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讀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一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地位的重要著作。它是馬克思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根本轉變之后,作為一位無產階級思想家、革命家,自覺地、系統地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第一部著作;是馬克思第一次沿著正確道路開始探索社會規律的著作;是馬克思第一次在研究政治經濟學、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深入分析批判,并在社會歷史領域把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結合起來,著手創立唯物史觀的著作。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把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學說和哲學作為有機統一的理論體系加以論證和闡述,包含了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胚胎和萌芽。盡管《手稿》還不是一部思想成熟、結構完整的著作,還不可避免地帶著黑格爾、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影響的烙印和痕跡,但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邏輯進程來看,《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是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端。

一、《手稿》的寫作背景

《手稿》是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著作,1844年4—8月,時年26歲的馬克思流亡在法國巴黎,寫下這批手稿,因而也叫《巴黎手稿》。

任何一種思想觀點的發源和成熟之間,都是存在一定距離的,馬克思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如此。馬克思并非生來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的思想從萌發到成熟也經歷了一個艱苦的探索和發展過程。《手稿》就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關于《手稿》的寫作背景,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手稿》是馬克思從對政治批判轉向對現實批判的結果。在馬克思進行哲學批判以前,費爾巴哈等青年黑格爾派已經對宗教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批判,馬克思繼承和吸收了費爾巴哈宗教批判的有益成果,于1843年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闡述了對宗教和宗教批判的一系列新觀點,并指出,要實現對“人的解放”,就必須從宗教批判轉向對德國現實的批判,要對現實進行批判,必須同時批判為德國現實制度合法性進行辯護的黑格爾法哲學。馬克思在此之前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和德國現實的對比觀察,得出這樣一個初步認識,即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理解政治國家的秘密在市民社會。由此,馬克思為弄清德國現存制度為什么不把人當人看,便進一步由政治批判轉向對現實世界的批判。由關注彼岸世界轉向面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此岸世界,開始集中研究經濟問題,力求從這種研究中尋求人被政治奴役的根源。

其次,《手稿》是馬克思在得出“市民社會”即社會物質生活關系是政治國家和法的基礎的結論后,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初步研究,從中尋求決定社會歷史發展根源的產物。馬克思在大學期間,先學法律,后改學哲學。在哲學上,馬克思接觸、接受并信奉的是黑格爾哲學,認為人的思想觀念以及國家和法的原則決定社會生活。大學畢業后,馬克思從書齋走向社會,擔任《萊茵報》主編,這使他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現實生活。在此期間,他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事。在對“難事”思考的過程中,馬克思初步感覺到:在現實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思想觀念,也不是國家和法的原則,而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物質利益比思想觀念及法的原則更有力量,當物質利益和思想觀念及法的原則發生沖突的時候,總是物質利益占上風。1843年,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得出了政治和思想的關系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結論。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到巴黎后,在編輯《德法年鑒》的過程中,受到恩格斯以及赫斯(1812—1875)的影響,認為僅停留在哲學上,還不是“針對原本,而是針對副本”的批判,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便開始著手系統地研究政治經濟學。他認真研讀了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按照恩格斯提供的線索,閱讀了大量政治經濟學著作,并對亞當·斯密、李嘉圖、穆勒等經濟學家的著作做了摘要和札記。《手稿》便是馬克思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成果。

再次,《手稿》的寫作,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反思以及對費爾巴哈哲學思想借鑒的產物。1843年,費爾巴哈出版了后來有廣泛影響的幾本著作,即《基督教的本質》(第2版)、《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和《未來哲學原理》。在這些著作中,費爾巴哈進一步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把神學歸結為人類學,并系統闡述了他人本學唯物主義的主要原理。同年,德國早期社會主義者赫斯撰寫了《金錢的本質》一文,并將其提交到了馬克思和盧格擔任主編的《德法年鑒》編輯部。赫斯在文中已表述了這一核心觀點:生產和交往規定了人的本質,而金錢不外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作為青年黑格爾派中由政治批判轉入經濟社會批判的第一人,赫斯還提出德國哲學必須同英國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社會主義結盟。費爾巴哈和赫斯等人的思想,給當時的馬克思以啟迪和推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馬克思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哲學批判,并將這一批判同英國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結合起來,發展和論證了自己已經獲得的新觀點,形成了《手稿》。

二、《手稿》的主要內容

《手稿》在馬克思生前沒有問世,直到1927年,在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蘇聯馬列主義研究院院長梁贊諾夫主持,將其中部分譯文以《〈神圣家族〉的預備著作》為題發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3卷,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注意。1929年2月,巴黎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評論》雜志第1期上,編者以《關于共產主義和私有制的札記》《關于需要、生產和分配的札記》為題發表了另一些片段。1932年蘇聯的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編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部分第3卷中,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國民經濟學批判》為題全文發表了這部手稿。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朗茲胡特和邁爾在他們編輯出版的《卡爾·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早期著作集》中,發表了題為《國民經濟學和哲學》的手稿的另一個德文版本。《手稿》發表后,在西方世界引起眾多領域學者的關注和討論,促使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手稿》的第一個中譯本由何思敬翻譯,1956年出版。1979年中央編譯局重新翻譯,編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2009年,中央編譯局在1979年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修訂,編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手稿》由序言和三個未完成的部分組成。在《手稿》中,馬克思從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立場出發,對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共產主義理論的各種歷史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批判性考察,在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經濟學觀點、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理論觀點,并進行了初步的綜合性闡述。

《手稿》的內容極其豐富,需要重點掌握的是第一手稿中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和第三手稿中的“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中的部分內容。

(一)勞動的作用與異化勞動

對勞動作用的充分肯定和對異化勞動的詳細分析,構成了第一《手稿》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是人的根本活動,是人類社會和歷史過程的基礎。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表現為奴役勞動者的異化勞動。馬克思分析了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系,指出了異化勞動的歷史必然性、歷史地位和歷史暫時性,展示了人類克服勞動異化回歸自由自覺勞動的未來遠景。

1.提出了人的本質理論

在《手稿》中,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以及人的勞動出發,論述了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動物一樣與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直接呈現出來的對象不是人的對象,直接地、客觀地存在著的人的感覺也不是人的感性及人的對象性。人的感性、對象性是在勞動中產生、實現和得到確證的,因而,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是類存在物。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說,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的生產受肉體需要的直接支配,且僅僅生產自己所直接需要的東西;而人甚至不需要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在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1]因此,人能夠有目的地“再生產整個自然界”,能夠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一個屬人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僅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而且使人從中觀照自己的本質、體驗勞動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享受和樂趣,給人提供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方式和內容,是人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2.提出勞動、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

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在理論上系統地探討了勞動的性質及其作用。他認為,人對自己的確證,并不是靠單純的意識活動,而主要是靠對自然進行改造的生產勞動。勞動是人創造自己生命的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是人的類生活。正是通過生產勞動“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2]勞動這種生命活動也是人類所獨有的,人能夠把它變成自己意識的對象,因此,它在本質上是自由自覺的,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3]他還強調,勞動、物質生產是感性世界的現實基礎,“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4]。任何人類社會都在勞動中存在發展,而自然界對人來說,也不像對動物那樣直接地存在,它按照自己被人的勞動改造的程度而存在。他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5]

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把生產勞動看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人的勞動是一種客觀的、改造自然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在所有的社會活動中,物質生產是最基本的活動,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

3.指出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表現為“異化勞動”,由此提出異化勞動理論

馬克思指出,對人的確證的生產勞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表現為對勞動者——工人的奴役。這種工人從事的但反過來奴役工人的勞動就是異化勞動,它與作為人的類生活的勞動相對立。他認為,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狀態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6]。馬克思由此提出異化勞動概念,并以此為核心展開對資本主義經濟世界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批判。

“異化”一詞,最早出現于17、18世紀,是法國唯物主義者和契約論者提出的,表明財產的讓渡、轉讓。黑格爾把它作為哲學范疇進行了探討,在“對象化”“外化”的意義上使用“異化”。之后,費爾巴哈也使用了“異化”范疇,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觀點。馬克思吸收了上述觀點的合理之處,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在馬克思看來,“異化”是一個主體派生出來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主體的力量,同主體相對立。“異化勞動”,就是人的勞動作為與人的獨立的、異己的獨立力量,不依賴于人而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異化勞動有四種基本形式:

一是勞動產品的異化,亦即物的異化。工人通過勞動生產出的產品不但不為工人所擁有,反而成為支配奴役工人的異己力量。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受自己產品的奴役;工人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沒有價值;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財富,但卻為工人生產了赤貧。

二是人的生產活動本身的異化,亦即自我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這種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只要各種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逃避這種勞動。

三是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人是類存在物,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人的類本質必須對象化,而人在勞動中生產的產品、創造的對象世界正是自己類本質的對象化和確證。然而異化勞動表明了人既失去了自由自覺的勞動,也喪失了賴以實現和確證其活動的對象世界,因而導致了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使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四是個人與他人相異化。當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自己的類本質相分離時,必然意味著他人對工人本該擁有的東西的占有,因而必然導致人與人相對立。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同他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生產出其他人同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的上述對抗性質,既暴露了資本主義的非人性和反人道性,也暴露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非批判性。

4.指出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它又反過來成為勞動借以異化的手段

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的秘密就是它與異化勞動之間的關系: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和根源,私有財產則是異化勞動借以實現的手段和形式。從根本上說,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正因為勞動活動本身同勞動者相異化了,才使作為這種活動結果的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相異化。私有財產所表現出來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是由異化勞動決定的,異化勞動是這種關系的內容,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反過來,私有財產作為異化勞動的結果一經產生,又不僅以物化的形式成為異化勞動借以實現的形式,而且進一步加劇勞動的異化,成為異化勞動進一步加劇的手段。正是從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這一辯證關系出發,馬克思強調指出,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才發展到最后、最高的階段,才真正符合自己的概念;也只有在這個階段中,私有財產的秘密才會完全暴露出來。《手稿》關于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和根源的論斷,實際上深刻揭示了雇傭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相對立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由此得出結論:“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度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7]

5.論述了勞動的異化及其揚棄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過程的基本內容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雖有其不合理性,但是卻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他認為,歷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過程,即使在私有財產制度下,人的本質力量也在異化的形式下實現著,異化和揚棄異化走著同一條道路,是同一過程的不同方面。這樣一來,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就被理解為一個辯證的歷史過程,而勞動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是這一過程的基本內容。因此,異化勞動并非僅僅是需要加以道義譴責的非人狀態,因而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和環節。馬克思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任務是要探討:人是怎樣使自己的勞動外化、異化的?這種異化又是怎樣由人的發展的本質引起的?這種從勞動自身發展中尋找異化勞動的原因的思路是極其深刻的。這種問題的新提法本身就已包含了對解決問題的思考。

(二)共產主義與人的解放

共產主義理論和人的解放是《手稿》的中心問題,體現了馬克思的哲學世界觀。馬克思從經濟學和哲學相結合的高度,通過對各種既有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的批判,闡發了自己的共產主義見解。他強調,共產主義是揚棄私有財產的現實運動,是人的解放和本質實現的現實的必然的環節。在共產主義運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真正人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徹底解決。

1.批判既有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

馬克思指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8]。私有財產發展到資本主義時期,其內在本質就開始暴露,超出了有產與無產之間的外在對立,成為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內在矛盾。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發展過程,既是勞動自我異化的發展過程,也是私有財產內在矛盾發展,最終實現勞動自我異化揚棄的過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說正是這一過程的理論表現。

馬克思首先批判了普魯東、傅立葉和圣西門等人的社會主義學說。他指出,普魯東認為不用消滅異化勞動,只要消滅資本和財產的占有方式,就可以揚棄異化,仍然沒有完全擺脫私有財產的物化觀念。傅立葉和圣西門看到了私有財產的本質在于異化勞動,但仍局限于勞動的特殊形式。傅立葉把資本主義的分工看作是產生異化的根源,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分工,回到單一的農業勞動。圣西門則認為工業勞動是揚棄異化的途徑,但他未看到工業中的資本和勞動的對立,幻想在保留資本家統治的條件下揚棄異化。馬克思認為,只有從工人中產生出來的各種共產主義學說,才認識到作為私有財產本質的一般的異化勞動,因而是“揚棄了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不過其最初形式是以巴貝夫為代表的粗陋的平均共產主義,仍然停留在私有財產和雇傭勞動的普遍化上。它把物質的直接占有看作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為私有財產占有的一切都消滅;把雇傭工人的規定“推廣到一切人身上去”;甚至通過極端的形式用普遍的私有財產來反對私有財產,例如用公妻制來反對婚姻。更進一步的形式則是用卡貝、德薩米和布朗基等人的共產主義學說。他們有的試圖在民主或專制的國家政權基礎上達到對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有的則試圖通過廢除國家進入無政府狀態來實現人向自身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已把自己理解為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但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本質”,也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仍然受私有財產的束縛和感染。

2.提出共產主義是揚棄私有財產的積極表現,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

馬克思以“私有財產的積極本質”和“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為基礎,闡發了自己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在他看來,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在客體方面,作為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共產主義并不取消在私有財產制度下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迄今為止的勞動創造出來的對象世界正是人的本質(勞動)的對象化。共產主義讓人重新占有對象世界,這是符合真正的人的本性的占有。“一切對象對他來說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這就是說,對象成為他自身”[9]。在主體方面,這種占有是一個“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對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加以占有;而不是以個人的單獨享有或據為己有(擁有),不是對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人的感覺真正成為人的感覺,即“社會的人的感覺”,具有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因此,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意味著徹底消滅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敵對關系,建立起人對自己的本質、對其他人、對自然界的合乎人性的關系;人的活動不再局限于謀生和對對象的排他性占有,而以全面的方式欣賞對象、享受生活、發展自己;人的需要和享受從單純的利己主義中解放出來,自然界從純粹的有用性中解放出來。通過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展現出無限的豐富性,而自然界則在人的活動作用下,展現出與人的全面的和諧關系。

3.論述共產主義運動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為自己找到經驗和理論的基礎

共產主義作為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作為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是私有財產矛盾運動達到最高階段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與資本、工人與資本家對立和斗爭達到極限的必然產物。它的根據和條件就存在于現實的社會運動中。馬克思指出:“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10]他認為,私有財產的運動本身包括物質的、感性的和意識的、觀念的兩個方面。共產主義絕不是以往歷史的簡單中斷,而是繼承了以往歷史長期積累起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并為這種積累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因此,對異化的揚棄也必須包括兩個方面。當然,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共產主義運動從哪個領域開始,這要看一個民族的真正的、公認的生活主要是在意識領域還是在外部世界中進行,這種生活更多的是觀念的生活還是現實的生活。

4.提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徹底解決。到那時,人的社會性、人與人的關系性、自然的屬人性才能夠現實地建立起來,社會成為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人作為個體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活動和享受,無論就其內容或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人只有在社會中才成為現實的人,才有自己的現實的個性和發展;而個性和發展本質上不過是社會生活的具體體現,內在于社會生活;個體的意識不過是個體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理論存在。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質,自然界也只有在社會中才展現出對人的完整意義。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成為人與人聯系的紐帶,成為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成為人存在的基礎;人的自然的存在才具有人的性質,而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成為人的無機的身體。此外,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統一,也表現在理論上。由于人類史不過是自然史的一個部分,與自然史密不可分,人只有在關于自然本質的科學中才能獲得自我認識。同樣,自然科學也不能離開對人的研究,人本身就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而且只有在關于人的生產勞動的科學中才能獲得對自然界的真切認識。因此,“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11]

5.提出共產主義是人的解放和復歸的現實的、必然的環節,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和歷史必然性

在《手稿》中,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理解為積極揚棄私有財產的運動,理解為人的解放的一個現實的必然的環節。他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12]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論述有以下四層含義:

第一,共產主義既是一個客觀的物質的歷史活動過程,又是一種對這一歷史過程的科學的理論概括即科學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共產主義是人們在科學的共產主義理論指導下,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歷史實踐活動。共產主義運動的客觀的、物質的根據就存在于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之中,是資本主義自身矛盾的歷史必然,因而,也是共產主義理論的客觀的、物質的基礎。

第二,共產主義是人的本質異化的徹底揚棄。馬克思說:私有財產是“異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質的、感性表現”。因此,對人的本質的異化的揚棄,也就是徹底消滅私有財產,即消滅私有制。共產主義的根本目標就是消滅一切私有制。

第三,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由于私有制被積極地揚棄,原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那種人統治人、人剝削人的人和人相異化的現象解決了。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才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改造自然的勞動生產,表現為自我異化和自己的本質相異化,是人性的喪失。而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們改造自然、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都是屬于人們自己的,是屬于整個社會的。自然界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因此,在共產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第四,共產主義是人本身的解放。共產主義絕不是單純追求物的占有,而是尋求人的解放,只有人和人的活動的解放,才會有人對對象世界的真正占有,才能使人真正占有人的本質,向人的本質復歸;但是復歸不是倒退,揚棄不是全盤拋棄,共產主義保留了以往的全部財富,是對私有制的積極揚棄。

三、理論貢獻

《手稿》是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中的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描述了整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宏偉大廈的輪廓。在理論批判和對資本主義現實批判相結合的理論探索中,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與哲學的批判第一次結合起來,從剖析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論證了它的未來發展趨勢,合乎規律地第一次揭示了共產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并且第一次闡明了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的科學預見,為創立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體系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

第一,《手稿》繼承和發展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關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為新世界觀的系統構建做了必要的準備,構成了馬克思完成“兩個轉變”、創立新世界觀的重要環節。

第二,在《手稿》中,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黑格爾等人的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第一次把政治經濟學、哲學、共產主義學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論證、相互補充的整體。《手稿》反映了馬克思當時在經濟學、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馬克思對自己研究所得的新觀點的綜合和闡述。雖然這種綜合和闡述還不完善,但卻預示了一個新的方向。

第三,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全面地、初步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內在矛盾和階級局限性,也為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開辟了道路,確定了根本方法。

第四,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系統地、全面地闡明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理論,并在論證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形式的特點及其剝削實質。在異化勞動理論里,已經以一種帶有抽象的、思辨的色彩孕育了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學說的胚胎。

第五,《手稿》發揮、發展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關于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原理,《德法年鑒》中關于人類解放、實現共產主義的原理,并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如勞動是人的本質的觀點、論述了勞動及生產實踐對于人的自身發展及其歷史進步的重要意義,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的思想、歷史的辯證法思想等等。這些觀點和思想都是建立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都以萌芽的形式或不完善的狀態預示了即將全面創立的新世界觀的基本原理,換句話說,馬克思即將全面創立的新世界觀的一些基本原理都以萌芽的形式或不完善的狀態在《手稿》中得到了強調和論述。

第六,在《手稿》中,馬克思系統地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入手,以異化勞動理論為基礎,初步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趨勢,并在批判各種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概括地提出了自己關于共產主義基本特征的預見。

第七,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比較全面地、直接地評論和肯定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的偉大功績,并初步糾正了費爾巴哈沒有認識到黑格爾哲學辯證法的合理因素的缺陷及其唯心主義歷史觀。

第八,在《手稿》中,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對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進行了剖析。一方面揭露了他的唯心主義錯誤;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的辯證法的積極方面,開始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特別是批判地繼承、發展了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思想。

縱觀《手稿》的全部內容,不難看出,盡管《手稿》是一部過渡性、未完成的著作,具有形式與內容的矛盾,但這一矛盾并不影響《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手稿》標志著馬克思在完成“兩個轉變”之后開始自己理論上“立”的工作,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開端,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誕生地,也是馬克思進一步創立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端。

四、世界影響與當代價值

1932年《手稿》在德國全文發表以后,引起西方、東歐和蘇聯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文藝學等諸多領域眾多學者的關注和討論,并產生了持續廣泛的國際影響。對于《手稿》的歷史地位和哲學性質,國外的爭論可以歸結為兩種截然相反的代表性觀點,即“頂峰論”與“不成熟論”。爭論的焦點是青年馬克思思想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大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真正的人道主義,青年馬克思的《手稿》主張人道主義,他們宣揚《手稿》“在某種意義上是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啟示錄”,是“概括了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獻”;而馬克思晚年的著作則“暴露出他的創作能力的某種衰退和減弱”。他們不僅制造“兩個馬克思”,還提出“回到青年馬克思”的口號。蘇聯和東歐以及國內的部分學者則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手稿》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所蘊含的青年馬克思人道主義觀帶有非常濃厚的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非科學的痕跡。由此便引發了關于“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關系、馬克思早期著作與晚期著作何者能代表馬克思主義等一系列爭論。

透過這兩派爭論,拋開意識形態和主觀偏好等因素,可以肯定的是,《手稿》既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胚胎和萌芽,又不可避免地帶有費爾巴哈等德國古典哲學的痕跡和影響。《手稿》主要從人本主義出發來考察工人階級的異化勞動,還沒有真正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根本因素或勞動的經濟關系出發來說明社會歷史,因而還不夠成熟。但是,在《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和對市民社會的初步解剖,既深化了他在此之前關于到市民社會中去尋找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鑰匙的思想,又在對異化勞動的研究中發現了人的需要、分工、物質生產勞動、經濟關系對解釋社會歷史的重要性,以及改造現存世界的必要性,這為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創立找到了有效途徑。

因此可以說,《手稿》是馬克思開始真正轉向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并產生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萌芽的第一部手稿,是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形成的真正起點;在本質上,《手稿》既屬于馬克思主義形成起點上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馬克思集中考察工人階級的生存境遇、發展命運以及人的解放的一部代表性著作,還是以“異化勞動”為紐帶而集科學因素和價值因素、經濟分析與人道主義關懷,以及哲學、經濟學和共產主義學說等馬克思主義各種萌芽要素于一體的具有整體性的一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完整體系創立的一個開端。

盡管《手稿》還只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是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端,盡管《手稿》是馬克思寫于170余年前的著作,但直到今天,它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學習研究《手稿》,無論是對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第一,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和闡發的重要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更加歷史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脈絡。

第二,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人的本質的深刻論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自覺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

第三,馬克思在《手稿》中所闡發的異化勞動理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解和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也有助于我們自覺地糾正僅僅把人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以及重物輕人、片面追求GDP增長的錯誤傾向,使經濟發展不斷滿足人的權益和幸福,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

第四,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勞動及生產實踐對于人的自身發展及其歷史進步的重要意義,整個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等思想,對我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自覺地踐行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

第五,馬克思在《手稿》中關于共產主義的論述,尤其是關于“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等思想,對我們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五位一體”總布局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奉节县| 马龙县| 六枝特区| 睢宁县| 乌恰县| 莱阳市| 遵义县| 潜江市| 宜昌市| 临清市| 托克托县| 抚远县| 乌拉特中旗| 清新县| 攀枝花市| 平乐县| 乌苏市| 阿拉善左旗| 鲜城| 陆良县| 通榆县| 博野县| 广东省| 彰武县| 瑞丽市| 蒙阴县| 墨江| 桂林市| 甘肃省| 丰县| 梁河县| 子长县| 鸡东县| 米林县| 双峰县| 新河县| 冷水江市| 肥乡县| 余干县| 景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