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應仁之亂中的崛起者
室町幕府統治的日本勢力中心,是在京都及周邊形成的一個環形實力體系:和泉、阿波有細川,山陽道(西國山脈以南)有播磨赤松家,山陰(西國山脈以北)有但馬山名家,加上河內田山家、越前尾張的斯波家、若狹一色家,以及近江的京極家。“三管領、四職”共七家幕府元老家族的領國將京都地區圍起,形成了一個環形體系。無論哪一股勢力攻入畿內,都會受到七家的合力圍攻。然而應仁文明之亂(下文簡稱應仁之亂)以及三好氏的抬頭,使得這七大勢力陸續遭到破壞。
文正二年(1467)至文明十年(1478)之間,圍繞著將軍家的繼嗣問題,爆發了讓全日本陷入亂世。
動蕩的起因始自足利將軍家的內部沖突。早先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因多年來一直沒有兒子,心灰意冷之下于寬正五年(1464)讓出家為僧的弟弟還俗成為繼承人,取名為足利義視。但是第二年,足利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卻為他生下一個嫡子,取名為足利義尚。富子為了使自己的兒子義尚被立為繼承人,開始拉攏其他守護大名,聯合起來排斥足利義視。在三管領、四職陸續加入互相傾軋之后,幕府內部隨之分成了以管領細川勝元為首的足利義視派和以西國霸主山名宗全為首的足利義尚派。其間,另外兩管領田山與斯波家世發生了家督繼承的紛爭,田山政長與斯波義敏加入了細川勝元陣營,而田山義就與斯波義廉則尋求山名宗全作為靠山。
文正二年(1467)五月二十六日,細川方16.1萬余人與山名方11.6萬余人在京都展開對戰,全日本的諸侯都卷入其中。這場大亂的結果,是細川與山名兩敗俱傷,三管領細川、田山、斯波以及四職山名、一色、赤松、京極相繼沒落,各家在地方上的實權都被守護代所攫奪,室町幕府原有的統治體系由此走向崩潰。
斯波家的崩潰,從本據地越前的爭亂開始。
應仁之戰前夜,越前斯波家之主斯波義健于享德元年(1452)去世,年僅18歲。其父斯波義鄉之前也以27歲之齡于永享八年(1436)落馬而死。由于兩代家主都是英年早逝,斯波家在越前的家政長期由守護代朝倉氏與外戚甲斐氏把持。
斯波義健去世之后,起先斯波氏的家主是由庶家的斯波義敏作為養子繼承,義敏之父斯波持種作為輔佐人在家中主持政務。為了斯波家的主導權,斯波持種與守護代甲斐常治發生沖突。甲斐常治轉而尋得將軍足利義政與越前另一有力豪族朝倉孝景的支持。在將軍義政的干預下,斯波義敏將家主之位傳給兒子斯波義寬,自己被流放到西國的周防。不久甲斐常治去世,朝倉孝景掌握了越前的大權。朝倉孝景本身是一代英杰,也是應仁之亂最大的獲利方之一。他對斯波家的操控比甲斐常治更徹底:在獲得西軍大將山名宗全作為靠山之后,朝倉孝景于寬正二年(1461)將家主斯波義寬廢黜,完全拋開斯波一族,迎立來自足利將軍一族的另一個庶家涉川氏的后嗣前來繼承斯波家,是為斯波義廉。
被放逐者斯波義敏與外來者斯波義廉的斗爭,仍在反復。后來斯波義敏通過收買足利將軍的親信伊勢貞親,獲得了足利義政的赦免,并于寬正四年(1463)回到京都,三年后再次就任為斯波家督與尾張、遠江、越前三國守護。而被奪去家督之位的斯波義廉則尋求岳父山名宗全的支持。
在應仁之亂的動蕩中,朝倉孝景作為越前的實際控制人,最開始跟隨斯波義廉一起加入了山名家的西軍,并斬殺了令西軍頭疼不已的東軍足輕大將骨皮道賢。未料朝倉孝景的這一英勇戰績卻讓東軍的首領細川勝元看到了朝倉的實力。細川勝元以排除斯波氏、確認朝倉家在越前具有守護之權為條件,策動朝倉孝景倒戈投入了東軍。
朝倉孝景不僅背叛了身處西軍的舊主斯波義廉,而且在細川勝元的默許下,還對東軍的斯波義敏發動進攻。文明七年(1475)末,朝倉孝景攻落斯波義敏在越前大野的居城土橋城,并將義敏俘獲送往京都。后來的十年間,斯波義敏不斷向幕府提出申訴要求拿回領地,卻遭到主政的管領細川家的無視。斯波家與細川家雖然同為幕府三管領,卻長期呈競爭關系,細川家為永久把持幕府管領之位,自然樂于見到斯波氏的沒落。此后,朝倉氏取代武衛斯波家,成為越前的主人。
在這場大亂之中,斯波家在尾張的守護代織田氏也分成了兩派:出自常松系的宗家織田伊勢守敏廣加入山名宗全陣營,并于文明七年(1475)十一月,將同處西軍陣營的斯波義廉從京都迎往尾張中島郡的下津城守護所。另一方面,庶家常竹系的織田大和守敏定則處于細川勝元陣營,支持斯波義敏、斯波義寬父子。
文明八年(1476),織田敏定按斯波義寬的指示,向下津城發起進攻,并擊破織田敏廣與從美濃趕來的齋藤妙椿聯軍,把斯波義廉從下津城驅逐出去。在東軍首領細川家的操縱下,幕府任命織田敏定代替主家的敏廣,成為尾張的守護代。接下來的數年中,織田敏廣聯合美濃的齋藤軍重整旗鼓,與織田敏定在尾張各地激戰。
應仁之亂的末期,管領細川家由于把持幕府,獲得了相對的決斷權。文明十年(1478),幕府將斯波義廉定性為“兇徒”,授予織田敏定以“兇徒退治”之權。斯波義廉由此在尾張失去了容身之地。第二年,在幕府的調解下,織田敏定與織田敏廣達成和睦,約定將尾張國分成兩半,由兩織田家各自進行統治。織田敏定原本只是宗家敏廣之下的小守護代,以清洲城為居城,控制有中島郡、海東郡以及山田郡的一部分,在此次和約之后成為尾張下四郡:愛知郡、知多郡、海東郡、海西郡的統治者,同時還在上四郡的中島郡、山田郡中擁有大片領地。而織田敏廣則以巖倉城為居城,領有尾張上四郡的其余領地。

尾張八郡圖
織田敏定與主君斯波義寬同處東軍,由于斯波義寬在越前遭到朝倉孝景的背叛,不得不轉而以尾張為本據地,依賴當地的實力家臣織田敏定。織田敏定一系以庶家出身逐漸成為尾張織田家的主導者,后來織田敏廣一系絕嗣,敏定又派兒子織田敏信出繼巖倉城織田家。到后來實則巖倉、清洲兩處的織田全部是敏定的子孫。尾張的守護代一職世代由清洲城的大和守系擔任。
清洲與巖倉兩處織田家的傳承世系是:
清洲織田家(大和守家):織田敏定—織田寬定—織田寬村—織田達定—織田勝秀—織田達勝—織田信友
巖倉織田家(伊勢守家):織田敏廣—織田寬廣—織田廣高—織田敏信—織田信安—織田信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