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從學:“少小的我已感知傳統的文化”

兩位老師言之諄諄,誠心誠意地希望木心今后成為學貫中西的人物。這應該是母親沈珍的有意安排。正是在他們的精心輔導之下,希臘神話、四書五經、《圣經》,同時成了木心必須背誦的內容。他不僅有系統地閱讀了古文,還通過閱讀大量世界性的書,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開蒙與就學

經過兩代人的經營,孫家在烏鎮內外擁有田地達兩千畝,家道可謂殷實。木心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從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受到祖母、外祖母和母親等長輩的百般呵護,以致長到十多歲尚無獨自上街購物的經歷。

難能可貴的是,富裕起來的孫家崇文重教,頗有讀書的氛圍,家人亦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家中還辟有藏書樓,富藏古籍,其中就包括一套九百卷的《全唐詩》。

孫家對子女的教育不分男女,向來十分重視,不僅及時送孫彩霞、孫飛霞進鎮上的立志小學讀書,待小學畢業后又將她們先后送到嘉興的省立第二中學就讀。家人對木心的教育更是用心,他的開蒙首先就來自家庭氛圍的熏陶,家庭成員成為其最初的啟蒙老師。據木心自述:


少小的我已感知傳統的文化,在都市在鄉村在我家男仆的白壁題詩中緩緩地流,外婆精通《周易》,祖母為我講《大乘五蘊論》,這里,那里,總會遇到真心愛讀書的人。《遲遲告白:一九八三年—一九九八年航程紀要》, 《魚麗之宴》,木心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94頁。

全家福

木心很少在文章中提起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這里卻十分感念于她們對自己閱讀上的影響。木心的祖母信佛,會講《大乘五蘊論》本在情理之中,但外祖母精通《周易》則令人頗感意外。其實首先受教于外祖母的是母親沈珍,她也曾精讀《周易》,還曾在夏天的乘涼之際為木心做過仔細地講解。木心晚年還清晰地記得母親教他記誦《周易》的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文學回憶錄》,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91頁。這幼年的閱讀記憶,一直扎根于木心的心中,令他終身不忘。

木心的開蒙,還來自家塾教師的專業引導。從最基本的蒙學教材到四書五經,木心開始系統地學習中國的傳統典籍。他回憶說:“四書中,我最喜歡《論語》,五經中,最喜歡《詩經》,也喜歡借《易經》中的卜爻胡說八道”。同上。幼年的木心已顯露出與他人不一樣的閱讀品位。

不僅如此,木心在學校和家里還開始接觸到不少西方著作。他聲稱自己是讀著《圣經》、希臘神話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長大的。這些被他稱為是“世界性的書”一直伴隨著他的童年少年,使他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初步感受到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此外,一九三四年,木心八歲,正式跟隨老師學習中國傳統水墨畫,開始在紙上用水墨繪畫梅、蘭、竹、菊等傳統素材。他自小羨慕畫家,自認為“心理起因,實在不是愛藝術而是一味虛榮,非名利上的虛榮,乃道具服裝風度上的興趣的虛榮,因此仍可還原為最低層次的愛美”《戰后嘉年華》, 《魚麗之宴》,木心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09—110頁。

一九三二年,木心六歲,進入東柵集賢坊小學就讀。集賢坊小學的校長為徐冠英(一八九三—一九七一),原姓施,幼時因家里無力撫養被送給徐姓人家,故改姓徐,取名家城,字冠英,乳名連松。徐冠英十四歲入烏鎮中市云綿綢布店當學徒,自學不輟,后就讀于桐鄉縣師資講習所,畢業后回烏鎮集賢坊小學任教員。幾年后因工作勤奮,教學有方,升任校長,并與同事李愛文結為連理。徐冠英雖性格內向,卻崇尚進步,和族兄、同盟會會員徐家駒(一八八三—一九五四)為莫逆之交,受其影響,篤信三民主義。

在木心入學的第二年,孫德潤突然病逝,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孫家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在葬禮上,木心親手書寫了一副挽聯,字跡清秀,給鄰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于當日的場面,只有七歲的木心表現得有些過于冷淡,對父親的去世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悲哀。他后來回顧說:


我七歲喪父,只記得家里紛亂,和尚尼姑,一片嘈雜,但我沒有悲哀。自己沒有悲哀過的人,不會為別人悲哀……《文學回憶錄》,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594頁。


孫德潤在世時,沈珍在婆婆去世后已經開始協助丈夫料理家務,并商請鄭七斤之子鄭阿海管理田莊。孫德潤去世后沈珍更是一人獨自挑起了孫家的大梁,不負公婆生前的厚望,將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沈珍一如公婆,篤信佛道,能積德行善。平日則含辛茹苦,督促二女一子課讀。就在丈夫去世的這一年,沈珍將木心轉到了位于觀后街的私立敦本小學就讀。

私立敦本小學系鄉紳徐棠(一八六六—一九四〇)出資創辦于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木心就讀時的校長是頗負名望的老學究徐期百,此人偏重古文教學。一九三五年,私立敦本小學并入植材小學,九歲的木心又隨往植材插入三年級就讀。此時的植材小學有十二個班級,學生近四百人。木心在該校就讀時的同學有錢履坤、陸渠清、徐家堤、魏午堃、吳柏松、沈羅凡、沈品年等。

植材小學由鄉紳沈善保(一八六九—一九三九)出資創建于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始名烏青鎮中西學堂,校址原在東柵孔家祠堂,為當時桐鄉縣內第一所新式學校。一九〇七年校址遷至北柵奉真道院(北宮),占用三元閣、斗姥閣等房舍辦學,更名為烏青鎮高等小學,民國后又改作植材小學。在木心之前,從這里畢業的知名人士就有作家茅盾、編輯家孔另境、報人嚴獨鶴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植材小學(樂憶英提供)

學校以儒學為本,西學為用,不僅開設傳統經史課程,還新開了英文、體操和數理化等新課。值得一提的是,校圖書館的館藏十分豐富,除了《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等古籍,還有盧學溥捐贈的“萬有文庫”、茅盾捐贈的“小學生文庫”等新派圖書。據當年的老校長潘爾昌(一九〇五—二〇一一)回憶,木心是“年齡最小的,但是聰明好學,常到圖書館借閱古書,周末學校演出童話短劇他也會參加”高玉林:《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溫故〉特輯》,劉瑞琳主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21頁。。而對于新派圖書,木心也表現出了自己的喜愛。在小學的教科書上就有許多世界名著,一天他讀到勃朗寧的《花衣吹笛人》,就感覺非常的喜歡。

木心自述藝術是自己從小最著迷的東西之一。除了喜歡繪畫、參加學校周末的童話短劇,他還擅長吹口琴。據錢履坤回憶,木心那時有一只可以雙面吹奏的大口琴,一次他倆曾一同去東柵集賢小學給小同學表演口琴。那時候的木心瘦長個子,眉目清秀,就是性格有點內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莆田市| 饶河县| 洞口县| 沐川县| 垣曲县| 利辛县| 松滋市| 葵青区| 阿拉善右旗| 余庆县| 穆棱市| 怀安县| 商南县| 夹江县| 西安市| 临沧市| 开封县| 东阿县| 北京市| 新兴县| 长垣县| 浮梁县| 望都县| 宜州市| 陵川县| 老河口市| 淮安市| 瑞丽市| 松滋市| 常德市| 历史| 中西区| 沅江市| 岳普湖县| 运城市| 洛阳市| 大庆市| 湖北省| 石渠县| 方城县|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