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課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8035字
- 2021-03-31 16:17:01
第一章
缺陷也是一種優勢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只有與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也就是說,在與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幾乎是分不開的。生命科學建立在生命的律動之上,正因如此,它又是一門研究生活的科學。這一點尤其適用于個體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把個體生命視為整體,而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動作、每一次沖動都是其生活態度的具體體現。這樣一門科學勢必是以實踐為導向的,人們可以借助有關知識來修正乃至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個體心理學是在努力了解神秘的生命創造力這一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正是有了這種神秘的力量,人們才會不斷發展、不斷完善、開拓進取、積極向上,甚至可以做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種力量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具體表現在對目標的追求之中。在這一過程中,身心配合,天衣無縫。因此,拋開整體概念,抽象研究身體活動與精神狀態是非常荒謬的。比如,在犯罪心理學領域,過度重視犯罪而忽略罪犯是不科學的。事實上,罪犯(而非犯罪)才是研判犯罪最為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把犯罪行為視為特殊個體生活中的一段經歷,那么,再怎么研究犯罪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同一個行為在一個案件中是有罪的,而在另一個案件中則可能是無罪的。關鍵是,要弄清罪犯的生活背景,了解其生活目標。只有了解了這些,方能做到沿波討源、順藤摸瓜,對其行為舉止追根究底。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理解諸多獨立行為背后的含義,將其視為整體的組成部分。反之,研究局部時,只要我們將其視為整體的一部分,對更好地了解整體就大有裨益。
就作者本人而言,對心理學的興趣源于醫學實踐。醫學實踐為理解心理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即目的論視角。在醫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所有器官都有明確的發育目標,發育成熟后都有明確的形狀。如果器官出現先天不足,人體會千方百計加以彌補,或培育出新的器官來替代缺損器官的功能。生命總是這樣,源源不斷、川流不息,絕不會輕易屈服于外界阻力。
人類的精神活動與有機生命的運動十分相似。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通過設定具體的目標,彌補缺陷、超越現狀。有了具體的目標,有了對成功的希冀,個體就會信心滿滿,克服障礙。相反,沒有明確的目標,個體的所有行為都將失去意義。
所有證據都表明,具體目標必須在早期(童年時期)確立。成熟個性就是在這個時期慢慢出現原型的。想象一下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當一個軟弱自卑的孩子深陷絕境時,便會努力發展,沿著既定目標砥礪前行。在這一階段,發展目標比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更為重要,因為目標決定著努力方向。目標是如何確立的,沒人說得清楚,但顯然是客觀存在的,并主導著孩子的一言一行。此時,孩子的天賦、沖動、理智、能力乃至缺陷,我們都所知甚少。時至今日,這一切仍然是個未知數,因為只有當目標確立之后,孩子的發展方向才能明晰可辨,只有在看清孩子的發展方向之后,才能預測其未來將會怎么走。
原型蘊含著個體人生目標的早期個性。原型一旦形成,人生的發展方向也就確定了,人生目標也就明朗了,個體的命運也就可以預見了。此后,個體的統覺(1)自然而然地與人生方向趨于一致。兒童不會客觀地看待具體情況,而是完全跟著統覺走。也就是說,兒童會戴著有色眼鏡根據個人好惡去理解身邊的世界。
這種聯系揭露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總是把自己的經歷與缺損器官聯系起來。比如,患胃病的孩子對食物有著異常的興趣,視力欠佳的孩子則熱衷于一切可見的事物。這種癡迷與個體的統覺完全一致。因此可以這么說,要想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只需要知道他哪個器官受損即可。然而,事情往往沒有這么簡單。兒童的器官自卑并非像外人觀察的那樣,事實上,器官自卑完全是源于自己的統覺。因此,盡管器官自卑構成兒童統覺的重要因素,然而,對這種自卑感的外部觀察不一定能為了解兒童的統覺提供任何線索。
這一切都是相對的。在這一點上,孩子和成人沒有什么兩樣,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絕對的真理,即便科學,也是如此。科學是建立在常識的基礎之上的,常識需要不斷修正,將大錯慢慢變成小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重要的是,要知錯必改。糾錯在原型期相對容易。如果當時沒有及時糾錯,那么,日后再想糾正,就必須回憶當時的情形。因此,在治療神經癥患者時,關鍵不是去探討他成年后所犯下的一般性錯誤,而是要回到他的早期生活當中,了解其在原型形成期間所犯下的根本性錯誤。一旦找到癥結,就可以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看法,遺傳基因并非十分關鍵。一個人遺傳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遺傳基因在他早期生活中打下了什么樣的烙印,即形成了什么樣的原型。先天性生理缺陷當然要歸咎于遺傳,但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要減輕生理缺陷給孩子帶來的特殊困難,給他們創造一個舒適的、正常的生存環境。事實上,我們不妨把這個看成是一種優勢,因為找到了缺陷,就找到了彌補的方法,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相反,那些沒有任何遺傳缺陷的健康兒童卻往往會因為營養不良或撫養不當而變得問題多多、乏善可陳。
對于存在先天生理缺陷的孩子來說,心理狀況則顯得尤為重要。由于他們的生活環境比常人艱難,所以自卑感就越發強烈。在原型開始形成之際,他們便更加關注自己;長大以后,這種情緒會一直伴隨左右。生理自卑并非導致原型偏差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也不可忽視,如童年時期受到溺愛或遭到厭惡,等等。生理缺陷、被過分溺愛或遭到厭惡是影響兒童成長的三大不利因素。這一點我們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討論,并用實例來加以說明。目前,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樣一點就夠了——那就是,這三種兒童心理上都是有殘疾的,因為他們都是在不利的環境下長大的,從來沒有學會獨立,并時刻擔心來自外界的攻擊。
由于社會興趣是教育和治療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人們從一開始就要對被治療者有必要的了解。只有勇敢自信、熟諳世事的人才能同時從生活的苦難和饋贈中汲取營養。他們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恐懼”二字。他們知道困難無處不在,同時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將其克服。他們嚴陣以待,決心直面任何人生挑戰,或者說直面社會問題。從人類的立場來看,我們絕對有必要做好準備,隨時面對他們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前面提到的三類兒童從一開始就對社會不感興趣,他們內心缺少成就生活、戰勝困難的心智因素。在失敗陰影的籠罩下,他們早期原型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產生了一種錯誤態度,認為生活毫無意義。面對此類患者,我們的治療方法就是幫助其形成有益的行為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缺乏社會興趣導致人們去關注生活中的負面因素。對社會缺乏興趣的人包括問題兒童、囚徒罪犯、精神疾病患者以及酒鬼醉漢,等等。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看到生活好的一面,讓他們把目光投向別人。由此看來,“個體心理學”實際上就是“社會心理學”。
繼社會興趣之后,下一步就是找出阻礙個體發展的種種問題。這一點乍看起來令人困惑,但實際上并不復雜。眾所周知,所有父母的寶貝疙瘩都有可能變成令人討厭的孩子。然而,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都不愿意眼睜睜地看著這種現象繼續下去。這是文明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很快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人生問題。一旦踏入校門,就會發現自己置身于一個全新的環境,面臨著全新的問題,不愿意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因為在此之前他還沒有學會如何適應學校里的集體生活。事實上,他早期的所有經歷都讓他對新的環境不寒而栗,結果勢必會促使他去尋求更多的寵愛。就本例而言,通過了解其早期特點和人生目標,不難發現,這樣的性格絕非源自父母,因為這樣的性格有利于他實現人生目標。至于別的目標或別的方向,則與他風馬牛不相及了。
生活的科學要研究的下一個問題是情感問題。目標設定的“方向線”或“軸線”不僅影響著個體的性格特征、身體運動、神態表情及外在癥狀,同時也左右著他的情感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都試圖通過情感來證明其態度的正確。因此,一個人如果想做好事,其想法就會無限放大,并最終支配著整個情感生活。由此可見,情感總是與個體對活動的看法保持一致,換句話說,情感強化了個體對活動的愛好。即使沒有情感投入,我們也總是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情感只是行為的伴隨物。
這一事實通過夢境體現得淋漓盡致。個體心理學最新的成就之一也許就是發現了夢的意義。毫無疑問,每個夢都有其目的。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人們才開始明白這一點。一般而言,夢的目的在于創造某種情感運動,而情感運動又會進一步推動夢的展開。這是對“夢都是假的”這一古老觀念的有趣評判。我們會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夢。夢是一種情緒預演,體現了清醒時對行為的計劃與態度,而在這種預演中,真戲可能永遠無法上演。從這個意義上說,夢的確具有欺騙性,因為情感聯想讓我們在沒有真正行動的情況下體會到了行動帶來的刺激。夢的這一特征也存在于我們清醒的生活之中。我們總想欺騙自己的情感,總想說服自己按四五歲時形成的原型去行事。
接下來是對早期原型進行分析。前面說過,我們的原型在四五歲時就已經形成,因此,必須尋找那個時期或者之前給孩子留下的生活印象。這些印象多種多樣,多到成人難以想象。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印象就是父母的過度懲罰給孩子造成的情感壓抑,其結果是,孩子千方百計尋求解脫,或者心理上產生排斥。因此,脾氣暴躁的父親會讓女兒形成一種排斥男性的心理,因為在她們眼里,所有男性都是一樣的,故而造就了她的原型。同樣,過度強勢的母親會將兒子造就成一種排斥女性的原型。這種排斥的態度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比如,有的孩子會異常害羞;有的則會出現性欲倒錯,而性欲倒錯實際上是排斥女性的另一種方式。這些異常行為都不是遺傳導致的,而是源于兒童早期的成長環境。
兒童往往要為自己早期形成的錯誤認知付出昂貴的代價。盡管如此,他們卻很少得到正確的引導。父母對這樣的后果要么是全然不知,要么是不肯承認。因此,孩子只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自行摸索。
奇怪的是,我們發現,即使兩個孩子出生在同一個家庭里,其成長環境也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中,每個孩子周邊的氛圍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長子在家庭中的處境與別的孩子有著明顯的不同。一開始,他是家中的獨子,是家人關注的焦點。一旦第二個孩子到來,他就會發現自己失寵了,會非常抗拒這樣的改變。事實上,從當初的“獨寵”到后來的“失寵”,簡直就是一出人生悲劇。這種悲劇意識成為他原型的一部分,并在成年后的性格中顯現出來。種種案例表明,這樣的孩子往往會遭受失敗的命運。
家庭中的另一種差異體現在性別上。一般認為,男孩往往無所不能,女孩總是一事無成。這樣的女孩長大后會變得畏首畏尾、疑心太重,并且一輩子都會優柔寡斷、首鼠兩端,總認為只有男人才能頂天立地,成就大事。
次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較特殊。他的處境與長子迥然不同,因為長子總是作為一個標桿與他并列前行。結果證明,次子往往會超過長子。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面對這樣的競爭者,長子感到十分不爽,而這樣的感覺最終也會影響他在家庭中的地位。長子非常害怕這樣的競爭,結果是處處落敗,漸漸失去父母對他的好感。自然而然地,父母開始把目光投到次子身上。從另一方面來說,次子由于始終面臨著標桿的挑戰,因此一直處于競爭狀態,其所有特征都反映出他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桀驁不馴或者蔑視權威。
在歷史書籍和傳記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幼子往往具有超常的能力。約瑟夫(2)就是一個典型的積極例子,他的雄心就是要力克群雄、稱霸天下。約瑟夫離家多年之后,他的一個弟弟出生了。但是這并沒有改變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他的地位依舊是家中的“幼子”。類似的描述在神話故事里比比皆是,幼子總是故事的主角。從中不難看出這些性格特征是如何在孩子童年時期開始形成的,如何隨著他見識的增加才漸漸有所改變的。所以,要想改變一個孩子,就必須讓他了解童年初期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他知道他早年的經歷正在毀掉他的生活。
早期記憶研究是理解原型和個體性格的一個重要方法。知識與觀察都促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早期記憶屬于原型的一部分”。為了說明問題,不妨舉幾個例子。就拿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來說吧!如果他有胃病,那么,他的所見所聞很可能都與食物有關。再拿一個左撇子孩子來說吧,他的用手習慣同樣會影響他對事物的看法。有人也許會跟你談起百般溺愛他的母親,談起弟弟妹妹的降生;如果有人有個脾氣暴躁的父親,他也許會談起曾經挨揍的情形;如果有人在學校里是個人見人恨的孩子,他也許會談起被同學攻擊的事情。所有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信息,前提是要懂得如何去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理解早期記憶是一門藝術,需要有極大的同情心,即具有能設身處地感受兒童早期境遇的能力。唯有具有極大的同情心,才能真正理解弟弟妹妹的出生對于年長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才能體會一個壞脾氣父親的虐待行為在孩子的內心留下怎樣的陰影。
說到這個話題,必須強調的是,任何形式的懲罰、責備或說教都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孩子和家長都不清楚哪些方面需要改正,那么,一切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如果孩子不理解自己為什么受罰,那么,他只會變得更加狡猾,更加懦弱。而且他的原型也不會因為懲罰和說教而發生任何改變。生活經歷本身不足以改變個體的原型,這是因為生活經歷與個體的統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只有了解了基本人格,才能有所改變。
仔細觀察一個身心發育不良的孩子的家庭,就會發現,盡管孩子看上去都很聰明(所謂聰明,指的是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然而,其言談舉止和面部表情無不流露出一種深深的自卑感。當然,聰明不一定指的是擁有常識。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種“個人特有的”——我們稱之為“私人的”——心態,一種神經癥患者特有的心態。就拿一個強迫性神經官能癥患者來說吧,他明明知道數窗戶是一種無益的行為,卻就是停不下來。而一個對有益事物感興趣的人是永遠不會這樣做的。精神失常的人往往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言談方式,他們從來不依據常識說話,而依據常識說話恰恰是社會興趣的高度體現。
比較一下常識判斷和個人判斷,就不難發現,基于常識的判斷往往是正確的。常識可以用來區分好壞。盡管用簡單的常識去判斷復雜的情況免不了出錯,但是隨著常識的積累更新,這些錯誤往往會自我更正。不過,那些只關心自身利益的人卻很難像他人一樣輕易區分正誤。實際上,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反而會暴露自身的不足,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在旁人眼里都是明明白白的。
以犯罪為例。詢問一下罪犯的智力、理解能力及犯罪動機,不難發現,罪犯總是覺得自己的行為很聰明、很勇敢。他覺得自己實現了某種超越。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智商超過了警察,他是別人的“克星”。在他眼里,自己是一位十足的英雄,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真正的英雄行為相差十萬八千里。他缺乏社會興趣,因而總是把精力放在生活中無益的事情上面,而這一點與缺乏勇氣和性格懦弱是分不開的。然而,他自己對此并不知曉。那些關注無益事物的人常常害怕黑暗,害怕孤獨,總想和別人待在一起,這恰恰就是懦弱的表現。事實上,制止犯罪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人人知道,犯罪純粹是懦弱的表現。
眾所周知,有些罪犯到了而立之年會選擇工作,選擇結婚,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會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力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良民。這是為什么呢?拿夜賊來說,一個三十歲的夜賊哪能比得上一個二十歲的夜賊?二十歲的夜賊身體更加強壯,腦瓜更加靈活。而到了三十歲時,罪犯不得不考慮換一種生活方式了,因為光靠犯罪很難維持生計。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浪子回頭或金盆洗手。
另外一個與罪犯有關的事實需要牢記在心,那就是,加大懲罰力非但不會嚇倒罪犯,反倒會激發他的英雄情結。要知道,罪犯通常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在那里,沒有真正的勇氣,沒有自信,沒有集體意識,也沒有對普世價值觀的理解。這樣的人是很難融入社會的。神經癥患者不太可能創辦一個俱樂部,而且對于一個廣場恐懼癥患者或精神錯亂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問題兒童或有自殺傾向的人從來不會結交朋友,個中緣由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們不交朋友,是因為他們的早期生活是自我封閉的。他們的原型把他們引向了錯誤的目標,引向了生活中無益的一面。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個體心理學為神經癥患者提供的教育和培訓項目吧。這里所說的神經癥患者,包括患有神經癥的兒童、罪犯以及那些試圖借助酒精來逃避積極生活的人。
為了快速有效地找出問題的根源,一開始,我們會詢問患者問題是什么時候開始的。患者往往會把問題歸咎于新的環境。然而,這只是一種誤解,因為在具體問題出現之前,患者就沒有為環境的變化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點在隨后的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如果一直是順風順水,那么,患者原型中的錯誤就不會顯現出來。然而,新的環境帶來了新的考驗,患者必須根據自己源于原型的統覺做出相應的反應。這種反應不是機械性的,而是創造性的,并且與左右其終身生活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早期個體心理學研究的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拋開遺傳及其他獨立因素的影響。結果發現,原型會根據統覺對生活經歷做出回應。因此,要想取得任何進展,就必須對統覺進行深入研究。
至此,我們總結了一百多年前的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個體心理學在新的領域里走了很長的路。眾所周知,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理論和精神病學理論。一位心理學家可能選擇一個方向,另一位心理學家可能選擇另一個方向,誰都不相信別人的選擇是正確的。也許,讀者也應如此,不要輕信盲信,最好能對各種理論進行一下比較研究。這樣,你會發現,我們并不認同以美國心理學家威廉·麥獨孤為代表的“策動(驅力)心理學”,因為他們所說的“驅力”包含了太多的遺傳因素。同樣,我們也不認同行為主義學派所說的“條件”和“反射”這樣的概念。這是因為如果不了解個體的生活目標和努力方向,單純以“條件”和“反射”來構建一個人的命運和性格是毫無意義的。在上述心理學流派中,沒有一個把個體的目標作為研究對象。
誠然,說到“目標”二字,很多讀者都會感到有些困惑。的確,這個概念應該更具體一點,更明確一點。所謂目標,歸根結底,就是要力爭活成上帝的樣子,而“活成上帝的樣子”當然是“終極目標”,即“目標中的目標”。教育工作者在引導自己或者孩子活成上帝的樣子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事實上,我們發現,兒童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具體的、更加直接的目標。兒童尋找自己生活中的強者,并將其視為自己的榜樣或奮斗目標。這個人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母親。研究發現,如果母親足夠強大,那么,即便是男孩,也會把她當成自己效仿的楷模。之后,他們可能想成為“馬車夫”,因為在他們眼里,“馬車夫”是當之無愧的強者。
如果孩子把“馬車夫”當成奮斗的目標,那么,他就會在行為、感覺和穿著打扮上刻意模仿,極力表現出與目標一致的特征。然而,只要警察一登場,“馬車夫”立刻就會威風掃地。再往后,他的理想目標可能會變成醫生或者教師,因為教師可以懲罰學生,這在孩子眼里才是真正的強者形象。
兒童總是會選擇一些比較具體的目標。研究發現,他們選擇的目標往往是其社會興趣的具體體現。有人曾經問過一個男孩長大以后想干什么,他回答說:“想當一名劊子手。”這就是缺乏社會興趣的表現,因為男孩想要的是生殺予奪的大權,而能夠主宰別人生死的只有上帝。他想超越社會,而這種想法恰恰會讓他走向生活的反面。想當醫生的愿望同樣如此。雖然醫生也和上帝一樣擁有決定別人生死的權力,然而,這樣的目標是通過社會服務的方式實現的。
(1)統覺:“統覺”是赫爾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心理學理論,“統覺”(apperception)一詞最初是由萊布尼茲提出的。萊布尼茲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的活動,它主要依賴于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得以完成。
(2)約瑟夫:根據圣經《創世紀》(第37章,第39~45章)——這是關于一個名叫約瑟夫的年輕人的故事。他父親的名字是雅各,他們住在迦南,他的祖父以撒來自迦南。約瑟夫今年十七歲,他有十一個兄弟,只有一個兄弟比他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