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選擇貝作為貨幣
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主要以狩獵和原始采摘為生。一天的勞動所得勉強維持勞動者及其家族的溫飽,沒有剩余的東西供交換。生產力的發展,使不少氏族有了剩余產品去交換,人們當時用牲畜、器皿進行交易。所以,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由于存在地域差,為獲所需,部族之間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余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
當時我們的先民在商品交換中,尋找和探索過一種所有產品都能和它交換的物品,交換最多的馬、牛、帛、刀、玉、貝等,它們都曾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由于其他所有的一般等價物都太大,不便于攜帶,于是人們在交換中選擇了最小也最美麗堅硬的貝。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于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貝”作為古錢流通較廣,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貝殼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為天然的計算單位,是充當貨幣的好材料。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
貝在當時社會還具有稀缺性。貝產自南方海中,對于北方的夏、商、周來說,是一種外來物品。當時交通不便,內地居民很難獲得海貝,它對于大多數內地區域的人們具有珍稀性,因此這種貴重的外來物被當作最初的貨幣是很自然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距今約有7000年。顯然這些貝多半是從別的沿海部落輾轉到內陸交換,在物換中有產生貨幣形態的可能。
進入奴隸社會夏代,經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來,商品交換日漸活躍,海貝隨之增多的同時,其應用范圍也從單一向多重性轉變。由于商品不斷出現,促使海貝開始有了商品交換充當媒介的資格,誕生了中國最原始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