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可以笑到最后:成敗不在一時,意志主宰沉浮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人脈比努力更重要 責任比能力更重要(超值金版)
- 牧之 培培
- 3856字
- 2021-04-19 14:49:26
失敗難免,坦然面對
每個人都可以化失敗為勝利。
當你孤獨的時候,當你苦悶的時候,當你消沉的時候,你可以讀一讀《約翰·克利斯朵夫》。它讓你感受朋友的溫情,使你不再孤獨;它讓你領受創造的快樂,使你不再苦悶;它讓你擁有奮斗的力量,使你不再消沉。
《約翰·克利斯朵夫》告訴我們:世界永遠是充滿希望和陽光般的溫暖,只要我們去尋找。當約翰·利斯朵夫懷著自由的希望來到法國的時候,他首先看到的是法國巴黎社會的頹廢。但他卻不相信法國就是這樣,巴黎就是這樣。他沒有失去探索的心,而是帶著一顆永遠充滿希望的心去揭開法國的神秘面紗。他要找到在這朦朧的面紗下發光的生命。
人生旅途中,誰都有苦悶的心情,誰都有不幸的時候。你不免會問:我該做怎樣的人?我活著是為了什么?我怎樣才能快樂?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追求真實的人,他痛恨一切的做作、自欺欺人和自我標榜。他從來沒想過要為了什么而屈服,不顧自己的真實想法。他這樣真實地活著,也真實地看著這個世界。他的音樂就是要給痛苦彷徨的人以安慰。他用音樂表現自己,用音樂去愛別人。真實地奮斗與生活,堅定地奉獻愛與真誠,他“無掛無礙而清明寧靜”。有了這個基礎,就有了快樂的基礎。他說,生命的快樂在于創造。“難道你們一無所見,一無所聞,一無所感,一無所悟嗎?”這是克利斯朵夫對自認為會欣賞音樂的人的憤怒,也是對那些麻醉而不知領會快樂的人的憤怒。你我都不愿擁有苦悶,想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那首先你得做一個真的勇士,永遠“能夠用一顆天真的心去體驗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現象”。這樣你就有了快樂的基礎。然后,你為了愛那些可愛的人活著,愛那些善良的人活著,愛那些可憐的人活著,你就有了快樂的源源不斷的泉流。最后你得去創造,而創造需要奮斗。奮斗,去創造生命的奇跡;奮斗,去創造生命的美麗。在創造的時候,快樂的天使如約而至。
你奮斗,你追求,但你我都知道失敗難免。誰都有消沉的時候,但你要不斷去尋找。我們從克利斯朵夫身上找到了一種永不屈服的動力。“失敗可以鍛煉一切優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靈,把純潔的和強壯的放在一起,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但它讓其余的心靈加速它們的墮落,或是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一蹶不振的大舟在這兒跟繼續前進的優秀分子分開。”
當災難無緣無故地降臨,我們得勇敢地說:“我們得祝福災難!我們決不會背棄它,我們是災難之子。”
在每個人的內心,失敗的種子永遠存在著,除非你介入其間將它砸毀。一個人體驗到空虛之后,空虛就會成為避免努力、避免工作、避免責任的方法,也因此成為隨波逐流生活的理由和借口。
面對失敗,積極樂觀
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失敗者不一定能轉變成一個成功者,但一個成功者,一定曾經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成功的人,他成功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失敗的歷史。據說,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與失敗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說,他們幾乎要失敗10次,才能換來1次成功。不信你去問問那些成功的人,他們經歷的失敗都多于成功。華盛頓打的敗仗比他打的勝仗多得多,但他最終成功了。
一個人越不把失敗當做一回事,失敗就越不能把他怎么樣,他就越能成功;一個人如果越害怕失敗,失敗就越會纏住他,他就越難擺脫失敗。美國兩位哈佛畢業的總統的競選經歷就是最好的說明。羅斯福不怕失敗,他成功了;尼克松害怕失敗,而他收獲的恰恰就是失敗。
羅斯福每天坐著輪椅,昂著頭,挺著胸,信心百倍地去上班。他在首次就職演說中提出的那個“無所畏懼”的戰斗口號,鼓舞了千千萬萬的聽眾,他說:“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的本身。”他憑著永遠不承認失敗、永遠不甘放棄的精神,成為美國最杰出的總統之一。
永不言敗和善于對失敗進行總結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如果沒有失敗,我們就什么也學不到。有遠見的企業家在選拔人才時,不僅重視一個人過去的成功,同時還重視這個人失敗的經歷。哈佛商學院的約翰·考科教授說:“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會在討論一個高級職位的候選人時,有人會說:‘這個人32歲時就遭受過極大的失敗。’其他人會說:‘是的,這不是好兆頭。’但是今天,同一個董事會卻會說:‘讓人擔心的是這個人還未曾經歷過失敗。’”可見失敗并非是壞事,因為每一次失敗,都孕育著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敗都將使你更靠近成功。
如果我們不曾失敗過,為了成功,我們應該勇敢地去嘗試一下失敗的滋味。在嘗試時,要告訴自己:我在什么地方跌倒了,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來,以后也許還會跌倒,但決不會在原先的這個地方。
失敗是成功的過程
兩只青蛙在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么叫滅頂之災。
一只青蛙想:完了,全完了,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只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于牛奶中時,并沒有沮喪,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在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展現在它的每一次搏擊與奮斗里。
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腳下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復踐踏和跳動,已經把液狀的牛奶變成了奶酪!不懈的奮斗和掙扎終于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里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里,而那一只沉沒的青蛙就留在了那塊奶酪里,它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機會逃出險境。
因此,你應明白:失敗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正在經歷失敗的,是一個“尚在經受考驗”的過程。
據某大媒體的社會調查發現,有人把“0”看成一無所有,有人把“0”看做虛無空洞,然而,也有人把“0”看成一個可以填滿的空間。其實,對許多人來說,失敗使人重新評價自己的能力,從而整裝上陣,失敗意味著一定的損失,但同時也意味著是付出的學費,是獲取成功的投資。但不是完全徹底的失敗,因為這只是你走向成功的一個過程。
一個鐵籠子一分為二,把一些狗趕進籠子的一邊,在另一邊的籠子底下通電,受到電擊的疼痛,狗會很快跳到籠子另一邊,而當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輕松地跳回來。然而,還是這只籠子,再放同樣一批狗,通電后,這批狗卻不作任何掙扎,只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原來心理學家曾把后一批狗拴在鐵柱上,進行電擊刺激,開始時狗受到電擊會掙扎、跳躍。但是,由于掙扎、跳躍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之后,這些狗再受到電擊時,就自動放棄了努力,連輕輕一跳就能擺脫電擊刺痛的努力也不做了。它們習慣了挫敗。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道理:連續的挫敗,可能會使人自認失敗,聽天由命,不去抗爭。
所謂失敗,其實就是自己的一種感覺,是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中,由于行動受阻而產生的悲觀失望。在客觀世界中,沒有失敗,失敗僅僅存在于失敗者的心中。
挫折壓不垮勇敢的人
據報道說,有一群登山愛好者準備征服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于是,他們組成一個小分隊扎營在海拔2000米的山腳等待天氣好轉。他們當中有些是專業性的登山運動員,體魄健壯,經驗豐富。
天終于晴朗了,微風輕吹,隊員們開始行動起來,由經驗豐富的隊員帶領出發了。
在攀登者腳下,高山有種馴服般的寧靜,只有峰頂的冰川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輝。每個登山者都沉浸在攀登的樂趣中。他們用手提電臺與基地保持著聯系,不時地與遙遠的家中通話,向親人敘述他們在高山上所見的美景。
正當他們慢慢接近主峰的時候,災難悄悄降臨了。烏云翻滾,狂風肆虐,氣溫驟降。幾個經驗豐富的登山運動員知道情況不妙,要求大家全力返回。可是,由于在路上逗留時間過長,夜已慢慢逼近,按經驗他們已無法下山,只能等營救人員前來。狂風如開堤之水,怒吼而來,許多隊員的衣服被風撕破,手套也脫落了……
禍不單行的是,有位隊員的腿部被飛石擊中,出了大量的血,傷員痛苦地呻吟著。
風越吹越大,嚴寒也隨之降臨。傷員極其痛苦地喊:“我冷,我冷……”血流出后又很快結成冰。有一個登山者說:“現在天色尚未全黑,讓我來背他下山,或許他會有救。”
“你這是去找死,營救人員馬上會來的。”眾人勸他。可是,他還是背起傷員努力向山下走去。
夜幕降臨了,山上起了暴風雪,營救人員根本無法上山。第二天,營救人員發現在原處等待救援的人們緊緊擠在一起,已經僵硬了。救援的人員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發現傷員和背著他的人,竟然還活著。
營救人員說在這種天氣下能存活下來簡直是奇跡。他們分析原因后斷定,他們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他們一個晚上都沒有停止過高強度的運動。
在困難面前摔倒是難免的,最關鍵的是你能夠重新站起來,并且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即挫折、失敗或迷惘,這樣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勝利。
在具體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有些人告訴自己:我已經嘗試過了,不幸的是我失敗了。其實他們并沒有搞清楚失敗的真正含義。可以說,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從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夠深深打擊他前進的勇氣;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面前,總是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繼續努力,總想著成功,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失敗。相反,如果他失去了再戰斗的勇氣,那就是真輸了!
美國著名的文學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中有這么一句話:“英雄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擊敗。”英雄的肉體可以被毀滅,可是英雄的精神和斗志則永遠在戰斗。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成功是指最終實現了目標,但并不意味著從不受挫折。成功是贏得了整場戰爭,而不是贏得每一場戰斗。”面對這些名言,你是不是已經聽到前進的號角在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