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感謝批評你的人,修正你完善自我的目標(1)

別人嚴厲的批評,說明你的行為或決定是錯誤的。虛心地接受批評,聽聽對方批評你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利弊,完善或改變自己的決定,才能讓你少走彎路。感謝批評你的人,讓你始終朝對的方向前進,向好的方面發展。

忠言逆耳:人為什么不喜歡被批評

人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且人們犯了錯誤都很難及時醒悟,甚至不愿承認。這樣,就有必要有人對他人的錯誤及時給予糾正,而糾正他人的錯誤又是一種得罪人的事。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始終很樂意傾聽他人的批評、接受他人的批評的。有的人做錯了事,不但不會坦然地承認,反而還會找出種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從人的心理來看,即使是極小的疏忽或錯誤,也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在一經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作解釋地承認。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父子、兄弟、上下級、同事,還是知己、朋友,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有句話說:“在對別人仁慈之前,有時候不得不先對別人殘酷。”這里的殘酷不是說要你劈頭蓋腦一頓臭罵,或是不講方法地對他人進行訓斥。對別人慎重地提出批評,和對別人進行惡意的攻擊,二者有很大的區別。惡意的攻擊是不顧一切地用最輕蔑的言語來糟蹋別人、擊倒別人;而慎重的批評,卻是委婉而具體地指出別人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秦漢之際,劉邦率兵攻破函谷關,進入咸陽,滅了秦朝。他進入秦朝皇宮,見宮室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于是流連忘返,想留在宮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樂。

將軍樊噲見此情景便氣沖沖地責問:“沛公,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富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趕快回灞上,千萬別留在宮中。”劉邦聽了,大為反感,不予理睬。

不一會兒,張良勸劉邦說:“只因秦王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理應以儉樸為本,現在剛進咸陽,若又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于助紂為虐?況且,‘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聽從樊噲的勸說。”他們終于說服劉邦還軍灞上,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張良與樊噲同為批評劉邦,但張良成功了,樊噲失敗了,原因在于張良恰到好處地抓住了劉邦的心理,強調劉邦所關心的成敗問題,再加上語氣委婉動聽,雖是批評意見,劉邦聽起來順耳,因此就欣然接受。樊噲就比較魯莽,反語暗含譏諷,令劉邦心生反感,因而對他的話置之不理。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便如此,也沒有多少人喜歡逆耳的忠言。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聽表揚,不喜歡被批評。在他們看來,得到表揚是令人感到光彩和驕傲的,而遭受批評則意味著丟面子。

人們對表揚一般沒有很強烈的反應,但對批評卻反應敏感。遭遇批評會情緒低落,態度消極,而在表揚的激勵下會表現出干勁十足。

另類重視方式:批評你是因為還很在乎你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它支撐著我們的自信,是我們思考的結果。無論是誰,遭到別人直言不諱的反對,特別是受到激烈言辭的迎頭痛擊時,都會產生敵意,導致不快、反感、厭惡乃至憤怒和仇恨。這時,我們會感到氣竄兩肋,肝火上升,全身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狀態,時刻準備作出反擊。其實,這種生理反應正是心理反應的外化,是人類最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的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人充滿信心,有的人謹小慎微。但不管怎樣,突然受到來自上級的批評或訓斥,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你也正巧處在挨批的行列,首先應該端正態度,不要對領導的批評表現出“不服氣”,你的“不服”的倔犟改變不了任何局面。

受到上級批評時,反復糾纏、爭辯,希望弄個一清二楚,這是很沒有必要的。確有冤情,確有誤解怎么辦?可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即使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著糾纏不休。這種斤斤計較型的部下,是很讓領導頭疼的。如果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不受批評,當然可以“寸土必爭”,“寸理不讓”。可是,一個把領導搞得筋疲力盡的人,又何談晉升呢?

對有些人來說,由于歷事頗多,久經世故,能夠臨危不亂,沉得住氣,不會立即作出過激的反應。而且,有的人還是有一定心胸的,不會褊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面子問題,往往會出現憤怒情緒。

過于直接的批評方式,會使人自尊心受損,大失臉面。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針鋒相對起來,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指對方的觀點或方案,怎么會使對方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面前,對方面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別無選擇,只有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云外了,誰還有時間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古人主張以迂為直,事實上,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系,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對方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占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會將你的意見一棒子打死。因此,有時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每個人也都有自尊心,有些問題不必采用直接批評的方法,而用間接的方法來指出問題,效果反而會更好。

受批評甚至受訓斥,受到某種正式的處分,懲罰是很不同的。在正式的處分中,你的某種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或剝奪。如果你是冤枉的,當然應認真地申辯或申訴,直到搞清楚為止,從而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發脾氣,批評別人,領導之所以批評你,自然是你犯了某種錯誤。而要處理得好,你就要坦誠接受領導的批評。

首先,你要搞清楚領導批評你什么。領導批評或訓斥部下,有時是發現了問題,促進糾正;有時是出于調整關系的需要,告訴被批評者不要太自以為是,別把事情看得太簡單;有時是與部下保持或拉開一定的距離,突出自己的威信和尊嚴;有時是為了“殺一儆百”,不該受批評的人受了批評,代人受過,等等。總之,搞清楚了領導批評你的原因,你便能把握情況,從容應對。

其次,虛心接受領導的批評。受到領導的批評時,最需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顯示出你從批評中確實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正確的批評有助于你明白事理,改過自新,并以此為戒;錯誤的批評也有可接受的出發點,因此,批評的對與錯本身并無太大的關系,關鍵是對你的影響如何。你處理得好,會成為有利的因素,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如果你不服氣、發牢騷,那么你這種態度很有可能引發負效應,使你和領導的感情拉大距離。當領導認為你“批評不起”“批評不得”時,也就產生了“用不起”“提拔不得”的反感情緒。

最后,不要把批評看得過重。不要認為領導的一次批評就覺得自己一切都完了,從此一蹶不振,這樣會讓領導看不起。如果你把每次的批評都看得太重,甚至耿耿于懷,總是不服氣地在心里較勁,那么以后領導可能再不會批評你什么了,因為他不會再信任和重用你了。

正確看待領導的批評,受到批評不是壞事,通過受批評的過程,你才能更了解領導。接受批評則能體現你對領導的尊重,而這正可以作為和領導拉近距離的途徑。

馴服的力量:在“率性而為”

的被懲罰下學會聽話

任性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與人交往,若常常表現出情緒化,就不能很好地與人溝通和適應人際關系。任性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成熟或還沒長大的印象,因為只有小孩才會說干什么就干什么,說生氣就生氣。成年人再這樣率性而為,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讓人難以產生信任。青年人如果不懂得收斂自己的不良“個性”,就會失去很多機會。

與人交往,你不能任何時候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在家里當小公主或小皇帝的年齡已經過去了,在學校里“稱王稱霸”的時代也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面向的是社會,面向職場,面向更多的需要你交往的各類人,所以,你的“小姐脾氣”、“公子哥”式的年少輕狂該適當地收斂一下了。

隨著交際面的擴展,認識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當中,有的成為了你的朋友,有的成為了你的同事,有的成為了你的上司,有的成為了你一生相伴的人。在朋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隨意指使對方為你做什么事,因為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在同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把工作推給對方或“搶功”,因為同事沒有義務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在上司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挑三揀四,任性地晚出早歸,高興了隨興即發,不高興了“拍案而起”,撅嘴甩頭又摔門,因為上司有權管束你的“放肆”行為。你可能會說,在外面當然不能耍脾氣,在家里偶爾使點小性、發點小威不妨事,因為父母、親戚、愛人不會介意。這種想法也是錯誤!

在父母眼里,你是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需要寵著、慣著,但你不能因為“自己還是個孩子”為理由而對父母發脾氣、任性。在愛人面前,你可能想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于是你任性、自私,甚至提出無理的要求,雖然你的一次兩次的“胡鬧”可以得到寬恕,但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脾氣“無拘無束”,任何人也會受不了的。

人活于世,做人若能不受約束“率性而為”,那人生就沒什么好遺憾的了。問題是,你不是天地間唯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社會、團體、單位也不可能為了你而對你一切都放任自流。人的一生中總會因生存要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而對這些約束只能調整自己的言行來適應,絕不能憑你一時的喜惡和脾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东县| 石家庄市| 厦门市| 龙井市| 呼和浩特市| 松滋市| 阿克陶县| 德化县| 聂荣县| 佛教| 富川| 门头沟区| 海原县| 天祝| 南京市| 兴国县| 大新县| 修文县| 合江县| 五华县| 桐柏县| 民权县| 交城县| 来安县| 天长市| 墨脱县| 郧西县| 宁城县| 平乐县| 仪征市| 裕民县| 博湖县| 深圳市| 诸城市| 连山| 宁津县| 马龙县| 西峡县| 泾源县| 莲花县|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