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農村災害成因與特征

在我國,鄉村的范圍一般是指縣城以下的廣大地區,包括鄉鎮、村莊及其所管轄的行政區域[1-3]。2006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為3.37萬km2,加上建制鎮鎮區用地面積也不足6萬km2,余下的鄉村地域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9.38%;2006年中國的鄉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56.1%[4]。目前,中國仍有7.13億農村人口以及上百萬個村落與集鎮,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仍高達53.4%,農村聚落依然是中國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5]。可見,鄉村復合承災體呈現區域性特征,它的地域面積大,覆蓋范圍廣。

圖2.1 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圖

中國地勢從海拔8000多m到海平面有著三大臺階的跨越[6],溝壑縱橫,山勢陡峭。水系地域分布也極不均勻,外流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多處于湖泊周圍低洼地和江河兩岸及入海口地區;而內流流域占全國總面積的36%,多位于西北山地,河道淤淺,雨季都易泛濫成災[7]。我國處于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交界處,絕大部分地區被地震區和地震帶所覆蓋[8],全國共分為10個地震區,其中包括23個地震亞區,這些亞區又分為30個地震帶,這些地區地震災害頻發(圖2.3)。可以看出,在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和人類社會環境的作用下,農村區域極易產生區域性致災因子和誘發災害(圖2.1)。而我國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強烈的地殼運動、多山的地形、不穩定的季風氣候等導致城鄉區域的孕災環境復雜、致災因子種類多樣,導致重大自然災害頻發,這些情況對我國農村建設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受城鄉“二元化”政策、制度的影響,中國鄉村災害防御研究遠遠滯后于城市,隨著中國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以及鄉村發展過程中建房占地與聚落空廢化現象并存,農村發展無序、村莊布局散亂、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不足等問題的日益凸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城鄉一直實行二元化管理,多年來防災的重點是城市為主,農村整體抗災設防水準較低,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小災大損現象屢屢發生。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報告中明確了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農村地區防災減災問題需統籌考慮。面對這種形勢,如何將我國未來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防災工作統籌考慮,提高農村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使農村致災因素逐步減小,為農村聚落發展提供安全環境,是一個急需開展研究的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贵州省| 宾阳县| 黑水县| 穆棱市| 永川市| 绿春县| 丹寨县| 阜新市| 迁西县| 青神县| 弋阳县| 武义县| 登封市| 浙江省| 张北县| 尉犁县| 隆昌县| 夏邑县| 上思县| 资中县| 和顺县| 红桥区| 自贡市| 井冈山市| 清新县| 潮安县| 广汉市| 文成县| 紫云| 威远县| 壤塘县| 邯郸市| 阿勒泰市| 宕昌县| 全椒县| 吉木乃县| 开远市| 深圳市| 宝坻区|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