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幣的種類和形狀
中國漢字中,凡與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都與“貝”有關,如貨、財、貿、貸、貴、賤、貧等,這也可以佐證貝作為貨幣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事實。貝的種類有100多種,其中作為最古老錢幣的是產于南海和東海的齒貝。作為貨幣的海貝,從其品種上看,大型海貝有虎斑寶貝、阿文綬貝、黍斑眼球貝、蛇首眼球貝等;小型海貝有貨貝、擬棗貝等,為貨貝最常見。這些貝多生長在東海、南海巖礁間。從貝的形狀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細長、多對齒、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兩端常有磨孔,便于穿系攜帶。

貨貝即財富,可以通過等價交換滿足需求,顯示富有程度。從其計量單位看,以數計值,貝數越多價值越高,少則低,具體實行“朋貝”制,即一朋為大海貝五或小海貝十。從貝的職能上看,貝既是非金屬自然物貨幣,又是先秦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葬中,除了儀仗、工具、用品、飾件、雜器等755件殉玉外,還有高達7000枚的貝幣,即700朋貝。若按西周共王三年裘衛(音河,即古代溫酒的銅器)銘文載意,裘衛用值80朋貝的瑾璋(即玉質禮器)換了矩伯的10塊田計算,則婦好700朋貝可換近90塊田,可見其財富之巨大。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于天然貝幣出土很多,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他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