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恩河上的黃龍旗:阿姆斯特朗公司與中國近代海軍
- 張黎源
- 12字
- 2021-03-31 16:09:55
第一章 阿姆斯特朗公司簡史
一、早期歷史
紐卡斯爾簡史
泰恩河上的紐卡斯爾,隸屬于英格蘭東北部的泰恩-威爾都市郡(Tyne & Wear metropolitan county),也是英格蘭北部最重要的城市。該市距離北海13公里,北臨諾桑伯蘭郡(Northumberland),東接北泰恩賽德(North Tyneside),泰恩河(River Tyne)從其城南經過,將紐卡斯爾與南岸的蓋茨黑德(Gateshead)分開。雖然位于北緯54度,接近高緯度地區,但因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紐卡斯爾的氣候比較溫和,年平均氣溫一般在0—20攝氏度,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紐卡斯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帝國時代。2世紀,哈德良皇帝(Emperor Hadrian)統治時期,占領了不列顛島的羅馬人為防御北方的蘇格蘭人而沿英格蘭北部修筑了著名的“哈德良長城”,其東端起于泰恩茅斯(Tynemouth),一路經過現在的紐卡斯爾位置,橫亙整個英格蘭北部,至今還在紐卡斯爾附近留下了許多遺跡。與此同時,羅馬人還在現在的紐卡斯爾和蓋茨黑德之間建造了一座橋,以哈德良皇帝的姓氏將其命名為“波斯·艾利”(Pons ?lii),即“艾利之橋”[哈德良皇帝姓艾利烏斯(?lius)]。后來羅馬人又在橋附近修筑城堡,也沿用了“波斯·艾利”之名。
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羅馬人逐漸從不列顛島撤離,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丹麥半島的盎格魯人,大約6世紀,他們在英格蘭東北部登陸,并在紐卡斯爾附近的不列顛東海岸建立了伯尼西亞(Bernicia)和德伊勒(Deira)兩個王國,7世紀,兩國又合并為諾桑伯利亞王國(Northumbria)。在這個時期,泰恩河是該區域的一條重要貿易河流,其周邊興建了許多教堂與修道院,因此這個時期也被稱為諾桑伯利亞的黃金時期。但好景不長,接下來的數百年里維京人和諾曼人接踵而至,對諾桑伯利亞的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066年,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入侵不列顛,很快便橫掃了整個英格蘭,并撲滅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反抗。1080年,威廉之子,羅伯特·科特豪斯(Robert Curthose)為抵抗北方的蘇格蘭人而在泰恩河邊建造了一座“新堡”(New Castle),這就是“紐卡斯爾”名字的由來。這座木質城堡后來幾經改造重建,成為一座石砌諾曼式城堡,并保留至今,現在的游客仍能看到的圣尼古拉斯路(St. Nicholas Road)上的黑門(the Black Gate)和基普城堡(Castle Keep),是紐卡斯爾城內最古老的建筑和著名的景點之一。

紐卡斯爾基普城堡
在漫長的中世紀,紐卡斯爾是英格蘭和蘇格蘭邊境戰爭的前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6世紀的都鐸王朝時期。此后該地區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煤港和貿易港口,城鎮規模也逐漸擴充。至18世紀,紐卡斯爾的印刷業和玻璃制造業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這座城市取得真正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在19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由于紐卡斯爾附近的諾桑伯蘭-杜倫(Durham)地區是重要的煤炭產地,紐卡斯爾又毗鄰泰恩河和北海,有著便利的航運條件,為其發展重工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814年,紐卡斯爾人喬治·史蒂芬孫(George Stephenson)設計了第一臺火車頭,之后又在紐卡斯爾設立工廠,將火車這項革命性的發明推廣到了全英國,喬治·史蒂芬孫和其子羅伯特·史蒂芬孫(Robert Stephenson)也因此成為紐卡斯爾工業革命的象征。

1880年代的紐卡斯爾
從南岸的蓋茨黑德向北鳥瞰,左側為埃爾斯威克,右側為紐卡斯爾市區,可見高橋,以及正在沿河下駛的一艘“浪速”級巡洋艦(the Graphic)
紐卡斯爾的另一工業巨頭就是威廉·喬治·阿姆斯特朗(William George Armstrong),他創辦的阿姆斯特朗公司一開始以水壓機械起家,克里米亞戰爭后開始從事火炮裝備的生產,后來又涉足造船等領域,是19世紀末英國最重要的軍工制造廠。除了阿姆斯特朗公司,19世紀紐卡斯爾附近的泰恩河畔還興起了一系列的船廠,如查爾斯·米切爾公司(Charles Mitchell & Co.)、斯旺·亨特公司(Swan Hunter Ltd.)、帕爾默公司(Palmer's Shipbuilding & Iron Co.),等等,泰恩河流域由此成為英國船舶制造業的中心之一。
工業的繁榮為紐卡斯爾帶來了大量的財富。19世紀也是紐卡斯爾城市面貌成形的時期,開發商理查德·格林格(Richard Grainger)和建筑師約翰·道伯森(John Dobson)一同主導了紐卡斯爾市的規劃和建設,如市中心的格雷街(Grey Street)、格林格街(Grainger Street)和克萊頓街(Clayton Street)等新古典主義的街區都出自他們的手筆。像紐卡斯爾這樣在一位開發商的推動下進行大規模改造的情況在英國是不多見的。羅伯特·史蒂芬孫、阿姆斯特朗等工業巨頭也在泰恩河上興建了高橋(High Level Bridge)、旋轉橋(Swing Bridge)等數座壯觀的橋梁,連通了南岸的蓋茨黑德。紐卡斯爾還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電氣化路燈照明的城市。
20世紀初的紐卡斯爾仍是英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二戰”以后,伴隨著大英帝國的解體和去工業化的浪潮,紐卡斯爾的航運業和制造業逐漸衰退,原先煙囪林立、煤煙繚繞的景象早已不再。現今的紐卡斯爾正在適應新的時代并逐漸轉型,它仍保留了一部分制造業,而商業、金融業、旅游業、教育產業則逐步興起。這既是一座富有歷史底蘊的古城,也是一座富有時代活力的都市。
泰恩河水靜靜東逝,100多年前,阿姆斯特朗的工業帝國從此啟航。
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創立[1]
威廉·喬治·阿姆斯特朗于1810年11月26日生于紐卡斯爾東北的小村希爾德菲爾德(Shieldfield),其父為威廉·阿姆斯特朗,其母為安妮·阿姆斯特朗(Anne Armstrong),他還有一個比他大8歲的姐姐安妮,后來英年早逝。童年的阿姆斯特朗多病而孤獨,經常與父母一同去北方諾桑伯蘭郡的小村羅斯伯里(Rothbury)療養——數十年之后阿姆斯特朗事業有成,就在這里建起了他名冠英倫的別墅,并在此度過了余生。
盡管阿姆斯特朗的父親是谷物商人出身,后來又進入政壇,成為紐卡斯爾的名流,但年幼的阿姆斯特朗似乎對經商和從政都不感興趣,仿佛是天賦使然,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迷上了機械。在接受了初級教育后,阿姆斯特朗于1826年進入了畢曉普奧克蘭(Bishop Auckland)的文法學校就讀。他對機械的愛好也與日俱增,但這些知識顯然沒法從枯燥而刻板的課堂學習中得到,于是阿姆斯特朗便利用一切業余的時間學習和實踐。他經常去參觀附近的一家機械工廠,廠主名叫威廉·蘭肖(William Ramshaw),蘭肖對這位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印象不錯,便請他到家里做客。阿姆斯特朗因此認識了蘭肖的女兒——比他大3歲的瑪格麗特(Margaret),后來她成了他的妻子。

青年時代的阿姆斯特朗
雖然阿姆斯特朗是個十足的機械迷,他的父親卻有著自己的打算——他希望阿姆斯特朗成為一名出人頭地的律師,因此他把阿姆斯特朗介紹給了自己的一位朋友——阿莫爾·唐金(Armorer Donkin)。唐金當時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在紐卡斯爾享有很高的聲望。1828年,阿姆斯特朗開始跟隨唐金研習法律,隨后他被送往倫敦著名的林肯律師學院(Lincoln's Inn),在那里接受了為期5年的正規法律教育,直到1833年返回紐卡斯爾,加入了唐金的律師事務所。雖然律師不是阿姆斯特朗自己選擇的職業,但這個聰明的年輕人顯然也干得不錯。阿姆斯特朗很受唐金的器重,除了唐金和其合伙人斯特布爾(G. W. Stable)外,阿姆斯特朗就是這個事務所的第三塊牌子。阿姆斯特朗多年后回憶自己的這段生涯時說道:
當然,法律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的假期是由我自己來安排的,在很多年里,我除了忙于法律的時間外,業余時間都用在了機械方面。但那環境也是很特殊的……當我加入他(指唐金)的事務所時,他非常器重我;我將成為他的接班人。這樣的未來顯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似乎我的職業生涯已經被安排好。當然,如果我做出改變的話,就意味著浪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十年或十一年的時光——可能也不是完全浪費,因為我的法律訓練和知識在很多方面促進了我的事業。[2]
如其所言,阿姆斯特朗在從事律師職業期間仍不遺余力地鉆研機械技術,他的興趣逐漸鎖定在了液壓技術和電學上。1838年,他受水車的啟發設計了一臺“旋轉式液壓機”,并在當地的工廠把它建造了出來;到1840年代,他已經設計出了一系列蒸汽發電裝置,發表了數篇相關論文,在學術圈內造成了不小的轟動。1845年,他將之前的旋轉式液壓裝置改為活塞式,設計了一種新型液壓吊臂。他的合伙人唐金和斯特布爾十分支持阿姆斯特朗的機械事業,在他們的推薦下,阿姆斯特朗前往紐卡斯爾市政府游說,最終政府接受了他的這一設計,阿姆斯特朗的吊臂將在泰恩河畔的碼頭區被建造出來。
這時,另一位阿姆斯特朗生涯中的重要人物出現在了他的身邊——著名土木工程師詹姆斯·麥道斯·倫道爾(James Meadows Rendel),他此時已是皇家學會會員(阿姆斯特朗也于1846年被選為皇家學會的成員),因參與泰恩河道的整治工程而結識了阿姆斯特朗。兩人一見如故,倫道爾也積極鼓勵阿姆斯特朗成立自己的公司,將他的液壓吊車發明付諸生產。阿姆斯特朗最終辭去了在唐金事務所的合伙人職務。1847年元旦,一個新的機械公司在紐卡斯爾西郊的埃爾斯威克(Elswick)宣告成立。這個不起眼的小公司以其創立者的名字命名——W. G. 阿姆斯特朗公司(W. G. Armstrong & Co.),在中國近代文獻里,它也被譯作“阿摩士莊”“阿模士莊”或“阿姆斯脫郎”等。當時怎會有人想到,數十年之后,它將成為這個日不落帝國最重要的工業重鎮。

詹姆斯·麥道斯·倫道爾
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早期業務[3]
184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成立伊始,阿姆斯特朗同其他4個股東在埃爾斯威克購買了6英畝土地,開始建造廠區。埃爾斯威克距離紐卡斯爾城區約2英里,位于紐卡斯爾到卡萊爾(Carlisle)的鐵路支線上。廠區南臨泰恩河,地勢北高南低。新廠接到的第一筆訂單來自愛丁堡和北方鐵路公司,不久之后,諸如利物浦船塢(Liverpool Dock)、阿爾伯特船塢(Albert Dock)、倫敦帕丁頓車站(Paddington Station)等紛至沓來,阿姆斯特朗設計的液壓吊臂一炮走紅。
在液壓吊臂大賣的同時,阿姆斯特朗也在積極開拓新的領域,但這樣的嘗試并不都是成功的。1848年,公司設計了一型機車,卻找不到任何買家,以至于讓公司損失了前兩年的全部利潤。盡管如此,阿姆斯特朗公司在最初幾年中的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它的業務拓展到了機車、鍋爐、船塢閘門、挖泥船、橋梁構件等諸多領域,尤其是在1857年贏得了當時世界上第二長的橋梁——印度索恩(Soane)大橋的投標,使得阿姆斯特朗公司獲得了一筆價值68000英鎊的大單。盡管如此,阿姆斯特朗公司仍舊只能算是聞名紐卡斯爾一隅的普通小廠,真正關鍵性的改變發生于1850年代中期,一個偶然的契機使得阿姆斯特朗公司從一個生產民用機械的工廠搖身一變成為生產殺人機器的兵工廠,而阿姆斯特朗本人的名聲也隨之響徹了整個大英帝國。
1854年,英、法介入克里米亞戰爭,這是英國在拿破侖戰爭后數十年內面對的首次大規模戰爭,對于軍隊的裝備是一次真正的考驗。戰爭的事實證明,英國軍隊裝備的傳統熟鐵鑄造的前裝滑膛炮已經在現代戰爭中顯得力不從心,亟須對火炮設計進行改進。是年11月發生的因克曼戰役(Battle of Inkerman)給阿姆斯特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遭遇俄軍強大攻勢的情況下,英軍靠兩門18磅前膛重炮的加入而避免了覆沒的厄運,但搬運這兩門重炮花費了大量的人力。消息傳回國內,立即引起了阿姆斯特朗和麥道斯·倫道爾等人的注意。阿姆斯特朗認為,如果利用現代制造技術,將火炮設計得更加輕便,那么慘烈的因克曼戰局或許能有較大的改觀。在麥道斯·倫道爾的鼓勵下,阿姆斯特朗公司于1854年底開始進行新型野戰炮的研發工作。他們的策略十分大膽,意圖一改此前前裝滑膛炮的設計,而采用與小口徑步槍類似的后裝線膛炮設計,并創新性地采用了纏繞法工藝(built-up gun),即區別于之前的整體生鐵鑄造式火炮,而使用熟鐵的外套包裹鋼制的內筒,極大地增加了炮身的強度和韌性,可在承受相同膛壓的條件下減小炮身的重量。1855年中期,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第一門火炮終于成功問世,這門火炮口徑為1.75英寸,彈頭重5磅。它的尾閂非常獨特,采用立式閉氣結構(vent piece),并用被稱為“阿姆斯特朗螺絲”(Armstrong Screw)的螺栓頂緊。這種炮能夠被2到3名士兵輕易抬起,并且在1500碼的距離上獲得極高的命中率。

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的第一門火炮的復制品(張黎源攝)
185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又在5磅炮的基礎上研制了18磅野戰炮。次年1月,阿姆斯特朗式18磅炮在舒伯里內斯(Shoeburyness)靶場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其性能大大優于陸軍裝備的32磅、18磅或12磅前膛炮。8月,戰爭部(War Department)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對7種新發明的火炮進行評估,結果阿姆斯特朗炮以絕對的優勢勝出。
1858年底,阿姆斯特朗炮擊敗了另一個強勁的對手約瑟夫·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發明的六角膛火炮,最終被英國軍隊接受。阿姆斯特朗隨即慷慨地決定將他的火炮專利無償獻給英國政府,戰爭部決定同時在埃爾斯威克和倫敦伍爾威治的皇家兵工廠(Royal Arsenal,Woolwich)生產阿姆斯特朗炮,將其作為英國軍隊的制式火炮,阿姆斯特朗本人也被任命為線膛火炮總工程師(Chief Engineer of Rifled Ordnance),任期為7年,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為伍爾威治兵工廠的總監。1859年,為表彰阿姆斯特朗在火炮設計上的貢獻,英國王室冊封他為騎士。隨著這一連串令人目不暇接的勝利,阿姆斯特朗登上了其人生的高峰。
根據阿姆斯特朗與英國政府的協議,當他擔任皇家兵工廠總工程師之后,他在紐卡斯爾的工廠將繼續為英國軍隊生產火炮,但由于他已為政府服務,因此不得在埃爾斯威克的火炮生產中享有利益。于是,埃爾斯威克的火炮生產業務被從原公司中剝離,專門成立了新的埃爾斯威克火炮公司(Elswick Ordnance Company),阿姆斯特朗仍在其他的機械制造部分享有利益。根據與英國政府簽署的合同,埃爾斯威克火炮公司只能為英國軍隊制造火炮,而不得將之用于出口。在此后的幾年中,由于英國政府的扶持,埃爾斯威克火炮公司的業務量急劇增長,泰恩河畔逐漸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軍工重鎮。
埃爾斯威克公司的管理和技術事務主要依賴阿姆斯特朗的兩位摯友和晚輩,其中之一便是極富才華的年輕工程師喬治·懷特威克·倫道爾(George Wightwick Rendel)。他是阿姆斯特朗好友詹姆斯·麥道斯·倫道爾的兒子,從小便跟隨其父親和阿姆斯特朗學習工程技術,此時雖然還不到而立之年,卻已是獨當一面的機械和火炮專家了。另一位則是年輕的炮兵上校安德魯·諾布爾(Andrew Noble),他是英國炮兵軍官中的佼佼者,對炸藥和火炮制造有著深入的研究,在阿姆斯特朗的勸說下,他于1860年從軍隊退伍,加入了埃爾斯威克公司。1870年代之后,諾布爾開始接手公司的所有日常事務,在阿姆斯特朗晚年淡出公司事務之后,他便成了公司的實際掌控者和接班人。

喬治·懷特威克·倫道爾

安德魯·諾布爾
此后的幾年中,阿姆斯特朗奔走于倫敦和紐卡斯爾。一方面,他傾力整頓陳舊的伍爾威治兵工廠,使其能夠適應現代化軍火的制造;同時,他也繼續關心著埃爾斯威克工廠的方方面面。在英國政府的推動下,從陸軍使用的6磅、9磅和12磅野炮到海軍使用的20磅、40磅和110磅艦炮,新的后裝線膛火炮型號不斷涌現。受當時的技術所限,大型后膛炮的尾閂很容易損壞,因此阿姆斯特朗在更大口徑火炮的設計中重新轉向前膛炮,但與傳統的前裝滑膛炮不同,阿姆斯特朗選擇的是纏繞法制造的前裝線膛炮。這些新型火炮很快便在實戰中得到了檢驗,1860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從北塘登陸的英法聯軍首次使用了阿姆斯特朗炮向清軍陣地發動炮擊,對清軍陣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并一舉攻占了大沽炮臺。1863年的薩英戰爭中,英國軍艦也使用阿姆斯特朗炮向鹿兒島炮臺轟擊,摧毀了薩摩藩的炮臺和工廠。此戰使得日本人對阿姆斯特朗炮驚羨不已,后來采購并仿制了大批這種火炮,并在明治初年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它因此被稱為“維新第一功臣炮”。
然而好景不長,埃爾斯威克與伍爾威治不穩定的聯姻很快便走到了盡頭。作為一位非軍隊背景的工程師,阿姆斯特朗與英國軍隊內部的關系遠非融洽,而阿姆斯特朗炮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其性能自然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比如鹿兒島炮擊時,就有110磅火炮發生炸膛事故,造成了英軍炮手的傷亡。與此同時,阿姆斯特朗炮還被一次又一次地拿出來與惠特沃斯炮做比較,英軍甚至設立了一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委員會”(Armstrong Whitworth Committee),專門對兩種火炮進行各種比較測試;而軍隊中的保守主義者則更鼓吹后膛炮的不穩定、價格高昂且難以維護,主張重新使用前膛炮。在一片聒噪聲中,阿姆斯特朗炮的各種瑕疵被有意無意地放大,成為輿論攻擊的靶子,許多批評的聲音甚至直指阿姆斯特朗本人,令他十分憤懣。
阿姆斯特朗與英國政府的合作關系徹底破裂發生在1862年底,由于火炮需求量的減少和伍爾威治產能的增加,加上阿姆斯特朗炮的造價過于高昂,英軍決定之后的火炮將全部在伍爾威治生產,埃爾斯威克將失去所有的訂單!這對于生產規模已經很大的埃爾斯威克火炮公司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般的打擊。阿姆斯特朗得知此事后寫信給陸軍部,表示自己希望辭去在政府中的職務,返回紐卡斯爾,幫助埃爾斯威克公司渡過難關。1863年2月,陸軍部批準了阿姆斯特朗的辭呈,阿姆斯特朗于是結束了他短暫的政府服務生涯,回到了自己的朋友們中間。
對于埃爾斯威克火炮公司的處置問題,英國政府一度希望將之收歸國有,但最后因收購價格問題而未能達成一致,最終英國政府以支付一筆補償金的方式了結了此事。此后,阿姆斯特朗與合伙人決定將火炮公司和機械公司合并,成立新的威廉·喬治·阿姆斯特朗爵士公司(Sir W. G. Armstrong & Co.),合并協議于1864年1月1日簽署,失去了政府后盾的阿姆斯特朗公司不得不獨立摸索前方的道路。
在失去了英國政府的火炮訂單后,擺在阿姆斯特朗眼前的最佳選擇當然是轉向爭取海外訂單。雖然在1863年之前阿姆斯特朗炮已經在法國、意大利、俄國等地進行了試驗,但由于英國政府的限制,埃爾斯威克公司不能對外國出口軍火。變故發生后,最早向阿姆斯特朗提出應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是喬治·倫道爾的弟弟——斯圖爾特·倫道爾(Stuart Rendel)。與他的幾位哥哥不同,出身工程師世家的斯圖爾特并沒有潛心于機械設計,而是有著卓越的經營頭腦和政治天賦,后來他一直做到自由黨國會議員,并被冊封爵位。當斯圖爾特向阿姆斯特朗提出這個建議時,阿姆斯特朗一開始不置可否,只是讓他放手去試,并答應給他百分之五的傭金。憑借著年輕、干勁與廣泛的人脈關系,斯圖爾特·倫道爾幾乎以一己之力打開了阿姆斯特朗軍火的海外市場。在英國政府的默許下,阿姆斯特朗炮最先被出口到了內戰中的美國南北雙方,其后是埃及和土耳其,再之后是智利和俄國……遠東的日本和中國不甘落后,為了自強以御外侮,也紛紛對阿姆斯特朗炮青眼有加。很快,埃爾斯威克制造的大炮就成了世界軍火市場上的搶手貨。

斯圖爾特·倫道爾
但阿姆斯特朗炮并非沒有競爭對手,最強勁的對手來自歐洲大陸上的普魯士。在魯爾河畔的埃森(Essen),矗立著19世紀的另一個軍火帝國——克虜伯公司(Krupp Gussstahlfabrik)。克虜伯公司最初是一家經營鋼鐵制造的小廠,在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Krupp)的努力下,公司擴大了生產規模,并于1847年研制成功了第一門鑄鋼前膛火炮,在1851年的世界博覽會上進行了展示。此后,克虜伯公司又研制了橫楔式炮閂的后膛鋼炮,以其優越的性能出口到了俄國與土耳其。1859年克虜伯炮列裝了普魯士陸軍,并在普法戰爭中大顯神威,名聲大噪。此后,克虜伯炮被出口到了世界上許多的國家。中國也是它忠實的擁躉,從1860年代末開始,采購了大量的克虜伯炮,用于近代化陸軍和海軍的建設。

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的100噸前膛炮(Northumberland County Council Archive)
在世界軍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阿姆斯特朗公司為了開拓市場,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1876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100噸18英寸前膛炮,裝備于意大利鐵甲艦“杜里奧”號(Duilio)和“丹多洛”號(Dandolo)上,轟動了世界。在火炮材質方面,早先的貝氏轉爐煉鋼法所制鋼塊中容易混入氣泡,在鑄造火炮時容易令炮身產生瑕疵,影響其質量,因此阿姆斯特朗公司并不傾向于制造全鋼火炮;但1860年代發明的西門子-馬丁(Siemens-Martin)平爐煉鋼法改進了這一缺陷,鋼的質量逐步提升,于是阿姆斯特朗公司也開始轉向全鋼火炮制造。另一方面,安德魯·諾布爾與伍爾威治的化工專家弗里德里克·阿貝爾(Frederick Abel)一同研制出了慢燃發射藥,這使得炮彈能夠獲得更大的初速度,擁有更強的穿甲能力。英國軍隊雖然于1864年后開始重新轉向前膛火炮,但1879年發生的“雷神”號(H. M. S. Thunderer)鐵甲艦艦炮炸膛事故使得軍方對前膛炮的安全性提出了質疑,同時慢燃藥的發明和火炮制造技術的改進也使得火炮的身管越來越細長,前膛裝填的方式已不再適用,因此阿姆斯特朗公司也重新開始關注后膛炮。起先他們采用的是被稱為“埃爾斯威克杯”(Elswick cup)式的斷隔螺紋尾閂,但實驗發現其氣密性并不理想;而法國軍官杜斑鳩(De Bange)發明的“蘑菇頭”式斷隔螺紋炮閂則更為優越,阿姆斯特朗公司很快也將這種尾閂應用到了他們的火炮上。在炮架方面,以液壓機械見長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大膽地將各種液壓裝置應用到了他們的火炮,尤其是大口徑艦炮系統上,極大地便利了火炮的裝填、俯仰、旋回、駐退、復進等操作。
1863年后,阿姆斯特朗公司與英國政府仍保持著一定的聯系,重新爭取政府訂單的努力一直持續著。然而除了為海軍制造了一艘“堅定”號“蚊子船”,并提供了一些火炮液壓系統外,阿姆斯特朗炮始終沒有能獲得英國軍隊的青睞。直至1879年,在火炮技術經歷了深刻變革的情況下,皇家海軍才開始重新采購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火炮。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阿姆斯特朗的軍火帝國與快速膨脹的英國海上力量相得益彰,加上源源不斷的海外訂單,阿姆斯特朗公司步入了真正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