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自華傳(桐鄉歷史文化叢書)
- 徐盈哲 徐玲芬
- 1577字
- 2021-04-13 15:45:03
第一章 一門風雅
清末風云
19世紀末期,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內部的腐敗統治是癥結所在,同時也和它當時所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一個王朝的命運離不開時代大背景,個體的成長更無法遺世而獨立。到底是什么,促使徐自華,一個江南小城的大家閨秀竟會走出深宅大院,最終成為奮戰在民主革命第一線的巾幗斗士?不可否認,這個故事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烙印,而這一切還得從她所處的年代和她的家鄉、親人講起。
19世紀30年代,距離乾隆皇帝將大權交給兒子才不過幾十年。“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榮光好像尚在眼前,道光皇帝卻漸漸發現,他治理的國家正在被一種叫鴉片的東西“蠶食”。他雖然不如開疆拓土的祖輩那般躊躇滿志,卻也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于是,圣旨一封,派林則徐前往貿易中心廣州禁煙。然而,虎門銷煙的余熱還未完全消退,英國人的堅船利炮便攻進了這個曾經令歐洲人向往的東方國度。清廷空虛的國庫養不起精兵強將,在這場戰爭中很快就敗下陣來。1842年8月29日,英軍的船艦停在了南京下關江面上,在建造得十分華麗的船艙里,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從這天開始,中國在清王朝腐敗的統治之下,開始了不斷向那些貪婪的侵略者妥協的恥辱歲月。割地、賠款,紙上的短短幾句文字,卻充滿了血與淚。
那時的中國,在外,有列強虎視眈眈,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會突然撲上來咬你一口;在內,那已在風雨飄搖的清廷內部,爭權奪利沒有一天停止過。無力攘外,也不能安內。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清王朝已由同治皇帝繼位,但這位才親政一年就駕崩的皇帝,在歷史上并未留下多少足跡,倒是他的生母成了清王朝最后歲月里風頭最勁的人物,她就是慈禧太后。在慈禧掌權初期,也并非沒有嘗試過改變現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似乎令人看到了一點曙光,但那些食髓知味、餓獸一般的侵略者,怎會好心地給清廷留下喘息的機會?一次次野蠻的入侵,一張張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王朝的命運早已輪不到自己來主宰。
后來,連那個小小鄰國日本,也要來和西方侵略者分一杯羹。一場海戰,將洋務運動帶來的希望徹底擊碎。而慈禧太后的獨斷專權,也讓戊戌變法這場政治改革運動成了空。此后,清王朝每況愈下,越來越無力招架。眼見如此情形,侵略者變本加厲,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一向威風凜凜的老太太竟然帶著被自己軟禁的皇帝狼狽出逃。之后,更被迫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狠狠地將中國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淖。
此時,時間已走到20世紀開端,曾經試圖變法卻失敗的仁人志士又重新提出改革方案。這一次,慈禧一改往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態度,向主張立憲的一派投了贊同票。盡管慈禧有意推行新政,卻沒能取得所有人的信任。清廷一貫腐敗的統治作風早已令一些人心灰意冷,他們不愿再寄希望于封建王朝,而是主張另一套改革綱領,為了共和的理想,奉獻自己的生命和熱情。他們中有一些人的名字家喻戶曉,而本書的主人公徐自華與戰友們,同樣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走上歷史的舞臺,寫下屬于他們的青春華章。
任何革命的路程都不易。從歷史書上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些人經歷了家國被踐踏的痛苦,最終投身于民主革命斗爭。他們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當然,那都是后話了。關于這些,我們將用一部書的時間,慢慢地講給大家聽。
現在,讓我們再把歷史的時鐘往回撥,回到1873年。那一年,對同治帝來說像是做夢一般,母親慈禧太后終于松了口,把大權讓給了他。時年十八歲的同治帝,自然無法預測到自己親政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更無法預知他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他只知道,自己接手的攤子并不好對付,一大堆亂局需要平定自不必說,朝廷內部的權力爭斗仍未完全消停。不過,在那個通信并不發達的年代,紫禁城里當權者的紛爭,自然不至于波及遠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城。乍暖還寒的春日里,石門縣城的書香門第徐家正沉浸在弄瓦之喜中。彼時,誰也不知道,這個女子將來會在民主革命年代寫下屬于她的傳奇。

徐自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