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演講材料的收集和整理(2)
- 演講技法大全(超值金版)
- 林墾
- 4323字
- 2014-06-11 11:41:48
采訪是獲得材料的重要手段。不要慌慌張張、毫無準備地采訪別人。分析一下你的采訪對象,想一想他或她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為你的研究提供幫助。如果面談的對象曾經就你所要談論的問題寫過文章或有專著出版,先把這些資料讀一讀。你應該事先設計一系列具體而明確的問題,這樣就不會浪費寶貴的面談時間,否則只能得到一些在百科全書中也可以查到的內容。你要準備一些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而不是做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問題,或者只需簡單地進行事實確認,但是不要含糊其辭,讓對方不知該從何說起。
采訪時先用幾分鐘時間融洽氣氛,建立進行采訪的背景。介紹自己的身份,解釋你為什么需要了解這些情況,以及你已經得到哪些信息。同時,再次說明你預計采訪將占用多長時間。這些內容也許是再次提起你打過的電話或寫過的信。如果你希望把采訪過程錄下來,首先應該征求被采訪者同意,但是要準備記錄紙和筆,以防錄音失敗。不管怎么說,即使你確實把采訪過程錄了下來也應該記錄采訪內容。筆記可以幫助你讓采訪始終沿著所設計好的、有待澄清的問題前進,在重新聽錄音內容時,書面記錄還可以幫助你把握重點。
開始提問時,一定要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專家發言。不要打斷、表示異議或魯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話語和身體語言鼓勵專家繼續說下去:點頭、微笑、表示興趣,留意自己的姿勢和面部表情。用謙和的評價鼓勵對方,比如“我明白了”“非常有趣”“那么后來怎么樣?”
為采訪結束留出一定的空余時間。尊重接受采訪者的時間,如果時間快到了,要主動停止發問——即使你只得到了一半問題的答復。總結自己的采訪角度:通常請被采訪者進行總結性發言會獲益頗多。有些情況下你可以這樣問,“您希望我提出哪些問題而我沒有提到?”當然,最后要對他或她表示感謝。
演講材料的收集范圍和具體方法
占有豐富的材料是演講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熟悉演講材料的收集整理范圍非常重要。重要的是還要收集屬于自己的材料,整理屬于自己的素材,而且要保證材料的充足。
◎ 演講材料收集整理的范圍
演講材料的收集整理范圍主要包括直接材料、間接材料和自己創建的材料。
一、直接材料
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直接材料。這是演講者在生活、工作、勞動、學習及其他社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材料,也就是演講者自身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感受和調查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這是最重要的材料來源。社會實踐是我們獲取直接材料的源泉。《從外國人的名片談起》這篇演講,就是演講者在生活中看到外國人的名片,看到了外國人的實際能力,也看到了我國一些人的實際能力等真實材料后產生的,講出后自然生動感人。
二、間接材料
從書本或各種媒體中獲得間接材料。這是演講者從報刊、書籍、文獻、廣播電視上得到的材料,可稱為第二手材料。演講者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事事處處都親自觀察體驗,不可能每種知識都從親身體驗中得來,書籍是前人的經驗總結,而廣播電視傳播的也是他人的親身經歷所得。所以,必須拓寬材料來源,獲取大量的間接材料。間接材料的收集也是占有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魯迅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就是靠大量的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理論、醫學等多方面的間接材料表現主題的。
三、創建材料
分析研究獲取創建材料。這是演講者在獲得大量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歸納、分析、研究所得出的新材料,是一個演講者智慧的結晶。這常常和直接材料、間接材料一起綜合運用于演講之中。
◎ 準備屬于自己的素材
這里強調一個“自己的”,雖然念一本書也是一種準備,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從書上找材料,是可以有幫助的,但假如一個人僅想從書本上得到一大堆現成的材料,立刻據為己有而講給別人聽,難以獲得聽眾熱烈的掌聲。
下面是演講大師卡耐基講述的一個故事:
多年以前我為銀行界開辦了一個公開演講班。這個班是在每星期五晚上五點至七點上課。某星期五下午某銀行的羅先生一看表發覺已經四點半了,可是他還沒準備講什么。他走出了辦公室,就在報攤上買了一本雜志,在去演講班的途中,他挑選了一篇題目為《你只有十年的成功時間》的文章閱讀。他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班上輪到他講時,他能說點什么,而不至于冷場。
上課一小時后,他站起來試著很有興趣、很有說服力地敘說那篇文章的內容。然而他并未消化融會掉那些內容,因而并未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東西,只是膚淺的記憶而已,講出來也就缺乏激情,當然聽眾難以有較深印象。他提到的只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說這說那,但很少有羅先生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對他說:“羅先生,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這篇文章作者怎么說,而是你和你的意見,告訴我們你本人有什么可說的,如果現在沒有,就將這同樣的題目留做下星期講。你可將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并問自己是否和這位作者意見相同,相同的話就用你自己的經驗證明他的見解。假如不同,就講出何處不同與為何不同,這樣講出來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印象深刻。”
羅先生接受此建議,重讀那篇文章之后,發覺他與原作者的意見完全不相同,于是他反復思考、發揮、整理自己的意見。在下一個星期羅先生站起來又講這個題目時,講的就是他自己的材料,是從他自己“礦源里”挖掘出來的“礦石”,因而真實感人,使這次演講非常成功。
這就是準備,只有自己真實的經驗并加上深思的演講才會成功。
◎ 積累的材料一定要充足
別人的東西,只要消化了就能成為自己的東西。積累材料的過程就是收集屬于別人的東西,納為己有。然后在開始演講前,就集中于某個題目,去注意和思想、去斟酌、回想并選擇最能引起你興趣的題材,加以潤色,改造成另一種形式,成為你自己的作品。
某演說家關于怎樣準備他的演說,他如此回答:“我的準備是這樣的,當我選擇了一個題目時,就把題目寫在一個大信封上,我備有許多這樣的信封。假如我在讀書時遇到一些好材料,認為將來用得上,就把它抄上,放入適合它題目的信封里。另外,我一直帶著一本記事簿,當我在聽別人演講時,聽到有切合我題目的話,便立即把它記下,也放入信封內。當我要演講時,就針對我要講的題目取出我收集的所有材料,再加上我自己的研究,這樣一篇文章就形成了。在我許多年演講中,從這里取一些,從那里擇一點,因而演講永遠有材料,也不會陳舊。”
材料需要積累而且需要積累充分。植物學家柏毅克在他逝世前不久說:“我常種植植物樣本數十萬株,但僅選擇一兩個特優的,其他的劣種多拋棄不留。”一篇演說應當如此充分地準備材料,再從中加以選擇。收集100個意見思想,選擇10個非常切合題目的,而拋棄另外90個。收集豐富的資料和知識,可以增加自信,可以使你的心境覺得安然有把握,講話的態度自然大方。這是準備演說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演講者不應該忽略此點。
著名史學家塔爾拜女士有一次在巴黎時,麥克魯雜志的主辦人麥先生曾發電報來請她寫一篇關于大西洋海底電信的短文。于是她特地赴倫敦拜訪歐洲重要海底電信的經理,從他那里得到很多資料。但是她還不罷休,又到英國博物館參觀了展覽的各種電信,又讀了海底電信的發展史,甚至還親往倫敦郊外的工廠看海底電信建造的過程。
當問及她為什么要收集多過她所能應用的數十倍知識時,她回答那樣可以給她更充足的力量和自信,使她覺得發表出來的東西更有聲勢。
杰姆斯·開泰爾是個大演說家,他曾說,講完后,倘不能找出尚有未曾道盡的好資料,他便以為方才的演說是失敗的。因為他從許多經驗中得知,每個有特殊價值的演說,必定都有豐富的預備材料,其豐富程度遠非演說者在限定的時間內所能道盡的。
資料的整理
當我們面對大量的資料,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演講的最好的資料。怎么才能把大量的資料整理成自己需要的材料呢?材料的選擇有哪些基本要求?
◎ 真實是選擇材料的出發點
選擇材料時,要選出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能用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材料,更不能無中生有、胡編亂造。只有真實的材料,才能取信于人。
如果演說者使用這種沒有經過考證或找不到出處的材料,準備材料的工作就不能說是完善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演說內容被聽眾懷疑其是否準確,演說的效果就很難說好。要在平時多下工夫,經常查閱有關書籍、資料,并將用得著的資料摘錄下來,注明資料的出處,以便在演說時引用,這能提高演說的效果。材料準確性的另一個方面是用詞準確性。任何一篇演說的第一個要求是讓人聽懂,即演說者的用詞必須與聽眾使用的詞匯一致。凡是演說者使用的詞匯、術語超出一定范圍,就應該加以解釋。特別是面對非專業性的聽眾發表有關專業方面的演說時,對專業詞匯就應該進行解釋。
◎ 有新意的材料選擇得越多越好
演講時為什么要使用有新意的材料?一是為了信息有價值,二是為了表達有魅力。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因為大自然不喜歡雷同重復,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的天性,那就更不喜歡違背大自然本色的雷同重復。如果誰買了一件款式新穎、色調柔和的外衣,美滋滋地穿上出門上街,忽然撞見一個人與自己身材相仿、衣著相同,必然會從心里感到膩煩,大為掃興。人們大多不愿自己生一張與他人雷同的面孔,不愿自己的穿著與他人別無二致。穿衣戴帽,人們都不愿做他人的翻版。
但是,許多人卻心甘情愿地重復他人的思想、觀點和見解,甚至不覺得重復。這樣的信息沒有價值,更沒有吸引力。信息沒有吸引力,就不能打動人心,就是老調重彈。陳詞濫調往往使人聽不進去、不感興趣。我們對人講話、與人交際,不僅要利用新材料,而且要在思想內容上有新穎的東西。
內容新是指演講要有新意,談論問題要有超越一般、不同凡響的感受和見解。比如你談論“怎樣看待人體美?”“離婚率的上升說明了什么?”這一類的題目,往往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和興趣。這就是選取新題目,有所新發現。“可口可樂”是目前世界上最暢銷的飲料之一,“可口可樂”公司推銷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就是廣告有新內容,與眾不同。
在某次會議上,主持人請企業領導講話,他謝絕了。理由是:一時講不出新的意見,與其重復別人的話,不如少說,最好是索性不說,這叫做少說普通話。這位領導的做法值得倡導。實際上,那種一講老話、套話就沒個完的現象真是比比皆是。有些人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可往往是打著官腔,說套話,信息量很少,缺乏給人以啟迪的東西,甚至只是起到了留聲機、傳聲筒的作用。聽這種沒有新意的講話,實在是味同嚼蠟,令人生厭。據說有個知名人士做報告,這里講,那里講,一年之內每次所講的內容都如出一轍,絲毫沒有變化。試想,社會在變,聽眾在變,可報告者如此一成不變、墨守成規,還有什么價值和吸引力呢?即使這個報告起初內容不錯,可是日復一日地重復,也早讓人生厭了。
要做內容有新意的演講,當然有許多方法,但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和積極的自我意識,要敢于標新立異。一個人如果不能發現和發揮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不敢表現真實的自我,那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演講就沒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