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春秋戰國)《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春秋戰國)《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zhuó)首、謹耳、人面、豕喙(shǐ huì)、麟身、渠股(qú gǔ)、豚(tún)止。取淖(nào)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春秋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先為樂倡。
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南宋)羅泌《路史·太昊紀上》:“百令具舉,乃命蜚龍氏職圖父,因尊事以為禮儀,而天下治。長離徠翔,爰作荒樂,歌扶徠,詠網罟,以鎮天下之人,命曰立其。桐為七尺二寸之琴,繩絲以為弦,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徽天音,操駕辨,以通神明之況,以合天人之龢;
桑為三十六弦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灼土為塤,而禮樂于是興焉。”
○(南宋)羅泌《路史·顓頊高陽氏》:“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名曰顓頊,黃帝氏之曾孫,祖曰昌意,黃帝之震適也。行劣不似,遜于若水。取蜀山氏,曰景僕。生帝乾荒,擢首而謹耳,豭喙而渠股。是襲若水,取蜀山氏,曰樞,是為河女,所謂淖子也。淖子感瑤光于幽防,而生顓頊,渠頭、并干、通眉、帶午,淵而有謀,疏以知遠,年十五而佐小昊,封于高陽,都始孤棘。二十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柳城衛仆,俱為顓頊之虛。逃跡高陽,故遂以高陽氏。”
○(南宋)羅泌《路史·顓頊高陽氏》:“天曰作時,地曰作昌,人曰作樂。是以萬物應和而百事理,是為歷宗。序惟天之合,正風乃行,熙熙鏘鏘。帝好之,爰命鳣先為倡洎,蜚龍稱八音,會八風之音,以為圭水之曲,以召氣而生物。浮金效珍,于是鑄為之鐘,作五基、六之樂,以調陰陽,享上帝,命曰《承云》。”
【今繹】
一
顓頊(1)的父親叫韓流(2),長得奇丑無比,
但是母親阿女,卻是個美人兒。
顓頊長得像母親,一表人才,
身材挺拔,天庭飽滿(3),
走起路來風度翩翩。
二
但比起他俊俏的外貌,
顓頊超群的智慧更令人稱奇——
他三歲就能畫出大小部落的圖騰(4)族徽,
十歲就能將部落的神話、史詩倒背如流。
曾孫的才智日益凸顯,天帝心中很高興,
決定把顓頊交給德才兼備的少昊(5)來撫養。
三
天帝用白云寫了一封信給少昊,
少昊便派了一只五彩鳳鳥來接顓頊。
顓頊坐在鳳鳥背上,
來到了少昊的“百鳥之國”。
還沒落地,就聽到一陣悅耳的琴聲傳來,
像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
最后靜靜地流到心田——
原來是少昊正在甘水邊彈奏《扶來》(6)呢!

顓頊長得像母親,一表人才,
身材挺拔,天庭飽滿,
走起路來風度翩翩。
但比起他俊俏的外貌,
顓頊超群的智慧更令人稱奇。
四
少昊常常帶顓頊去甘山(7),
那里的風聲真是美妙極了!
穿過樹葉,就像少女環佩的“叮當”聲,
轉過樹臼(8),就像頑皮小孩的打鬧嬉笑聲,
掠過山谷,就像年邁老婦的嚶嚶呢喃聲……
甘山就是一座音樂的城堡,
八方之風在這里訴說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五
后來,當顓頊做北方天帝時,
八方之風(9)前來祝賀。
它們喚來金色的鳳凰和赤色的鸞鳥(10),
架起了七色的彩虹,聚攏了五彩的祥云。
八方之風穿梭其間,唱起了交響曲。
顓頊被這震撼的音樂深深感動,
命令飛龍模仿八方的風聲作歌曲,
這就是《承云之歌》。
六
顓頊常常讓樂官演奏《承云之歌》,
動聽的音樂讓天宮充滿和諧。
歌聲一直飄到人間:
朝廷的昏君聽到后,想起了百姓的疾苦,
田里的農夫聽到后,忘記了勞動的疲倦,
就連小偷強盜聽到后,也開始悔恨流淚。
在音樂的熏陶下,人們變得既謙和又有禮。

后來,當顓頊做北方天帝時,
八方之風前來祝賀。
它們喚來金色的鳳凰和赤色的鸞鳥,
架起了七色的彩虹,聚攏了五彩的祥云。
八方之風穿梭其間,唱起了交響曲。

顓頊常常讓樂官演奏《承云之歌》,
動聽的音樂讓天宮充滿和諧。
七
顓頊意識到音樂的教化作用,
就讓樂官到各處去收集、整理各種音樂。
歡快的音樂兒童愛聽,充滿了童年的夢幻,
舒緩的音樂老人愛聽,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甜美的音樂女人愛聽,陶冶成溫柔的淑女,
雄壯的音樂男人愛聽,立志做國家的棟梁!
社會更加有規則,處處都平安和諧。
八
廟堂中的音樂有著莊嚴肅穆的美,
鄉野間的音樂有著淳樸自然的美,
邊塞外的音樂有著豪放剛健的美。
不只是鐘鼓琴瑟演奏的聲音才悅耳動聽,
那林間鳥鳴的婉轉,田野蟲鳴的輕快,
那海上濤聲的清冽,荒崖虎豹的雄渾……
才是最美的音樂——天籟(11)之聲!

甜美的音樂女人愛聽,
陶冶成溫柔的淑女。
九
少昊為顓頊出色的才能而驕傲,
“啊,他已經長大成人,不再需要我了。
我也已經成了垂暮老人。時間過得真快啊!”
少昊拿著那對教顓頊時用過的琴瑟,
登上了甘山之巔,
迎著山風,最后彈了一曲《承云之歌》,
頃刻間萬籟俱寂,萬物都陶醉在歌聲之中。
十
少昊起身將琴瑟拋在甘水之中,
濺起層層晶瑩的浪花。
從此以后,每當甘水漾起波濤的時候,
水面上,就會幽幽響起《承云之歌》,
那是清明澄澈的甘水在演奏這首美妙的樂歌,
傳遞著顓頊禮樂治國的精神。

少昊起身將琴瑟拋在甘水之中,
濺起層層晶瑩的浪花。
從此以后,每當甘水漾起波濤的時候,
水面上,就會幽幽響起《承云之歌》。
【衍說】
一說到“禮”,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周禮。禮樂文化遠紹于周。它是從祭祀文化中發展而來,并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進步的。眾所周知,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周禮而奔走呼號。他非常強調禮樂的重要性,認為它是一個國家興衰存亡的標志。
“禮”指禮儀規范,“樂”包括音樂和舞蹈。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著“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是“禮”的基礎。《禮記·樂記》記載:“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孔穎達疏云:“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因此,古代帝王常以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故而《呂氏春秋·仲夏紀》曰:“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俗而知其政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樂以論其教。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進乎音者矣,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大羹不和,有進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將教民平好惡、行理義也。”
這個故事包含著深刻的生態觀。萬物和諧,親切無違,處處皆是完美。奇丑無比的韓流和貌美的阿女是和諧而完美的;不僅有外貌美,更有超人智慧的顓頊是完美的;顓頊和少昊之間的叔侄親情是完美的……人與自然萬物都是完美的。人,首先是自然的一分子,是自然之子。人對自然親切友好,自然也會報之以親切友好。故事中無論是鳳凰、鸞鳥、八方之風,還是彩虹、祥云、萬籟之聲,都能與人互動,一片祥和。
故事形象地闡釋了什么叫作“禮樂治國”,闡釋了音樂與禮和政治民生的關系。儒家的“仁”是基于“孝悌”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有差別的愛,將這種愛“推己及人”,就能“化成天下”。家是國家的細胞,家好,國就好。韓流與阿女、顓頊與少昊,正是“仁”之端。禮,也由此生發,從而建立起一系列倫理規范。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這個倫理規范中自己的位置,并且“知位”“守位”,這個社會就能安定和諧。
顓頊在少昊的言傳身教下,成長為一位善用音樂的智者,他了解自然界每種聲音的特點和對人的影響,化自然之音為絲弦之樂。顓頊將少昊禮樂治國的理念發揚光大,用《承云之歌》把天籟之美帶給每一個人。無論什么身份地位,也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深受禮樂的教化,從而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這是顓頊在傳承著叔叔少昊的大愛。燦爛的文明如果沒有人來傳承就會消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
在故事的結尾,少昊彈奏完《承云之歌》后,將琴瑟扔入水中,此曲在世間遂成為絕唱。這表現了天籟之曲最終的返璞歸真,讓我們明白藝術的巔峰,應該是重現純真的自然。
(1) 顓頊(zhuān xū):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他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他十歲輔佐少昊,二十歲登上帝位。在位期間,他制定了顓頊歷,確定了九州,創作了《承云之歌》。
(2) 韓流: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顓頊之父。《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3) 天庭飽滿:天庭是中國古人對額頭的代稱。古人將人的面部分為上、中、下三庭,分別對應印堂之上,印堂至準頭(鼻頭),鼻頭以下。天庭飽滿,指人的額頭突出、豐盈,寓意吉祥。
(4) 圖騰: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系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征。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
(5) 少昊(shào hào):姬姓,名摯,號金天氏。在中國神話中,少昊是五方上帝中的西方上帝,又叫白帝。其部族以鳥為圖騰,并誕生了原始的鳳文化,所以稱他的國度為“百鳥之國”。
(6) 《扶來》:亦作《扶徠》《扶犁》《立本》,傳說為伏羲所作的音樂名。唐杜佑《通典·樂一》:“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本》。”宋羅泌《路史·后紀三·炎帝上》:“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羅蘋注:“扶犁,一作‘扶來’,即伏羲之《鳳來》。來、犁古同音爾。”
(7) 甘山:山名,在少昊之國,是甘水的源頭。
(8) 樹臼(shù jiù):臼,本義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間凹下。樹臼,即樹竅、樹洞。
(9) 八方之風:古人按照不同的方位,給八個方位所吹來的風起了不同的名字。根據《左傳》陸德明的釋文,八方之風分別是:東方谷風、東南清明風、南方凱風、西南涼風、西方閶闔風、西北不周風、北方廣莫風、東北融風。根據《說文解字》,八方之風則為:東方明庶風、東南清明風、南方景風、西南涼風、西方閶闔風、西北不周風、北方廣莫風、東北融風。
(10) 鳳凰、鸞鳥:均為神話傳說中國的神鳥。《山海經·大荒西經》:“鸞鳥自歌,鳳鳥自舞。”
(11) 天籟(tiān lài):本指沒有人為加工的自然界的聲響,如風聲、鳥聲、流水聲等。后也指詩文藝術天然渾成的境界。語出《莊子·齊物論》:“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