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縣志(1991—2010)
- 扶風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1674字
- 2021-12-29 16:59:32
第五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
1986~1991年,扶風縣水土流失量為84.88萬噸,面積為589.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8.66%。根據全縣的地形地貌、侵蝕模數指標、水土流失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一、北部低山丘陵流失區
位于北部千山余脈一帶。包括野河和山區全部、天度、南陽、法門3個鄉鎮,12個村和1個國營林場。面積147.3平方千米,全屬水土流失區。區內山峰起伏,溝壑縱橫,地面坡度大。植被度48.08%。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平方千米2702噸,部分地方每平方千米達3000噸。區內水土流失主要是暴雨造成的面蝕和重力侵蝕。年輸沙量39.8萬噸。年平均沖刷深2厘米。1991年流失量為39.06萬噸,面積達157.33平方千米。區內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平均60人。人均耕地7.53畝,勞均18.8畝。糧食產量畝產50千克左右,在全縣最低。
二、中部臺塬溝壑流失區
包括天度、南陽、法門和召公、杏林、太白、城關、午井、段家九個鄉鎮??偯娣e481平方千米。區內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塬面由西北向東南稍傾。平均坡度為3度42分。平均溝壑密度每平方千米為0.45千米。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平方千米1327噸。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內總面積的80%,年水土流失量為54.3萬噸。年沖刷深度0.79毫米。1991年流失量為44.87萬噸,流失面積達378.9平方千米,占區內總面積的78.7%。植被度為1.2%。區內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70人,人均耕地2.28畝,勞均6.05畝。水利條件較好,復種指數高,糧油產量占全縣60%以上。
三、渭河川道微流失區
包括上宋、絳帳、揉谷3個鄉鎮。面積123.6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積52.9平方千米。地勢平坦,地面平均坡度1度以下。水土流失主要在北部塬坡地帶和渭河灘地。年侵蝕模數在200噸以下,輸沙量1.1萬噸,沖刷深度0.15毫米。1991年流失量為0.95萬噸,面積為52.97平方千米。區內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85人,人均耕地1.54畝,勞均3.5畝。土壤肥沃,水熱資源豐富,是扶風縣的糧油生產基地。
第二節 水土治理
1991年,扶風縣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狠抓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大搞土地治理,有力地推進全縣水土保持工作。1997年,治理水土流失10.4平方千米;實行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對年內造成人為水土流失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征收水土流失補償費3萬元;落實高崖滑坡重點險段9處,設監測員9人,并與9處險段所處的5個鄉鎮的主管領導簽訂安全責任書,制訂防、搶、撤方案,組建搶險隊伍,確保汛期安全。
扶風縣有磚廠63個、采石場3個,因而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防治工作非常艱巨。1998年,全縣對15個鄉鎮和個人辦的采石場、磚瓦廠實行依法審批和發放水土保持合格證68個??h水利部門作出七星河及湋河兩條流域治理的規劃,于當年10月流域治理工作全面開展。1999年,扶風縣完成四條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完成基本農田98.8公頃,營造水保林1.9公頃、經濟林23公頃、生產道路12千米,修建溝頭防護4.5千米。這四條流域經省、市有關部門驗收,太川流域、七星河下段流域評為優良工程,小湋河縣城段、七星河中段評為良好工程。
2000年,全縣完成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千米。2001年,全縣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千米。2002年,全縣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千米。2004年,在全縣夏季農田基建工作中集中力量抓天度鎮閆馬村、南陽鄉韓家窯村、城關鎮王家臺村三個典型會戰點,推動全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07年,扶風縣在完成農田基建任務的同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2.3平方千米,其中四田建設3500畝,造林1.5萬畝,種草3000畝,封禁治理1.2萬畝??h水土保持工作隊對全縣10平方千米以上的流域進行踏勘篩選,編制《湋川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官務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和《積福寺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并對扶風縣北部低山丘陵溝壑區進行全面勘察,編制《七星河水流域壩系工程可研報告》《孫家溝淤地壩工程可研報告》,為扶風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截至年末,扶風縣水土保持種草達到4.1千公頃,封山育林4.46公頃,水保林地面積9.4千公頃、經濟林果4.32千公頃、四田面積11.03千公頃。
2008年6月,扶風縣在法門、天度和南陽三鎮開展水保生態工程建設,輻射擴大到午井、太白和城關等鄉鎮,完成平田修地面積0.4萬畝,夯筑地邊埂25千米,修建淤地壩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平方千米,使一批“三跑田”變成“三保田”。截至2010年,全縣水土保持面積達到54.96千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