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綜合防災減災對策與措施(防災減災技術叢書)
- 宋波叢書主編 蘇經宇 田杰 劉朝峰編著
- 1488字
- 2021-04-16 18:28:22
本章參考文獻
[1] 程前昌.鄉村(農村)、城鎮(城市)與區域(空間)之間的內涵關系辨析[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0,(3):15-20.
[2] 劉冠生.城市、城鎮、農村、鄉村概念的理解與使用問題[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54-57.
[3] 俞憲忠.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一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戰略發展框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5):86-90.
[4]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5] 周加來.城市化、城鎮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城市化概念辯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5):40-44.
[6] 趙春音.城市現代化:從城鎮化到城市化[J].城市問題,2003(1):81-85,6-12.
[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地理》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32-37.
[8] 馮俊.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2,9(2):24-35.
[9] 劉偉德.推進我國人口城市化進程的若干建議[J].城市規劃,2000,24(11):25-28.
[10] 周世祥.“城市”概念若干問題質疑[J].西昌師專學報,1998(2):1-4.
[11] 孔凡文,許世衛.論城鎮化速度與質量協調發展[J].城市問題,2005(5):58-61.
[12] 秦志華.中國鄉村社區組織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13] 陳勇,陳國階.對鄉村聚落生態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認識[J].農村生態環境,2002,18(1):54-57.
[14] 張小林.鄉村概念辨析[J].地理學報,1998,53(4):365-371.
[15] 楊懋春.近代中國農村社會之演變[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49-58.
[16] 祝懷剛.農村城鎮化研究述評[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24(5):448-452.
[17] 周如昌.對我國鄉村城鎮化的一些看法[J].中國農村經濟,1985(12):1-8.
[18] 楊建軍.關于逆城市化的性質[J].人文地理,1995,10(1):28-32.
[19] 王小偉,朱紅梅.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現象對比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22(4):353-355.
[20] 史培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11):37-42.
[21] 史培軍.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7.
[22] 史培軍.三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23] 史培軍.四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6):1-7.
[24] 史培軍.五論災害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5):1-9.
[25] 張繼權,劉興明,嚴登華.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6] 孟慶楠.災害及災害管理研究評價[J].遼寧氣象,2002,(3):42-43.
[27] 張繼權,岡田賢夫,多多納裕一.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管理[J].城市與減災,2005,(2):2-5.
[28] 馬玉宏,趙桂峰.地震災害風險分析及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9] 賢武.災害管理的7大方式[J].新東方,2003(2):10.
[30] 劉波.具有中國特色的災害管理模式初探[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0(1).
[31] 勒培杰.探析中國地方政府防災減災體系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200-201.
[32] 孫長征,馬福生,周靜海.淺析散落居民點村莊的綜合防災規劃[J].小城鎮建設,2010(9):54-57.
[33] 劉柳.農村防災減災規劃對策研究與震害預測評價[D].廣州:廣州大學,2011.
[34] 劉柳,冼巧玲.農村防災減災規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J].小城鎮建設,2010(9):51-53.
[35] 方佳軍,羅敬軍.構建五大防災減災體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保障[J].重慶行政,2006(2):20-22.
[36] 葛學禮,申世元,朱立新.農村抗震: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J].城市住宅,2008(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