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編外業主(一)
- 犟妞
- 老醯兒醋壇子
- 2294字
- 2021-04-19 07:42:16
濱城醫藥設計院坐落于濱城市老城區一座上世紀30年代的老建筑里。緊挨著有近幾百年歷史的濱海百樂匯。
上世紀初,這兒算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之一,沿街商賈云集,茶樓遍布。出港的,進港的大宗貿易都在這完成。隔兩個街區過去,便是著名的濱城母親河~濱江。歷史上的濱江兩岸,是打把式賣藝,雜耍遛鳥的地方。滿清遺老及末代貝勒時常光顧此地。黃賭毒場所,三教九流之徒散布于各街頭巷尾。街道復雜,環境惡劣。
改革開放以后,政府下大力氣整治環境,如今的濱江兩岸已經綠樹成蔭,成為濱城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第一次到濱城的吳霞站在街道中央有點蒙圈。轉了幾圈后發現還在原地,這才發現這塊地方的街道不是常規北方城市的正南正北,街道規制是米字形而并非其他城市的十字街。
她只好給林繼亮撥通電話:“你在哪呢,這是啥破地方,我都轉懵了也找不見你說的地兒。”
“忘了,我現在就去接你,告訴我你的位置。”
“我也不知道,反正四面八方都是路口”吳霞環顧四周,還是沒整明白方向。
話音未落,就聽見身后想起了壞笑聲“小笨蛋,向后轉!”
吳霞調轉頭,一眼就看見林繼亮站在街角沖著她招手。
“你從哪兒冒出來的。”
“我找了半天也沒看見設計院的牌子,什么破單位!”吳霞連忙跑了過去。
林繼亮張開雙臂迎接吳霞的身軀“慢點,這兒是市中心,車多。”捎帶在她的俏臉上輕嘬了一下。
“林繼亮,我發現你越來越臉皮厚!這么多人,你.....”
“沒辦法,想你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林繼亮繼續厚顏無恥地說道。“好了,不逗你了,大伙都等著呢。”
實際上吳霞站著的路口離設計院并不遠。轉角不到20米,林繼亮便領著她拐進了一棟小洋樓。“濱城醫藥設計院”的銅牌穿透門口的綠植映入他的眼簾。
進入會議室,林繼亮把吳霞一一介紹給在座的設計師們,最后來到一位體態微胖的中年婦女面前。“這是咱們這次合作的設計組組長,葉工。”
“您好,葉梓晴,負責工藝專業。”
看著來了個大美女,其他各專業工程師紛紛搶著和吳霞握手。
“暖通李飛”
“電器吳鵬,五百年前咱是一家”
“結構工程劉軍”
......
“水電楊毅,老幫菜了,叫我老楊就行。”
魏城制藥這邊除了林繼亮,還有幾個年輕的菜鳥隨行,但吳霞不認識,她也不想認識。對于魏城制藥,她依然抱有滿滿地抵觸,這種情緒短時間內無法消除。
要不是蘇萍一再相邀和林繼亮的死纏硬磨,今天的討論會吳霞可以不來。
禮貌性地和他們點點頭算是打過招呼,吳霞找了個空位坐下。
“姐,坐那兒是啥意思,請你來不是坐冷板凳的。今天你得給我們拿主意。”
“是啊,吳總。”葉梓晴也在一旁幫腔,“林總已給我介紹了您的情況,您還是很有經驗的。來前面坐吧。”
一個頗有眼色的小男孩連忙站起來讓出座位:吳總,您坐我這。
座位排定,林繼亮站起身宣布:“現在開始吧。”
大屏幕上制作精美的PPT一貼貼滾動,葉梓晴認真講解著設計架構和設計理念。從廠區總體規劃,到車間布局方案;從區域協調到物流配送,事無巨細地詳盡說明等等。
吳霞本來是抱著聽聽的想法來的,沒想到那些精美的PPT和方案規劃圖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不自覺地拿出個小本本在上面做起了筆記。
林繼亮臉上露出不禁意的微笑:就不信你個臭丫頭不上套!嘴上說不關心魏城制藥,實際行動已出賣了自己。
總體介紹結束,接下來的分組討論有專業對口的雙方工程技術人員對接。
吳霞無所事事,便湊到各組旁聽。
“李工,我感覺咱們方案里的新風進口位置不太合適?能否調整一下。”甲方技術人員問。
“楊工,這綜合管溝放在室內合適嗎?按規范控制區地面不能有明溝,核心區域連地漏都不能有。”
“葉工,這工藝要求有點太高了,我們估計做不到。”
嗯,這群孩子提的問題有技術含量,吳霞參與過魏城制藥的技改,多多少少了解一些。能聽出個高低。
同樣無所事事的還有斜靠在沙發上的林繼亮,對工科技術也是一竅不通,插不上半句嘴。當吳霞晃悠到他面前的時候,懶懶地抬起頭:看來你還行,能聽進去。
吳霞不屑地瞅他一眼說道:“這叫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就叫專業的人去做,你就踏踏實實當好你的林總就行了。”
通過分組討論,各專業基本拿出了初步設計框架。
轉天上午葉梓晴再次通過PPT給所有人員進行了設計架構及流程的講解。作為工藝專業負責人和項目組長,她重點對工藝平面布局情況做了專項展開。
“根據現行行業強制性規范,本次設計的液體灌裝生產線和凍干生產線,我院擬采用單罐單分配系統。這也是新版規范和舊版規范的主要區別,國外主流國家的生產線的布局基本都采用這種設計。”
“這種系統的優勢是啥?”林繼亮插了一句。
“林總”葉梓晴干脆利索地答道:“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混料,如果可以做成微機控制全自動生產線,甚至可以做到杜絕混料現象的發生。
林繼亮興趣很濃,他想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作為藥品生產企業負責人,他多多少少也是要了解一定的規范知識的,否則如何管理。
“如果業主同意我們的意見,各專業可以做配套調整。”林梓晴用眼睛掃了一圈會議室的人。
年輕的技術員們包括林繼亮紛紛點頭。
一直安靜地聆聽大伙討論的吳霞這時候發出聲音,問道:“如果我們接受貴院建議,增加投資多少呢,葉工!”
“我昨天也在想這個問題。”一個甩著馬尾巴的小姑娘跟了一句。
“如果采用這種系統,按貴公司提供的預算,再追加2、3千萬左右就行。主要是增加廠房面積,空調系統配置擴大再加上配套設備和工藝管線。”
“國內采用單罐單線的藥企目前還不多。第二輪的認證剛開始,一些新的裝備工藝技術還在檢驗階段。”
“我們可以不可以這樣理解:采用這套系統最好,但不上也有可能通過認證?”
“吳總,可以這么理解。我們建議是上,一旦認證通不過,返工改造的代價更大!”
“那我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吳霞站起身“我不建議上這套系統”。
無論設計方還是建設方,所有的眼睛都盯住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