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王國史(華文全球史)
- (英)亨利·布拉德利
- 3174字
- 2021-04-13 15:44:36
第6章 西哥特人的“判官”

精彩看點
西哥特人的三個王國——君士坦丁堡風云驟起——懦弱的瓦倫斯——阿塔納里克舌戰羅馬人——和解告終——匈人壓迫西哥特人
我在上一章曾講到,西哥特人在4世紀中葉起的二十五年也隸屬于厄門阿瑞克統治的東哥特。著名的厄門阿瑞克統治的前期可謂太平盛世。無論從名義上還是事實上,當時的西哥特人都很有可能是厄門阿瑞克的臣民。但后來,在東哥特王國受到匈人襲擊、其他被征服的部族摩拳擦掌意欲爭取自由的歷史大環境下,西哥特人似乎也被獲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本族的事務,亦可以自主決定發動戰爭或簽訂條約,而無須經過東哥特的阿馬林斯家族國王的批準。
西哥特人被劃分為三個部落,也可以說是三個小王國。部落首領被稱為“判官”,分別叫阿塔納里克、弗里希恩和阿拉韋。在這三位判官當中,阿塔納里克最有權勢,而另外兩位似乎也有意認同阿塔納里克為領袖。阿塔納里克繼承了父親奧瑞克的職位,從而開始執掌權力。奧瑞克曾是羅馬帝國的忠誠盟友,而且在君士坦丁堡還有他的雕塑或紀念柱彰顯著他享有的榮譽。據說,阿塔納里克是一位勇士,但史料只能證實阿塔納里克的奸佞之處,而非英勇過人之處。
為了更好地了解西哥特人在“判官”領導下的經歷,我們必須要先窺探一下當時發生在君士坦丁堡的一系列事件。
337年,君士坦丁大帝駕崩。王位最初由君士坦丁大帝的三個兒子繼承,之后由侄子尤利安繼承。尤利安因為不信基督教被民眾冠名“叛教者”。在開始統治的前兩年里,尤利安將異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尤利安駕崩后,羅馬民眾不想再擁戴君士坦丁大帝的宗室血脈為皇帝,便選舉了效力于皇室的一位官員約維安為皇帝,但約維安在繼位僅僅一年后便駕崩了。最終,羅馬帝國皇位由當時戰功赫赫的將軍弗拉菲烏斯·瓦倫提尼安努斯繼承。

尤利安
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有很強的意志力且殺伐果斷。然而,在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看來,僅憑一人之力無法肩負起統治龐大的羅馬帝國的重任。因此,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決定與弟弟瓦倫斯分治羅馬帝國,令他以君士坦丁堡為國都,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本人則擔任西羅馬帝國的皇帝。遺憾的是,瓦倫斯雖然的確是一位勇士且生性善良,但他缺乏對人性的了解,而當時的東羅馬帝國比西部更亟須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鐵腕領袖。當時,東羅馬帝國大多數民眾都講希臘語,而瓦倫斯對希臘語一竅不通,這對他的統治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沒過多久,瓦倫斯便發現自己四面楚歌。他推行的政策孱弱無力且反復無常,在優柔寡斷中喪失了寶貴的時間。最終,瓦倫斯貿然行動,采取了一系列禍國殃民的舉動,幾乎讓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毀于一旦。

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
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間,西哥特人始終恪守與羅馬帝國簽訂的條約,并且按照承諾不斷向羅馬軍隊輸送一定數量的壯丁。眾所周知,阿塔納里克的本意也是想要與羅馬帝國維持良好的關系,結果卻犯了一個令自己和自己的族人都付出了慘重代價的錯誤。尤利安的表兄普羅科皮烏斯起兵叛變,將瓦倫斯逐出了君士坦丁堡,之后篡位稱帝。普羅科皮烏斯登基后便號令西哥特人踐行盟約。阿塔納里克誤以為普羅科皮烏斯是羅馬帝國真正的皇帝,便立刻派出三萬名壯丁前往色雷斯行省。當然,阿塔納里克本人并未隨行,因為阿塔納里克曾按照父親奧瑞克的要求,至少阿塔納里克本人是這樣解釋,立誓永不踏足羅馬土地。我們可以想象阿塔納里克派出的三萬名壯丁又回到了曾經大肆洗劫過的老據點色雷斯行省。這些人此次是受到羅馬帝國的懲罰,作為“戴罪之身”才有機會前來,因此又怎會不趁機胡作非為一番?然而,正當三萬名西哥特壯丁在色雷斯行省肆無忌憚地實施各種暴行時,突然得知普羅科皮烏斯駕崩,而瓦倫斯則重新在君士坦丁堡登上皇位。西哥特人此次所謂的進貢非但沒有贏得羅馬帝國的認可,反倒激起了羅馬帝國的敵意。羅馬帝國中止了給這三萬名西哥特壯丁供給食物和必需品,同時切斷了他們返回多瑙河對岸的退路。瓦倫斯派出的將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讓這三萬名西哥特壯丁心甘情愿舉手投降。羅馬人沒有處死這三萬名西哥特壯丁,而是將普通的士兵都賣作奴隸,同時將軍中的西哥特將領們都以戰犯身份發配到羅馬帝國的邊疆。

普羅科皮烏斯

瓦倫斯
阿塔納里克得知三萬名西哥特壯丁的悲慘遭遇后,便派出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但此行絕不是去卑躬屈膝地乞求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的憐憫。相反,阿塔納里克佯裝出一副無辜受害者的模樣。阿塔納里克的使者聲淚俱下地控訴羅馬人無緣無故背信棄義,令羅馬人大為吃驚。阿塔納里克的使者稱西哥特人只是盡其本分如約援助羅馬帝國,無非是因為生性單純才錯認了羅馬帝國真正的君王而已。因此,阿塔納里克的使者諫言瓦倫斯不應為西哥特人的無心錯誤而震怒,而應該為西哥特人的忠心耿耿而感到欣慰!使者同時還要求羅馬立刻恢復西哥特戰俘的自由。
我們或許會認為西哥特使者的信口雌黃和無理要求只會招致滿堂嘲笑并遭到拒絕。瓦倫斯起初卻似乎有意答應西哥特人的要求。然而,瓦倫斯后來曾寫信給兄長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征求他的意見。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的回復似乎符合眾人不言自明的期待。瓦倫提尼安努斯一世建議瓦倫斯率軍攻打阿塔納里克的王國本土。于是,瓦倫斯隨即向西哥特全面開戰。此次戰役持續了三年之久。羅馬人雖然取得了大多數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局勢始終僵持不下,所以無法徹底攻克西哥特人的領地。最終,羅馬人欣然決定和解。狡猾的阿塔納里克同意剝奪西哥特首領們一貫從羅馬帝國領取的傭金,卻將自己的一份傭金保留了下來,而且令羅馬帝國認可自己是所有西哥特人的王。雙方就和平條約達成共識后,瓦倫斯似乎因為對阿塔納里克頗具敬意,便欲親自與阿塔納里克會面以簽署和平盟約。然而,阿塔納里克借口自己曾對父親奧瑞克立誓絕不跨越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的領土來推諉,并威脅稱一旦瓦倫斯踏足達契亞行省,雙方的和平條約便失效。阿塔納里克建議雙方在多瑙河中央的船上會面。他用盡周旋之術投機取巧,盡可能掩蓋自己處于劣勢的事實,讓人忍俊不禁。瓦倫斯勢必也感受到自己成了蠻族的笑柄,但為免節外生枝,還是依從了阿塔納里克的安排。雙方簽訂了盟約,同時交換人質以確保彼此能恪守盟約。對瓦倫斯來說,與西哥特人的種種斡旋絕非十分光彩的事情,但瓦倫斯仍然在班師回朝時大舉慶祝。同時,朝廷官員和民間演說家們也紛紛歌功頌德,仿佛瓦倫斯的豐功偉績可以和克勞狄二世相提并論,仿佛瓦倫斯堪稱另一個“哥特征服者”。

阿塔納里克

瓦倫斯與阿塔納里克在多瑙河上會面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阿塔納里克忙于迫害基督教教徒
,還陷入與弗里希恩對峙的一場小規模戰役中,結果弗里希恩戰敗并被驅逐出了西哥特。但沒過多久,羅馬帝國便恢復了弗里希恩在西哥特人中的“判官”地位。時過境遷,376年,西哥特人的幾位“判官”停止了內訌。阿塔納里克出任整個西哥特軍隊的總指揮官。西哥特軍隊集結在德涅斯特河西岸,而匈人的軍隊則盤踞在對岸,對西哥特虎視眈眈。因為料想對手沒有船渡河,阿塔納里克便認為西哥特軍隊可以高枕無憂,不會很快受到攻擊。然而,一隊匈人在一天夜里趁著月色縱馬渡過了德涅斯特河。哥特軍隊受到驚嚇,瞬間亂了陣腳。阿塔納里克率眾倉皇逃竄到了普魯特河西岸,意欲修整當地一些被羅馬人遺留下來的工事,再利用修復的工事抵御外敵。但西哥特人仿佛已經被嚇破了膽,再也無心戀戰,只顧著一心逃命。此時的弗里希恩與阿拉韋則派使者前去乞求羅馬帝國皇帝準許自己渡過多瑙河。阿塔納里克發現大勢已去,無法說服民眾奮起反抗,便率領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向西北方向逃去,最后來到一片被羅馬作家稱為高加蘭達的地方。“高加蘭達”這個名字很明顯就是哥特語中的“豪哈蘭達”一詞的變體,也就是英語中的“高地”一詞。這個地方很有可能指的是特蘭西瓦尼亞的山區。
至此,四到五年的時間內,阿塔納里克的統治便暫時告一段落,而阿塔納里克的宿敵弗里希恩則在這四到五年里成為首領,統治著所有西哥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