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民要術譯注(修訂本)
- (北朝)賈思勰著 繆啟愉 繆桂龍譯注
- 4390字
- 2021-04-02 14:16:11
齊民要術卷第二
黍穄第四
《爾雅》曰〔1〕:“秬,黑黍。秠,一稃二米〔2〕。”郭璞注曰:“秠亦黑黍,但中米異耳。”
孔子曰〔3〕:“黍可以為酒。”
《廣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革大黑黍〔4〕,有秬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有芒、燕鴿之名。穄,有赤、白、黑、青、黃燕鴿,凡五種。”
按: 今俗有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有驢皮穄。
崔寔曰:“,黍之秫熟者〔5〕,一名穄也。”
【注釋】
〔1〕見《爾雅·釋草》,文同。郭璞注還舉了“中米異”的例子:“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
〔2〕黍的小穗有小花二朵,其中一朵不孕。但偶然有變異,二花同孕,則可出現一稃二米的種實。郭璞注《爾雅》還舉例說,東漢和帝時,任城(今山東濟寧)“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就是一穗中有三四個異常的種實,每實中含有兩顆米。
〔3〕《說文》“黍”字下引孔子語有“黍可為酒”句。
〔4〕“馬革”,原作“馬草”,《初學記》卷二七、《御覽》卷八四二引《廣志》均作“馬革”,《漸西》本改為“馬革”。又“燕鴿”,《初學記》兩引《廣志》均作“燕”。
〔5〕“秫”,各本相同,有誤。《說文》:“秫,稷之黏者。”《廣雅·釋草》:“秫,稬也。”西晉崔豹《古今注》:“稻之黏者為秫稻。”無論指粟或稻,概以黏性者為“秫”,黍屬亦不例外。《說文》:“穄,也。”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六引《說文》尚多“似黍而不黏者,關西謂之
”句。今習俗所稱,仍稱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穄,而
(糜)子現今仍是穄的俗名。這里以“黍之秫熟者”為
,反常,“秫”應是“秔”的形近之誤。
【譯文】
《爾雅》說:“秬(jù),是黑黍。秠(pī),是一個稃殼里面有兩顆米。”郭璞注解說:“秠,也是黑黍,不過里面的米〔有兩顆〕不同。”
孔子說:“黍可以作酒。”
《廣志》說:“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革大黑黍,有秬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又有(ōu)芒、燕鴿的名目。穄,有赤穄、白穄、黑穄、青穄、黃燕鴿五種。”
〔思勰〕按: 現今習俗名稱,有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又有驢皮穄。
崔寔說:“,是黍中米粒〔粳〕性的,也叫作穄。”
凡黍穄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谷底為下。
地必欲熟。再轉〔1〕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后,再勞為良。
一畝,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夏種黍穄,與稙谷同時〔2〕;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諺曰:“椹厘厘〔3〕,種黍時。”燥濕候黃塲〔4〕。始章切種訖不曳撻。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仿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垅平,即宜耙勞。鋤三遍乃止。鋒而不耩。苗晚耩,即多折也。
刈穄欲早,刈黍欲晚〔5〕。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諺曰:“穄青喉,黍折頭〔6〕。”皆即濕踐。久積則浥郁,燥踐多兜牟〔7〕。穄,踐訖即蒸而裛于劫反之〔8〕。不蒸者難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也。黍,宜曬之令燥。濕聚則郁。
凡黍,黏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9〕,難舂。
【注釋】
〔1〕“轉”指再耕,“再轉”,即第一次耕翻后,再耕兩遍。
〔2〕“稙”,金抄、明抄同,湖湘本等作“植”。啟愉按:“稙谷”是早谷子,卷一《種谷》二月三月種“稙禾”,四月五月種“穉禾”。這里既是“夏種黍穄”,不應“與稙谷同時”,湖湘本作“植”,勉強,疑是“稚”字之誤。
〔3〕厘厘: 形容桑椹由青轉赤,豐美多實。時期因桑樹品種和栽培條件而不同,大致在陰歷三月間。
〔4〕黃塲(shāng): 即黃墑,指土壤中保有某種濕潤程度和良好的結構而言。黃墑是北方至今還保留著的群眾口語。其標準是: 土壤濕潤適度,捏之成團,扔之散碎,手觸之微有濕印和涼爽之感。《要術》和以后農書無不爭取趕在黃墑時耕地、下種。但黃墑必須耕耙熟透才能保持。
〔5〕“刈穄欲早”兩句: 收割要穄早黍晚。啟愉按: 穄(Panicum miliaceumvar.compaotum)是黍的變種,在某些生物學特性上二者是相同的,例如,分蘗和分枝的發生很遲,因此分蘗穗和分枝穗的成熟晚于主莖穗;同一穗上,成熟也不一致,頂部成熟最早,中部次之,下部最遲;子實成熟后容易落粒,等等,二者相同。清初山東淄川(和賈思勰的家鄉鄰近)人蒲松齡寫的《農桑經》說:“刈宜早,黍稷(穄)過熟,遇風則落。”可見黍穄同樣容易落粒。實際黍到穗子最下部的分枝逐漸失去綠色時,就該抓緊收割。賈氏所說黍子割早了米還沒有成熟,似是黍子不容易落粒,可以等待成熟一致時收割,是否那時那地的黍的品種和現在不同,就不清楚了。
〔6〕青喉: 指穄穗基部與莖稈相連的部分(喉)還保持綠色時,就該收割。 折頭: 指黍穗向一側彎曲下垂的時候,也該收割。下垂的過程是上下部籽粒逐漸成熟的過程,但不等于最下部的籽粒一齊成熟。
〔7〕兜牟: 即兜鍪,戰士頭上戴的頭盔。這里是作比喻。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谷譜·黍》條:“刈后乘濕即打,則稃易脫,遲則稃著粒上,難脫。”黍穄如果不趁濕脫粒,干燥后穎殼粘在果皮上,不容易脫落,好像戴著頭盔的樣子,所以說兜牟多。
〔8〕蒸而裛之: 即采用加熱辦法使熱氣透入穄粒,并密閉一定時間,使其氣味顏色發生良好的變化。裛,指密閉著使濕熱相郁。此法頗像浙江湖州一帶的“蒸谷”,其特點是米粒全,碎米少,脹性大,有特殊的香氣。但穄子悶閉后仍須曬干,才能貯藏,或者在囤中插入“谷盅”(氣籠),以散去濕郁之氣,否則必致發霉生蟲變質。
〔9〕這個糯性強弱和產量多少成反比的矛盾,現代科學也還不能解開。
【譯文】
種黍子、穄子的田,最好是新開荒的地,其次是前茬是大豆的地,最差是前茬是谷子的地。
地必須整治得熟。耕三遍為好。如果是春天夏天耕的地,下種之后,耢蓋兩遍為好。
一畝地,用四升種子。
三月上旬種是最好的時令,四月上旬是中等時令,五月上旬是最晚時令。夏天種黍子、穄子,與種〔晚〕谷子同時。不是夏天種的,大率看桑椹赤色時作為播種的物候。農諺說:“桑椹厘厘,種黍之時。”土壤的燥濕,掌握在黃塲時下種。種完了,不要拖撻。又,常常記住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的日子,明年就在這一日種黍,萬無一失。所謂“凍樹”,是指凍霜凝結著封裹了樹枝。假如今年是初三日凍樹,明年就在初三日種黍;其余類推。十月凍樹,明年宜于種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于種中黍;十二月凍樹,宜于種晚黍。如果從十月到正月都出現凍樹的,早黍晚黍都相宜。
苗長出和壟一樣高時,就該耙耢。鋤三遍為止。只鋒,不要耩。耩晚了,苗容易折斷。
收割穄子要早,黍子要晚。穄子割晚了,子實掉落就多;黍子割早了,米還沒有成熟。農諺說:“穄子青喉,黍子折頭。”都要趁濕用磙壓器具把子實壓脫下來。堆積久了不脫粒,便會窩壞;干燥后才脫粒,“兜牟”就多。穄子,脫粒下來隨即蒸一遍,趁熱密閉一定時間。不蒸過,難舂,米容易碎,到明年春天還會有像泥土樣的臭氣;蒸過的容易舂,米粒堅實,經過明年夏天還是香的。黍子,脫粒下來應當曬干。濕著收藏就會悶壞。
黍子,黏的收成低。穄子,味道好的收成也低,而且難舂。
《雜陰陽書》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壯于酉,長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惡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
《孝經援神契》云:“黑墳宜黍、麥。”
《尚書考靈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種黍、菽。“火,東方蒼龍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菽,大豆也。””
《氾勝之書》曰:“黍者,暑也,種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時有雨,強土可種黍。諺曰:“前十鴟張〔1〕,后十羌襄,欲得黍,近我旁。”“我旁”,謂近夏至也,蓋可以種晚黍也。〔2〕一畝,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兩人對持長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3〕。”按: 疏黍雖科,而米黃,又多減及空;今穊,雖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減,更勝疏者。氾氏云:“欲疏于禾。”其義未聞。
崔氏曰〔4〕:“四月蠶入簇,時雨降,可種黍、禾,謂之上時。
“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種黍。
“蟲食李者黍貴也。”
【注釋】
〔1〕鴟(chī)張: 囂張。這里指苗長得旺盛。
〔2〕以上三句注文,指明近夏至前可種晚黍,早黍則三月種,并不是夏天種的“以椹赤為候”,也不是必須“待暑”,與《氾書》不同,所以這是賈氏插注。
〔3〕欲疏于禾: 指黍要比谷子種得稀些。啟愉按: 黍的分蘗力強,成熟先后拖拉。如果稀植,使得分蘗和分枝多,造成成熟不一致,自然產生很多的不飽滿子實和空殼。密植可以抑制分蘗和分枝,養分和水分比較集中,成熟比較趨于一致,因而種子飽滿,秕殼少。再者,黍子抽穗結實階段很需要水分的供應,密植時能夠較早地封閉地面,抑制地面水分的蒸發,土壤里保留有較多的水分。這樣,黍粒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養分和水分的供給,種子就飽滿,淀粉含量充實,米色也就白了。稀植的和這個相反,所以結果也相反。更有甚者,碰上干旱,養分和水分的供應滿足不了攝取的需要,葉子還會和種子競爭有限的供應,種子競爭不過葉子,里面的養分還會倒流出去,甚至連原有的淀粉也會變成糖輸送出去。這樣,籽粒更不可能飽滿,更不可能不發黃,從而出現多秕殼的惡果。大概古來習慣,直到氾氏當時黍還是疏于谷子的。但賈氏指出稀密的利弊是合科學的,他的栽培法已前進了一步。
〔4〕“崔氏”指崔寔,引文分見《四民月令》“四月”、“五月”。
【譯文】
《雜陰陽書》說:“黍和榆樹相生。六十日孕穗,孕穗后四十日成熟。黍,生在巳日,壯在酉日,長在戌日,老在亥日,死在丑日,惡在丙、午日,忌在丑、寅、卯日。穄,忌在未、寅日。”
《孝經援神契》說:“黑色的墳壤,宜于種黍和麥。”
《尚書考靈曜》說:“夏天,黃昏時大火星中在南方,可以種黍子和菽。〔鄭玄注解說:〕“大火星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四月黃昏時運行到正南方。菽是大豆。””
《氾勝之書》說:“‘黍’在音訓上有‘暑’的涵義,所以種黍一定要等到暑天。夏至以前二十天,這時如果有雨,強土可以種黍。〔思勰按〕: 農諺說:“早十天,苗旺旺;遲十天,心惶惶;黍想多收,靠近我旁。”靠近我旁,是說快近夏至,這時可以種晚黍。一畝地,用三升種子。
“黍的花序沒有抽出以前,如果被雨水灌進了苗心,花序受傷,就不能結實。
“黍穗初始抽出時,怕露水。叫兩個人相對拉著一條長索,刮去黍心上的露水,等到太陽出來停止。
“種黍,所有覆土、培土、耘鋤等操作,都跟種谷子相同。黍要比谷子種得稀些。”〔思勰〕按: 稀植的黍,雖然分蘗和分枝多些,但是米色是黃的,而且癟粒和空殼又多;現在種得密些,科叢雖然小些,可是米色是白的,而且成熟均勻,顆粒飽滿,比稀植的要好。氾勝之說的“要比谷子稀些”,這種道理沒有聽說過。
崔寔說:“四月蠶入簇的時候,遇上下雨,可以種黍子和谷子,這是上好的時令。
“夏至前后各二日,可以種黍子。
“蟲食李子的年份,黍的價錢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