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粱秫第五〔1〕

《爾雅》曰:“虋,赤苗也;芑,白苗也。”〔2〕郭璞注曰:“虋,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 皆好谷也。”犍為舍人曰:“是伯夷、叔齊所食首陽草也〔3〕。”

《廣志》曰:“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魏武帝嘗以作粥。”

《爾雅》曰:“粟,秫也。”〔4〕孫炎曰:“秫,黏粟也。”

《廣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有胡秫,早熟及麥。”

《說文》曰:“秫,稷之黏者。”

按: 今世有黃粱;谷秫,桑根秫,槵天棓秫也。

【注釋】

〔1〕粱是好谷子,即粟的一種好品種。粟按黏性來分,可分為糯粟和粳粟。秫就是糯粟,即孫炎《廣志》所說的“黏粟”。粱秫分名也好,合稱也好,都不是高粱。凡黏性的粟、黍、稻等,古時都有“秫”的名稱,如《要術》即稱糯稻為“秫稻”,但《要術》單稱“秫”時,概指黏粟,不得與黍、稻混同。

〔2〕見《爾雅·釋草》。今本《爾雅》無兩“也”字。

〔3〕伯夷、叔齊: 商末孤竹君的長子和次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先后都投奔到周。周武王伐紂,兩人反對。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南),采薇而食,餓死在山里。所稱“首陽草”,當是首陽山里的野生粟。

〔4〕見《爾雅·釋草》。今本《爾雅》作:“眾,秫。”無“也”字。

【譯文】

《爾雅》說:“虋(mén),是赤苗粟;芑(qǐ),是白苗粟。”郭璞注解說:“虋,就是現在的赤粱粟;芑,就是現在的白粱粟: 都是好谷子。”犍為舍人注解說:“就是伯夷、叔齊所吃的首陽草。”

《廣志》說:“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魏武帝曹操曾用來作粥。”

《爾雅》說:“粟是秫。”孫炎解釋說:“秫是黏粟。”

《廣志》說:“秫是黏粟,有赤的,有白的;還有一種胡秫,成熟很早,可以趕上麥子同時成熟。”

《說文》說:“秫是黏性的稷。”

〔思勰〕按: 現今粱有黃粱;秫,有谷秫、桑根秫、槵天棓秫。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畝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尾〔1〕,苗穊穗不成。

種與稙谷同時。晚者全不收也。

燥濕之宜,耙勞之法,一同谷苗。

收刈欲晚。性不零落,早刈損實。

【注釋】

〔1〕雉尾: 這是一種真菌病害,因感染一種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霉菌而引起。由于感染部位不同,外形有兩種: 一種感染于花序,能抽穗但不結實,病穗呈貂尾狀,俗名“谷老”、“看谷老”,也叫“老谷穗”等等,清祁寯藻《馬首農言》“五谷病”有“老谷穗”說:“無實而毛,似貂尾。”即指此種(見圖七,采自《民間獸醫本草》481頁)。一種感染于心葉,發病呈白發狀,不能抽穗,俗名“槍谷”、“槍桿”,即白發病,上部白色,老熟時葉片破裂,上舉披散,形如雉尾羽,就是《要術》叫作“雉尾”的(河南張履鵬教授函告)。

圖七 老谷

【譯文】

粱和秫都要種在薄地上,而且要稀,一畝地用三升半種子。地肥了多雉尾,播密了長不成穗子。

播種與早谷子同時。種晚了全無收獲。

土壤燥濕的要求,耙和耢的作業,全同谷子一樣。

收割要晚。天性不落粒,割早了沒有長飽滿,種實便有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呼伦贝尔市| 蒙自县| 新源县| 隆子县| 惠州市| 高密市| 应用必备| 定西市| 琼海市| 东港市| 翼城县| 安陆市| 合作市| 长丰县| 彝良县| 巴东县| 易门县| 安丘市| 新野县| 孟村| 二连浩特市| 观塘区| 平邑县| 长寿区| 江口县| 阜康市| 陇西县| 墨竹工卡县| 澎湖县| 隆尧县| 新竹市| 新源县| 边坝县| 突泉县| 张掖市| 马公市| 平乐县| 青州市| 浦东新区|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