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王國史(華文全球史)
- (英)亨利·布拉德利
- 7572字
- 2021-04-13 15:44:34
第1章 哥特人的發源地

精彩看點
哥特人初印象——哥特人的故事值得一提的原因——哥特人與格皮特人——哥特人的親族——哥特人的外貌——哥特人的民族特性——哥特人的生活方式及政體——哥特人是異教徒——如尼字母——哥特人與蓋塔人——遷離波羅的海
早在耶穌出生的三百年前,皮西亞斯,一個來自希臘殖民地馬賽的探險家,便向文明世界宣告了歌德人(Guttones)的存在。歌德人居住在維斯圖拉潟湖附近被稱作“東普魯士”的地方,并且買賣產自波羅的海岸邊的琥珀
。在之后的四百年的時間里,這些波羅的海海岸邊的琥珀商人仿佛銷聲匿跡了。根據公元79年去世的羅馬作家老普林尼的說法,老普林尼在世時歌德人仍活躍于東普魯士。當又過了一代人的時間后,羅馬最杰出的歷史學家塔西佗曾兩次提及歌德人。塔西佗對“歌德人”的拼寫不同于前人。他將之拼寫為“Gotones”,而非前文提及的“Guttones”。
在自己一本關于日耳曼人的書中,塔西佗以一種很難翻譯成英文的、單刀直入的方式寫道:“利吉尼亞人與歌德人比鄰而居。當時歌德首領擁有的權力已然比其他日耳曼各民族的首領的權力要大很多,不過歌德首領的權力還沒有大到能夠一手遮天的程度。”此外,根據塔西佗的《編年史》記載,歌德人曾經庇護過另外一個日耳曼部落的首領之子,這個首領之子因不敵外來侵略者而被趕出了自己的部落。塔西佗讓我們了解到頗多關于古日耳曼人的趣事,但涉及歌德人的只有以上兩處。如果塔西佗能夠預料到這支位于偏遠之地、貌似默默無聞的部落的最終命運,那么我們確定歌德人將會引起他的更大的關注,因為歌德人正是日后聲名遠揚的哥特人。幾個世紀后,哥特人將部落首領推上了羅馬至高無上的寶座,同時將哥特人的法律施用于包括從亞得里亞海至西海的整個歐洲南部。

塔西佗

愷撒大帝
本書講的正是哥特人的故事。故事從最初籍籍無名地居住于波羅的海及維斯瓦河附近的“北方發源地”時期的哥特人講起,一直到哥特人的獨立歷史融入南方諸國的歷史中為止。哥特人曾戰勝過南方諸國,南方諸國最終卻同化了哥特人。從許多方面來講,哥特人的經歷與其他在歷史上享有同樣聲譽的王國大相徑庭。從塔西佗在世時期算起到之后的三百年中,關于哥特人的歷史記載充斥著野蠻殺戮及掠奪的沉悶色彩。再往后一個世紀,哥特人成了歐洲最強大的族群。在哥特人的兩個領袖中,有一人坐上了由愷撒大帝奠基的王座,加冕為王,成為意大利歷史上施行仁政的一代明君。另一人則統治了西班牙及高盧地區最富饒的區域。二百五十年后,東西哥特王國均已覆滅,哥特人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無跡可尋。我們講的故事中亦缺乏其他大部分民族史里讓人們感興趣的很多元素。在文學方面,哥特人給后人留下的唯有零星的《圣經》譯作。哥特人講述的關于上帝和英雄事跡的傳奇幾乎全部失傳,甚至當我們想去了解關于哥特人的那段短暫而又輝煌的歷史時,也只能去參考一些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作家書寫的內容,而這些書中并未提及我們真正想去了解的關于哥特人的大量的史料。然而,哥特人的歷史本身是極具吸引力的。縱觀歷史長河,哥特人能夠迅速崛起,到達權力頂峰,繼而又突然墜入悲劇般的覆滅,這種劇烈的變化讓人扼腕嘆息。后人該永世銘記我們講的哥特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高貴品格和事跡。本書中記載的事跡曾影響了整個文明世界的發展。哥特人的歷史也是意大利、法國及西班牙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哥特人的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哥特人的歷史也別有深意,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講,哥特人是我們的近親民族。我們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來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從很大程度上講我們是日耳曼人的后代,我們的語言也來自日耳曼人。哥特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通過烏爾菲拉斯主教翻譯的《哥特圣經》,讀者可以發現哥特人的語言與最古老的英語非常相似,但更像瑞典人和挪威人的祖先講的語言。公元1世紀,毫無疑問,日耳曼各部族之間的語言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當時肯定還有各種不同方言的存在。這些差異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日益顯著。現在看來,因為《哥特圣經》比當時其他方言所著書籍要早幾百年問世,所以《哥特圣經》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它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古日耳曼語在演變成為現在我們稱之為英語、德語、荷蘭語、瑞典語和丹麥語等不同語言之前的原貌是什么。也正因如此,研究消失已久的哥特語能夠讓研究英語詞匯起源和英語語法規則的學者受益匪淺。

遷徙中的哥特人

哥特戰士
除《哥特圣經》外,另有兩到三篇用哥特語書寫的短篇文本。其中一篇是不完整的歷法節選,包含了“Gut-thiuda”這個詞,也就是“哥特人”的意思。“thiuda”這個詞與古英語中“théod”一詞相同,意為“人”。借助“Gut-thiuda”這個合成詞及其他證據,我們也許能推斷出依據羅馬傳統將哥特人的名稱拼寫為“Goths”的這個詞或許本該拼寫為“Gutans”,單數形式為“Guta”。
如同其他民族的稱謂一樣,“Gut-thiuda”一詞最初肯定蘊含著某種含義,但具體含義已不得而知。通常,有說法認為哥特人的名稱“Goths”一詞與上帝“God”(哥特語中拼寫為“guth”)一詞有某種關聯。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古老的民族很有可能會稱自己為“上帝的崇拜者”,但即便提出“哥特人名稱與上帝一詞相關”這一非常有趣的說法的是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的雅各布·格林,現在我們也能夠確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現在,人們普遍認為“Gutans”一詞的含義是“出身高貴”。
公元200年左右,哥特人生活在黑海北岸。他們分裂成了兩個分支,即瑟維寧斯與格蘭特斯。在歷史上,這兩個分支還擁有更加為人熟知的稱謂:瑟維寧斯也被稱作維斯哥特,又名西哥特;格蘭特斯也被稱作奧托哥特,又名東哥特。這種以方位命名的方式起初是為了劃分當時兩個分支各自占領的領地,即兩個分支當時各自位于德涅斯特河的東側與西側。無巧不成書,以東西方位來命名哥特人兩個分支的方法一直適用且貫穿于整個哥特歷史。哥特人征服了歐洲南部后,維斯哥特人一路向西遷徙,最終到達高盧和西班牙地區。奧托哥特人則定居在了意大利。從嚴格意義上講,“Goths”這個詞也許就是代指當時的瑟維寧斯人與格蘭特斯人所處歷史時期的哥特人。除上文提到過的兩個分支外,還有第三個分支——格皮特人。維斯哥特與奧托哥特人認為,嚴格來說,格皮特人不算是哥特人,但無論如何格皮特人也是與哥特人血緣關系最近的一個分支,而且曾與哥特人一起建立了國家。哥特歷史學家約旦尼斯用一則奇異的故事講述了格皮特人的起源,他也許是在遠古時期的一些傳唱度很高的民謠中獲得的線索。約旦尼斯認為哥特人最初的家園是斯堪尼亞島,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哥特人是在一個叫貝里格的首領的領導下,乘坐三艘船抵達歐洲大陸的。其中一艘大型帆船抵達的時間遠遠晚于其他兩艘船。也正因如此,這艘抵達時間較晚的船上的人被稱為格皮特人。“格皮特”源于一個哥特詞語“gepanta”,意為緩慢。當然,“格皮特”的真實含義并非如此,這只是哥特人在戲謔格皮特人罷了。根據約旦尼斯的形容,格皮特人身材高大而智力不高。事實上,格皮特人在向南遷徙的征程中確實落后于哥特人。

西哥特人

貨幣上的格皮特人
哥特人是否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這是一個爭議很久的問題。一個族群的歌謠中有關體現該族群來歷的內容不該被輕易忽視。此外,毋庸置疑的是,哥特人曾在波羅的海的南北海岸居住過,但除了傳說,再無其他證據能支撐這種說法。的確,位于瑞典南部的一個地區依然被稱作哥特蘭島,可作為這個地區名稱由來的耶阿特人與哥特人并非同類。但毫無疑問,二者之間存在某種關系。這座位于波羅的海海域的哥特蘭島在古時被稱作哥德蘭島。嚴格說來,這似乎預示著該島的早期居住民的確是哥特人。此外,根據挪威人的傳說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詩篇,北歐的日德蘭半島在古時曾被哥特人的一個分支占據過,這個分支被后世稱作赫瑞哥特,又名賴德哥特。

盎格魯-撒克遜人
哥特人同期存在的還有其他許多較小的部族,諸如赫魯利人、斯克里安人、魯吉人及特斯林人等。這些小部族曾與哥特人一道南下,具體是臣服于哥特人還是作為哥特人的同盟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列舉的這些小部族與哥特人的相似度遠遠高于日耳曼數量眾多的其他分支部族。此外,偉大的汪達爾人最初分布在哥特人西側,兩族人毗鄰而居。幾乎是在哥特人南下的同一時期,汪達爾人選擇了與哥特人不同的道路,從波羅的海一路行進至多瑙河河岸。汪達爾人為之后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曾有羅馬作家稱,在語言、法律及習俗方面,汪達爾人與哥特人均如出一轍。羅馬人經常會混淆二者,并且總是將所有曾向南發起攻勢的日耳曼人各部族統稱為哥特人。在本書中,我們主要關注維斯哥特與奧托哥特人命運的跌宕起伏。至于其他部族,本書只會在必要時順便提及。

汪達爾人

狄奧多西一世
史料中記載的哥特人通常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膚色較淺、金發碧眼。在現代社會,瑞典人比其他國家的人都更符合上述特征。為了紀念父親狄奧多西一世,阿卡迪烏斯大帝曾在君士坦丁堡建造了一個叫“歷史風云柱”的雕塑,雕塑上刻畫了一場凱旋游行,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哥特人俘虜。從這個雕塑中,我們可以了解有關哥特人的服飾及外貌特征。
哥特人通常身穿纏著腰帶的短款束腰外衣。外衣是大翻領,袖偏短。內搭服飾較長,直達膝蓋。哥特人的褲子長短不一,有的到達腳踝處,有的剛剛沒過膝蓋。史上最后談及哥特人服飾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將哥特人與光腿的羅馬人區分開來。雕塑中可以看到一位坐在牛車上、由兩名侍者隨身伺候、身份或許是國王或許是首領的人。盡管他的穿著與其他俘虜非常相似,但這個國王或首領的衣領及束腰外套的裙邊剪裁非常講究,頗具裝飾效果,由此來體現他的身份地位較高。雕塑中所有人都留長鬈發,蓄長須。除個別未戴帽子的人,其他人都戴著造型奇異的帽子。游行隊伍中的有些哥特人似乎并不是俘虜,而是為羅馬人服役的后備軍。這些哥特人身上沒有任何受辱的痕跡,而且很多人穿著羅馬盔甲。后備軍的領導騎在馬背上,衣著與其他淪為俘虜的哥特同胞相似,唯獨多了一件長款皮質斗篷。而長款皮質斗篷是哥特人的標志性服飾,這是盡人皆知的。女性俘虜均穿著覆蓋住腿部的長袍。有些女性裹著頭巾;有些則沒有佩戴任何飾品,披散著一頭長發。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這幅頗有趣味的雕像呈現出的內容準確性很高,因為到4世紀末,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已經非常了解哥特人了。
哥特人擁有很多令對手都常常心服口服的高貴品質。歷史中大量的事件能充分說明這一點。哥特人果敢剛毅、慷慨無私、不懼貧苦、百折不撓,對家人情深義重、忠貞不貳。羅馬作家抨擊哥特人未能恪守條約。文明化的民族通常樂于指責荒蠻民族失信于某項所謂的條約,而荒蠻民族往往有足夠的理由予以駁斥。在最初的較量中,為了取得勝利,哥特人的確有些殘暴,但縱觀哥特人的歷史,最熠熠生輝的卻是哥特人對待戰敗部族時表現出的人道精神與公平正義。此外,大量史實證明,羅馬人為了躲避統治者的殘暴鎮壓,寧愿向施行仁政的哥特人尋求庇護。然而,史料證明,直到信奉基督教后,原本荒蠻的哥特人才逐漸顯露出溫和的品性。信奉基督教無疑對哥特人的性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連原本痛恨哥特人、斥責哥特人為外來侵略者和異教徒的羅馬牧師,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所謂野蠻人比羅馬人更加恪守《福音書》里規定的各項清規戒律。

日耳曼人
到目前為止,沒有關于哥特人住在波羅的海附近古老家園時的社會風貌的描寫。或許,當時社會的主要特征與塔西佗描述的其他日耳曼人的社會特征相似。通過整合塔西佗提供的信息和后期了解到的關于哥特人習俗及制度的內容,我們大致能推斷出哥特人在南下征戰之前的生活方式。我們能夠推測出哥特人當年并非生活在城市或者村落,而是散布在森林中和平原上的一些居住地。在奴隸及戰爭中擒獲的戰俘后代的幫助下,哥特人開墾土地,使每片居住地都辟有農田。哥特人并非主要依靠農作物維持生計,而是主要依賴廣袤土地上放養的規模龐大的牛群。哥特人主要飲用蜂蜜酒和啤酒,而且毫無疑問,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人一樣經常酗酒。在宴會上,哥特人會高歌娛樂,吟唱過往歲月中享有盛譽的英雄事跡。每當月初,各個地區的男性會在戶外聚集,執行審判及制定法律。偶爾,所有族人亦會聚集在一起商討重大事宜,諸如戰爭或和平。部族首領按照民意遴選產生,主要來自兩大家族:阿馬林斯家族和巴爾的斯家族。據說阿馬林斯家族的祖先是一位因為各種英雄事跡被稱為“阿瑪拉”,即“強者”的梟雄。“巴爾的斯”一詞與英語中“大膽”一詞出處一致。我在后文中會用大篇幅講述這享有盛名的兩大家族的故事,因為阿馬林斯家族后來成為奧托哥特的王族,而維斯哥特則從巴爾的斯家族成員中選擇自己的首領。
我們幾乎無從得知哥特人在荒蠻歲月中信奉的是什么宗教。哥特人本土的歷史學家認為哥特人曾一度信奉被稱為“安塞斯”的存在。“Anses”(安塞斯)一詞其實就是指“AEsir”(阿薩神族)一詞,即“Ass”(阿斯)或“Ans”(安斯)的復數形式。阿薩神族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在本民族神話中對于無上之神的稱呼。誠然,沒有遠古時期的作家曾提及關于哥特人之神的半點兒信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主要信奉的神靈中肯定有被稱為“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孿生神靈”的卡斯托爾與波呂克斯。而且我們確信,如同日耳曼人的其他分支一樣,哥特人也崇拜盎格魯-撒克遜的至高之神,即風暴之神奧丁。奧丁也被認為是啟迪詩情及智慧之神。毫無疑問,哥特人信奉的另一個神靈是日耳曼神話中的主神提爾。提爾的名字預示著提爾曾與帝烏斯、宙斯和朱庇特一樣,是印歐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天神。此外,提爾還是日耳曼士兵在戰爭中尋求庇佑的神靈。或許,即使我們無從知曉哥特人如何稱呼這太陽神和雷神,但哥特人有可能還信奉這二神。斯堪的納維亞人將太陽神與雷神分別稱作巴爾德爾和掃羅。有證據顯示,“哈里亞”一詞在《哥特圣經》里原指“地獄”,最初應該是地獄女神的名字。至于諸神中究竟誰的地位更高,以及人們當時還信奉哪些神,都已是無法解開的歷史謎團了。人們將高高坐落于戰車之上的“神像”——非完整神像,而是由類似人頭形狀覆蓋的柱子——帶往各處供奉。祭品有浸過酒的動物,據說有時也有人類被作為祭品供在祭壇上。但關于人類祭品的說法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在哥特神廟中侍奉神靈的既有男牧師,也有女牧師。因戰爭遷移的途中,哥特人通常用帳篷搭起臨時神廟。關于哥特人在信奉基督教之前的信仰狀況,我們的了解僅局限于此。因為當哥特人開始信奉基督教之后,基督教的牧師竭盡全力想要抹除掉哥特人關于早期信仰的記憶,而最終基督教牧師們也如愿了。

風暴之神奧丁
關于哥特人早期的生活狀況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哥特人擁有自己的一套字母表,其中的字母被稱為“如尼字母”。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妄斷哥特人當時有適用于廣泛傳播的文字,因為哥特人在荒蠻時代用的書寫材料無非是很不方便的木板和木棒。哥特人正是用這些木頭介質來刻印碑文,但不能因此就說大部分哥特人能夠閱讀和書寫。“如尼字母”一詞的字面意思是“秘密”或“神秘”。當時的人們對書寫懷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認為書寫是一種近乎奇跡般的天賦。很有可能當時只有神職人員或者一些有學問的人才能接觸到關于書寫的知識。哥特人當時用如尼字母在逝去的英雄們的墓碑上題名,同時在英雄們的刀劍和寶石上刻上主人的名字。哥特人中的一些智者會書寫一些巫術符咒并將其懸掛在人們家中來辟邪和祈福。有時,人們會將新制定的法律刻在木頭或石頭上傳給后人。首領之間會互傳書信來商討一些事關重大、不宜說出來的問題。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書信都是簡短而精練的。詩人們也會時不時地請求懂如尼字母的人將自己的某首詩歌記錄下來。也許在歷史記載中,還有一些措辭相對粗暴的內容,譬如我們能在那部簡短記錄歷史事件的《撒克遜編年體史書》的開篇章節中讀到“某個王去世,之后某某人被立為王,哥特人與格皮特人大戰。格皮特人戰敗,尸橫遍野。某位首領被殺”之類的內容。然而,上述關于哥特人文字使用的內容僅僅是猜測,因為只有一塊或兩塊哥特碑文被保存下來,而且是非常簡短的碑文。哥特人將如尼字母表傳給了居住在波羅的海附近的其他親族。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冰島及不列顛群島的數百處墓碑和紀念柱上也都發現了如尼字母。如尼字母中的“P”和“p”兩個字符被古英語吸收來表達字母組合“th”及字母“w”的發音,因為這兩個音在羅馬字母表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方式。當人們用“ye”替代定冠詞“the”,或者用“yt”替代指示代詞“that”時——目前英國人仍會用到這兩種替換方式——實際上就是在使用兩千多年前荒蠻的哥特人使用的如尼字母。1838年,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一座異教神殿中的斷壁殘垣里出土了一條金項鏈。這條金項鏈上的刻文便是哥特如尼字母。哥特人早在4世紀時便居住在布加勒斯特城。一些學者認為刻在金項鏈上的內容是“哥特-阿諾姆海拉格”,蘊含著“哥特神圣珍寶”的意思。
毋庸置疑的是,這些字母并非由哥特人發明。至于哥特人究竟是如何掌握了這些字母,一直存在著巨大的爭議。如果我們將最古老的如尼字母與拉丁字母,或者與拉丁字母很相似的早期希臘字母進行對比,那么一看便知很多如尼字母字符其實都是拉丁或古希臘字符,只是稍加改動以便能夠以更便捷的方式雕刻在木頭上。學者們普遍認為如尼字母起源于拉丁文,但各種證據顯示如尼字母最早是在沒有受到羅馬影響的邊遠東北部地區開始使用的。我們傾向于艾薩克·泰勒博士的觀點,即如尼字母是在黑海西北海岸的一些地區使用的古希臘字母的變體。但我們無法考證居住在離這些殖民地六百英里以外的哥特人究竟是如何掌握了這些字母的,以及是什么原因導致字母的讀音發生了變化。
在本章結束之前,我還必須提及一些內容,因為這些內容會影響我們對于后續內容的某些理解。遠古時期,居住在多瑙河河口北面的部族被稱為“蓋塔”(Getes),拉丁文書寫為“Get?”。關于蓋塔人,也許你曾有耳聞,當年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曾將古羅馬詩人奧維德逐出羅馬,并且放逐他與蓋塔人一起生活。3世紀時,哥特人出現并開始在蓋塔人的土地上生存,在某種程度上還與當地居民進行了民族融合。羅馬人由此推斷哥特人與蓋塔人本是同一族群,只是命名不同,甚至說二者本擁有同一個名稱,只是發音不同而已。即便是身為哥特歷史學家的約旦尼斯也曾將著作命名為《蓋塔史》,而且將哥特人的傳說與曾在書中讀到的關于蓋塔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一些偉大的現代學者也曾致力于論證蓋塔人就是哥特人,以及哥特人的最早居住地遍及波羅的海至黑海的全部地域。然而,目前最具才能的權威人士認為“蓋塔人是哥特人”的說法是錯誤的。權威人士稱,在當年遷徙至多瑙河地域時,哥特人是與一支來自其他種族且所講語言也與哥特人截然不同的種族定居在一起的。
除非有一種可能性,即地理學家克勞迪烏斯·托勒密的消息是未經考證、全憑剽竊前人信息所得,否則公元2世紀中葉,“吉通人”,即哥特人,仍然居住在維斯圖拉潟湖東岸沿線。不久后,哥特人開始了恢宏的南遷征程。他們古老的家園亦幾經易主,最終被斯拉夫人和立陶宛人的分支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