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哥特人的“亞歷山大大帝”

精彩看點

厄門阿瑞克——匈人即將殺來——暴君厄門阿瑞克的結局——東哥特人淪為奴隸——三兄弟——狄奧多里克大帝降生

我在本章將要講到哥特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段歷程。約350年,哥特民眾選舉厄門阿瑞克為首領。厄門阿瑞克像祖輩們一樣驍勇異常,但他施行的政策及奮斗的目標則與祖輩們有著天壤之別。哥特人以往的首領們一貫樂于征戰鄰邦、攻城略地,或者率領部眾另尋家園。但如今,哥特人又一次獲得了一方穩定的領土,而且在過往戰爭中受到的刻骨銘心的教訓已經讓哥特人放棄了征伐更加宜居和富饒的歐洲南部地區的念頭。隨著境遇的變遷,新的生存狀況似乎又為哥特人好戰的本性找到了新的出路。厄門阿瑞克無意攻打任何隸屬羅馬帝國的行省,而是決心要另建一個以自己率領的東哥特民眾為中心的更大的王國。根據傳說,厄門阿瑞克締造的王國(非歷史上定義的東哥特王國)位于第聶伯河沿岸。厄門阿瑞克征服的部族眾多,關于究竟涉及哪些部族,歷代的記錄難免出錯,所以具體涉及哪些部族我們不再一一贅述。然而,厄門阿瑞克征服的眾多部族里包括居住在遙遠的波的尼亞灣海岸的愛沙尼亞人。從中我們便可窺見當時厄門阿瑞克統治的哥特人領地的幅員之遼闊。厄門阿瑞克同時還征服了我之前提過的赫魯利人。赫魯利人曾與哥特人一起組建過部落聯盟,后來退出了聯盟,在一個叫阿拉里克的首領統治下獨自生活。幾十年后,“阿拉里克”因為是西哥特一位偉大的英雄的名字而為人熟知。曾有位羅馬歷史學家將厄門阿瑞克與亞歷山大大帝相媲美。多年以后,厄門阿瑞克的盛名依然在日耳曼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詩詞歌賦中廣為傳頌。當然,詩歌中的傳說更具戲劇性而非史實性。各類傳說中大多含有今人穿越到百年前的戲碼,但在抽絲剝繭之后,我們能發現一個事實,即厄門阿瑞克雖然是一位令人又敬又怕的征服者和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但同時是一位遭人唾棄的殘忍而自私的暴君。

厄門阿瑞克是繼阿馬林斯家族的奧斯特哥特之后的第一位國王。此前哥特人的首領似乎都是由民眾自由選舉、可以在任何貴族家庭產生,而且沒有證據顯示當時存在世襲制。但從此以后,厄門阿瑞克締造的由東哥特人組成的王國的國王開始世襲,只能由厄門阿瑞克的后代繼承。

同一時期的西哥特人似乎是相對獨立的狀態,西哥特人劃分為不同的部落,受各自的首領指揮。然而,鑒于這些首領完全能夠隨心所欲地發動戰爭或者保持和平狀態,我們可以認為西哥特人很有可能在理論上也是承認東哥特國王至高無上的地位的。

然而,厄門阿瑞克建立的強權,就如同后來拿破侖·波拿巴締造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一樣,都是窮其一生征戰得來的,因此注定只會以失敗告終。厄門阿瑞克在年邁之際遭遇了一個其無力應對的勁敵。該勁敵就是放棄了亞洲的故土,轉而如潮水般大舉西遷到俄羅斯遼闊平原地區的匈人、韃靼人。韃靼人勢不可當,征服了一座座城池。被征服的民眾也被迫加入韃靼人浩浩蕩蕩、有摧天毀地之勢的隊伍中。韃靼人兵臨城下,引發了厄門阿瑞克和他的子民們的巨大驚恐。這不僅是因為韃靼人隊伍龐大且戰無不勝的名聲,還因為韃靼人奇特而可怖的外貌激發的帶有迷信色彩的恐慌。韃靼人身形矮小,體貌畸形,但力大無窮。黝黑而無須的面龐丑陋得令人生怕。用約旦尼斯的話來講,韃靼人“眼不是眼,而只是兩點”,各類文身更是平添幾分瘆人的意味。難怪哥特人認為韃靼人是魔鬼的化身。曾有位羅馬作家認為韃靼人的外貌就像是粗亂雕刻在橋梁欄桿上的人臉一般。年邁的厄門阿瑞克試圖號召民眾奮起反抗,但民眾早已聞風喪膽,而隸屬的各部族則擁護入侵的韃靼人,希望借此擺脫令人發指的暴君厄門阿瑞克的統治。據說厄門阿瑞克眼看自己打下的江山即將分崩離析,萬般絕望之中選擇了自戕的方式了卻殘生。這或許是厄門阿瑞克的真正死因。但約旦尼斯并未提及厄門阿瑞克的自殺,而是將史實融入了一則浪漫的傳說中。對此,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傳說中都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根據后來該傳說的一個版本描述,厄門阿瑞克曾派兒子替自己向古德倫女王的女兒——美麗的斯萬希爾德求愛。然而,厄門阿瑞克之子在一位心懷叵測的謀士慫恿下將斯萬希爾德占為己有,并娶其為妻。厄門阿瑞克,這位被一個盎格魯-撒克遜詩人稱作“狂暴叛徒”的國王,不動聲色地掩飾了自己的憤怒,他花言巧語地哄騙斯萬希爾德,然后再瘋狂地報復斯萬希爾德,將斯萬希爾德五馬分尸。斯萬希爾德的哥哥們相傳挪威故事中分別命名為索里和哈德西爾,約旦尼斯則命名為沙魯斯和阿米烏斯?!? class=襲擊了厄門阿瑞克,割斷了厄門阿瑞克的手腳,令厄門阿瑞克在悲慘無助的境遇中茍延殘喘地活到一百一十歲。

匈人

古德倫女王

斯萬希爾德

376年,厄門阿瑞克駕崩,而東哥特王國則被匈人巴拉姆貝爾征服。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東哥特人都被匈人統治,甚至為匈人出戰,與自己的同胞西哥特人為敵。東哥特人的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如滄海一粟,沒有什么值得認真討論的。在面臨野蠻的侵略者時,東哥特人并非都是束手就擒。當時,在阿拉索斯(又稱阿爾希烏斯)和薩弗拉克斯兩位將軍的帶領下,有很大一部分東哥特人擁立了一個來自阿馬林斯家族的男孩兒維德里克為首領。在厄門阿瑞克駕崩后不久,東哥特人便與新國王一道開始向西遷徙,并且加入了西哥特人的軍隊。具體的情況我們會在后文中講述。幾年以后,一部分當時沒有西遷的東哥特人選舉厄門阿瑞克兄弟的孫子威尼斯塔里(也稱威尼斯塔里斯)為國王,意欲推翻匈人的統治。當時的匈人正在不斷征戰,無暇顧及東哥特人。威尼斯塔里的軍隊攻下了安塔人的領地。安塔人原屬斯拉夫人,后來被匈人征服。哥特史學家也曾毫無愧意地承認,哥特人曾百般虐待折磨安塔人的首領及七十個貴族。至于東哥特人的其他部眾,則在厄門阿瑞克之子亨門德的帶領下,繼續臣服于匈人,并且與巴拉姆貝爾的軍隊一道鎮壓本族哥特人的反抗。威尼斯塔里取得了兩場戰役的勝利,在第三場戰役中卻不幸戰敗并去世。在巴拉姆貝爾迎娶一位叫瓦拉達馬卡的阿馬林斯家族公主之后,東哥特人便不戰而降。巴拉姆貝爾下令允許東哥特人有權選舉自己的國王,同時在匈人征戰時予以支援。向來以容貌過人著稱的亨門德率軍推翻了日耳曼蘇維斯政權。亨門德之子托里斯蒙德(托里斯蒙德的父親下文中講是狄奧多里克一世)征服了格皮特人,卻在一次不幸墜馬的事故中死于“花一般的年紀”。

據說東哥特人因托里斯蒙德的不幸離世痛心不已,在之后的四十年里都沒有再選舉新的國王。當然,這種流傳于哥特民謠中的說法似乎略顯荒謬,我們只能聽聽,不能全然相信。也許,真正的原因是東哥特人無法選舉出一位被匈人首領認可的新王。這樣一來,哥特政權便一直掌握在匈人的手中。因為不滿王權被匈人霸占,理應繼承王位的托里斯蒙德之子貝里斯蒙德便去與當時定居在高盧的西哥特人會合。也許,貝里斯蒙德本以為自己會成為西哥特人的國王,但沒料到西哥特人已經有了國王。于是,貝里斯蒙德便隱瞞了自己是阿馬林斯家族后代的身份。西哥特國王熱情地接納了貝里斯蒙德,并且因為貝里斯蒙德的英勇賜予他很高的頭銜。因此,貝里斯蒙德的真正身世至死都不為西哥特人所知。

經歷了四十年的無主生涯后,約440年,匈人再次恩準東哥特人擁立一位自己的國王。新國王叫瓦拉默,他是萬達哈里之子、威尼斯塔里國王之孫。瓦拉默有兩個兄弟,即狄奧德米爾和維德默。瓦拉默授命兩個兄弟分管王國的部分領土,以及在自己駕崩之后繼承王位。約旦尼斯曾用近乎詩化的語言形容過瓦拉默兄弟三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他稱這種情誼有一種舉世罕見的動人之美。在瓦拉默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兄弟三人都甘當匈人忠實的奴仆。瓦拉默的子民也混在匈人帝國單于阿提拉的軍隊中,與自己的親族開戰。453年,匈人帝國單于阿提拉駕崩。之后,匈人帝國單于阿提拉的兒子們陷入了爭奪至高權力的廝殺中,而東哥特人也借此重獲自由。匈人意欲再次征服東哥特人,卻被瓦拉默率軍在一場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中打敗。捷報傳來的當天,狄奧德米爾還喜得一子。這位“勝利之子”即狄奧多里克大帝。狄奧多里克大帝命中注定要實現自己降生的吉兆——締造了其他日耳曼民族都望塵莫及的、盛極一時的東哥特王國。狄奧多里克大帝的事跡是哥特人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然而,在我們探尋狄奧多里克大帝傳奇的一生之前,要暫且先回望過去的一百年中,即身居東面的東哥特人在淪為來自亞洲野蠻游牧民族俘虜的一百年中,身為同胞的西哥特人有著怎樣的歷史境遇。

阿提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湛江市| 治县。| 岳池县| 梁山县| 纳雍县| 太康县| 治多县| 宜兴市| 安仁县| 湘西| 永安市| 小金县| 黔南| 唐河县| 苍梧县| 景东| 仁寿县| 府谷县| 灵寿县| 巴马| 连南| 喀什市| 武安市| 华池县| 兴文县| 商河县| 历史| 迭部县| 巴南区| 崇州市| 宁国市| 冀州市| 宾阳县| 饶河县| 诸暨市| 策勒县| 防城港市| 天门市| 厦门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