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后日本軍事力量發展評析
- 劉哲民 石宏
- 3884字
- 2021-12-31 13:32:31
第三章 日本自衛隊現行組織體系
第一節 日本自衛隊的組織和指揮結構
基本情況
日本自衛隊是戰后在美國的主導下組建起來的,因此其組織結構和指揮結構都與美軍相似。其中最核心的是實行文官治軍原則,即“文官統制”(日本的憲法66條明文規定“國務大臣必須是非職業軍人”),處于由文官組成的內閣和負責立法的國會管轄之下。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是自衛隊最高統帥,對自衛隊有著最高指揮監督權。自衛隊的防衛出動、治安出動等在事前要征得國會的批準,事后也要向國會通報。國會通過決議決定自衛隊的定員(編制人員)、預算、組織等重要事項。
但是,隨著安倍晉三第二次上臺執政之后,不斷強化首相對自衛隊的指揮權,逐步削弱國會和文官對自衛隊的控制。其主要措施有兩個:
一是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
2013年11月7日,日本眾議院通過了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法案;同年12月4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正式啟動。
由于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是在借鑒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基礎上產生的,職能與其相當,即解決、應對國家安全問題,因此也被外界稱為日本版NSC(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或“國安會”。日本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目的是加快決策速度、加強首相在外交和防衛事務上的領導力。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常設由首相、內閣官房長官、外務大臣、防衛大臣組成的“四大臣會議”,主席則由首相擔任。“四大臣會議”定期會晤,研討日本中長期戰略性問題,制定涉及外交和安保問題的基本方針。據介紹,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每兩周召開一次“四大臣會議”,協商外交防衛和安全保障問題,并確定基本政策方向。
如有需要,“四大臣會議”還將擴大為由財務大臣、國家交通大臣、國家公安委員長等內閣成員參加的“9人會議”,就涉及日本國防、外交的重要事項進行審議。
2014年1月7日,日本內閣官房又新設了執行機構——國家安全保障局(簡稱“安保局”),其被認為是“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核心。國家安全保障局以首相官邸為中心,負責制定日本中長期安全戰略,分析并策劃起草外交、防務和反恐等方面的情報有關方案。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在部門設置方面,分為六大部門,分別是“總括”“戰略”“信息”“同盟·友好國”“中國·朝鮮”“其他地區”。執行方面采取“六大部門321體制”,即六大部門的頭把交椅分別按照防衛省占據3個、外務省占2個、警察廳占1個分配。
“總括”部門負責整體協調,為安保局的核心部門,準備起用防衛省官員。
“戰略”部門負責制定日本外交與防衛政策基本方針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和防衛力量建設的基本方針“防衛計劃綱要”,決定起用防衛省官員擔任一把手。
“信息”部門負責整體管理和分析政府機關在國內外收集到的外交與防衛領域的相關信息,一旦有戰事和緊急事態發生,將這些匯總的信息提交給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以便制定應對措施。日本政府所掌握信息的綜合分析是由“內閣情報調查室”負責,考慮到這點,決定由派遣到“內閣情報調查室”的警察廳官員擔任信息部門的首要職位,確保安保局與“內閣情報調查室”信息共享。
“同盟·友好國”部門負責強化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友好國家”之間的合作。
“中國·朝鮮”部門專管中國和朝鮮事務。
“其他地區”部門負責偵探收集中東與非洲恐怖活動征兆的相關情報。
從發展趨勢上看,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權重越來越大,實際上已經成為日本自衛隊的最高司令部。
防衛大臣(防衛相)在首相的領導下,負責日本全國的國防事務,不需要經過內閣,即可自行向國會兩院提出與國防相關的法案及預算案。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屬于防衛大臣直接管轄的軍種,防衛大臣通過統合幕僚長(相當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于美國陸軍參謀長)、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于美國海軍參謀長)、航空自衛隊幕僚長(相當于美國空軍參謀長)對日本自衛隊的部隊、機關進行指揮監督,并且有權調動日本情報本部(日本自衛隊最高情報司令部)的任何一支分隊。
陸、海、空自衛隊的日常事務由防衛大臣的幕僚機關——陸上幕僚監部、海上幕僚監部、航空幕僚監部負責,各自衛隊的統合運用(即消除不同軍種之間的壁壘,實現不同軍種之間在海、陸、空三位一體的聯合作戰,保證全面戰爭的勝利)則由統合幕僚監部負責,統合幕僚長從陸、海、空自衛隊幕僚長中選拔。
二是終結“文官治軍”。
在2015年6月10日,日本參議院通過《防衛省設置修訂法》,正式廢除戰后自衛隊長期奉行的“文官統制”制度,使自衛隊拿回了獨立的“軍權令”。有分析認為,防范日本軍國主義的封條從此失效。
日本防衛省官員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統合幕僚長以及陸、海、空自衛隊幕僚長為首的軍職官員,又稱“制服組”;一是以防衛省官房長官、省內各部局局長為首的文職官員,也稱“西服組”。修訂前的《防衛省設置法》第十二條規定,防衛大臣在向“制服組”下達指示或批準幕僚長提出的方針時,“西服組”輔佐防衛大臣,即根據各自分管領域向防衛大臣提出相關建議,從而使“西服組”在防衛省決策層面的實際權限高于“制服組”。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國防機關比較,日本防衛省這種將“穿西裝的”和“穿軍裝的”分立的二元體制的確十分特殊。事實上,這種涇渭分明,并有意讓文官壓過武官一頭,是日本戰后為防范軍國主義復活特意貼上的封條。而今,新通過的《防衛省設置修訂法》把對防衛大臣的輔佐權從“西服組”擴大到“制服組”,表面上二者地位對等,但實際上剝奪了“西服組”對“制服組”的制約權。在部隊運用(作戰)方面,新法律廢除了此前掌管自衛隊行動作戰的文職部門“運用企劃局”,由統合幕僚監部統一負責,這意味著“制服組”將成為自衛隊作戰等各項行動的主導核心,削弱了“西服組”審查自衛隊作戰計劃的職能。很顯然,這是安倍嫌文職官員不給力,有意讓他們“靠邊站”。
安倍二次上臺以來,在自衛隊“去文職化”方面可謂苦心孤詣。在此次修改防衛省體制前,安倍已大幅增強了“制服組”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將“軍令權”賦予高級武官手中。而借助此次改革,自衛隊更是擁有了“軍令權”,軍職人員可獨立規劃自衛隊發展,成為自衛隊作戰的主導核心,掌控日本的軍事決策和執行。
此外,修改后的法律還規定新設“防衛裝備廳”。規模約1800人,負責對過去由陸、海、空自衛隊分別管理的裝備開發采購及廢棄進行統一管理。此舉旨在控制采購成本,同時擴大防衛裝備和技術的國際合作。
“四幕”組成
日本自衛隊的統合幕僚監部、陸上幕僚監部、海上幕僚監部、航空幕僚監部合稱“四幕”。其中統合幕僚監部為日本防衛省特別機關之一,是日本為整合陸、海、空自衛隊,統一指揮調度、提高自衛隊行動的效率而在2006年3月27日設立的聯合參謀部,其前身為1954年7月1日至2006年3月2 6日為止設立的統合幕僚會議(JSC)。
日本統合幕僚監部負責領導陸、海、空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將代表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向防衛相負責。統合幕僚監部目前在編人員約500人,下設統合幕僚長1人、統合幕僚副長1人。職能部門包括總務部(負責統合幕僚監部的預算、人事、教育)、運用部(負責陸海空自衛隊協同訓練)、防衛計劃部(負責制定日本防衛計劃)、通信信息系統部(整合通信情報系統)、指揮通信系統企劃課、指揮通信系統運用課、自衛隊通信系統隊、報道官(軍事發言人)、首席法務官(軍法官)、首席后方補給官(后勤部長)、統合幕僚學校(參謀部下屬培訓學校)。
陸上幕僚監部是陸上自衛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設陸上幕僚長1人(陸自的最高指揮官,直接領導陸上幕僚監部,并負責陸自的全盤事務)、陸上幕僚副長1人。職能部門包括監理部、人事部、防衛部、裝備部、教育訓練部、運用支援·情報部、衛生部、監察官、法務官、警務管理官、開發官等,分別協助陸上幕僚長管理陸自的日常運作、作戰、裝備采購及維護、訓練、后勤保障、情報搜集、法務、醫療等工作。
陸上幕僚長的軍銜為陸將(相當于歐美陸軍的中將),但與其他陸將軍銜標記為3顆櫻花星不同的是,陸上幕僚長的軍銜標記為4顆櫻花星,實際上相當于歐美陸軍的上將。
海上幕僚監部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設海上幕僚長1人(海自的最高指揮官,直接領導海上幕僚監部,并負責海自的全盤事務)、海上幕僚副長1人。職能部門包括總務部、防衛部、指揮通信情報部、裝備部、人事教育部、技術部、監察官、首席法務官、首席衛生官、首席會計監查官等,分別協助海上幕僚長管理海自的日常運作、作戰、裝備采購及維護、訓練、后勤保障、情報搜集、法務、醫療等工作。
海上幕僚長的軍銜為海將(相當于歐美海軍的中將),但與其他海將軍銜標記為3顆櫻花星不同的是,海上幕僚長的軍銜標記為4顆櫻花星,實際上相當于歐美海軍的上將。
航空幕僚監部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最高指揮機構,設航空幕僚長1人(空自的最高指揮官,直接領導航空幕僚監部,并負責空自的全盤事務)、航空幕僚副長1人。職能部門包括總務部、防衛部、裝備部、技術部、人事教育部、運用支援·情報部、監理監察官、首席法務官、首席衛生官等,分別協助航空正副幕僚長管理航空自衛隊的日常運作、作戰、裝備采購及維護、訓練、后勤保障、情報搜集、法務、醫療等工作。
航空幕僚長的軍銜為空將(相當于歐美空軍的中將),但與其他空將軍銜標記為3顆櫻花星不同的是,航空幕僚長的軍銜標記為4顆櫻花星,實際上相當于歐美空軍的上將。
除此之外,日本自衛隊還在1997年1月20日成立了由防衛省直轄的情報本部,設情報本部設本部部長1人、副本部部長1人。作為日本軍事情報機關,情報本部的主要工作是匯總整理日本6個情報機構(內閣情報調查室、公安調查廳、外務省國際情報局、警察廳外事課、防衛廳調查課、日本貿易振興會)所獲得的情報信息。職能部門包括總務部、計劃部、分析部、聯合情報部、圖像與地理部、電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