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西世界史
- (法)帕特里克·布瓊主編
- 3249字
- 2021-04-14 13:39:33
451年
當蠻族守衛高盧羅馬之時
公元451年6月末,匈王阿提拉的軍隊與羅馬統帥埃提烏斯的軍隊在香檳沙隆地區進行了一場鏖戰。這是一場罕見的、“蠻族”入侵者與羅馬帝國防御者之間的邊境戰爭,同時也是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前的最后一場邊境戰爭。
公元4世紀最后一個25年內,西羅馬帝國就面臨著帝國內部“蠻族”人口的大遷徙問題。法國的歷史文獻經常將這種遷徙稱之為“大入侵”,但對于外萊茵河地區來說,這樣的人口遷徙則是一種“移民”。羅馬人之所以認為這些民族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擁有與羅馬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對于羅馬人而言,這些民族意味著他者,意味著未知且具有威脅性的異邦人。在“蠻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黑海北部的日耳曼人,他們試圖進入帝國的疆域,以謀求生計與容身之所。“蠻族”中,匈人,這支多半來自土耳其的民族,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形成一個多種族的游牧“帝國”,他們實行一種獨特的政策。公元約425年,定居于潘諾尼亞的匈人為向東羅馬帝國皇帝詐取大量黃金,向巴爾干半島諸國發起毀滅性的入侵。匈王阿提拉,生于公元約395年。自公元444或445年起,阿提拉就獨自統治著匈人及幾個匈人的盟族和降族。其權力中心位于多瑙河與蒂薩河之間。公元449年,君士坦丁堡派遣的特使就是在此地謁見阿提拉。但在公元450年,東羅馬帝國的新皇帝馬爾西安卻不再對匈人的種種要求再三容忍。這就為阿提拉轉而向西方進攻提供了托詞: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姐姐荷諾里(Honoria)一直都被朝廷與宮廷排除在外,她偷偷帶信給阿提拉,希望能求得他的支持,并奉上一枚戒指。阿提拉同意迎娶荷諾里,并索要西羅馬帝國一半的國土作為荷諾里的嫁妝。在瓦倫提尼安三世拒絕了阿提拉的請求后,阿提拉就決定攻打西羅馬帝國,并率軍向高盧挺進。
在這一時期,高盧仍屬于羅馬帝國,但帝國的權力在高盧已經大大減弱。所謂的蠻族——他們的羅馬化程度已經很高了——不斷擴大他們在高盧的領地。公元418年,羅馬人允準西哥特人以“盟族”的身份在阿基坦定居。所謂“盟族”,即根據“盟約”(拉丁語foedus)與羅馬結盟的部族。狄奧多里克一世在位之時(418-451),他在從加龍河到比利牛斯山脈的這片地區內建立起一個王國,并將圖盧茲作為王國的權力中心。而在東部地區,勃艮第人定居在日內瓦。在高盧北部,自約公元430年起,撒利克法蘭克人便開始與羅馬人結盟。埃提烏斯是最后一位能夠維持羅馬在高盧政權的將領,他與阿提拉的年齡相當,他的父親是西徐亞人,領導著一支軍隊,并被封伯爵。埃提烏斯自小在西羅馬帝國的宮廷長大,青年時代被送給西哥特人為質,隨后又被送給匈人為質,他就是在那里結識阿提拉。在高盧,埃提烏斯一直盡力控制“蠻族”擴張的苗頭,并曾數次遏制匈人的擴張。他也將阿蘭人安置在瓦朗斯、阿莫里凱和奧爾良附近。阿蘭人來自伊朗邊境,公元406年,阿蘭人與其他部族一道入侵高盧。埃提烏斯軍隊中的大部分士兵都來自與羅馬結盟的蠻族。在阿提拉入侵高盧之時,帝國軍隊正駐扎在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約達尼斯(Jordanès)在該戰役發生百年之后所撰寫的《哥特史》(Histoire des Goths),我們才了解到沙隆戰役的詳細經過。據約達尼斯描述,在阿提拉發起戰爭前,匈王和瓦倫提尼安三世都與周邊部族進行了外交磋商。在經過磋商后,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的軍隊也開始與瓦倫提尼安三世一道抗擊匈人。阿提拉的大軍約在公元451年1月開始向高盧進軍。但他為何會選擇向高盧進軍呢?約達尼斯認為,這是因為汪達爾人的領袖蓋薩里克煽動阿提拉攻打西哥特人。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在一個法蘭克部族中,發生了一場長子與次子對王權繼承權的爭奪,而在這場沖突中,長子得到阿提拉的保護。在火燒梅斯城并屠殺當地百姓之后,匈人軍隊繼續向奧爾良方向行進,因為西哥特王國是盧瓦河的必經之地。奧爾良城筑有防御工事,由阿蘭王桑吉班(Sangiban)領兵抵御匈人的進攻。奧爾良瀕臨破城之際,埃提烏斯和他的西哥特盟軍終于趕來,迫使阿提拉不得不向北撤軍。羅馬軍和其盟軍在香檳地區趕上匈人軍隊。該地被稱為馬恩河畔沙隆或“卡塔隆平原”,位于特魯瓦與香檳沙隆地區之間。
如今看來,這場戰爭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民族之戰”。作戰雙方的軍隊都是由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并且包含數量龐大的騎兵。在阿提拉的軍隊中,除了匈人之外,還包括東哥特人和格皮德人,后者是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而埃提烏斯這方,則集中了各個民族的輔助部隊:法蘭克人、薩爾馬特人、阿爾摩里克人、利提西安人(les Liticiens)、勃艮第人和撒克遜人,還包括“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其他分支。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一世率領著他兩個年長的兒子多里斯蒙德與狄奧多里克,以及一支龐大的部隊參與了戰斗。兩支軍隊在沙隆的一座山崗上進行會戰。阿提拉將匈人放到軍隊的中間位置。而戰斗的另一方,埃提烏斯則將阿蘭人安排到軍隊的中央,將羅馬人放到左翼,將西哥特人放到右翼。約達尼斯認為,阿提拉鼓動他的軍隊進攻阿蘭人和西哥特人,從而使得羅馬人失去盟軍。這場激烈的戰爭持續了一整個晚上。狄奧多里克一世在戰爭中犧牲,他的兒子多里斯蒙德與埃提烏斯都陷入混戰。次日早晨,埃提烏斯和他的盟軍作為勝利的一方離開戰場,而匈人則留在他們的堡壘之內。起初,羅馬人與哥特人決定將匈人圍困致死。但埃提烏斯命令多里斯蒙德回到西哥特王國繼承他父親的王位:約達尼斯認為,埃提烏斯之所以下達這個命令,是為了防止西哥特人在殲滅匈人之后會摧毀西羅馬帝國。當阿提拉得知西哥特人離去的消息時,一開始以為有詐,但在看到戰場一片寧靜之后,他踏上返程,且沒有受到羅馬軍隊的追趕。
據約達尼斯描述,這場戰爭的死亡人數高達16.5萬人,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在主要戰役開始前就戰死的1.5萬人。顯然,戰爭的死亡人數被夸大了,這也是古代與中世紀歷史學家常見的做法。但可以確信的是,作戰雙方的損失都十分慘重。因此,哪方又能稱得上是戰爭的贏家呢?實際上,這場大型戰役也只是延緩了西羅馬帝國的瓦解,但并沒有對帝國的命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埃提烏斯放走匈人軍隊。公元7世紀的法蘭克編年史作者弗雷德加爾(Frédégaire)認為,埃提烏斯甚至有可能敦促阿提拉加快行軍速度,以躲避西哥特人的襲擊。可以猜測,埃提烏斯沒有了盟軍的幫助,僅憑一支衰弱的部隊是難以追擊匈人軍隊的。而根據另一種假設,埃提烏斯可能擔心阿提拉帝國一旦瓦解,會使得大量的蠻族難民涌入西羅馬帝國,從而威脅到羅馬人在高盧的勢力平衡。
沙隆戰役發生后,主要的參戰將領在幾年間內先后遭遇不幸。公元452年,阿提拉在意大利發動另一場戰役。隨后,公元453年,阿提拉就因鼻腔大出血而死在他與新婚妻子的洞房花燭之夜。西哥特王多里斯蒙德在繼位的第三年也病倒了,隨后就遭到殺害。阿提拉逝世一年多以后,也就是公元454年9月21日,瓦倫提尼安三世因忌憚埃提烏斯與日俱增的野心,最終下令謀害了這位軍事統帥。幾個月后,即公元455年3月16日,同樣的命運也落到這位皇帝的身上。埃提烏斯死后,西羅馬帝國就再也沒有一位統帥能夠維持羅馬對高盧和意大利的統治。這一時期,帝國愈發動蕩不安:各蠻族都想要擴張他們的統治范圍;公元455年,汪達爾人在蓋薩里克的率領下洗劫羅馬,再一次重創羅馬城;皇帝的篡位、廢黜和刺殺頻發,直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被廢黜,這種局面才得以終止。
雖然歷史文獻并未說阿提拉殘忍易怒,但后來的種種傳說,逐漸形成了匈人的可怖形象,而匈人王則尤為可怖。公元6世紀末,圖爾的格列高利描繪了梅斯的大火和那場屠城,但他并沒有突出表現阿提拉的兇殘。在中世紀的傳說中,阿提拉被形容成“上帝之鞭”(Fléau de Dieu),即一件上帝用來懲罰人類罪孽的工具。在法國19世紀,甚至是20世紀的課本教材中,阿提拉一直都是一個毀滅者的形象,凡是他的鐵蹄踏過之處,便會寸草不生。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將德國的民族主義者類比成新的匈人部族。
埃迪娜·博佐基(Edina Bozoky)
附注:212, 882, 1066, 1927,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