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導讀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
- 蔡釗利主編
- 16336字
- 2021-04-21 11:34:16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可稱得上是馬克思新哲學思想的奠基性著作,被恩格斯視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雖然只有11條,不到1500字,是“供進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寫成的筆記”,但卻建構起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雛形。《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志?!短峋V》論述的中心是實踐問題,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正是基于科學的實踐觀點,馬克思在《提綱》中闡明了新世界觀和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一切唯心主義的區別,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說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進而闡明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實現了從傳統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和哲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一、寫作背景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于1845年春,是馬克思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寫在其1844—1847年記事本中的一段筆記,當時并沒有標題,只是在筆記上端寫著:關于費爾巴哈。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1888年恩格斯在準備出版《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而閱讀以前的一些文獻時,發現了這十一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恩格斯對提綱的個別地方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以《馬克思論費爾巴哈》為題作為附錄收入該書一并出版。后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德文版編者根據恩格斯在這片序言中的提法將這一筆記定名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任何哲學思想的產生和哲學著作的寫作都有特定的思想文化和現實社會背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也不例外?!短峋V》的寫作有三個方面的動機。
一是清算以前的哲學信仰,總結自己的思想成果。恩格斯在1890年10月27日致康拉德·施密特的書信中指出:“每一個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盵58]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因此,批判地改造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就構成馬克思創立新哲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馬克思在大學期間,接受的主要是黑格爾哲學并深受其影響。大學畢業以后,馬克思未能實現在大學任教的愿望而投身火熱的社會生活,擔任《萊茵報》的撰稿人、記者、編輯和主編。在《萊茵報》期間,馬克思接觸到一系列現實問題,發現了黑格爾哲學同現實生活的矛盾,由此對黑格爾哲學產生懷疑,并開始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
德國哲學家路德維?!べM爾巴哈(1804—1872),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到最高水平的代表。費爾巴哈原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屬于“青年黑格爾派”,19世紀30—40年代,他作為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的思想代表,通過批判宗教神學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逐步轉向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是以人本主義的形式出現的,他的主要哲學功績,是在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統治德國哲學界達數十年之久后,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其主要缺點是沒有實踐和辯證法的觀點,未能擺脫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的缺陷。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時間、空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世界可知,在認識論上堅持反映論的基本觀點,但在歷史領域是唯心主義的,他把人只看作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唯心主義地解釋社會現象。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馬克思的思想轉變和哲學思想的形成起過積極的作用。它是馬克思由黑格爾唯心主義走向他自己創立的新唯物主義的中間環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直接來源之一。
1843年年底到1844年年初,馬克思在哲學上逐步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在政治立場上,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確認了宗教異化根源于世俗世界、對法和國家的批判依賴于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政治解放有別于人的解放。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馬克思力圖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的結合上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探索人類歷史的奧秘,在《手稿》和《神圣家族》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開啟了哲學史上革命變革的序幕。
二是為了與一切舊哲學劃清界限,闡明新唯物主義與一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原則區別。費爾巴哈曾對馬克思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費爾巴哈并沒有超出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特別是在歷史觀上仍然是唯心主義的。馬克思正是通過克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因此,要闡明新唯物主義的實質,必須劃清兩個界限: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以及同舊唯物主義的原則區別。雖然馬克思多次公開批判了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但一直到1845年2月出版《神圣家族》,也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批判費爾巴哈和其他舊唯物主義。因此,闡明新唯物主義同費爾巴哈和其他舊唯物主義的原則區別,就成為馬克思闡明新唯物主義實質的關鍵任務。
三是為了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施蒂納的錯誤觀點,消除“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為社會主義運動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促使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哲學的直接原因,是1844年10月,青年黑格爾派施蒂納出版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該書用抽象的“唯一者”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但實際上,只有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出發,才能真正把握現實的人類和現實的個人。施蒂納不僅陷入了同抽象的“一般”既相對立、又畸形互補的抽象“個別”的另一個極端,而且根本否定了隱藏在費爾巴哈抽象的“類本質”背后的實際的社會關系,在關于“人”的本質方面還出現倒退。盡管此時的馬克思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費爾巴哈,但其哲學思想仍然帶有費爾巴哈哲學的痕跡。施蒂納正是以此為借口將《神圣家族》的作者稱為“費爾巴哈的追隨者”。因此,對于馬克思來說,徹底同費爾巴哈劃清界限日益緊迫起來。同時,1844年下半年后,與費爾巴哈哲學中消極因素有直接淵源關系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在德國開始流行并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一定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必須通過批判費爾巴哈哲學來消除“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為社會主義運動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
二、主要內容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11條,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總論部分(1~2條):從總的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哲學的根本缺陷,闡明了實踐在認識過程和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實踐是認識論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分論部分(3~9條):用實踐的觀點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社會觀和歷史觀的唯心主義錯誤。批判了舊唯物主義關于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宗教的本質、人的本質以及社會生活的本質等方面的錯誤觀點,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
結論部分(10~11條):注重實踐,揭露舊唯物主義唯心史觀的階級根源,闡發了新舊哲學的根本區別以及新哲學的階級立場和歷史使命。
(一)批判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和唯心主義片面夸大主觀能動作用的錯誤,闡明實踐的本質
馬克思基于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理解,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和一切舊哲學的主要缺陷,并闡發了自己對實踐本質的理解。
第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是脫離實踐理解客觀對象。馬克思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就在于對對象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即把客觀世界只是當作認識的客體,而把認識的主體——具有意識的人當作被動的,認識只是主體對客體的消極反映。也就是把客體當作離開人的實踐活動的物質世界。“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即不經過任何中間環節或任何過程去直接地把握客觀事物。把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看成是照鏡子式的或者照相機那樣消極的反映。直觀性是舊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缺陷。
“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人的感性活動就是實踐活動?!安皇菑闹黧w方面去理解,即不懂得主體的能動作用。”舊唯物主義者把主體的作用消極地直觀外部世界,是處于被動狀態的。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把實踐排除在認識之外,在他們看來,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陀^世界成了直觀的對象,而不是實踐改造的對象。所以,舊唯物主義是直觀的唯物主義,而馬克思創立的新唯物主義乃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在這里批判的不是一般唯物主義原則,而是批判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只是把客觀世界當作認識對象,而不了解人在變革現實的實踐中的能動性,從而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割裂開來的觀點。
第二,唯心主義片面地夸大了主觀能動作用,而沒有理解現實的感性活動?!澳軇拥姆矫妗保敢庾R、精神的能動性;“只是抽象地發展了”,指脫離現實的被夸大了的歪曲了的能動性;“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指人類客觀世界(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其中物質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和舊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看到并肯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但卻把這種能動作用無限地絕對地夸大和歪曲了,他們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把能動性看成是脫離物質的純思維活動,把意識看作是獨立于客觀世界之外的創造物質世界的能動的主體,因而是“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在馬克思看來,唯心主義之所以只能抽象地發展人的能動性,其根源在于它沒有真正理解人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它只知道人的精神活動,而不知道人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馬克思借用費爾巴哈的這兩個術語,是要強調實踐活動是具有物質的、客觀的對象性。顯然,否定人的活動的客觀性和物質性、夸大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和主觀性,與僅僅承認客體的客觀性和人的活動的受動性,同樣是片面的。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的同時,也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第三,批判費爾巴哈的實踐觀,指出費爾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薄八枷肟腕w”,即抽象理性,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宗教的神。費爾巴哈認為這些東西是思想對象,而不是感性對象?!案行钥腕w”,即客觀事物,費爾巴哈指的是自然界和人。與黑格爾把意識、思想、精神當作哲學研究對象不同,費爾巴哈要研究客觀存在的感性客體和感性對象。但是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只是看到人和自然界是現實的感性客體和對象,而沒有看到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整個感性世界、對象世界的現實基礎。因此,他不可能理解人的實踐活動對于認識和社會發展的意義,特別是對于改變現存世界的意義。
在費爾巴哈的著作中,對實踐也有過一些比較合理的論述,他曾經講到“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問題,實踐會給你解決”[59]“從思想到實在的過渡,只有在實踐哲學中才有它的地位”[60]。但從總體上看,他對實踐的理解是不科學的。這是因為,費爾巴哈把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把理論活動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動;把猶太人那種利己主義的經商活動看作是實踐活動;把人的生理活動,如吃、喝、呼吸看作實踐活動。所以馬克思說“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這里所說的“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就是指革命的實踐,是針對費爾巴哈強調“理論批判的活動”而提出來的。
(二)闡述認識和實踐的關系,強調實踐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和檢驗思維真理性的標準
思維的真理性及其檢驗問題,是哲學認識論長期爭論的問題。費爾巴哈承認客觀真理,主張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具有客觀真理性,但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卻離開了社會實踐。在費爾巴哈看來,真理的標準首先是感性直觀,真理性、感性、現實性是一回事。他說:“只有那通過感性直觀而確定自身、而修正自身的思維,才是真實的、反映客觀的思維——具有客觀真理性的思維。”[61]人們認識的“唯一標準,乃是直觀”[62]。在他看來,感性直觀是不需要任何證明的東西,是直接通過自身而肯定自己的,因此,是絕對無可懷疑的、絕對明確的東西。其次,意見一致是真理的標準。費爾巴哈把大多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理,認為真理的東西不僅僅是“我或者您的創造物”,而是大家的創造物。只有那種把“我和您聯合起來”的思想,就是真理的思想。只有這種聯合才是真理的核準、標志和確證。因為聯合本身就已經是真理了。再次,把“類意識”作為真理性的標準。他說:“只有別人和我相一致的地方,才是真的;一致是真理的第一象征;而這卻是因為類是真理的最終尺度?!盵63]費爾巴哈提出的真理標準,無論是個人感性直觀還是類的意識,都沒有超出意識的范圍。
馬克思則從實踐出發考察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首先,提出了人應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的思想,奠定了新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不能從實踐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客觀對象,去認識和理解事物、現實、感性,也就不能把作為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的實踐當作檢驗人的認識和思維的真理性的標準。針對費爾巴哈以及以往一切舊哲學在檢驗真理標準方面的缺陷,馬克思鮮明地提出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觀點,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這就是說,人的思維是否能達到客觀真理,這個問題不是在認識范圍內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由實踐來判定。真理是指認識具有客觀實在的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反映。馬克思在這里第一次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作為檢驗人的思維真理性的客觀標準。
其次,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思維所具有的真理性。所謂“思維的真理性”,是指人的認識與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相符合;“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指正確反映客觀實際的思維,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現實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思維的此岸性”,指人的思維具有能動性,能夠認識現實世界的本質?!按税缎浴?,是借用康德的哲學術語??档鲁姓J外部世界在我們之外存在,他稱之為“自在之物”。但他又宣稱,“自在之物”是人的認識能力不可能達到的“彼岸”。人們只能認識“自在之物”的現象,即作用于人的感官而產生的表象。在康德看來,人的思維只能停留在“現象”的此岸,而不能達到本質的彼岸。真理是人們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相一致,這在主觀范圍內無法解決,只能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才能解決。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檢驗思維真理性的客觀標準,是因為實踐是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目的與手段相統一的現實基礎。實踐既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具有目的性和主觀能動性,又是能產生物質效果、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活動,具有客觀現實性,它不僅僅具有理性的普遍性,而且具有感性的直接性。因此,它能夠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通過它產生的客觀結果和實際效果,反過來檢驗支配它的思想認識是否正確,是否與客觀相符合、相一致。
再次,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離開人的社會實踐來談論思維的真理性是沒有意義的。盡管費爾巴哈以“直觀”作為真理標準來反對黑格爾的“理念”,但由于其“直觀”仍然局限在精神的范圍之內,所以他同黑格爾關于真理標準的爭論,實際上仍然是一種“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種“純粹經院哲學的爭論”。
經院哲學,又稱“煩瑣哲學”。產生于11—14世紀歐洲基督教教會的官方哲學。因產生于天主教的學院,故稱為經院哲學。它是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的、煩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信仰,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它的研究只允許在基督教教義的范圍內自由思維,為信仰找合理的根據。它反對離開教義而依靠理性和實踐去認識和研究現實,因而其結論也不受經驗和實踐的檢驗。經院哲學往往爭論一些荒唐的問題,如“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沒有刺?”“上帝能否制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天使吃什么?”“一根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到世界末日,死人復活時,是青年還是老年?”“鼴鼠有沒有眼睛?”等等,都是一些脫離實際、煩瑣空洞的抽象議論。因經院哲學所研究的大都是脫離現實的抽象概念,其論證方法甚為煩瑣,因此,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之后,凡是脫離實際、進行煩瑣論證的哲學或理論都被稱為經院哲學。
馬克思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證明思維的真理性、現實性和此岸性,離開實踐去爭論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就如同中世紀經院哲學爭論的那些問題一樣,是完全脫離實際和荒謬的。
(三)批判舊唯物主義在人與環境、人與教育等問題上的錯誤,闡明實踐是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現實基礎
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即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問題的集中體現。馬克思基于實踐的觀點,對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進行了探索。
馬克思認為,舊唯物主義離開實踐討論人和環境、教育的問題,必然走向歷史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只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和感性,表現在歷史觀方面,是對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不正確理解,即只看到了社會環境決定人,而忽視了人也作用于社會環境。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在批判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過程中,力圖用社會環境來說明人的形成和性格,主張人是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的產物,這在當時反對封建神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們沒有從實踐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他們并沒有真正看到人與環境、人與教育的雙向互動關系,片面強調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對人的作用的一面,而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4]。于是他們在研究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時,又把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歸結為少數先知和天才人物的頭腦的產物,認為正是這些少數先知、天才的“意見”支配著社會歷史,從而得出了“意見支配世界”的結論。這樣,他們不僅陷入邏輯上的循環論證,而且“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65],從“人是環境的產物”回到“意見支配世界”,最終陷入歷史唯心主義。
馬克思進一步強調,“環境的改變和人自身改變的一致,只能被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66]。只有把實踐的觀點引入歷史觀,才能科學合理地解決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改變人。也就是說,人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并為環境所影響,但人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而是在實踐中能動地改變著環境,人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因此,只有從社會歷史實踐出發,把實踐看作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現實基礎,才能超出“環境決定人”和“人決定環境”的二律背反,對歷史的主客體關系做出科學的解答。
(四)揭露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局限性,指出實踐是消除宗教異化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徑
第一,費爾巴哈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其世俗基礎,但未能找到產生宗教的社會根源和消除宗教的真正途徑。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堅持對傳統宗教進行批判,揭露宗教的神秘外衣。但“他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所謂宗教的“自我異化”、世界被“二重化”,就是一切宗教都把世界分成兩個:一個是宗教的想象世界,即神仙世界;另一個是現實世界,也就是人間世界或世俗世界。費爾巴哈批判宗教就是從這一事實出發的。他的做法是:“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奔醋诮淌澜缡乾F實世界的化身,應當還原到現實世界。費爾巴哈指出:“近代哲學的任務,是將上帝現實化和人化,就是說:將神學轉變為人本學,將神學溶解為人本學?!盵67]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是人將自己的本質外化給神、給上帝,接著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上帝,上帝的本質不過是人的本質的虛幻的反映,“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乎就是人之被異化了的、被對象化的人的個性”[68]?!吧系鄣幕顒印⒍鞯?,乃是人的被異化了的自我活動,乃是被對象化了的自由意志。”[69]費爾巴哈就是通過把宗教世界歸結于人間世界,由此揭穿了宗教的秘密。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目的,就是把宗教世界還原于世俗世界,用對人的類本質的崇拜代替對上帝的崇拜。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揭露了宗教的秘密,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但是,它只是停留在人的自然性和人的心理層面探討宗教的根源,而沒有進一步從現實社會的矛盾中尋找宗教的基礎,因而沒有找到產生宗教的真實根源和消滅宗教的真正途徑。
第二,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批判,提出了宗教的產生是由于“世界被二重化”這一事實,但沒有深入研究宗教產生的階級根源。馬克思認為,宗教的產生既有認識論的、心理學的原因,也有社會的、階級的根源。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把自然加以神圣化,從而產生了原始宗教。但嚴格意義上的宗教是在階級社會中產生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構成了社會的基本事實,被壓迫被剝削階級找不到自己受苦的真實原因和擺脫苦難獲得幸福的道路,幻想死后到天國去擺脫苦難獲得幸福,而剝削階級也需要用宗教來麻痹被壓迫被剝削階級,使之安于現狀,于是宗教獲得了自己的社會保證。因此,“一切宗教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70]
第三,消滅宗教的根本途徑是變革產生宗教的世俗基礎。費爾巴哈批判宗教,但他并沒有找到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費爾巴哈所批判的只是傳統的宗教神學,但他絕不希望廢除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個無神的永恒的愛的宗教。馬克思指出,要消除宗教,就必須對其世俗基礎本身進行分析,揭示其各種現實的矛盾和沖突,并通過革命的手段消除這些矛盾和沖突,變革產生宗教的世俗基礎。具體地說,就是在認識社會的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基礎上,用革命的手段消滅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進而消滅階級,消除宗教賴以存在的社會階級根源。馬克思指出,對于世俗基礎,不僅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還應當在“實踐中使之發生革命”[71]。
(五)批判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錯誤理解,提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費爾巴哈的哲學是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他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都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的。他的自然觀是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則陷入唯心主義。他離開人的社會實踐和人的社會性去觀察人,所以,他把人只看作是人本學和生理上的人,認為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是從“你”和“我”這些單個人抽象出來的共同性、意志和感情。這些是人生來所固有的、區別其他一切事物的東西。
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的學說,進一步闡述了他對人的本質的理解,提出人的本質是實踐的產物,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第一,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具有積極意義。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是其宗教批判的一個重要成果。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深化了宗教批判本身。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既超出了施特勞斯和鮑威爾僅僅將圣經故事歸結為“群體無意識”和“個體自覺意識”的局限,強調宗教是具有類本質的“人”的異化;又超出了18世紀唯物主義者僅僅將宗教神學歸結為人類“理性的迷失”或“無知”,強調了宗教是人的本質包括“理性、意志、心”的異化。二是客觀上為世俗的批判創造了前提。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把上帝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必然推動人們沿著費爾巴哈的思路,從宗教批判走向世俗批判,從對上帝的批判進入對人的探究。費爾巴哈將黑格爾思辨哲學的秘密歸結為宗教神學,批判了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為世俗批判和人的探究尋找科學的方法提供了出發點。
第二,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費爾巴哈力圖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把握人的本質,提出了“人的類本質”的觀點。但由于離開了實踐、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關系,他依然在舊唯物主義的思維圈子中徘徊,把人理解為自然的人,理解為抽象的個體,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出發點和結論都是錯誤的。一方面,其出發點就是假定了一種抽象的孤立個體。費爾巴哈主張從感性的、現實的人出發來考察人的本質,但他撇開了人的歷史發展,其結果必然把人的宗教感情設想為獨立存在的東西,并把人設想成自然個體,即不屬于任何社會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72]。另一方面,其結論只能是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抽象的“類”。費爾巴哈強調人的本質是一種“類本質”,但他撇開了人在特定歷史階段所結成的現實的社會關系,其結果必然是只能看到人的自然性、人與人之間的自然聯系,即“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73]
第三,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從社會歷史的視角,對現實存在的人的本質進行探討,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所有人之間的抽象共同性,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具體地說,現實的人不僅是從事物質生產的人,而且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因此,人的本質,首先表現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質的直接規定和體現。各種社會關系都是現實的個人在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水平決定了不同的社會關系,從而也決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質。人們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與其相適應,社會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因而,人的本質也處在不斷發展和豐富過程中,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抽象的人的本質。
第四,不能撇開社會歷史孤立地談宗教感情和人。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所講的作為人的本質的宗教感情本身,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社會歷史的產物。脫離實踐、社會、撇開歷史進程,孤立地講宗教感情,只是使宗教感情孤立化,陷入唯心主義。每個人都是屬于一定形式的社會存在,其思想觀念總是其社會存在的某種反映。費爾巴哈所設想的永恒的人類宗教感情,本身就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一般的個人,也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實際上不過是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個人。
(六)闡明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揭示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
馬克思從實踐的觀點出發,把實踐看作人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闡明了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基礎,以及它同包括舊唯物主義在內的以往一切舊哲學在歷史觀上的對立。
第一,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總是把社會生活歸結為人的精神活動,而馬克思則把包括精神生活在內的一切社會生活歸結為實踐活動。他運用科學的實踐觀考察社會生活,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就是人對自然界、社會關系和人自身的實踐改造。實踐構成社會生活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內容,社會生活的其他內容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馬克思把實踐規定為人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表明了新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科學基礎和精神實質,體現了新唯物主義在歷史觀領域所實現的革命。
第二,一切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具有實踐的根源。馬克思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因而精神領域的問題必然可以在實踐領域找到自己的根源。實踐規定了包括社會精神生活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因此,人們可以在實踐中以及對實踐的理解中,找到一切理論的緣由,找到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根源。任何理論,無論其多么神秘,都不是脫離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憑空產生的,而是對社會存在的歪曲的或曲折的反映。既然能夠找到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找到理論與神秘主義根源之間的聯系,那么也就能夠在實踐中通過對現存世界的改造,來解決和消除這些神秘的東西或神秘的根源。
(七)批判直觀唯物主義的局限性,闡明“新唯物主義”的階級立場和歷史使命
直觀唯物主義把感性看作是人的感官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的消極的反映,而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這是舊唯物主義的共同缺陷。因此,舊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也就是說,他們至多只能把人看成是一個個孤立的、抽象的肉體的人,而不能看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只能說明英雄人物行為的動機和達到成功或失敗的結果,而看不到動機背后的經濟根源和階級根源,即不能把人當作處在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階級關系中的人進行考察,因而,也就不能正確地認識人的本質,也不能正確地說明社會的本質,揭示社會的客觀規律。
“市民社會”是18世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的用語。當時用它來表示社會生活中的經濟關系和財產關系,用與它相對稱的“政治社會”來表示國家、法律等政治關系;同時也用這個詞來表示隨著經濟交往而發展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因此,“市民社會”也就構成國家等上層建筑的社會經濟基礎。馬克思在本文中講的“市民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
馬克思不僅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還論述了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在階級基礎、社會功能和歷史任務等方面的對立,闡明了新唯物主義的無產階級立場和“改變世界”的歷史使命,全面展現出新世界觀的風貌。
第一,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馬克思指出,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是以市民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為立腳點的,而新唯物主義則是把真正人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真正社會的人類——無產階級看作自己的立腳點,這種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決定了它能夠而且必須對資本主義持徹底的批判態度。唯物主義以超越資產階級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目標,因此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它充分表明了新唯物主義的階級性。
第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痹凇短峋V》的結論部分,馬克思從哲學所擔負的歷史人物的角度,鮮明地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本質區別。由于以往的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決定了他們實際上只能停留在思想領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不可能真正將理論轉變為革命的實踐。這在費爾巴哈那里表現得最為明顯。馬克思恩格斯后來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他只是希望確立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74]。與舊唯物主義以至一切舊哲學不同,馬克思創立的新唯物主義是一種具有實踐性的唯物主義,它服從和服務于無產階級改造現實的斗爭。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盵75]
從總體上講,《提綱》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哲學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忽視主體能動作用的缺陷和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主體能動性的錯誤,闡明了科學的實踐觀,劃清了新世界觀同一切舊哲學的界限;揭示了在思維的真理性標準、宗教異化的根源、歷史主體與客體關系、社會生活和人的本質等一系列主要哲學問題上,新唯物主義同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對立,批判了后者的直觀性和唯心史觀;闡明了新舊唯物主義在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上的區別,并從社會功能和歷史使命的角度進一步揭示了新唯物主義同一切舊哲學的區別,為唯物史觀這一全新世界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提綱》的核心觀點包括:一切舊哲學的根本缺陷是脫離實踐理解客觀對象;實踐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現實基礎;實踐是消除宗教異化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徑;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三、理論貢獻
第一,《提綱》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的實踐觀,為新世界觀的創立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革命奠定了基礎。實踐是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從先秦到明清的中國哲學中,實踐雖然是一個與“知”相對應的概念,即“行”,但這個“行”大多包含的是“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踐履,而沒有同人變革社會現實的活動聯系起來。
在古希臘哲學中,實踐概念雖然在亞里士多德以前就已存在,但是,亞里士多德才是西方實踐哲學的真正創始人。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實踐”只是一個沒有從日常生活中提升出來的常識性概念,尚未進入西方思想的反思領域。亞里士多德首次用實踐概念來分析和反思人類行為,從而使“實踐”成為一個哲學范疇。亞里士多德割裂人類活動的統一性,把人的活動分為“實踐”和“制作”,并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制作和實踐截然不同,二者互不包容,“實踐并不是一種制作,制作也不是一種實踐”[76]。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踐”是一種道德活動,而“制作”則是依據自然的原理去制作,實踐重在于“行”,制作重在于“知”。亞里士多德雖然將“實踐”提升為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范疇,但他的“實踐”也僅僅是道德活動,而不是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而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相統一的整體性活動。
到了近代,“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朗西斯·培根把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拒斥的“制作”與近代實驗科學相結合,開創了一種新的實踐哲學傳統,賦予了“實踐”科學實驗的特性,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也繼承了培根關于“實踐”的觀點。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康德提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兩個概念來揭示人的認識和行動,但他依然把“實踐”局限于道德行為范圍之內,并把道德準則看成是理性的“絕對命令”,是先驗的和普遍有效的,因此,他的“實踐”不能成為理性通往現實的橋梁。所謂“實踐理性”只是一種“應當”和“信仰”,最終導向道德神學。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最強調實踐的哲學意義,將實踐作為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橋梁,并得出了實踐高于認識的結論,但他的實踐只是一種“理念的活動”,是絕對觀念從一種形態過渡到另一種形態的中間環節。
費爾巴哈把“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如“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但他又認為人的理論活動高于人的實踐活動,同時,他所說的實踐只是人的本能活動和消費活動,而不是生產活動,所以,馬克思說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在批判性地繼承以往實踐觀念的基礎上,賦予了實踐新的內涵和意義,不僅將實踐視為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統一的基礎,并且將實踐與生產活動以及一切變革社會現實的活動統一起來,從而為新世界觀的創立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哲學革命奠定了基礎。
第二,《提綱》第一次將實踐引入認識論,作為檢驗人的思維真理性的客觀標準。在哲學史上,這是關于真理觀和認識論的一次革命。在西方哲學史上,認識論問題和其他重大哲學問題一樣,是一個古已有之的問題。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對認識對象、認識途徑、認識方法、真理標準諸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很有意義的見解。如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等。
近代以后,為了解決認識論問題,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大哲學派別。前者強調觀察、實驗,倡導經驗歸納法,后者則強調數學方法的普遍意義,倡導理性演繹法;前者強調感性認識的重要性和實在性,強調認識的經驗來源;后者則強調理性認識的可靠性和必要性,強調認識的理性來源。由于脫離社會實踐去探討認識問題,因此,兩派盡管“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認識論的全體上”都是錯誤的。
從康德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盡管對認識論和真理進行了深入持久的探討,但依然是在脫離社會實踐的前提下探討認識的本質、結構,知識的可靠性,人的認識能力和真理等問題,所以,沒有也不可能解決認識的來源、檢驗真理的標準等核心問題。
馬克思在《提綱》中首次將實踐引入認識論,不僅闡明了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基礎,而且揭示了認識的結構、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動力、認識的目的和檢驗人的思維真理性的標準等重大問題。這無論在認識論還是真理觀上都是一次革命,為以后列寧和毛澤東解決認識的重大問題奠定了基礎。
第三,《提綱》第一次將實踐引入歷史觀,闡明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基礎,科學地解決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解開了社會歷史運行之謎,也實現了自然領域的唯物主義和社會歷史領域的唯物主義的統一。探究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歷史運行之謎,一直是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孜孜以求的愿望。但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由于不理解實踐的本質以及實踐在社會生活和歷史運行中的地位,他們要么用宗教、上帝的意志、絕對精神等來解釋社會現象以及歷史運行的秘密,要么用帝王將相和英雄人物的思想來揭示社會歷史的發展,即便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在歷史觀的問題上,也走不出“意見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觀的窠臼。正如列寧所說:“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察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盵77]
馬克思以前,費爾巴哈將唯物主義發展到最高水平,他的人本學唯物主義在批判宗教和認識自然界方面都卓有成就,但由于他脫離社會實踐,因此,他在歷史觀方面沒有將唯物主義貫徹到底,他把人只看作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唯心主義地解釋社會現象。正如馬克思所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盵78]
在《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將實踐引入歷史觀,闡明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基礎,科學地解決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各種神秘主義產生的現實基礎,解開了社會歷史運行之謎,也實現了自然領域的唯物主義和社會歷史領域的唯物主義的統一,為后來唯物史觀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在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性觀的基礎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理解的革命性變革。哲學是人學、是對人的生命本質、生存方式、生存意義和價值進行求索、追問,對人的生存發展命運進行終極關懷的智慧學說,人性、人的本質等根本問題一直是困擾哲學家們的重大問題。自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之后,哲學家們就一直試圖揭示人性以及人的本質之謎,并提出了“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人性三分說”(柏拉圖)、“中道人性論”(亞里士多德)、“神學人性論”(托馬斯·阿奎那)、“自然人性論”等種種觀點,但由于脫離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都無法說明人性及人的本質的復雜性和變化性。
在《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脫離人的社會特性、把人的本質看成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錯誤,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既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也使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從而實現了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的革命性變革。
第五,將自己的“哲學觀”表述為“新唯物主義”,第一次將改變世界作為哲學的根本使命,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和歷史使命的革命。在馬克思以前,唯物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兩種形態,其共同特點是脫離人的社會實踐去解釋社會歷史,因此,只能用不同的方式和話語體系去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而無法承擔改變世界的理論使命。
在《提綱》中,馬克思把實踐引入認識論、歷史觀,創立了一種和以往一切哲學迥異的哲學形態——“新唯物主義”,不僅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而且揭示了人的本質和社會歷史的運行機制,指出哲學的使命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變世界,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建構世界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和哲學使命的革命性變革。
四、現實啟示
第一,《提綱》中的實踐觀點昭示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弘揚實踐精神,勇于探索,踐行創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
第二,《提綱》中對實踐在認識活動中地位的論述昭示我們,必須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不斷解放思想,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作風,領導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接受實踐檢驗,深刻領會“時代是命題人,干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實踐意蘊。
第三,《提綱》中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昭示我們,必須從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去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質,自覺踐行宗旨意識,在領導實踐中,要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開發人、為了人。
第四,《提綱》中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觀點昭示我們,必須從實踐思維去理解和處理生態環境、政治生態、社會生態等問題,堅持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