之湖畔沙丘
冬之碼頭初雪
遺鷗
遺鷗在湖心島上
遺鷗雛鳥
遺鷗集群
大白鷺
天鵝
水上運動
夏日湖濱
2014年紅堿淖第四屆環湖自行車賽
2017年“樂動仲夏 激情紅堿淖”活動現場
2017年紅堿淖景區“陜北過大年”活動文藝表演
2018年春節紅堿淖燈會
秋水長天
水里沙漠之舟(李鵬/攝)
暮歸(馬艷霞/攝)
紅堿淖景區AAAA證書
冰雪游
紅堿淖冬船
王昭君雕塑
紅堿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區域
概 述
紅堿淖是位于陜西省神木市西北端的高原性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堿淖還是國家重要濕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等珍稀瀕危鳥類的重要繁殖棲息地。2018年2月,經國務院審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沙漠湖泊 珍稀濕地
紅堿淖地處陜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邊緣。湖泊四周有札薩克河、松道溝河、蟒蓋兔河、七卜素河、爾林兔河、廟壕河、木獨石犁河等七條河流注入,組成封閉的內陸湖泊水系。
紅堿淖是一個成湖時間不足百年的年輕湖泊。清末,湖址還是一片沼澤地,因土壤含有紅堿,地面呈鐵銹色,故稱紅堿濕地。20世紀20年代末,積水增多,始稱紅堿淖。后湖泊面積逐漸擴大,發展成煙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浩瀚大湖。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泊水域面積60平方千米。其時,紅堿淖是陜西省最大的湖泊漁業養殖基地,有鯉魚、鯽魚等10余種水產,金沙碧水、魚躍鷗飛,被譽為“大漠明珠”“塞上江南”。
紅堿淖四周地形開闊,有連綿起伏的沙丘、平展廣闊的灘地草原,自然演替的沙漠植被類型豐富。獨特的濕地系統,猶如塞北沙區一片難得的生物儲源庫,不僅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局地氣候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生態作用,更為每年棲息與繁殖的遺鷗、天鵝等多種珍稀鳥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受區域氣候暖干化的影響及人類活動的干擾,紅堿淖水域面積日漸萎縮,水質持續變差,生態功能嚴重受損,湖泊逐漸無魚可捕,伴生水禽鸕鶿等也日漸稀少。2018年,湖泊面積35平方千米,僅為歷史最大水域的一半。
紅堿淖,塞北沙漠湖,大自然饋贈的瑰寶,也面臨著生態危機!
水禽樂園 遺鷗天堂
紅堿淖濕地生態系統在不斷演進,由于處在我國候鳥遷徙的主要線路上,每年春天,數以萬計的鳥兒便遷徙而至。近20年來,觀察到的鳥類有19目47科178種。其中,有遺鷗、黑鸛、金雕、白尾海雕、大鴇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鳥類5種,疣鼻天鵝、小天鵝、大天鵝、蓑羽鶴、白琵鷺、卷羽鵜鶘、鶚、白尾鷂、黑鳶、普通 、雕鸮、縱紋腹小鸮、長耳鸮、紅隼、紅腳隼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15種。由于繁鳥的到來,紅堿淖便熱鬧起來,成了水禽的樂園。
21世紀初,由于鄂爾多斯高原湖泊濕地的水位下降,部分湖泊干涸,紅堿淖逐漸成為遺鷗的新家園。遺鷗,這個數量稀少,活動于鄂爾多斯荒漠、半荒漠的精靈,成為紅堿淖最具有特色的重點保護物種。
成群結隊的遺鷗春來秋去。夏季的湖心島,遺鷗遍地,巢群成片,雛鳥與親鳥親密嬉戲。萬鳥和鳴,翱翔云天,一片生機勃勃、和諧美好的自然景象。
紅堿淖,遺鷗棲息地,鳥類生存的選擇,大自然歷史演進的生動案例!
和美家園 詩畫景觀
紅堿淖區域處在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會地帶。歷史上,草原民族長期駐牧,近代以來,漢族農民跨過長城定居墾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取人工、飛播、封育等綜合措施植樹種草,湖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改觀,半荒漠的土地變得水美地肥,糧茂草豐。
紅堿淖區域具有生態環境多樣的自然景觀,蒙漢文化交融的民族風情。一望無際的翠綠草地,色彩變幻的深藍湖面,連綿起伏的黃色沙丘,交織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呈現出了高原的雄闊、坦蕩和壯麗。展翅掠過湖面的遺鷗,游走在牧場的牛羊,高唱著信天游的歌手,演繹出自然的寧靜、和諧與美麗。
1992年,神木市開始對紅堿淖實施旅游開發。集湖海氣息、大漠景觀、草原風光、塞外風情為一體的紅堿淖,1995年,被評定為陜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塞上神湖,美名遠揚,吸引了無數游客觀光度假,流連忘返。
紅堿淖,夢幻般的湖,多少人的詩畫故土,多少人的夢里水鄉!
生態綠洲 文明典范
紅堿淖是我國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唯一的大型淡水湖泊,具備稀有罕見的濕地生態系統。然而,由于水源補給嚴重不足,濕地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重威脅,遺鷗仍是需要呵護的“最脆弱的鳥類”。
紅堿淖亟待開展科學有效的生態保護,已是全社會的共識。紅堿淖以其稀缺性、脆弱性、獨特性,成為國家級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07.68平方千米。2017年,神木市紅堿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2018年,陜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分別實施湖長制。自然保護區的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正在有序建立,依法保護的各項措施與管理責任正在有效落實,遺鷗的觀察與研究工作正在推向深入,向國際濕地執委會申報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工作正在進行,申報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工作也將啟動推進。
今天,我們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攜手共建自然保護區,齊心呵護生態紅堿淖,實現湖區的永續發展和綠色發展,讓紅堿淖這顆鑲嵌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巨大藍寶石永遠閃耀光芒!
湖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