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舍棄心靈的陰霾,人生天空陽光普照

在沙漠里也能找到星星

許多問題都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糟,關鍵在于我們的態度,積極地去應對,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瑪莉的英國婦女隨她的軍官丈夫駐防在北非的埃及,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地里,軍營的條件是很差的。

他們居住的木屋總是悶熱難當,連陰涼一點的地方氣溫也在30℃以上,狂風裹挾著沙土總是呼呼地吹個不停。軍營里沒有幾個家屬,周圍住的又全是不懂英語的土著居民,生活毫無色彩,日子實在難熬。

丈夫經常要出去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這讓一個人在家的瑪莉總是感到非常寂寞。她給遠在祖國的父親寫信傾訴,多少流露出要回家的意思。父親的回信瑪莉很快就收到了,信中寫了這么一句話:“有兩名罪犯從監獄里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高墻和鐵窗,一個看到的是月亮和星星。”

瑪莉拿著父親的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覺得父親說得很對。“好吧!”她振作起精神,“我這就找星星和月亮去。”于是她走到屋外,和鄰近的土著黑人交朋友,并請他們教她烹飪當地的食品,用泥土做成陶器。開始交往時是有些艱難的,但他們很快就熱情地接受了她,瑪莉也開始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漸漸地迷上了這里的風土人情。

不久之后,瑪莉還開始研究起了曾經讓自己無比厭煩的沙漠。很快,沙漠在她眼中成了神奇迷人的地方。她經常請土著朋友們引路到沙漠的深處探險,聽當地人講沙漠的特點,還讓遠在倫敦的親友幫她寄來了當時能找到的關于沙漠的所有著作,并都認真地閱讀。而且她還將她對沙漠取得的點滴知識都寫進了自己的日記,她的生活因此變得充實,甚至有些忙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在沙漠地區不斷發現石油,人們對沙漠的認識和興趣都大增,瑪莉因為她的知識成為英國知名的沙漠專家。

幾十年后,當有人向瑪莉問起事業成功的經驗時,她說到了月亮和星星的故事。她說:“是父親教給了我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是我事業的源泉,它使我終身受用。”

不錯,瑪莉女士找到了自己的“星星”,她不僅不再長吁短嘆了,而且獲得很大的成功。那么我們又該得到什么樣的啟示呢?

這個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害怕寂寞和苦惱,只要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在沙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星。

滿懷激情就會讓人振奮

有一位牧師正在考慮明天如何布道,卻總想不到一個好的講題,很著急。他6歲的兒子不時地來打擾他。為了安撫他的兒子,不讓他來搗亂,情急之下,他把一本雜志內的世界地圖夾頁撕碎,遞給兒子說:“來,我們做一個有趣的拼圖游戲。你回房里去,把這張世界地圖拼成原來的樣子,我就給你1美元。”

兒子出去后,牧師把門關上,得意地自言自語:“哈,這下可以清靜了。”

誰知沒過幾分鐘,兒子又來敲門,并說圖已拼好。他大驚失色,急忙到兒子房間一看,果然那張撕碎的世界地圖完完整整地擺在地板上。

“怎么會這樣快?”他吃驚地望著兒子,不解地問。

“是這樣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面有一個人頭像,人對了,世界自然就對了。”

牧師愛撫地摸著小兒子的頭若有所悟地說:“說得好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我已找到明天布道的題目了!”

還有一則故事:天上有只鳥在飛。一位拿著鋤頭的農夫嘆氣道:“它真苦,四處飛翔為覓一口食。”

另一位依窗懷春的少女也正好在看這只鳥,她感嘆說:“它真幸福,有一雙美麗的翅膀。”

面對同一種境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理解。滿懷激情,我們就會有一種振奮的感覺;失意悲觀,我們就會有一種痛苦或失落的感嘆。

當自己人生理想不能實現,或者見解、行為不為世人所理解時,自然會感到迷惘、失意。

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情緒,會使人對境況產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聯想、類比。

人們很容易將思維編入既存的框架里,或滿足或失意或進取等等,產生“命中注定”或“無法更改”的思維定式。逐漸失去踏出限制我們的框架的勇氣,然后將自己對人生的夢想和野心一個個拋棄掉。實際上,沒有追逐夢想、實現野心的激情,人生將會缺乏激情。

用積極的暗示改變自己

拿破侖·希爾博士在《心理創富法》一書里面認為自我暗示是一種樹立正確財富觀念的好辦法,并且首次提出六個自我暗示的“黃金”步驟。

第一步,你要在心里確定希望擁有的財富數字——籠統地說“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是沒有積極作用的,你必須確定你所要求財富的具體數額。

第二步,確確實實地決定你將會付出什么努力與代價去換取你所需要的錢——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這回事的。

第三步,規定一個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這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錢賺到手——沒有時間表,你的船永遠不會“泊岸”。

第四步,擬定一個實現你理想的可行性計劃,并馬上進行——你要習慣“行動”,不能夠再耽于“空想”。

第五步,將以上四點清楚地寫下——不可以單靠記憶,一定要記成白紙黑字。

第六步,不妨每天兩次,大聲朗誦你寫下的計劃內容。一次在晚上就寢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當你朗誦的時候,你必須看到、感覺到和深信你已經擁有這些錢!

以上的幾個自我暗示步驟看似簡單,其實卻非常重要,所以希爾博士在書中反復叮嚀:“對一些沒有接受過嚴格心靈鍛煉的人來說,以上六個步驟是‘行不通’的……請你先記住,將這些步驟傳下來的人不是沒有完善意識和致富勇氣的平庸之輩,而是一些世界上經濟和政治領域中頗為成功的杰出人物。”

希爾博士的自我暗示步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自我暗示的重要性與激勵作用。因為,人們的意識會形成一種“心理導向效應”,即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接受外界暗示,通過語言、聲音的傳播媒介樹立形象的渴望。

所以,我們在心里為自己描繪的形象,就決定了自己的未來。暗示往往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成長。

提高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用激勵暗示自己。心理學上激勵的含義,主要是指激發人的行為動因,使人具有一股內在的動力,而為期望目標做出努力的心理過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激勵暗示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1/5左右,而當他受到激勵暗示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4/5。這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在通過充分激勵后,所發揮的能力相當于激勵前的三至四倍。

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著希望而做成的。”人們基于對環境的認識,進而產生了價值感和期望,導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動機。但動機是否必定產生相應的行為,這將取決于目標的實踐可行性程度。

給自己注入積極的基因

競爭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競爭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如果競爭成為生活的終極目標,那么人類一定會被這一自身創造出來的增加財富的手段所毀滅。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如下幾點內容:

1.快樂的第一法寶是寬恕的心

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寬恕的心。

正如《真正的快樂》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說,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們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么或擁有什么。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迪恩納說:“對于快樂來說,物質主義是一種毒品。”

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質主義者也不及那些不關心掙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興。快樂的人以家人、朋友為中心,而那些不快樂的人在生活中,時不時地冷落了這些東西,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倍感孤單。迪恩納還認為,如果經常與更加富有的鄰居做比較,這將會是不高興的開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認為,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難擁有的。”

2.快樂的第二法寶是順其自然

人類不善于預測快樂,因為快樂是乞求不到的。當我們追求快樂時,它無影無蹤;而我們忽視它時,它卻不期而至。其實,快樂是因為我們做了快樂的事情。當我們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我們就會快樂。

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只存在于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通常當人們去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生活滿足感就會出現。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一切憂愁。心理學家徹斯把這一現象稱為“順其自然”。徹斯認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們也許正在處理棘手的事件,也許正在做腦部手術、玩樂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而其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我們不必加快腳步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

3.快樂的第三法寶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與生活滿足也有很大關系。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擴大一個成年人的快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著,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我們的一切。

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1.快樂人生的證明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個將手伸進冰冷涼水的實驗是這樣的:普通人向冰水里伸手,只能忍受60~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時間要長一些。

快樂的人更喜歡與別人交朋友,而不是獨處。他們愿意主動接觸生人,愿意為他人捐錢,更具有利他主義精神,更關心周圍的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

富有與幸福呈低相關。研究表明,富有的人只比普通人稍微幸福一點。而親人的離去,配偶的死亡,對人的幸福感影響長達7~8年。

2.你知道樂觀的奇妙嗎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悲觀的,但他們傾向于認為別人比自己樂觀。樂觀的人壽命更長。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在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了。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表明,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中,往往是銷售業績冠軍。樂觀的小學生將來很少得抑郁癥,走向社會后,在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方面均超過悲觀的人。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3.播下“積極”的種子

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月后的一天,與5歲的女兒在園子里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于孩子并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所以對于種地他也只想快一點干完。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

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5歲生日嗎?我從3歲到5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5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郁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

這一天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50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有許多不滿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地位。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義為積極心理學。

4.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后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癥的人和一個處于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面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只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斗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后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

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3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構建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系,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等方面。

心態可以決定一切

神奇的足球教練米盧有句話是:“心態決定一切。”

事實上,我們也經常看到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因為心態的起伏變化而導致結果的出人意料。心態左右著我們對人、對事、對環境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又決定了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

從前有一位智慧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面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在他身旁,陪他慢慢地共度光陰。他倆坐在那里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很高看來像個游客的男人到處打聽,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走過來說:“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身來回答:“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游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過了大約一個小時,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里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開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坐的地方。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里有洗手間,老人指了指一扇門。孩子的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個城鎮不錯吧?”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回答:“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孩子的父親看著他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愿意幫助鄰居。無論去哪里,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我真舍不得離開。”老先生轉過來看著他,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里也差不多。”

然后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離開。

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抬頭問祖父:“爺爺,為什么你告訴第一個人這里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里很好呢?”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美麗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于你自己!”

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失敗

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成功的人,他成功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失敗的歷史。據說,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與失敗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說,他們幾乎要失敗10次,才能換來1次成功。

一個人越不把失敗當做一回事,失敗就越不能把他怎么樣,他就越能成功;一個人如果越害怕失敗,失敗就越會纏住他,他就越難擺脫失敗。美國兩位哈佛畢業的總統的競選經歷就是最好的說明。羅斯福不怕失敗,他成功了;尼克松害怕失敗,而他收獲的恰恰就是失敗。

羅斯福每天坐著輪椅,昂著頭,挺著胸,信心百倍地去上班。他在首次就職演說中提出的那個“無所畏懼”的戰斗口號,鼓舞了千千萬萬的聽眾,他說:“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的本身。”他憑著永遠不承認失敗、永遠不甘放棄的精神,成為美國最杰出的總統之一。

尼克松在1972年競選連任美國總統,由于他在第一任期間,政績突出,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卻缺乏自信,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不良心態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自己后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后,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這次選舉中他雖然獲勝,但不久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害怕失敗而導致慘敗。

永不言敗和善于對失敗進行總結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如果沒有失敗,我們就什么也學不到。有遠見的企業家在選拔人才時,不僅重視一個人過去的成功,同時還重視這個人失敗的經歷。哈佛商學院的約翰·考科教授說:“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會在討論一個高級職位的候選人時,有人會說:‘這個人32歲時就遭受過極大的失敗。’其他人會說:‘是的,這不是好兆頭。’但是今天,同一個董事會卻會說:‘讓人擔心的是這個人還未曾經歷過失敗。’”可見失敗并非是壞事,因為每一次失敗,都孕育著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敗都將使你更靠近成功。

用振奮的精神擊垮厄運

生活中許多的煩心、哀愁和不如意常常都是“自尋煩惱”、“庸人自擾”的結果。有些看起來復雜的事情其實根本不重要,只是我們對生活的理解不夠豁達寬容,而使某個問題成了一條捆綁生命活力的鎖鏈。

精神可以擊垮厄運,情緒可以支配人生。只要我們選擇和釀造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我們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向快樂,走向成功。

當一個人能從心里對自己的生命充滿感激意識時,他所散發出來的魅力能讓世間所有的人感動。

有一個偉人曾說:“當鞋合腳時,腳便被忘卻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生命處于被遺忘的狀態。太刻意于外在的東西,內在的寶貴便淡化了。事實上,上天在賜予我們生命的時候,也賦予了我們快樂的能力。人之所以痛苦,根源在于人在心靈上的難以滿足,對生命有太多的不滿和抱怨,唯獨少了一分感謝,快樂也因此與他們無緣。

有一個人每天都很苦惱。有一天,他黃昏經過一座小橋,看見了一個木推車,車上有一個又丑又胖的女人,那女人坐在車子上,懷里摟著她兒子(肯定是她兒子,因為小男孩那副丑相簡直就是那女人的翻版),周圍還有破箱子、破麻袋、草席、水桶、餅干盒、汽車輪等,她被大包小包前呼后擁地圍著。

那男人(想必是她丈夫)齜牙咧嘴地推著車子,黃褐色的頭發濕淋淋地貼在尖尖的頭顱上。他打著赤膊,皮膚紅得發亮,半長不短的褲子松垮垮地吊在屁股上。男人推木推車上橋時,他的褲子掉了下來,露出半個屁股。

男人都快累死了,那胖女人坐得心安理得,還優哉游哉地吃著雪糕呢!又黑又亮又結實的鐵棍似的手臂里的小男孩,時不時把母親拿著雪糕的手抓過去咬一口,母子兩人在木推車上爭著吃,臉上盡是笑。女人笑得眼睛更小、鼻更塌、嘴巴更大。臉上可能搽了粉,黑不黑,白不白,有點灰有點青,粗硬的頭發讓風吹得在頭頂糾成一團,而后面那瘦男人看得那么開心。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木推車不聽話地直往橋頭一棵椰子樹沖去,男人直著脖子拼命拉,褲子都快掉下來了,木推車還是向椰子樹一頭撞去,女人手中的碎冰草莓撒了她跟小男孩一頭一臉。誰知那男人一手丟了木推車,望著車上的母子倆大笑,女人一邊抹去臉上的草莓,一邊咒罵,一邊跟著笑。

看著這一家三口笑得死去活來,這個煩惱的人也放懷跟著他們恣意地大笑一場。

是啊,管什么男的講風度,女的講氣質,什么生活的目標,什么經濟不景氣,丑成哪樣,窮成哪樣,又有什么關系呢?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感激時,他所散發出來的魅力能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感動。

杰米·杜蘭特是上一代的偉大藝人之一。他曾被邀參加一場慰問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的演講,但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連幾分鐘也抽不出來,不過假如讓他做一段獨白,然后馬上離開趕赴另一場演講的話,他愿意參加。安排演講的負責人欣然同意。

當杰米走到臺上,有趣的事發生了。他做完了獨白,并沒有立刻離開,掌聲愈來愈響,他沒有離去。他連續演講了15分鐘、20分鐘、30分鐘,最后,終于鞠躬下臺。后臺的人攔住他問道:“我以為你只講幾分鐘哩!怎么回事?”杰米回答:“我本打算離開,但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你自己看看第一排的觀眾便會明白。”

第一排坐著兩個士兵,兩人均在戰爭中失去一只手。一個失去左手,另一個則失去右手。他們正在一起鼓掌,而且拍得又開心,又響亮。

無論是失去了手的士兵,還是那對又窮又丑的夫婦,他們身上體現了一種對自己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珍惜。這都來自于他們對生命的感激。

那么,如果我們還活著,如果我們還不是特別地窮困潦倒,如果我們還有健全的四肢,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對生命充滿感激呢?

人生快樂也是一輩子,痛苦也是一輩子,那我們為什么不讓自己活得快樂、樂觀一點呢?

生活中,人總是在追求最大的幸福,具體地說,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然而,大多數時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王子和公主的浪漫和幸福只是寫在童話里的,那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大部分人誤以為金錢是幸福的象征。也許我們正羨慕著別人的洋房、汽車以及手里大把大把的鈔票。但太多的例子證明,錢并不能使人感到最大限度的幸福。我們可以用錢買來舒適的床鋪,但買不來良好的睡眠;我們可以用錢買來高檔的化妝品,但買不來美麗;我們可以用錢買來漂亮的房子,但買不來幸福的家;我們可以用錢買來昂貴的保健品,但買不來健康。

因此,我們無法用金錢買來幸福,幸福不是寫在我們臉上的,而是自己從心底感覺到的。

有人曾說過:“人之所以幸福,是他的心靈感到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它是家庭餐桌上的歡歌笑語;是我們生病時,親友一句親切的問候和祝福;是花前月下情人的牽手漫步;是和心愛的人一起白頭到老。

人生是短暫的,如煙花般短暫炫目,轉瞬即逝。那我們為什么不讓自己活得輕松而又快樂呢?當我們選擇了輕松快樂,就會覺得整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在幸福快樂的籠罩之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它就藏匿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是生活點點滴滴的會聚。因此,每個人如果都知道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使我們擁有幸福、希望、勇氣和力量的話,那么,就應該努力獲取我們真正想要得到的東西。

讓樂觀趕走憂慮

生活如同一面鏡子,我們對它笑,它就對我們笑;我們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持有什么樣的心態,也就決定我們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悲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問題,就要受苦。有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不幸。”即使一點點的挫折,他們也會千種愁緒,萬般痛苦,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一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形容的“不幸的人總自傲著自己是不幸的”。悲觀主義者把不幸、痛苦、悲傷做成一間屋子,然后自己鉆進去,并大聲對外界喊著:“我是最不幸的人。”因為自感不幸,他們內心便失去了寧靜,于是不平、羨慕、嫉妒、虛榮、自卑等悲觀消極的情緒應運而生。是他們自己拋棄了快樂與幸福,是他們自己一葉障目,視快樂與幸福而不見。

樂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獲得幸福。”他們能從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品嘗到甘甜,因而快樂如清泉,時刻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其實,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對它的感受,是我們賦予它的特征。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他處于何種境地,而在于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

不過,“樂觀”兩個字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們必須要學會在逆境中發現光明。

如果保持開朗的心境不那么容易做到,就和樂觀的人交朋友吧。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會感染我們,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開朗了。

我們要重新學會如何感動,如何愛別人,如何不去計較那些反面的事情,這樣我們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要記住,人們都喜歡和樂觀的人在一起合作。

逃離憂慮的魔掌,樹立健康快樂的形象,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擔憂使許多人無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因為這消耗他們的精力,損害和破壞他們的創造力;而樂觀則使人免于擔憂,并能使他將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發揮到極致。

深受憂慮之害的人是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才能的。如果處境困難,他就會束手無策。如果焦慮不安,他只會使自己無法做到最好。無論我們需要什么,首先要把樂觀放在前頭。不要問怎么辦、為什么或什么時候,我們只要全力以赴。一定要有希望和信念,這是指引我們成功所必需的東西。

一位以美麗著稱的女演員曾經說過:“想變漂亮一些的人絕對不可以憂慮。憂慮意味著所有美麗的毀滅、消亡和破壞,意味著喪失活力、無精打采,意味著多愁善感,意味著無休無止的災難。”

如果一個老是憂慮重重的人能看到一幅他從不擔憂時的畫像該多好啊!如果他置身于另一幅自己憂慮重重時的畫像旁,又該是一件令他多么震驚的事情啊!他憂慮重重時的模樣看上去就像未老先衰,滿臉都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的皺紋,充滿了極度沮喪和了無生氣的表情。這幅畫中的他似乎要比那幅快樂畫像中的他蒼老許多,在那幅顯出快樂的畫像中,他是那樣的朝氣蓬勃、充滿樂觀和滿懷希望。

對于一件事情的看法,人們會因切入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想法。一個憂慮的人,事事都往壞處想,于是愁眉苦臉、憤世嫉俗,但他這樣也不過是親者痛、仇者快,苦了自己。除此之外,他的生活情緒也一定會大受影響,還會連帶影響他人。而反觀樂觀的人,他們會想辦法在逆境中培養積極的情緒,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最后反敗為勝。

用樂觀戰勝悲觀

在這個世界上,兩種不同的人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悲觀的人總是抱有消極的態度。樂觀的人總是抱有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后的一線希望。下面這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明晰悲觀和樂觀的意義。

一位父親欲對孿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艷的玩具給一個孩子,又把另一個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庫里。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嘆了口氣,走進車庫,卻發現那個被關在屋里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里掏東西。“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里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事實上,人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遭遇并不重要,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想。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的差別恰恰在于對待事情不同的看法上。假如在我們如饑似渴的時候,看到了半杯水,那么我們是選擇為自己擁有半杯水而慶幸呢,還是不停地抱怨,怎么不是一杯或一桶水呢?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為某賑災機構捐款。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說:“我干不了這事。”樂觀的學生則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感到失望,那他就不會掌握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樂觀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事情一旦出差錯時,他們總是盡力尋找出差錯的原因,及時補救。

在他們看來,成功應歸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悲觀者則是一味地抱怨、責備自己,為什么會出差錯,他們把自己的成功視為一種僥幸。悲觀是事業成功道路上的有害細菌,它會不斷地繁殖擴散,使人的心靈籠罩在陰影之下,使人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樂觀則如同溫暖的陽光,給人以無窮無盡的斗志和勇氣。

因此,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樂觀的人,不要讓悲觀占據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偶爾對人生失望,對自己過分關心的時候,我們也會沮喪,也會悄悄地抱怨幾句,可是一想起自己已經有的一切,便馬上糾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嘆,高高興興地活下去。不但如此,我們也應該把快樂當成一種“傳染病”,每天將它感染給你我所接觸的社會和人群。

換個角度看世界

在困境中,人們往往看不清楚方向,正所謂“云深不知處”,這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更為重要。

就像這樣的情況:烈日、沙漠,兩個人艱難地走著,一個人沮喪地說:“完了,我們只有半瓶水了。”另一個卻很高興,叫道:“太好了,我們還有半瓶水啊!”

換個角度看問題會使我們得到滿足,會使我們擁有快樂,世界只有一個,換個角度看,我們就會發現美好。

杰里是美國一家餐廳的經理,他總是有好心情,當別人問他最近過得如何,他總是有好消息可以說。

當他換工作的時候,許多服務生都跟著他從這家餐廳換到另一家,為什么呢?因為杰里是個天生的激勵者,如果有某位員工今天運氣不好,杰里總是適時地告訴那位員工往好的方面想。

這樣的情境真的讓人很好奇,所以有一天有人問杰里:“很少有人能夠老是那樣積極樂觀,你是怎么做到的?”

杰里回答:“每天早上我起來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我可以選擇壞心情,我總是選擇有好心情。即使有不好的事發生,我可以選擇做個受害者或是選擇從中學習,我總是選擇從中學習。每當有人跑來跟我抱怨,我可以選擇接受抱怨或者指出生命的光明面,我總是選擇指出生命的光明面。”

“但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容易啊!”那人抗議道。

“的確如此。”杰里說,“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你選擇如何響應,你選擇人們如何影響你的心情,你選擇處于好心情或是壞心情,你選擇如何過你的生活。”

數年后,杰里做了一件讓人們想不到的事:

有一天他忘記關上餐廳的后門,結果早上3個武裝歹徒闖入搶劫,他們要挾杰里打開保險箱。由于過度緊張,杰里弄錯了一個號碼,造成搶匪的驚慌,開槍射擊杰里。

幸運的是,杰里很快地被鄰居發現,并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經過18個小時的外科手術以及精心照顧,杰里終于出院了,還有顆子彈留在他身上。

事件發生六個月之后,杰里的朋友遇到杰里,問他最近怎么樣,他回答:“我很幸運了。要看看我的傷痕嗎?”

朋友婉拒了,但問及杰里當搶匪闖入時他的心里狀況。

杰里答道:“我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應該鎖后門。當他們擊中我之后,我躺在地板上,還記得我有兩個選擇:‘我可以選擇生,或選擇死。我選擇活下去。’”

“你不害怕嗎?”朋友問他。

杰里繼續說:“醫護人員真了不起,他們一直告訴我沒事,放心。但是在他們將我推入緊急手術間的路上,我看到醫生跟護士臉上憂慮的神情,我真的被嚇著了,他們的臉好像寫著‘他已經是個死人了’,我知道我需要采取行動。”

“當時你做了什么?”朋友問。

杰里說:“嗯!當時有個高大的護士用吼叫的音量問我一個問題,她問我是否會對什么東西過敏。我回答‘有’。”

“這時醫生跟護士都停下來等待我的回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喊著:‘子彈!’”

“這時醫生和護士都在笑,臉上的憂慮神情都漸漸消失了。聽他們笑完之后,我告訴他們:‘我現在選擇活下去,請把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開刀,不是一個活死人。’”

杰里能活下去當然要歸功于醫生的精湛醫術,但同時也由于他令人驚異的態度。

我們從他身上能夠學到,每天都選擇享受我們的生命。真正屬于我們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制或奪去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時時注意這個事實,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真的會不同。積極的心態很重要,它促使我們在面對矛盾和困難的時候,可以平和地對待。事情都是有正反面的,我們只有擺正心態,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險中求勝!

智慧小背囊

在這個世界上,兩種不同的人有兩種不同的態度。悲觀的人總是抱有消極的態度。樂觀的人總是抱有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會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后的一線希望。精神可以擊垮厄運,情緒可以支配人生。只要我們選擇和釀造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向快樂,走向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木兰县| 珠海市| 麻江县| 黎平县| 通化市| 江永县| 德保县| 郎溪县| 罗平县| 平凉市| 新乡市| 噶尔县| 威宁| 瑞丽市| 什邡市| 遵义县| 永康市| 民权县| 禹州市| 柞水县| 康平县| 阳曲县| 盐山县| 新乡市| 榆树市| 张家港市| 宁乡县| 岢岚县| 长宁区| 贡嘎县| 古蔺县| 南汇区| 花莲市| 广平县| 海原县| 南召县| 秦皇岛市| 吉首市| 拉孜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