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恩河上的黃龍旗:阿姆斯特朗公司與中國近代海軍
- 張黎源
- 4676字
- 2021-03-31 16:09:54
引言
2014年6月,我隨中央電視臺《甲午》紀錄片攝制組赴英國拍攝,尋訪一個多世紀前北洋海軍在這個國家留下的歷史痕跡。我們的第一站便是英格蘭東北部的重鎮——泰恩河畔紐卡斯爾(Newcastle upon Tyne)。從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沿著英倫東海岸北上,經過大約4個小時的車程,一條大河倏然出現在窗外,河上一座座鋼鐵橋梁飛架,讓人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年代。這便是紐卡斯爾——中國海軍夢開始的地方。
這是我第三次造訪紐卡斯爾,前兩次還是在英倫求學之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紐卡斯爾的印象或許是著名的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或許是英超勁旅紐卡斯爾聯隊(Newcastle United Football Club),或許是泰恩河上形形色色的橋梁和城市中兼具古典與現代氣息的建筑。但對于中國海軍史研究者來說,紐卡斯爾的意義卻是非比尋常的。這座19世紀重要的工業城市曾是許多國家海軍的搖籃,從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的船臺上誕生的蒸汽鐵甲戰艦曾經遠銷世界各地,包括遙遠的東方——洋務運動的中國和明治維新的日本。從1876年到1910年的30多年里,阿姆斯特朗公司為中國建造的“超勇”“揚威”“致遠”“靖遠”“海天”“海圻”“肇和”等21艘軍艦,在中國海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海軍也曾三度訪問此地,大清帝國的黃龍旗在泰恩河上高高飄揚。
在紐卡斯爾誕生的這些著名艦船長久以來便是海軍史學者們注目的焦點,其中研究最精者當屬已故英國海軍史學者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先生,他曾在《世界戰艦》(Warship International)、《戰艦》(Warship)等英文刊物上發表關于阿姆斯特朗軍艦的系列文章,并于1999年出版了專著《出口軍艦》(Warships for Export:Armstrong Warships,1867-1927)[1],對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所有軍艦均有介紹,為研究此題目不可不讀之書。國內的佼佼者則是李玉生先生和陳悅先生。前者于2003年發表了網絡文章《帝國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艦》[2],是中國海軍史學界首篇關于該課題的專文;后者則于2004年底開始在《現代艦船》雜志上連載有關中國海軍歷史艦艇的系列文章,迄今已達百余篇之多,并結集成《北洋海軍艦船志》[3]《近代國造艦船志》[4]《清末海軍艦船志》[5]《民國海軍艦船志》[6]等數冊,其中對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的中國軍艦也多有詳細論述。
我對阿姆斯特朗的軍艦的興趣就源于以上著述。在英國留學期間,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利用假期走訪了英國各地的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尋找關于阿姆斯特朗軍艦的第一手檔案,主要線索便是《出口軍艦》一書中的文獻綜述和引注。由于歷史上阿姆斯特朗公司幾經變遷,檔案分布較為分散,因此尋查之不易自不待言。但國內海軍史學界從未發現過的一大批中國軍艦原始資料由此逐漸浮出水面,令我大喜過望,其中既有無心插柳的驚喜,更多的是苦覓得來的甘甜。這些珍貴的史料極大地填補了中國海軍史研究中的空白,使其形象更加完整、生動。
以下就對我收集到的英國各地保存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檔案加以簡要介紹。
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海事方面的展品收藏,其下屬的卡爾德圖書館(Caird Library)、歷史照片與艦船圖紙部(Historic Photographs and Ship Plans Section)中均藏有關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檔案。卡爾德圖書館位于倫敦格林尼治的海事博物館本館內,須辦理閱覽證進入;歷史照片與艦船圖紙部位于伍爾威治(Woolwich)的分部,須預約參觀。
一、艦船設計師喬治·瑟斯頓(George Thurston)檔案[7]:喬治·瑟斯頓曾于1890年代在阿姆斯特朗公司工作,后來成為維克斯公司(Vickers Ltd.)的首席艦船設計師。他的手稿筆記中列有許多阿姆斯特朗軍艦的技術性能參數。
二、艦船設計師尤斯塔斯·坦尼森·戴恩科特(Eustace Tennyson D'Eyncourt)檔案[8]:戴恩科特曾于1924年至1928年間擔任阿姆斯特朗公司首席艦船設計師,他的檔案中包括有“肇和”號巡洋艦的設計資料和一系列未成的中國軍艦設計方案。
三、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武備專冊:阿姆斯特朗公司在大約1890年代后會為每一型出口軍艦的武備印制一本說明書,附帶有武備圖紙,“海天”級、“肇和”級巡洋艦都有火炮、魚雷專冊。[9]
四、阿姆斯特朗公司軍艦設計手冊: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師記錄的手稿,其中有“肇和”艦的設計資料。[10]
五、“肇和”艦設計說明書。[11]
六、阿姆斯特朗公司艦船相冊:海事博物館保存的一本阿姆斯特朗公司原廠相冊中有數張“致遠”艦建造和下水的照片;[12]另外,彼得·布魯克先生生前收藏的數本阿姆斯特朗軍艦相冊中也有許多“致遠”“海天”“飛霆”等軍艦的照片。
七、“艾塔”號(Eta)“蚊子船”回航日志:[13]1879年隨“艾塔”號“蚊子船”回航中國的佚名軍官的日記手稿。
泰恩-威爾郡檔案館(Tyne & Wear Archives)
紐卡斯爾的泰恩-威爾郡檔案館位于紐卡斯爾探索博物館(Newcastle Discovery Museum)中,須預約進入。館中藏有大量關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珍貴檔案,卷宗號為130,其中值得一提者如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董事會會議紀要簿[14],時間跨度為1882年至1929年,對埃爾斯威克船廠(Elswick Shipyard)、下沃克船廠(Low Walker Shipyard)等處的艦船建造情況均有大致記錄。
另外,該館所藏倫道爾檔案(Rendel papers)為英國下議院議員、阿姆斯特朗公司副總經理斯圖爾特·倫道爾(Stuart Rendel)生前的信函、文件,由于他與中國購艦代理人赫德(Robert Hart)、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等人過從甚密,因此其中有大量關于購買“字母炮艇”(Alphabetical gunboats)和“超勇”級巡洋艦的原始文件。[15]
紐卡斯爾市立圖書館(Newcastle City Library)
該圖書館中保存有數本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原廠相冊,包括造船、火炮等方面內容。另有關于阿姆斯特朗公司造船業務剪報等資料。
紐卡斯爾探索博物館(Newcastle Discovery Museum)
該博物館也擁有數本阿姆斯特朗公司原廠相冊,內有“致遠”“靖遠”等艦照片。不開放參觀,但可通過電子郵件聯系館員掃描。
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阿姆斯特朗公司于1927年與維克斯公司合并,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Vickers-Armstrongs Limited)駐倫敦辦事處的檔案后來轉移至劍橋大學圖書館。在這部分檔案中有許多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原始文件,如埃爾斯威克船廠報告書(1883年至1913年)[16]、埃爾斯威克的早期歷史[17]、“鎮北”級“蚊子船”藍圖[18]等。須辦理閱覽證調閱。
諾桑伯蘭郡檔案館(Northumberland County Council Archives)
伍德豪恩(Woodhorn)的諾桑伯蘭郡檔案館保存有2冊阿姆斯特朗公司下沃克船廠原廠相冊[19],內有大量“鎮中”級“蚊子船”、“超勇”級巡洋艦的照片。已經電子化,可通過網絡閱覽。[20]
坎布里亞郡檔案館(Cumbria Archive and Local Studies Centre)
巴羅因弗內斯(Barrow-in-Furness)的坎布里亞郡檔案館保存有大量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檔案,其中包括數張“致遠”艦模型照片等。須辦理閱覽證進入。
懷特島郡檔案館(Isle of Wight County Record Office)
紐波特(Newport)的懷特島郡檔案館保存有J. 薩繆爾·懷特公司(J. Samuel White & Co.)的檔案,其中有一些關于“海蛇”號(Sea Serpent)魚雷艇驅逐艦的檔案[21],該艦后來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買下,改造成“飛霆”號魚雷炮艇。須辦理閱覽證進入。
皇家海軍博物館圖書館(Royal Navy Museum Library)
樸次茅斯(Portsmouth)的皇家海軍博物館圖書館保存有英國海軍情報部關于中國海軍艦船的報告(Naval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Report)。須預約進入。
正是這些珍貴史料的發現,促使我決定撰寫一部關于阿姆斯特朗建造的中國軍艦的專著。然而提筆方知其難,首先,以上這些英國檔案多為手稿,要辨識龍飛鳳舞的英文草書著實需要花上一番工夫;再者,準備僅靠在英國檔案館中發現的內容還遠遠不夠,還有更多的資料需要發掘整理。本書的史料來源也是在撰寫過程中逐漸豐富的,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已公開出版的檔案和史料集。如《李鴻章全集》[22]、《中國海關密檔——赫德、金登干函電匯編》[23]、《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24]、《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25]等。
二、未刊檔案。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臺灣軍事主管部門史政編譯局檔案,臺灣所藏蔣介石的檔案,臺灣“中研院”近史所所藏總理衙門檔案,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軍機處檔案,上海圖書館所藏盛宣懷檔案,日本防衛省防衛廳所藏舊日本海軍檔案,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所藏外務省檔案,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所藏內閣檔案,等等。以上許多檔案已經在網絡上提供電子化查閱,但仍有不少檔案尚未電子化,須前往檔案館查閱。
三、古舊報紙雜志。著名而重要者如《北華捷報》(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申報》、《泰晤士報》(The Times)、《工程師報》(The Engineer)等,都已電子化,不難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數據庫查閱。另外,在寫作中,還使用了中國、英國、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法國、奧地利、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希臘等國家和地區的其他許多古舊報刊數據庫,為本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史料來源。
四、古舊書籍。許多19世紀和20世紀出版的書籍已超過版權期限,并已被電子化,可通過網絡下載閱讀,這方面一些歐美國家做得比較完善,其網絡圖書館中較著名者有谷歌圖書(Google books)、網絡檔案(Internet Archives)、(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高盧(Gallica)等。國內古舊書籍也有部分已被電子化,但電子化比例和開放度尚比較低,大部分古舊書籍仍須前往圖書館調閱。
五、當代研究著作、論文。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試圖盡可能多而全地挖掘相關史料,以夯實研究的基礎。但是一方面,由于頻遭變遷,以及檔案保存的疏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大部分檔案如今已經難以尋覓;而中國由于在20世紀頻遭戰火、動亂,大量海軍檔案也已經散佚,要做到非常全面實無可能。另一方面,我的能力、水平也比較有限,許多檔案羅之未盡,如英國國立檔案館、美國國立檔案館保存的相關海軍檔案,美國肯頓縣歷史學會(Camden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保存的紐約造船公司檔案等都未能加以系統性搜集,實屬遺憾。因此我能夠收集到的資料,恐怕也只是歷史拼圖中的一小塊而已。我試圖從浩繁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努力拼湊出一些模糊的歷史圖像,只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海軍史研究的前沿邁上一小步。其中錯漏自然難免,懇請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本書撰寫過程中,多蒙同好及友人的幫助和支持,姜鳴先生向三聯書店推薦了本書,并在出版過程中給予諸多關心,在此特別致謝;劉烜赫、方禾先生為本書繪制了許多線圖,令其增色不少;馬幼垣先生一直關心本書的寫作,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并為本書賜序;此外,陳一川、陳悅、戴維、胡勁草、胡臻杭、胡卓然、吉辰、鄺智文、李玉生、劉致、林育圣、瞿文超、薩蘇、邵必任、王鶴、吳立新、余鍇、張義軍、周春水、周政緯等朋友都提供了各種研究上的啟發或資料上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謝。還須感謝的是英國國立海事博物館、泰恩-威爾郡檔案館、紐卡斯爾市立圖書館、紐卡斯爾探索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坎布里亞郡檔案館、懷特島郡檔案館、皇家海軍博物館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在我查檔時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幫助。
謹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引玉之磚,喚起更多讀者對于中國海軍史和中外交流史的興趣,并在此課題上進一步深入研究,獲得更多新的發現。
注釋:
[1]the World Ship Society.
[2]“北洋水師”網站,www.beiyang.org,訪問時間:2012年。
[3]《北洋海軍艦船志》曾先后有三個版本,分別為《現代艦船》雜志社2006年度增刊,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及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版。
[4]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年版。
[5]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
[6]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
[7]檔案號MSS/72/017。
[8]檔案號DEY/1-DEY/108。
[9]書刊號623.94:623.422.24,623.94。
[10]檔案號VNEB0001。
[11]書刊號623.822.34。
[12]照片號L5536-L5541。
[13]檔案號RUSI/NM/167。
[14]檔案號130/1264-130/1270。
[15]這部分檔案主要分布于檔案號為31-4889至31-5130的卷宗中。
[16]檔案號Vickers Archives 1157, 1158。
[17]檔案號Vickers Archives 1170。
[18]檔案號Vickers Archives 555。
[19]檔案號NRO-0594-01, NRO-0594-02。
[20]網址為http://www3.northumberland.gov.uk/catalogue/Quicksearch.htm。
[21]檔案號JSW 35-12, JSW 38, JSW 40-15。
[2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華書局1990—1995年版。其英文版為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compiled by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AS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0-1993。
[24]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