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譯注(修訂本)
-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 4824字
- 2021-04-02 14:16:10
收種第二
楊泉《物理論》曰〔1〕:“粱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溉種之總名;菽者,眾豆之總名。三谷各二十種,為六十;蔬、果之實,助谷各二十,凡為百種。故《詩》曰‘播厥百谷’也〔2〕。”
【注釋】
〔1〕楊泉: 三國時吳人,晉初征聘不就,從事著述。他反對當時的清談風氣,主張人死之后并無遺魂,開南朝梁范縝《神滅論》之先河。著作有《物理論》十六卷,已佚。清孫星衍輯有《物理論》一卷。各類書每有引錄。《御覽》卷八三七“谷”及《初學記》卷二七“五谷”都引到此條,基本相同。
〔2〕《詩經·小雅·大田》及《周頌·噫嘻》、《載芟》、《良耜》等篇,均有此句。
【譯文】
楊泉《物理論》說:“粱是黍粟類的總名,稻是水種類的總名,菽是各種豆類的總名。三類各二十種,一共六十種;加上瓜類和果樹的果實,可以補助谷類的,也各有二十種總共一百種。這就是《詩經》所謂的‘播種百谷’。”
凡五谷種子,浥郁則不生,生者亦尋死。
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 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
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 選好穗純色者,劁才彫反刈高懸之〔1〕。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耬耩種,一斗可種一畝〔2〕。量家田所須種子多少而種之。
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鋤多則無秕也。先治而別埋,先治,場凈不雜;窖埋,又勝器盛。還以所治蘘草蔽窖。不爾,必有為雜之患。
將種前二十許日,開出,水淘,浮秕去則無莠。即曬令燥,種之。〔3〕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糞種之。
《氾勝之術》曰〔4〕:“牽馬令就谷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為種,無虸蚄,厭虸蚄蟲也〔5〕。”
【注釋】
〔1〕劁(qiáo)刈: 刈割。
〔2〕“一斗”,疑有誤字。這些黍粟類的種子都是小粒種,大小相若或極相近,用種量相同,還說得過去。但“一斗”,有問題,因為《要術》種這些作物,記明用種量是一畝三到五升。現在是種在種子田中培育種子的,不應比大田播種還要密到一倍以上,不合理。如“一斗”無誤,則“一畝”有錯字。
〔3〕從上面“選好穗純色者”到這里,都是良種保純和繁育的合理措施。種子混雜不僅會使群體生長不一,成熟不齊,而且會加快品種的退化。《要術》通過穗選法選得好種,各自單收,單打,單種,收獲后作為明年種子。明年仍是留地單種,精心管理,單收,最先脫粒,單獨窖埋,仍用本種的稿稈蔽窖,步步為營,嚴防機械混雜和不同品種的種間雜交,做到選種和隔離緊密配合進行。下年又把這選出的種子種下去,種前再加水選,曬種,最后按地宜施肥下種。年年如此選育,構成一整套細密合理的良種保純和繁育措施,促使向好的方面發展,有可能培育成新的品種。
〔4〕“氾勝之”而題曰“術”,可能由于《氾書》中記有“厭(yā)勝”(以此物抑制彼物)、忌避、占驗之類的“方術”,尤其多有農作物栽培管理上的突出技術,故別題為《氾勝之術》,亦猶《爾雅》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稱為《氾勝之種殖書》,《文選》唐李善注之題為《氾勝之田農書》,因其書最初原無定名也。《輯要》引此條仍改題《氾勝之書》。
〔5〕金抄、明抄作“無虸厭虸蚄蟲也”,《輯要》引作“無虸蚄等蟲也”。今保存兩宋本原有的“厭”(yā)字(謂厭勝術),而“虸”應指虸蚄,故據下文補“蚄”字。
【譯文】
所有谷類的種子,潮氣郁閉著窩壞了,就不會發芽;就是發了芽,不用多久也會死去。
混雜的谷種,種下去成熟早晚不一致;谷實舂起來,〔沒有白的還要舂,而先白的會舂碎了,〕減少了出米率,難得同時舂熟;賣給人家又嫌摻雜;燒飯又會生熟不均,難以調節。因此,要特別注意,不可掉以輕心。
谷子、黍子、穄子、粱和黏粟,都該年年分別收種。方法是: 選出顏色純凈的優良單穗,割下穗子,高高地掛著。到來年春天打下種子,各自分開播種,準備收來作為明年的種子。用耬車耩溝種下去,覆土掩蓋好,一斗種子可以種一畝地(?)。估計自家地里需要多少種子,按照需要種多少。
這種另外種的種子,必須比平常要多加鋤治。鋤多了就沒有秕殼。收割后要先脫粒,分別埋在窖里,先脫粒則場地干凈,不致混雜;埋在窖里又比盛在容器里好。仍然用本種的原稿稈蔽蓋窖口。不這樣,一定會有混雜的弊害。
在種前二十來天,開窖取出種子,用水淘洗,淘汰去浮秕雜種,就不會有雜草。隨即曬干,按時播種。依照《周禮》察看土地所宜的方法,施糞下種。
《氾勝之術》說:“牽馬到谷堆上,讓它吃幾口谷,再在谷堆上踩著走過;用這樣的谷作種,不會有粘蟲為害,因為它是抑制粘蟲的。”
《周官》曰〔1〕:“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種。鄭玄注曰:“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氾勝之術也。以物地,占其形色,為之種,黃白宜以種禾之屬。”凡糞種〔2〕: 骍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咸潟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強用
,輕爂用犬〔3〕。此“草人”職〔4〕。鄭玄注曰:“凡所以糞種者,皆謂煮取汁也。赤緹,
色也〔5〕;渴澤,故水處也;潟,鹵也;貆,貒也〔6〕;勃壤,粉解者;埴壚,黏疏者;強
,強堅者;輕爂,輕脆者。故書‘骍’為‘挈’,‘墳’作‘蚠’〔7〕。杜子春‘挈’讀為‘骍’〔8〕,謂地色赤而土剛強也。鄭司農云〔9〕:‘用牛,以牛骨汁漬其種也,謂之糞種。墳壤,多蚠鼠也〔10〕。壤,白色。
,麻也。’玄謂墳壤,潤解。””
《淮南術》曰〔11〕:“從冬至日數至來年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者,日減一斗;有余日,日益一斗。”
【注釋】
〔1〕《周官》: 即《周禮》。此處所引見《周禮·地官·草人》,正注文并同《要術》。
〔2〕糞種: 鄭眾解釋是用骨汁漬種,鄭玄同意其說。但孫詒讓《周禮正義》引清江永(1681—1762)有不同意見。江永認為糞種的“種”是種植的種,意即糞田,不是種子的種。所用應是以骨灰施于田,如果用骨汁漬種,像骍剛這些土壤,如何能使之化惡為美?
〔3〕以上這些土壤: 骍(xīng)剛,大概是黃紅色黏質土。赤緹(tí),是黃而帶紅或淺紅色的土。墳(fèn)壤,可能是黏壤,遇水才容易解散,干時則難解散。勃壤,可能是沙壤,與墳壤同為“壤”,但勃壤是干時也容易碎散的。渴澤,略同于現在所謂濕土,洼下原先有水,現下水干了。咸潟(xì),鹽堿土。埴壚,一種石灰質黏土,并夾雜著很多石灰結核。強(hǎn),可能是比壚土還要堅硬的重土。輕爂(piāo),大概是一種輕漂的沙土。
〔4〕“草人”,原文已明確記其職掌,此處不應再有“此‘草人’職”的解釋,賈思勰不致有此贅詞,且他處亦無此例。此句疑是后人讀《要術》的行間旁記,而誤被刻書人闌入。
〔5〕(quàn):淺紅色。
〔6〕貆(huān): 通“獾”。 貒(tuān): 豬獾。
〔7〕蚠(fén): 通“鼢”。
〔8〕杜子春(約前30—約58): 西漢末東漢初人,受《周禮》于劉歆,曾作《周禮》注,已佚。東漢明帝時,年將九十,傳其學于鄭眾、賈逵(30—101)。
〔9〕鄭司農: 鄭眾(?—83),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世稱“鄭司農”。鄭興、鄭眾父子均通經學,世稱“先鄭”,而稱鄭玄為“后鄭”。
〔10〕蚠鼠: 即鼢鼠。營地下生活,前肢爪特別長大,用以掘土,洞道復雜,長可達數十米。對莊稼和堤防為害極大。
〔11〕《淮南術》: 《隋書·經籍志三》記載梁有《淮南萬畢經》、《淮南變化術》各一卷,亡。《淮南術》當亦此類書。此處所引,亦載《淮南子·天文訓》。
【譯文】
《周禮》說:“草人,掌管‘土化’的方法,察看物和地的適宜配合,決定種哪種作物。鄭玄注解說:“‘土化’的方法,是將土壤化惡為美,像氾勝之的技術。察看物和地,是察看作物和土地的顏色和性狀,種哪種作物,比如黃白色的土宜于種谷子之類。”‘糞種’的方法是: 骍剛土用牛骨汁,赤緹土用羊骨汁,墳壤土用麋骨汁,渴澤土用鹿骨汁,咸潟土用貆骨汁,勃壤土用狐骨汁,埴壚土用豬骨汁,強土用
汁,輕爂土用狗骨汁。這是“草人”的職掌。鄭玄注解說:“凡是用作‘糞種’的,都是煮過取它的汁來用。赤緹是淺紅色土;渴澤,從前有水的地土;潟,鹽堿土;貆是豬獾;勃壤,容易解散如粉末的土;埴壚,黏而帶疏的土;強
,很堅硬的土;輕爂,輕漂的土。舊秘閣藏本‘骍’原來是‘挈’字,‘墳’原來是‘蚠’字。杜子春將‘挈’讀為‘骍’,說是赤色而剛強的土。鄭司農解釋:‘用牛,是用牛骨煮出汁來浸種子,所以叫作“糞種”。墳壤,是地下有許多鼢鼠,〔把土給掘松了〕。壤是白色土。
是大麻子。’玄認為墳壤是遇水濕才會碎解的土。””
《淮南術》說:“從冬至日數起,數到來年正月初一,如果滿五十日的,人民就有足夠的糧食;不滿五十日的,少一日便缺一斗;超過五十日的,多一日便多一斗。”
《氾勝之書》曰:“種傷濕郁熱則生蟲也。
“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1〕;有輒揚治之。取干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
“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
“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2〕。冬至后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崔寔曰〔3〕:“平量五谷各一升,小罌盛,埋垣北墻陰下”余法同上。
《師曠占術》曰〔4〕:“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禾善。五木者〔5〕,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多種之,萬不失一也。”
【注釋】
〔1〕白魚: 蠹魚也叫“白魚”,非此所指。在同一個麥穗中,后期開花的小穗,由于養分不足,常結成細癟的麥粒,俗稱“麥余”。麥余本身既不好作種子,而且其穎殼不易脫落,雜在種子中容易引起變質和蟲害,所以必須除去。石聲漢《農桑輯要校注》據山東同志說,山東地區將麥穗上最后兩個空小穗叫作“白魚”,因為顏色白,形狀像魚尾。
〔2〕“埋陰地”下,《輯要·收九谷種》據《要術》轉引《氾書》尚有“冬至日窖埋”一句,明以前各本《要術》無此句,清代的《學津》本、《漸西》本據《輯要》補入。唐韓鄂《四時纂要·十一月》“試谷種”引崔寔法也是“冬至日”埋藏。原文有發取日而無埋藏日,此句宜有。
〔3〕《四時纂要》引崔寔此條列在“十一月”,則該是崔寔《四民月令》文,在“十一月”。《四時纂要》引文除記明“冬至日”埋藏外,其他亦稍有異文。“余法同上”是賈氏簡括語,指與《氾書》所記的“冬至后五十日……歲所宜也”相同。
〔4〕《師曠占術》: 《隋書·經籍志三》五行類著錄有《師曠書》三卷,又注稱梁有《師曠占》五卷,亡。《要術》所引《師曠占術》和《師曠占》當是同一書而流傳異名者。書已佚。此處所引《師曠占術》,《御覽》卷九六八“杏”引作《師曠占》,只有“五木者”以上二句,脫“禾”字;卷八三七“谷”引較全,但有脫誤。《類聚》卷八五“谷”亦引作《師曠占》,與《要術》相同,但亦脫“禾”字,無末句。
〔5〕與五谷盛衰相應的“五木”,未必是五種木,或者如《雜陰陽書》所說的“禾生于棗或楊”等類,則禾與棗或楊相應,棗楊茂盛,可以多種禾(谷子)。
【譯文】
《氾勝之書》說:“種子〔在貯藏中,〕如果有潮濕郁閉著生熱,就會生蟲。
“收麥種: 等候麥成熟可以收割的時候,選擇穗子粗大強壯的,割下來,扎成把,豎立在打谷場上高燥的地方,曬到極干燥,〔打下來。〕不要讓它有‘白魚’;如果有,便簸揚除去。用干燥的艾草夾雜著貯藏,一石麥種,用一把艾。用瓦器或竹器貯藏。以后順著時令播種,收成常常可以加倍。
“收谷子種: 選擇高大的,在穗子一節的下面斬下來,扎成把,掛在高燥的地方。這樣的種子,長出的苗不會凋敗。
“要想知道年歲適宜于哪一種谷物,可以〔在冬至日〕用布袋分別裝進谷子等各種谷物的種子,裝時〔要用同一容器〕平平地量,埋藏在背陰的地方。到冬至后五十天,掘地取出來,再量過,看哪一種種子增漲得最多,就是年歲最適宜的。”
崔寔說:“平平地量五谷的種子各一升,分別盛在小瓦器里,埋在墻北面的背陰地方”其余的方法跟上面相同。
《師曠占術》說:“ 〔今年〕杏樹結的果實多,又不生蟲,明年秋谷的收成一定好。五木是五谷的先兆,要想知道五谷的收成,只要看五木: 看今年哪種樹木長得茂盛,明年就多種些與該木相應的谷,這是萬無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