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記系列:諸葛亮傳
- 方北辰
- 10978字
- 2021-04-02 14:18:54
第六章 草廬對策
看點29:諸葛亮理想中的輔佐對象要具備哪些條件?
看點30:把劉備說成漢獻帝的“皇叔”錯在哪里?
看點31:諸葛亮與劉備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處?
看點32:為何說“草廬”比說“茅廬”更妥當?
看點33:“三顧”究竟是實指三次還是泛指多次?
諸葛亮在襄陽西邊的隆中,經過多年艱苦的內外兼修,終于把自己修煉成了一條“臥龍”。
當初的孔夫子,曾經對自己的志向做過一個相當生動的比喻:“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說:我難道是一個瓠瓜嗎?怎么能夠只是被懸掛著給人看而不給人食用呢?孔圣人多年刻苦修煉,為的是有朝一日受到列國諸侯重用而做出突出的貢獻。因此,他才會周游列國,風塵仆仆地進行自我推薦。哪怕到處碰壁,被形容為如同喪家之犬一般也不罷休。
同樣的道理,諸葛亮將自己修煉成一條“臥龍”,也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要為人所用的。既然要為人所用,那就免不了要過一道關口。用現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尋找老板,應聘上崗。
但是,諸葛亮尋找老板的過程很漫長,漫長得在三國時期也算相當罕見。有多漫長呢?如果從他二十歲成人時算起,一找就找了整整七年,一直找到了二十七歲。
為何他會熬到二十七歲都沒能如愿呢?因為他下定了決心,堅持等待那個不僅完全符合自己的條件,而且還能夠誠心誠意前來禮聘自己的理想的輔佐對象。
那么諸葛亮理想的輔佐對象,到底應當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這又是一個很有趣味的謎團。
條件不多,只有四項,但是每一項中又包含兩個“非常”,總共八個“非?!保?/p>
一是此人本身就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抱負遠大,胸懷廣闊,志向堅定,輔佐他開創事業,非常具有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是此人身邊又非常缺乏人才,特別是缺乏杰出的人才,因而能夠為自己施展身手提供非常廣闊的空間;
三是此人眼光長遠,還非常了解人才,特別是了解杰出的人才,因而能夠對自己的價值和使用做到非常合理的評估和充分的安排;
四是此人內心還非常尊重人才,特別是尊重杰出的人才,因而能夠使自己在全力貢獻才智的同時,還在精神上感到非常愉快和溫暖。
以上四條之中,前面兩條屬于理想輔佐對象的外在狀況,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比較可靠的信息并做出判斷。比如劉備,連曹操都曾評價他是“天下英雄”,這一評價自然會流傳開來,諸葛亮得知后,他這就符合第一項條件了。但是后面兩條就不同了,后兩條屬于理想輔佐對象的內在品質,很難通過間接途徑來獲得可靠信息,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不過,這難不倒智商超人的諸葛亮,他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而有效的辦法來解決之。俗話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套用這句話來說,他的辦法就是:“諸葛亮等人,愿者上門?!迸c對方初次相見的時候,他必須等對方主動前來上門相見,而不是像孔夫子那樣,周游列國,到處去“兜售”自己。只要對方能夠主動登門相見,至少就有了基本的尊重和誠意,而一旦有了這種面對面直接交談的機會,再做進一步的深入考察,不就能夠順利進行了嗎?他的辦法,換言之就是:“首訪必登門,否則就免談?!?/p>
正是因為如此,《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才會留下一段著名的記載。說是徐庶聽說上司劉備想要訪求杰出的賢才,就大力推薦了諸葛亮。劉備馬上就要徐庶帶上諸葛亮前來與自己相見,徐庶趕緊說了下面的話: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意思是說,不行啊將軍!此人只可以將就他,前去他家相見,不能夠讓他受委屈自行前來,所以將軍應當移動大駕主動前去拜訪他。
徐庶是諸葛亮的摯友,當然非常了解諸葛亮的為人,尤其是他處事的原則,因而他所說的話,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給自己定下來的一條硬性規矩:只能是對方親自主動前來禮聘我,我絕對不會主動前去投奔他。為何諸葛亮會有如此明確的規矩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如果對方能夠誠心誠意主動前來,那就至少說明,對方不僅對自己有所了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說明自己受到了對方的初步尊重,這就有了進一步對話和交流的基礎。至于這種了解和尊重,是否達到了上面所言的“非?!背潭?,不是還可以通過近距離的交談來加以深入了解嗎?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方是否愿意主動登門來訪。只要登了門,就不怕得不到準確的答案。
古代有名望的老師,往往會堅持一條原則,即“禮有來學,義無往教”。意思是說,按照禮節,只能是學生來到我這里進行學習,而不會是我到學生那里去教授他。放到諸葛亮身上,那就是“禮有來聘,義無往求”了。諸葛亮的自尊和自信,由此就充分表現了出來。
有了這樣的認識,對于諸葛亮為何沒有成為劉表和曹操的下屬,也就有了明確的答案。
隆中東面僅僅二十多里的襄陽,就有荊州的土皇帝劉表。諸葛亮當初跟隨叔父諸葛玄前來投靠劉表,與劉表可以說是早就有關系。后來劉表的大兒子劉琦,又同他的關系很親近,而且非常器重他。劉琦對諸葛亮有多親近、多器重?請看史書中記載的故事。
說是那時候,劉表聽信了繼室蔡夫人的話,偏愛娶了蔡夫人侄女為妻的小兒子劉琮。劉琦很憂慮自己的安全,就多次向諸葛亮請教如何保全自身的良策,諸葛亮總是不予回答。劉琦心想:你大概是怕走漏消息,惹麻煩上身吧。于是有一天,劉琦邀請諸葛亮游覽府署中的后花園,并且在一座樓閣的上面設宴款待。美酒佳肴擺上之后,劉琦吩咐其他人等全都下樓,然后把樓梯撤去。
此時的樓上,只有他和諸葛亮兩人舉杯對酌。劉琦說:“今日上不沾天、下不沾地,話從你的口中出來,只從我的耳朵進入。你總可以對我說你的想法了吧?”
這時候,諸葛亮才緩緩說道:“君不見,申生在內就遇到危險,重耳在外就得到了安全嗎?”
他所說的申生,乃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獻公的太子。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使自己親生的兒子取代申生成為太子,就設計誣陷申生,說他有毒殺父親的企圖,申生被迫自殺。申生死后,驪姬又開始詆毀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被迫逃到國外,流亡了二十年之久,最后在秦國的支持之下,回國奪得國君的位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聽了諸葛亮的這一番點撥,劉琦頓時開了竅,立即暗中運作,不久就離開政治旋渦中心襄陽,到外邊擔任江夏郡的太守去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與劉家的關系那是相當的親近,他如果想到劉表手下去謀取一官半職,真是易如反掌。但是,他就是沒去,因為他對劉表此人已經非常之了解。你看他在“隆中對策”中怎樣評價劉表:“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痹谒劾?,劉表是一個連荊州都守不住的無能角色,荊州早晚會變天易主,他又豈肯去為劉表效力獻身?可以說,在上述四項條件之中,劉表不具備其中的任何一項,完全不是他理想的輔佐對象。
還有襄陽北面,不過兩三百里開外,就是曹操的地盤。這一時期的曹操,正處于事業的打拼階段,最缺乏的就是人才,所以一再公開下達招募人才的政令。只要你有才干,哪怕品德上有問題,比如“盜嫂受金”,他都照樣歡迎。什么是“盜嫂受金”?就是與嫂子私通、接受金錢的賄賂。曹操對人才的渴求,竟然到了如此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諸葛亮的條件而論,他想到曹操手下去當官,那也不是什么難事。再說到曹操手下去效力,還可以回到家鄉所在的北方,解鄉愁之苦。前面介紹過的他那幾位親密學友,徐庶、崔鈞、石韜、孟建,后來就全部回到北方,投奔到曹操的麾下。但是,唯獨他沒有回去,因為曹操雖然被稱為“亂世之英雄”,卻不是他理想的輔佐對象。在上述四項條件中,曹操能夠滿足前面兩項,但是后面兩項能否滿足,諸葛亮心中完全沒有底,再說曹操也絕對不可能跑到劉表的地盤上來,屈尊到諸葛亮的家中去見面,對不對?既然如此,那就算了。你看他怎樣勸阻準備回北方尋找出路的好友孟公威:“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邪!”北方中原多的是人才,要想馳騁騰飛何必回轉故鄉去呀!這倒確實是他的真心話。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想當初,他諸葛亮為何會被迫離開自己難分難舍的齊魯故鄉?不就是因為家鄉發生了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嗎?制造血腥大屠殺的罪惡之徒是誰?不就是他曹操曹孟德嗎?要去投奔曹操,為他效命盡力,無論從感情上說,還是從公理上說,諸葛亮都絕對難以接受。他之所以不愿意選擇曹操,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顯然,諸葛亮的選擇條件可以說是非常之苛刻,他要找到理想的輔佐對象,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事。實在找不到又怎么辦呢?沒關系,他有最后的出路。什么出路呢?那就“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繼續在隆中躬耕隴畝好了。好在他很幸運,終于找到了理想的輔佐對象。他就是同樣從北方來到荊州的劉備。
那么劉備為何也來到荊州呢?
說得好聽一點、浪漫一點,是上蒼的有意安排;說得難聽一點、現實一點,就是劉備的創業生涯遭遇了重大挫折,被曹操逼得實在沒有辦法,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跑到劉表的荊州來,寄人籬下,領取救濟性的補助了。
比諸葛亮剛好大二十歲的劉備,字玄德,東漢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氏?!度龂尽は戎鱾鳌氛f他是西漢王朝第四個皇帝即漢景帝的后代,但是劉備家庭這一支譜系的世代傳承,史書上并無明確、可靠的詳細記錄。他究竟是漢景帝的多少代子孫,撰寫《三國志》的陳壽已經弄不清楚,所以才沒有在書中明確交代。
既然正史中沒有交代,那么后來他廣為人知的“皇叔”頭銜又是怎么來的呢?這一說法正確嗎?于是又出現了一個需要破解的有趣謎團。
原來,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為了美化他“高大上”的形象,耍魔術、玩戲法一般玩兒出來的。書中憑空給他虛構了一個祖輩的譜牒:列出了西漢景帝到他共計十九代的世系,而且每一代人皆有姓名,還有爵位或官職。按照這個輩分排下來,劉備竟然比漢獻帝還高出一輩。于是,劉備就正兒八經地當起“劉皇叔”來了。用現今流行的話來形容,就是他“被皇叔”了。
劉備這一支系的家譜說不清楚。對比之下,漢獻帝劉協的家譜,以及他究竟是西漢景帝的多少代孫,如果仔細考察范曄《后漢書》,卻完全可以清楚地排出來:據書中《獻帝紀》所載,漢獻帝劉協,是靈帝劉宏的次子;靈帝劉宏,《靈帝紀》說是章帝劉炟的玄孫,即第四代孫;章帝劉炟,《章帝紀》說是明帝劉莊的第五子;明帝劉莊,《明帝紀》說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而光武帝劉秀,《光武帝紀》說是西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代孫,也就是西漢景帝的第七代孫。歸總之后排下來,結論很清楚:這個漢獻帝劉協,乃西漢景帝的第十四代孫。
如果真是要按《三國演義》中的那個所謂的“譜牒”來對比,漢景帝的第十九代孫劉備,反而比漢獻帝足足低了五輩,屬于比玄孫還低的來孫一輩了!獻帝叫他“皇叔”,完全是搞亂了輩分,應當叫他“皇來孫”才是正確的。
由此可見,《三國演義》中的上述譜牒,包括“劉皇叔”的稱呼,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鼻子有眼,其實都是小說家施展文學想象力的憑空杜撰。
真正令人驚訝不已的倒是,根據陳壽《三國志》的確鑿記載,歷史上真實的劉備與諸葛亮,這一對后世稱美的“魚水君臣”,竟然也具有至少七個方面的相似之處,這也是饒有趣味的一個謎團?。?/p>
兩人的父輩都曾經當過地方政府中的中級官員,都屬于中等狀態的“官二代”。此其一。
兩人的父親都死得早,劉備是“少孤”,諸葛亮是“早孤”,家中都很早就失去了頂梁柱。此其二。
兩人的父親死后,家里的日子都過得很艱難。諸葛亮全靠叔父諸葛玄的接濟;劉備就更慘,與母親相依為命,全靠編席子、買鞋子為生。兩人很早就體會到巨大的生存壓力。此其三。
兩人雖然面臨艱苦的考驗,卻都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自覺發奮,讀書“充電”,提升能力,都要用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來改變自己的處境。此其四。
兩人都很早就立下遠大的志向。諸葛亮是自比管仲、樂毅;而劉備更加厲害,親口對人家說,將來一定要乘坐皇帝才能享用的御用專車,也就是使用漂亮鳥羽做成車頂蓋的“羽葆蓋車”。此其五。
兩人都在年輕的時候就經歷了社會的大動亂,遠離故土,漂泊四方,親眼看到并親身感受到社會底層真真實實的艱苦磨難。此其六。
兩人都是身材高大的北方男子漢。史書明確記載,河北漢子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相當于現今1.8米;而山東漢子諸葛亮,身高八尺,相當于1.92米。此其七。
既然兩個人具有如此多方面的相似,老天爺要是不把他倆安排到一起,共同來開創一番大事業的話,用現今流行的話來形容,那就真是太浪費資源了!
話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黃巾軍從全國三十六方同時起事。腐敗的東漢朝廷大受震動,號召各個州郡忠于朝廷的地方豪杰組織武裝,協助朝廷的正規軍作戰。于是亂世英雄起四方,劉備也趁機而起,走出了自己創業生涯的第一步。
大概是蒼天存心要考驗劉備,所以在三國政權的開創者中,他的創業過程遠比魏國的曹操和吳國的孫權要艱難曲折得多。劉備自中平元年(184年)舉兵創業,到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草廬禮聘諸葛亮,二十三年之間,他輾轉四方,艱苦拼搏,然而每當事業有一點點起色的時候,緊接著就會遭到沉重的打擊,使得此前所有的成就全都付諸東流。為了生存和再度崛起,他先后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他的妻室兒女因為遭到強敵追擊而逃跑失散和被他人俘虜,單是寫進史書的就有四次之多。
但是,劉備又有一個極為突出的個人品質,就是頑強不屈。他雖然屢遭挫敗,卻依舊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建安六年(201年),也就是諸葛亮來到荊州五年之后,劉備也來到了荊州。
他來荊州,是因為面臨曹操的沉重打擊,走投無路,被迫從中原逃到南方的襄陽,去投靠有宗族親屬關系的劉表。他在荊州長達七年的寄人籬下的蹉跎歲月,就此開始。這一蹉跎,就蹉跎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
在這七年間,劉備雖也曾“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曾“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但是,幸好他又有另外一個極為突出的品質,就是在遭到重大挫敗之后,能夠冷靜深刻地進行自我反思,找出問題的所在,總結經驗教訓,重新采取正確舉措,再度全力奮起,絕不自暴自棄,絕不諉過他人,絕不虛度自己的人生。而這一點,和他在長期窮困生涯中受到的艱苦磨礪直接相關。
經過一番冷靜、認真和周密的自我反省之后,他終于發現: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始終缺乏一個能夠為自己提供有力輔佐的杰出人才,這是極為致命的缺陷。當時有所成就的割據群雄,比如袁紹,比如曹操,都是有文有武,人才隊伍配備齊整,而自己卻是有武無文、有勇無智,人才隊伍的結構不合理。這種狀況,小打小鬧還勉強可以應付,要想做大事、創偉業,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因此,若想重新奮發,再度崛起,當務之急就是要如同先祖高皇帝劉邦那樣,得到一位比得上張良、蕭何的杰出人才來輔佐自己。
說來很有趣,他之所以得到如此痛切的認識,下定如此的決心,竟然多少還與一件小事有關,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一日劉表請他參加一場盛大的宴會。宴會之上,劉備見了些原本不想見的平庸之輩,說了些原本不想說的應酬之語,心里很是不痛快,就借口上廁所,出去舒緩心情。不料心情還未舒緩,反倒淚流滿面地走了回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在三國時期,馬鐙還沒有出現,那時候的將士作戰騎馬,奔馳沙場,全靠兩條腿夾緊馬背,否則就會摔下馬來。所以常年騎馬作戰的人,兩條大腿內側的肌肉都被鍛煉得強健、緊繃,松垮垮的肥肉全都被減掉了。這用劉備的話來說,叫作“髀肉皆消”。髀,即大腿之意。
但是,長達六年的寄人籬下,飽食終日,嚴重缺乏騎馬健身的劉備兩條大腿內側,厚厚的肥肉卻長了出來。這用他的話來說,叫作“髀里肉生”。當他在廁所一蹲一起時,猛然發覺自己竟然“髀里肉生”,禁不住為自己的碌碌無為和虛度年華而眼淚長流。這也是后世成語“髀肉復生”的由來。
有了清楚的認識之后,劉備便立即付諸行動。于是,一段傳誦千古的歷史佳話“三顧草廬”,就此誕生了。
請讀者諸君注意,筆者此書,一律遵照當事人諸葛亮《出師表》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文句,統一采用“草廬”一詞,而不是《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茅廬”一詞。為什么呢?
原來,“草”與“茅”在含義上雖然有相似之處,兩者卻也有所區別?!安荨钡暮w面更大,而“茅”則不然。比如水稻、小麥、大麥的莖稈,農村中俗稱為稻草、麥草,卻很少稱為稻茅、麥茅。水稻、小麥、大麥在收割脫粒之后,留下來的稻草、麥草,常常作為農村中搭建簡易房舍時遮蓋屋面的材料,來源方便而充足。由此建成的簡易房舍,正是所謂的“草廬”。
筆者早年曾在成都平原的農村多次親手搭建過稻草房屋,后來在西安讀大學時也曾在渭河平原的農村親手搭建過麥草房屋,所以完全明白“草”和“茅”兩者之間的差別。由此可見,《出師表》中諸葛亮自己所采用的“草廬”一詞,不僅更為權威,更為準確,而且也更為妥當,更為原生態,更為符合他長期扎根農村的生活實踐。
從史書上的記載來看,“三顧草廬”佳話的誕生,是從一個相當老套的程序開始的,這就是中間人的介紹。
對于諸葛亮來說,他自然是不需要別人向他介紹劉備的:因為劉備大名鼎鼎,他早就知曉;何況劉備來到荊州之后這六年間的所作所為,諸葛亮也完全從近處看在眼中。但是對于劉備而言,諸葛亮則完全是陌生人。一個年紀輕輕的后生,又隱居在隆中僻靜的山野之中,中間人的介紹就非常必要了。向劉備做介紹的有兩位:諸葛亮的學友徐庶,還有老前輩司馬徽。
正在劉備手下擔任幕僚的徐庶,得知主公決心訪求杰出的英才,立即大力推薦諸葛亮。為了使劉備的訪求能夠圓滿成功,他還根據自己對諸葛亮的了解,懇請劉備放下身段,屈尊勞駕,親自前往隆中的諸葛亮家中拜訪禮聘。徐庶這種毫不嫉賢妒能的寬廣胸襟和真誠品格,令人欽佩不已,足以光耀丹青。
關于“三顧草廬”的過程,劉備去了三次是確鑿的,只是史籍中的原始記載都相當簡略。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本瓦B諸葛亮在自己寫的《出師表》中,也只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一句話就帶過了。
但是,現今有的學者認為,“三顧”的“三”,并非確指三次,而是泛指多次。這也是值得破解的謎團。
把此處的“三”說成是泛指多次,這是有問題的。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明確說是“凡三往,乃見”。在古代漢語中,如果數詞前面加上了“凡”字,那么這一數詞就是含義確切的實指,而非含義模糊的泛指。再說陳壽是從蜀漢政權出來的人,他當然知道當初昭烈皇帝劉備究竟去拜訪了諸葛丞相幾次。既然他如此措辭,那就只能理解成實指三次才準確。另外,“凡三往,乃見”是陳壽后來在西晉撰寫《三國志》時的措辭,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則是當初諸葛亮在蜀漢出兵北伐上表時的措辭,兩者在時間上相差了將近四十年之久。要說他們二位是不約而同地在同一件事情上,在相距近四十年的差距中,都同樣采用了“三”字來泛指多次,這種可能性也不存在。
“三顧”的具體細節,史籍上雖然記載得很簡略,但是我們可以做出客觀而合理的推測。單就“三顧”而言,對于劉備的第一次來訪,特別是何時將會來訪,諸葛亮一方肯定是無法未卜先知的。而就劉備一方而言,你說他是想看到自然狀態下真實的諸葛亮呢,還是事先就精心做了充分準備的諸葛亮呢?當然是前者了。既然如此,他也應當不會提前請人去通報拜訪的時間。由于諸葛亮無法預知,劉備又沒有預約,所以第一次拜訪,見面的成功率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失望而歸,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第二次登門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一次登門的時間,劉備肯定會在上一次離開之前就告知草廬的接待者。預約了時間,卻沒有見到諸葛亮,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諸葛亮要想測試對方的誠意究竟如何。畢竟為人獻身效力,不是一件小事。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委質事人,復何容易”了。一測試,對方果然具有滿滿的誠意,因為對方不僅在離開時又預約了下次來訪的時間,而且到時候又再次如約而至。于是乎,“三顧草廬”的全部程序,至此就算是完成了。
當然,還有另外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劉備前兩次拜訪,草廬都沒有人,許是諸葛亮帶上全家外出探親訪友去了。第三次登門,碰巧諸葛亮回來了,于是雙方得以見面了。
另一種是第一次拜訪,許是諸葛亮帶上全家外出,沒見到。第二次再去,家人在,而諸葛亮本人不在,比如到作樂山上高唱《梁父吟》飆歌去了。劉備與其家人約定了下次來訪的時間,第三次登門,終于見著了。
但是,這兩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應當很小。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是因為,在徐庶和司馬徽相繼向劉備做了大力推薦之后,他們自然會及時將事情轉達給諸葛亮。所以對于劉備將會在近期來訪,諸葛亮是會有所知曉的。有所知曉而故意帶上全家外出,遲遲不歸,除非他根本不想與劉備見面才有可能。他在隆中苦苦修煉了十多年,好不容易修成了一條“臥龍”,為的是什么呢?不就是為了“君臣際會”的這一天嗎?眼看這一天終于來到,他卻故意逃避不見,這可能嗎?應當不可能。
前面已經說過,諸葛亮最理想的輔佐對象,必須同時具備四項條件八個“非?!?,才能為他這一條“臥龍”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細數當時的割據群雄,真正具備以上條件者,除了劉備,似乎還找不到第二位。如今劉備就誠心誠意坐在眼前,諸葛亮當然會異常感動。他也毫不猶豫,將自己對于當前政治形勢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再結合劉備自身的需要和特點,說出一番千古不朽的創業戰略總方針來。
關于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一問一對,《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詳細記載。劉備提出的問題如下: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意思是說,如今我大漢皇室衰落,奸臣曹操竊奪皇權,天子流亡在京城洛陽之外。我想要為天下伸張大義,可惜智慧謀略短淺,接連遭遇挫折而未能成功。但是直到今天,我的志向依然沒有放棄,請問先生您認為應當怎么辦才好呢?
這是一道難度極高的突然襲擊式考題,因為要求諸葛亮在極為有限的時間里,在答卷當中開出一個起死回生的神奇藥方來,能夠使現今依然兩手空空的劉備,今后要變成一個能夠打敗曹操、振興漢室的蓋世英雄。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做得到嗎?回答是肯定的。來看他的漂亮答卷。
先看第一段: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意思是說,自從董卓之亂以后,群雄并起,占據土地跨州連郡者數都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氣沒有對方大,人馬也沒有對方多,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擊敗袁紹,使自己轉弱為強的原因,不單是占了天時之利,恐怕也在于發揮了人才謀略的優勢啊。而今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軍隊,挾持天子以向全國各地的官員發號施令,眼下還確實不能和他一爭高低。孫權占有江東地區,已經經歷了三輩人;其地盤占有長江天險,而且轄區的人民又擁護他,還有一批賢能之人為他效力,這可以作為外援,而不能打主意吞滅他。
這段話一開頭只用了三句話,就為劉備指明了所處的時代環境。他告訴劉備:你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豪杰紛紛起兵創業,因而競爭也非常激烈的時代。言外之意是說,你現今的力量實在太弱了,如果要想成功,你就必須避免選錯了發展的方向,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哪些方向你絕對不能選呢?第一個是北面的中原,因為曹操已經在北方成了大氣候,你現今根本斗不過他;第二個是東面的江東,因為經過三代人的經營,孫權已經在江東牢固站穩了腳跟。北面和東面都不能選,那應該選在哪里呢?
這就有了第二段: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意思是說,眼下將軍您所在的荊州,北面依據漢水,水路交通便利而可以到南海,東面連接江東的吳郡和會稽郡,西面通往巴蜀,這是一個非常適合運用武力來創業的地方,可惜它現今的主人(暗指劉表)卻沒有能力長久保有它:這大概是老天爺特別用此來資助將軍您的,您是否對此有意呢?
這是專門為劉備設計的第一個發展方向。劉備現今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是根據地方面的兩手空空,一無所有。要想解決根據地“從無到有”的問題,必須采取就近、就地解決的正確方法。恰好眼前的荊州不僅地廣人多,而且此時的軍政長官劉表又是一個年齡偏大、才能平庸、眼光短淺之人,正好可以取而代之。所以對劉備而言,這是解決根據地“從無到有”的最好的地方。
接下來又該怎么辦呢?再看第三段: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意思是說,西面的益州,周圍被險峻的山脈包圍,中間卻是沃野千里,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我大漢的高祖劉邦就曾經借助益州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現今統治益州的劉璋昏庸軟弱,又有張魯在他的北面構成威脅;人口眾多,地方富庶,他卻不知道關心愛護,當地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明主。
這是專門為劉備設計的第二個發展方向。在前面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之后,接下來還應當解決“從弱到強”的問題,這樣劉備才能夠擁有與曹操一決雌雄的充足資本。有了充足資本之后又該怎么辦?
于是就有了第四段: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意思是說,將軍您是漢朝皇族的后裔,信譽和義氣都著稱于天下,正在努力延攬英雄,渴望得到賢才。如果您能夠跨據荊州、益州,然后憑借險峻的山脈來保衛轄境,西面與各個少數民族和平共處,南面安撫越等少數民族;對外與孫權結為友好鄰邦,對內努力改善政治。等到天下局勢一旦出現變化,就命令一位高級將領,帶領荊州的軍隊往北向宛縣、洛陽進軍;而將軍您則親自統率益州的兵馬,出擊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那么北方的老百姓誰敢不用簞盛著飯食、用壺裝著湯來迎接您的大軍呢?確實能像上面這樣做的話,將軍的霸主功業就可以圓滿完成,大漢王朝也可以復興了。
最后這一段,主要為劉備指明了如下三點:
第一點是占據了荊州、益州之后怎么辦。那就是努力打好基礎,盡快積蓄力量,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
第二點是有利時機一旦來到又怎么辦。那就是立即從荊州和益州兩個方向,向中原的曹操發起強大的鉗形攻勢,從而實現興復漢室的宏偉目標。
第三點是整個計劃的可行性絕對沒問題。因為劉備自己的先祖劉邦,當初正是從益州的漢中出兵關中,擊敗項羽建立起西漢王朝的??梢越梃b先祖成功的先例,曹操也沒有楚霸王項羽強大,劉備當然更能夠取得成功了。
諸葛亮這一番高瞻遠矚的回答,真是把劉備聽得如癡如醉。此前他還從未見過誰把自己面臨的時局分析得如此明確和透辟,把自己的前途設計得如此清晰和簡要,如此具有可操作性。尤其令他振奮的是,諸葛亮將兩路夾攻、進取中原的戰略設計的重點放在了益州。而益州正是高祖劉邦攻取關中進而平定天下的穩固根據地。因此,諸葛亮的這番策劃充分借鑒了劉備先祖的成功經驗,完全貼合了劉備“興復漢室”的雄心壯志。劉備望著這位比自己足足小二十歲的年輕人,不禁擊掌叫好說:“善!”意為“好得很”。
從此,諸葛亮的戰略設計就成為劉備開創新天地的戰略指導的總體方針,并且很快為劉備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來。
東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這條躬耕待時的“臥龍”,終于結束長期隱居山野的生活狀態正式出山,開始騰飛翱翔。這正是:
一番對策開天地,三顧求賢冠古今。
要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具有什么樣的智慧光芒,與孫吳、曹魏方面的類似戰略設計相比,他的設計有何難度上的不同,他剛剛出山之后,又如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考驗中充分施展身手,幫助劉備奠定了開創蜀漢王朝的基礎,請看下文分解。